『壹』 沙漏是何時發明的
沙漏,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沙漏又稱「沙鍾」,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與漏刻大體相同,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這種採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為我國北方冬天空氣寒冷,水容易結冰的緣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鍾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鍾結構。
沙漏是由兩個封閉的玻璃球組成,中間腰部狹窄,外表輪廓呈曲線形,很像一個啞鈴。置於一個框架以便使之保持直立狀態,兩頭均可朝上。在其中一個玻璃球中置入一定數量的乾燥的銀沙,然後將這一頭朝上,則干銀沙即由上面慢慢地通過腰部瀉入下面那個玻璃球。上面玻璃球中沙子流入下面玻璃球中需要半小時,而後立即將沙漏倒置,接著測量另外半小時的時間。此物腰部往往置一樞軸,便於上下倒復。有些沙漏用水或水銀代替沙子。
『貳』 日本人的變態發明, 有些只在日本被允許, 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會讓網友們叫苦連天
日本人要守太多規矩,受到太多束縛,壓力無處發泄,就有了很多變態發明去滿足他們的慾望。日本有很多變態發明,但是對於網友網友叫苦連天的東西也很多,接下來就好好盤點一下這些東西。
第三眼葯水漏斗,有些人滴眼葯水的時候一直會閉眼,所以導致一直就滴不進去,所以日本人就發明出了這個東西眼葯水可以直接從漏斗中進去,然後順著繼續滴入眼睛裡面,這個發明是由國際珍道具學會的日籍的創辦人川尚賢司發明出來的,這種東西感覺是有點方便但是感覺會有點不衛生,所以網友好像也沒有很多人使用這種東西的。
『叄』 漏斗的歷史漏斗是怎樣問世的漏斗的發明史
漏斗是一個筒型物體,只是一個簡單的裝置,至於什麼時候問世的發明史,是沒有詳細的介紹的。
被用作把液體及幼粉狀物體注入入口較細小的容器。在漏斗咀部較細小的管狀部份可以有不同長度。漏斗通常以不銹鋼或塑膠製造,但紙制漏斗亦有時被使用於難以徹底清洗的物質,例如引擎機油。一些漏斗在咀部設有可控制的活門,讓使用者可控制流質流入的速度。漏斗常見於廚房;在實驗室也可找到漏斗,有時會使用濾紙以隔濾結晶物等化學物質。
『肆』 帶漏斗的醬油袋是誰發明的
醬油的問題,有資料,你看看 看狀態:起沫多,且長時間不消失的是好醬油。 ------------------- 看原料或配料成分:好醬油多以黃豆、大豆、小麥或 皮、食鹽為原料,經麴黴菌制曲後加入鹽水發酵再提出清汁而成。
『伍』 漏斗的歷史漏斗是怎樣問世的漏斗的發明史
漏斗是一個筒型物體,只是一個簡單的裝置,至於什麼時候問世的發明史,是沒有詳細的介紹的。
被用作把液體及幼粉狀物體注入入口較細小的容器。在漏斗咀部較細小的管狀部份可以有不同長度。漏斗通常以不銹鋼或塑膠製造,但紙制漏斗亦有時被使用於難以徹底清洗的物質,例如引擎機油。一些漏斗在咀部設有可控制的活門,讓使用者可控制流質流入的速度。漏斗常見於廚房;在實驗室也可找到漏斗,有時會使用濾紙以隔濾結晶物等化學物質。
『陸』 抽濾的漏斗叫什麼名字
叫布氏漏斗。
布氏漏斗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陶瓷儀器,也有用塑料製作的,用來使用真空或負壓力抽吸進行過濾。普遍認為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德華·比希納,事實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學家Ernst Büchner發明的。
形狀為扁圓筒狀,圓筒底面上開了很多小孔。下連一個狹長的筒狀出口。
http://ke..com/view/2026380.htm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柒』 沙漏是誰發明的
沙漏又稱「沙鍾」,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與漏刻大體相同,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這種採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為我國北方冬天空氣寒冷,水容易結冰的緣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鍾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鍾結構。 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捌』 碌碡最早是誰發明的
農具的起源 農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過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發展: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字型檔無此漢字,下同.編者注)、□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只是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或作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連□,是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犁□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鐮(刈□)、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 至魏、晉、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的□□。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時 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犁)刀的改進犁,□刀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機動水稻插秧機在60年代中期相繼定型投產。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並從1958年起研製半喂入型水稻聯合收獲機,到70年代中期有十幾種產品定型,少數機型進行小批生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8 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玖』 4,沙漏是誰發明的
沙漏又稱「沙鍾」,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與漏刻大體相同,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這種採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為我國北方冬天空氣寒冷,水容易結冰的緣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鍾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鍾結構。
『拾』 中國古代的沙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沙漏不叫沙漏,叫漏刻也被稱作漏壺,已經出土的相關文物里,最早的漏刻出現在西漢時期,比較完整的有兩個,一個是元朝時期製作的,一個是清朝時期製作的。
雖然我們國家的沙漏發展史充滿了遺憾,但是也有著自己的發展軌跡,至少在現在看來,詹希元確實已經站在了沙漏 發展史的前沿啊,歐洲的沙漏出現的時候大約是公元1100年左右,要比中國的沙漏史晚了很多年,不過後來居上,人家的發展速度還是超過了我們。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