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pk福島正則和山中幸盛誰強

創造pk福島正則和山中幸盛誰強

發布時間:2021-05-26 12:37:41

『壹』 豐田秀吉手下五大王是哪些

= =實話實說,只聽說過五奉行和五大老,真沒聽說過五大王。
五奉行是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
還有竹中半兵衛和福島加藤已經不能算是同一時期的人了吧。而且雖然之中半兵衛是秀吉前半生的軍師,但竹中半兵衛其實也是言過其實,基本和山中幸盛和馬謖是一類的。黑田孝高一直是秀吉繼德川家康後最大的假想敵。

『貳』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名人都集中在戰國時代

其實這個原因有兩個:
(1)亂世出英雄,眾多有野心、有天賦的人只有在混亂的環境下才能使才智得到最大的發揮。平和的環境下,人才的選拔需要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而且中間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潛規則,使他們無法成名,而野心家在安定的環境下更無法起浪,所以他們的才能大部分被環境淹沒。從這一點可以說他們反而是生不逢時了。
(2)宣傳。各朝不是沒有英雄人物,南北朝時就有創建了鐮倉幕府的足利尊氏以及三代幕府將軍,還有幾位天皇以及眾多將領,但是他們的事跡缺乏噱頭,記錄的很少,比較少讓人知道。相反的,戰國出了一個平民出身的豐臣秀吉,而且還有天魔王織田信長,於是噱頭來了,大量的小說讓人們徹底記住了這個時代。這一點看一下我國的歷史,亂世不僅是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時代也有很多人物,但只有三國讓人印象深刻,還不就是因為有一本三國演義么。

『叄』 有沒有關於日本戰國的比較詳盡的資料

新戰國聯盟:http://newtenka.popsoft.com/
伊達政宗博物志:http://datemasamune.com/
日本戰國史基礎知識:http://www2.tku.e.tw/~tahx/lin/index.htm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不過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庸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由於目前尚無定論,故在此皆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日本戰國重要大事年表 年號 西元紀年 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 1467 ◎應仁之亂始(1.18) ◎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歿(3.18) ◎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 1477 ◎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 ◎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義植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 1493 ◎明應之變(4.22) ◎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義尹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條早雲歿(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 1528 ◎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戰(4.20) ◎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攝津江口合戰(6.24) ◎細川氏滅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嚴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內氏滅亡(4.3)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 1560 ◎桶狹間之役(4.20) ◎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
永祿五年 1562 ◎織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祿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 1565 ◎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 1568 ◎足利義榮繼任征夷大將軍(2.8) ◎織田信長上洛(9.7) ◎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10.18)
永祿十二年 1569 ◎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 1570 ◎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歿 ◎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歷寺(9.12)
元龜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歿(4.12) ◎室町幕府滅亡(7.18)
◎朝倉氏滅亡(8.20) ◎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長筱合戰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戰 ◎上杉謙信歿
◎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滅亡 ◎本能寺之變()
◎山崎合戰 ◎明智光秀被殺

天正十一年 1583 ◎賤岳合戰 ◎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長久手合戰 ◎沖田畷戰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天正十六年 1588 ◎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戰 ◎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條氏滅亡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8.9)
文祿元年 1592 ◎文祿之役
慶長元年 1596 ◎慶長之役 ◎伏見大地震(閏7.13)
慶長三年 1598 ◎豐臣秀吉歿(8.18)
慶長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歿(潤3.3)
慶長五年 1600 ◎關原合戰(9.15) ◎石田三成被斬(10.1)
慶長八年 1603 ◎江戶幕府建立(2.12)
慶長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陣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陣 ◎豐臣氏滅亡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將軍;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面對新崛起的勢力,三管領之一,控有贊岐、丹波、攝津、阿波、備中、土佐、淡路以及半個和泉的細川氏一開始採取聯合的態度;不但家督細川勝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兒,兩家也結盟對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後,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是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細川氏與山名氏的積極介入加深了雙方的隔閡。偏偏在這火線引燃的時刻,幕府也爆發了繼承問題:將軍足利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為了兒子足利義尚的繼承權,與將軍繼承人義政胞弟足利義視發生沖突。身為義視的監護人,細川勝元自然與義尚的監護人山名宗全發生激烈的正面沖突。最後在足利義視謀反的謠言和斯波氏內斗再起這雙重影響之下,雙方各自集結大軍,在京都正式開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首領細川勝元早有準備:不但爭取到將軍與天皇的支持,還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軍的中國地方大霸主大內政弘率領2萬大軍進入京都,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同時西軍首領山名宗全擁立南朝遺族和被東軍遺棄的足利義視(開戰後不久,日野富子轉而支持東軍。義視因此被迫逃離京都)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為了打破僵局,細川勝元策動西軍各國國人以及其鄰近的敵對勢力在西軍諸大名後方發動動亂。於是這場原限於京都一帶的戰爭進而演變成全國大混戰,然後又演變到兩軍首領無法控制的局面。最後經歷山名氏與細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義視逃到土岐氏帳下,繼承糾紛解決後,全國混戰的局面才逐漸平息。戰後京都幾乎完全化為廢墟,位在首府的朝廷與幕府同時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之中。

自此以後幕府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壞殆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權臣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強大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可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甚至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稙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亂。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諸侯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罷了。

而除了京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早在幕府中期

群雄爭霸,將軍被弒
信長崛起,天下布武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守護斯波氏門下重臣織田信秀之子。由於尾張守護斯波氏無力掌權,織田氏統合家中族人勢力,逐漸掌控尾張諸郡。到了信秀時,除了一面對抗斯波氏的勢力,另一方面也藉由婚姻政略以加強本身的軍事力量,例如:與齋藤氏作戰失利後,讓信長迎娶領有美濃國大部的齋藤道三之女歸蝶以消除來自西方的軍事壓力,以便集中力量與北方的今川和松平兩家作戰。

信長,於西元1534年5月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少年時便以孤傲怪癖聞名於當時,繼任家督之職後一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展開一系列統一尾張之戰:先後與織田族人交戰,最終擊敗以弟弟信行為主的反信長力量,完全掌握織田氏的主導權。

此時,以遠江、駿河、三河三國守護今川義元,已成為三河的實質掌控者,並在叔父太原雪齋主導下與關東北條氏,甲斐武田氏達成三國同盟,解除了後顧之憂,轉而往南面發展。1560年5月,義元親率2萬5000大軍直撲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長於倉卒間親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陣,在田樂桶狹間發動奇襲,擊潰今川軍主陣並襲殺今川義元。1562年正月,織田信長與自今川氏旗下獨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結下盟約,解除了側翼的威脅,織田信長從此可以專心於美濃的攻略。

1567年8月,憑借著丹羽長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織田信長成功策反了美濃三人眾(稻葉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並與他們合力攻取了稻葉山城,平定美濃一國。織田信長很快便將主城移到稻葉山城,並將其更名為岐阜城,開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上京繼任將軍,並與德川組成6萬聯軍上洛,佔領京都一帶。1569年,織田、德川聯軍攻打不聽其號令的'朝倉氏,途中於金崎城得知盟友淺井氏叛變,苦戰後迫撤退,隔年織田、德川聯軍在姊川與淺井、朝倉聯軍發生激戰。由於德川軍奮力猛攻,淺井、朝倉聯軍轉勝為敗。1571年,織田信長借口比睿山延歷寺包庇敵對勢力,殺入山中將整片宗教聖地燒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響應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密召,撕毀與德川家康的盟約,親率二萬五千大軍直撲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三河,以圖進京。織田信長礙於畿內形勢險峻,只派出為數約三千的軍隊支援德川。處於劣勢兵力的德川軍本擬死守,但被信玄用計誘至三方原並被殲滅。信玄雖勝,但之後在德川拖延戰術下難越雷池,最後病逝陣中,武田軍全面撤退。1573年,織田信長與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若江城,室町幕府滅亡。同年,滅淺井、朝倉兩家;又平定了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亂。1575年,武田信玄的繼承人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織田信長請求援軍。織田與德川聯軍在地勢狹隘的設樂原布陣,以大量的火槍配合龐大的陣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勢。在激烈的戰事中,人少的武田軍多位主要將領先後被擊斃,最後不得不全軍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慘痛損失導致其日後由盛轉衰的命運。同年,信長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勢力,並留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陸一帶。此後,織田信長陸續派出大將加緊對鄰進大名的侵攻,又先後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亂。1579年,織田信長將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天皇主持下與本願寺顯如媾和,結束了持續十年的石山戰爭。1582年,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馳援正在與毛利氏交戰中的羽柴秀吉,下榻於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軍襲擊,織田信長激戰後焚燒本能寺並失蹤(關於織田信長是生是死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論述),之後光秀又猛攻其長子織田信忠藏躲的二條御所,逼其交出親王後切腹自殺。此事史稱本能寺之變。

在信長大放異彩之時日本各地局勢也千變萬化。在九州,毛利氏與大友氏為爭奪大內氏滅亡後的領地打的不可開交;1554年雙方於門司城爆發第一次沖突,毛利扼殺而歸。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義鎮與龍造寺隆信對戰時攻佔門司城。之後兩家持續纏斗至1564年,毛利元就為消滅尼子氏才放棄征服九州的想法,在將軍足利義輝調停下和解。此後,大友氏進入全盛期,成為控有北九州6國的新霸主。但同時,南九州的島津氏日益興隆,逐漸成為足與大友對抗的新勢力。1572年,雙方爆發耳川合戰;統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領25000兵力的島津義久擊潰,從此一蹶不振,北九州的霸主地位被龍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島津氏與龍造寺氏又為了有馬氏歸順問題爆發戰爭,這場被稱為沖田畷戰的沖突中,人僅6000的島津有馬聯軍在島津家久率領下大敗近60000人的龍造寺軍,龍造寺隆信與數位大將戰死。不久龍造寺家滅亡,島津氏幾乎成為全九州霸主。

在四國一度滅亡的長宗我部氏復國後在家督長宗我部國親領導下慘澹經營

在中國,毛利元就統合安藝國的國人勢力展開與尼子氏的長期對抗1555年元就聯合地方海盜起兵對抗叛變大內氏的名將陶晴賢雙方在安藝附近的嚴島展開決戰僅有2000兵力的毛利軍善用地形氣候與水軍優勢在暴風雨中擊潰大內10000大軍而後迅速佔領大內在中國地方的領地並徹底消滅其勢力。取代大內氏後,毛利氏與南邊大友氏北邊尼子氏進行兩面 戰爭16 在甲信越 在關東 在奧羽

秀吉統一,二攻朝鮮
本能寺之變後三天內,身在北陸地方負責攻打上杉氏的柴田勝家、與在中國地方負責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陸續得知明智光秀叛變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與毛利氏和談,以信長名義號召織田家臣齊力討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與明智光秀展開山崎合戰,力單勢薄的明智軍慘敗,兩天後光秀被殺。羽柴軍奪回京都與安土城一帶領地。

之後織田氏族人為家督繼承問題召開清州會議,決定擁護織田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為家督。可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為了爭奪會議主導權發生爭執,兩人隔年展開賤岳合戰,開戰之初柴田軍在佐久間盛政指揮下攻勢不斷,幾乎攻破秀吉本陣。但秀吉戰前拉攏的織田大將前田利家陣前倒戈,導致勝家與其所支持的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最終敗北,被迫切腹自殺。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與相模的北條氏政同盟,趁織田內亂時,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領地;然後在羽柴秀吉獨掌織田氏領地時,結合織田信長次子織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雙方展開小牧·長久手合戰;可最後卻因為誰也消滅不了對方主力,而以談和收場。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稱臣,羽柴秀吉則正式展開其統一天下的霸業。1585年至1590年之間,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並賜苗字豐臣。在內政上,秀吉遷入大阪城,並以此作為政治上的中心;同時下達刀狩令(沒收所有具攻擊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無戰亂)。在軍事上則依序征討四國的長宗我部、九州的島津,迫使其相繼請降,最後於1590年率聯軍消滅了相模北條氏,並接受奧羽地方諸大名的稱臣納降,於1590年在名義上完成全國統一。

完成統一的豐臣秀吉,除了持續以各種手段削弱強勢大名外,還於文祿元年(1592年)和慶長元年(1596年)兩度發兵攻打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其中參戰諸將各有勝負,最盛期曾一度攻佔韓庭都城漢城,陪都平壤。但終究仍不敵明韓兵力與武器上的優勢以及李舜臣率領的龜甲船艦隊,僅能死守沿海堡壘。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豐臣密使入韓密商,才結束這場龐大的軍事遠征。這場戰爭改變了當日日本的政治生態:傾權一時的豐臣氏財力耗盡,不再風光;島津氏與毛利氏等打頭陣的大名死傷慘重,軍力大受影響。相反的,沒參戰的德川氏與伊達氏則致力於整頓內政,在秀吉死後成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此役,豐臣氏內部發生嚴重沖突:支持戰爭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為首)和反對戰爭的武將派(以福島正則為首)完全決裂。雙方產生嚴重的摩擦,由於前者獲得豐臣氏的支持,後者轉而投向統有關東八國的大名德川家康。於是德川與豐臣為爭奪天下即將再度對陣......。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返國的豐臣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阪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北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際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犀利,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大約中午時刻,家康以大炮襲擊其事前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小占優勢轉為被打到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豐臣氏奪取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襲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諸侯
足利氏、細川氏、山名氏、田山氏、斯波氏、犬懸上杉氏、山內上杉氏、扇谷上杉氏、古河公方、今川氏、北條氏(後北條氏)、伊達氏、南部氏、蘆名氏、戶澤氏、安東氏、最上氏、佐竹氏、淺井氏、朝倉氏、大內氏、尼子氏、毛利氏、三好氏、武田氏、長尾氏(上杉氏)、本願寺、織田氏、德川氏(松平氏)、龍造寺氏、豐臣氏、島津氏、長宗我部氏、一條氏、河野氏、伊東氏、肝付氏、大友氏、波多野氏、別所氏、赤松氏、浦上氏、三村氏、一色氏、六角氏、北田氏、神保氏、結城氏、里見氏、相馬氏、二本松氏、南部氏、蠣崎氏

大名
細川勝元、山名宗全、北條早雲、尼子經久、足利義輝、三好長慶、大內義興、足利義昭、齋藤道三、北條氏康、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上杉謙信(長尾景虎)、今川義元、毛利元就、大友宗麟(大友義鎮)、織田信長、長宗我部元親、島津貴久、豐臣秀吉(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伊達政宗、德川家康(松平元康)、安東愛季、宇喜多直家、上杉景勝、最上義光、淺井長政、朝倉義景、龍造寺隆信、津輕為信

名臣名將
朝倉宗滴、陶晴賢、太原雪齋、立花道雪、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山縣昌景、馬場信房、內藤昌豐、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竹中重治、本多忠勝、真田幸村、大谷吉繼、明智光秀、服部半藏、豐臣秀長(羽柴秀長)、石田三成、加藤正清、福島正則、本多正信、山中幸盛、細川藤孝、直江兼續、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島勝猛、丹羽長秀、前田利家、吉良親貞、最上義光、伊達成實、島津義弘、高橋紹運、武田信繁、九鬼嘉隆、村上武吉

名人
日野富子、千利休、上泉信綱、柳生宗嚴、今井宗久、茶屋四郎次郎、路易斯·佛洛伊斯、林羅山、宮本武藏

合戰
關原合戰、山崎合戰、三方原合戰、長筱合戰、桶狹間合戰、姊川合戰、手取川合戰、賤岳合戰、三木合戰、小豆坂合戰、川中島合戰、嚴島合戰、野田福島合戰、折上原合戰、大阪之戰、國府台會戰、河越夜戰

相關名詞
一揆、安國寺、種子島火槍、基督教、樂市、大名、早合、蘭奢侍、手明、旗本、關白、征夷大將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758122.html

『肆』 日本戰國時期到底有幾個勢力

下面是戰國前期的守護大名的領地:
興福寺——大和
田山氏——河內 能登 越中 紀伊
細川氏——和泉 攝津 丹波 備中 淡路 阿波 贊岐 伊予 土佐
赤松氏——攝津 播磨 美作 備前
仁木氏——伊賀
山名氏——丹後 但馬 因幡 伯耆 石見 備後
一色氏——伊勢 三河 若狹 丹後
北田氏——伊勢
土岐氏——美濃 伊勢
斯波氏(後被著名的織田家以下克上取代)——尾張 遠江 越前
今川氏——遠江 駿河
武田氏——甲斐
小笠原氏——信濃
山內上杉氏——伊豆 武蔵 上野 越後
扇谷上杉氏——相模
佐竹氏——常陸
六角氏——近江南半國
京極氏——近江北半國 飛騨 出雲 隱岐
宇都宮氏——下野
結城氏——下總
千葉氏——下總
若狹武田氏——若狹
富樫氏——加賀
大內氏——石見 安藝 周防 長門 築前 豐前
安藝武田氏——安藝
河野氏——伊予
大友氏——豐後
少貳氏——築前 肥前
菊池氏——肥後
島津氏——日向 大隅 薩摩
宗氏——對馬
戰國中期:
(由於此時許多大名家族已經沒落,所以一些不著名的大名家族就不講了)
織田氏——尾張
齋藤氏——美濃(後被織田信長攻下)
足利氏(幕府將軍)——京畿(1573年為信長所滅,信長從此控制京城)
武田氏——甲斐
上杉氏——越後
朝倉氏——越前
淺井氏——近江(朝倉、淺井均被織田所滅)
今川氏——東海道·駿河(1560年今川義元在桶狹間被信長討死,今川領地被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瓜分)
德川氏——三河
伊達氏——奧州 出羽
毛利氏——西國(主要為安藝)
北條氏——關東·相模
長宗我部氏——南海道·四國
龍造寺氏、島津氏、大友氏(九州三雄)——九州

『伍』 誰能提供詳細的日本戰國史

http://hk.dir.yahoo.com/Regional/Countries_and_Regions/Japan/Arts_and_Humanities/Humanities/History/War_Period/

http://dir.iask.com/search_dir/sh/ls/ancient_history/jp/

新戰國聯盟:http://newtenka.popsoft.com/
伊達政宗博物志:http://datemasamune.com/
日本戰國史基礎知識:http://www2.tku.e.tw/~tahx/lin/index.htm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不過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庸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由於目前尚無定論,故在此皆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日本戰國重要大事年表 年號 西元紀年 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 1467 ◎應仁之亂始(1.18) ◎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歿(3.18) ◎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 1477 ◎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 ◎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義植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 1493 ◎明應之變(4.22) ◎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義尹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條早雲歿(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 1528 ◎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戰(4.20) ◎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攝津江口合戰(6.24) ◎細川氏滅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嚴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內氏滅亡(4.3)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 1560 ◎桶狹間之役(4.20) ◎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
永祿五年 1562 ◎織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祿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 1565 ◎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 1568 ◎足利義榮繼任征夷大將軍(2.8) ◎織田信長上洛(9.7) ◎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10.18)
永祿十二年 1569 ◎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 1570 ◎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歿 ◎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歷寺(9.12)
元龜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歿(4.12) ◎室町幕府滅亡(7.18)
◎朝倉氏滅亡(8.20) ◎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長筱合戰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戰 ◎上杉謙信歿
◎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滅亡 ◎本能寺之變()
◎山崎合戰 ◎明智光秀被殺

天正十一年 1583 ◎賤岳合戰 ◎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長久手合戰 ◎沖田畷戰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天正十六年 1588 ◎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戰 ◎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條氏滅亡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8.9)
文祿元年 1592 ◎文祿之役
慶長元年 1596 ◎慶長之役 ◎伏見大地震(閏7.13)
慶長三年 1598 ◎豐臣秀吉歿(8.18)
慶長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歿(潤3.3)
慶長五年 1600 ◎關原合戰(9.15) ◎石田三成被斬(10.1)
慶長八年 1603 ◎江戶幕府建立(2.12)
慶長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陣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陣 ◎豐臣氏滅亡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將軍;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面對新崛起的勢力,三管領之一,控有贊岐、丹波、攝津、阿波、備中、土佐、淡路以及半個和泉的細川氏一開始採取聯合的態度;不但家督細川勝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兒,兩家也結盟對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後,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是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細川氏與山名氏的積極介入加深了雙方的隔閡。偏偏在這火線引燃的時刻,幕府也爆發了繼承問題:將軍足利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為了兒子足利義尚的繼承權,與將軍繼承人義政胞弟足利義視發生沖突。身為義視的監護人,細川勝元自然與義尚的監護人山名宗全發生激烈的正面沖突。最後在足利義視謀反的謠言和斯波氏內斗再起這雙重影響之下,雙方各自集結大軍,在京都正式開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首領細川勝元早有準備:不但爭取到將軍與天皇的支持,還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軍的中國地方大霸主大內政弘率領2萬大軍進入京都,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同時西軍首領山名宗全擁立南朝遺族和被東軍遺棄的足利義視(開戰後不久,日野富子轉而支持東軍。義視因此被迫逃離京都)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為了打破僵局,細川勝元策動西軍各國國人以及其鄰近的敵對勢力在西軍諸大名後方發動動亂。於是這場原限於京都一帶的戰爭進而演變成全國大混戰,然後又演變到兩軍首領無法控制的局面。最後經歷山名氏與細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義視逃到土岐氏帳下,繼承糾紛解決後,全國混戰的局面才逐漸平息。戰後京都幾乎完全化為廢墟,位在首府的朝廷與幕府同時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之中。

自此以後幕府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壞殆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權臣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強大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可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甚至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稙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亂。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諸侯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罷了。

而除了京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早在幕府中期

群雄爭霸,將軍被弒
信長崛起,天下布武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守護斯波氏門下重臣織田信秀之子。由於尾張守護斯波氏無力掌權,織田氏統合家中族人勢力,逐漸掌控尾張諸郡。到了信秀時,除了一面對抗斯波氏的勢力,另一方面也藉由婚姻政略以加強本身的軍事力量,例如:與齋藤氏作戰失利後,讓信長迎娶領有美濃國大部的齋藤道三之女歸蝶以消除來自西方的軍事壓力,以便集中力量與北方的今川和松平兩家作戰。

信長,於西元1534年5月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少年時便以孤傲怪癖聞名於當時,繼任家督之職後一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展開一系列統一尾張之戰:先後與織田族人交戰,最終擊敗以弟弟信行為主的反信長力量,完全掌握織田氏的主導權。

此時,以遠江、駿河、三河三國守護今川義元,已成為三河的實質掌控者,並在叔父太原雪齋主導下與關東北條氏,甲斐武田氏達成三國同盟,解除了後顧之憂,轉而往南面發展。1560年5月,義元親率2萬5000大軍直撲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長於倉卒間親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陣,在田樂桶狹間發動奇襲,擊潰今川軍主陣並襲殺今川義元。1562年正月,織田信長與自今川氏旗下獨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結下盟約,解除了側翼的威脅,織田信長從此可以專心於美濃的攻略。

1567年8月,憑借著丹羽長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織田信長成功策反了美濃三人眾(稻葉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並與他們合力攻取了稻葉山城,平定美濃一國。織田信長很快便將主城移到稻葉山城,並將其更名為岐阜城,開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上京繼任將軍,並與德川組成6萬聯軍上洛,佔領京都一帶。1569年,織田、德川聯軍攻打不聽其號令的'朝倉氏,途中於金崎城得知盟友淺井氏叛變,苦戰後迫撤退,隔年織田、德川聯軍在姊川與淺井、朝倉聯軍發生激戰。由於德川軍奮力猛攻,淺井、朝倉聯軍轉勝為敗。1571年,織田信長借口比睿山延歷寺包庇敵對勢力,殺入山中將整片宗教聖地燒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響應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密召,撕毀與德川家康的盟約,親率二萬五千大軍直撲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三河,以圖進京。織田信長礙於畿內形勢險峻,只派出為數約三千的軍隊支援德川。處於劣勢兵力的德川軍本擬死守,但被信玄用計誘至三方原並被殲滅。信玄雖勝,但之後在德川拖延戰術下難越雷池,最後病逝陣中,武田軍全面撤退。1573年,織田信長與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若江城,室町幕府滅亡。同年,滅淺井、朝倉兩家;又平定了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亂。1575年,武田信玄的繼承人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織田信長請求援軍。織田與德川聯軍在地勢狹隘的設樂原布陣,以大量的火槍配合龐大的陣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勢。在激烈的戰事中,人少的武田軍多位主要將領先後被擊斃,最後不得不全軍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慘痛損失導致其日後由盛轉衰的命運。同年,信長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勢力,並留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陸一帶。此後,織田信長陸續派出大將加緊對鄰進大名的侵攻,又先後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亂。1579年,織田信長將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天皇主持下與本願寺顯如媾和,結束了持續十年的石山戰爭。1582年,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馳援正在與毛利氏交戰中的羽柴秀吉,下榻於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軍襲擊,織田信長激戰後焚燒本能寺並失蹤(關於織田信長是生是死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論述),之後光秀又猛攻其長子織田信忠藏躲的二條御所,逼其交出親王後切腹自殺。此事史稱本能寺之變。

在信長大放異彩之時日本各地局勢也千變萬化。在九州,毛利氏與大友氏為爭奪大內氏滅亡後的領地打的不可開交;1554年雙方於門司城爆發第一次沖突,毛利扼殺而歸。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義鎮與龍造寺隆信對戰時攻佔門司城。之後兩家持續纏斗至1564年,毛利元就為消滅尼子氏才放棄征服九州的想法,在將軍足利義輝調停下和解。此後,大友氏進入全盛期,成為控有北九州6國的新霸主。但同時,南九州的島津氏日益興隆,逐漸成為足與大友對抗的新勢力。1572年,雙方爆發耳川合戰;統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領25000兵力的島津義久擊潰,從此一蹶不振,北九州的霸主地位被龍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島津氏與龍造寺氏又為了有馬氏歸順問題爆發戰爭,這場被稱為沖田畷戰的沖突中,人僅6000的島津有馬聯軍在島津家久率領下大敗近60000人的龍造寺軍,龍造寺隆信與數位大將戰死。不久龍造寺家滅亡,島津氏幾乎成為全九州霸主。

在四國一度滅亡的長宗我部氏復國後在家督長宗我部國親領導下慘澹經營

在中國,毛利元就統合安藝國的國人勢力展開與尼子氏的長期對抗1555年元就聯合地方海盜起兵對抗叛變大內氏的名將陶晴賢雙方在安藝附近的嚴島展開決戰僅有2000兵力的毛利軍善用地形氣候與水軍優勢在暴風雨中擊潰大內10000大軍而後迅速佔領大內在中國地方的領地並徹底消滅其勢力。取代大內氏後,毛利氏與南邊大友氏北邊尼子氏進行兩面 戰爭16 在甲信越 在關東 在奧羽

秀吉統一,二攻朝鮮
本能寺之變後三天內,身在北陸地方負責攻打上杉氏的柴田勝家、與在中國地方負責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陸續得知明智光秀叛變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與毛利氏和談,以信長名義號召織田家臣齊力討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與明智光秀展開山崎合戰,力單勢薄的明智軍慘敗,兩天後光秀被殺。羽柴軍奪回京都與安土城一帶領地。

之後織田氏族人為家督繼承問題召開清州會議,決定擁護織田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為家督。可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為了爭奪會議主導權發生爭執,兩人隔年展開賤岳合戰,開戰之初柴田軍在佐久間盛政指揮下攻勢不斷,幾乎攻破秀吉本陣。但秀吉戰前拉攏的織田大將前田利家陣前倒戈,導致勝家與其所支持的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最終敗北,被迫切腹自殺。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與相模的北條氏政同盟,趁織田內亂時,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領地;然後在羽柴秀吉獨掌織田氏領地時,結合織田信長次子織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雙方展開小牧·長久手合戰;可最後卻因為誰也消滅不了對方主力,而以談和收場。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稱臣,羽柴秀吉則正式展開其統一天下的霸業。1585年至1590年之間,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並賜苗字豐臣。在內政上,秀吉遷入大阪城,並以此作為政治上的中心;同時下達刀狩令(沒收所有具攻擊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無戰亂)。在軍事上則依序征討四國的長宗我部、九州的島津,迫使其相繼請降,最後於1590年率聯軍消滅了相模北條氏,並接受奧羽地方諸大名的稱臣納降,於1590年在名義上完成全國統一。

完成統一的豐臣秀吉,除了持續以各種手段削弱強勢大名外,還於文祿元年(1592年)和慶長元年(1596年)兩度發兵攻打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其中參戰諸將各有勝負,最盛期曾一度攻佔韓庭都城漢城,陪都平壤。但終究仍不敵明韓兵力與武器上的優勢以及李舜臣率領的龜甲船艦隊,僅能死守沿海堡壘。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豐臣密使入韓密商,才結束這場龐大的軍事遠征。這場戰爭改變了當日日本的政治生態:傾權一時的豐臣氏財力耗盡,不再風光;島津氏與毛利氏等打頭陣的大名死傷慘重,軍力大受影響。相反的,沒參戰的德川氏與伊達氏則致力於整頓內政,在秀吉死後成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此役,豐臣氏內部發生嚴重沖突:支持戰爭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為首)和反對戰爭的武將派(以福島正則為首)完全決裂。雙方產生嚴重的摩擦,由於前者獲得豐臣氏的支持,後者轉而投向統有關東八國的大名德川家康。於是德川與豐臣為爭奪天下即將再度對陣......。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返國的豐臣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阪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北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際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犀利,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大約中午時刻,家康以大炮襲擊其事前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小占優勢轉為被打到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豐臣氏奪取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襲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諸侯
足利氏、細川氏、山名氏、田山氏、斯波氏、犬懸上杉氏、山內上杉氏、扇谷上杉氏、古河公方、今川氏、北條氏(後北條氏)、伊達氏、南部氏、蘆名氏、戶澤氏、安東氏、最上氏、佐竹氏、淺井氏、朝倉氏、大內氏、尼子氏、毛利氏、三好氏、武田氏、長尾氏(上杉氏)、本願寺、織田氏、德川氏(松平氏)、龍造寺氏、豐臣氏、島津氏、長宗我部氏、一條氏、河野氏、伊東氏、肝付氏、大友氏、波多野氏、別所氏、赤松氏、浦上氏、三村氏、一色氏、六角氏、北田氏、神保氏、結城氏、里見氏、相馬氏、二本松氏、南部氏、蠣崎氏

大名
細川勝元、山名宗全、北條早雲、尼子經久、足利義輝、三好長慶、大內義興、足利義昭、齋藤道三、北條氏康、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上杉謙信(長尾景虎)、今川義元、毛利元就、大友宗麟(大友義鎮)、織田信長、長宗我部元親、島津貴久、豐臣秀吉(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伊達政宗、德川家康(松平元康)、安東愛季、宇喜多直家、上杉景勝、最上義光、淺井長政、朝倉義景、龍造寺隆信、津輕為信

名臣名將
朝倉宗滴、陶晴賢、太原雪齋、立花道雪、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山縣昌景、馬場信房、內藤昌豐、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竹中重治、本多忠勝、真田幸村、大谷吉繼、明智光秀、服部半藏、豐臣秀長(羽柴秀長)、石田三成、加藤正清、福島正則、本多正信、山中幸盛、細川藤孝、直江兼續、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島勝猛、丹羽長秀、前田利家、吉良親貞、最上義光、伊達成實、島津義弘、高橋紹運、武田信繁、九鬼嘉隆、村上武吉

名人
日野富子、千利休、上泉信綱、柳生宗嚴、今井宗久、茶屋四郎次郎、路易斯·佛洛伊斯、林羅山、宮本武藏

合戰
關原合戰、山崎合戰、三方原合戰、長筱合戰、桶狹間合戰、姊川合戰、手取川合戰、賤岳合戰、三木合戰、小豆坂合戰、川中島合戰、嚴島合戰、野田福島合戰、折上原合戰、大阪之戰、國府台會戰、河越夜戰

相關名詞
一揆、安國寺、種子島火槍、基督教、樂市、大名、早合、蘭奢侍、手明、旗本、關白、征夷大將軍

『陸』 日本戰國名人及其外號

池田輝政——姬路宰相長野業正——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土佐之能人長阪信政——血槍九郎德川家康——海道第一弓渡邊守綱——槍之半藏大寶寺義氏——惡領主島津義弘——鬼石曼子稻井教業——青鬼大久保長安——天下總代官島左近——鬼勝猛服部半藏——鬼之半藏豐臣秀次——殺生關白飯富虎昌——甲山的猛虎富田重政——越後名人高阪昌信——逃彈正古田重然——織部溝尾茂朝——庄兵衛鬼小島彌太郎——鬼小島後藤信康——黃後藤戶澤盛安——夜叉九郎今川義元——東海巨人金地院崇傳——黑衣宰相九鬼嘉隆——海盜大名加藤清正——虎加藤崛尾吉晴——佛茂助井伊直政——井伊的赤鬼可兒才藏——竹草之才藏瀧川一益——重炮手立花道雪——雷之化身、鬼道雪鈴木重秀——雜賀孫市龍造寺隆信——肥前之熊馬場信房——不死的鬼美濃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毛利元就——西國之雄南天坊天海——黑衣宰相片倉重長——惡鬼薄田兼相——橙武者秋山信友——武田軍的猛牛前田利家——槍之又左森長可——鬼武藏十河一存——鬼十河上泉信綱——劍聖、上州第一槍上衫謙信——越後之龍、軍神松野重元——主馬山中鹿之介——出雲之鹿陶晴賢——西國無雙的大將武田信玄——甲斐之虎小幡虎盛——鬼虎新納忠元——鬼武藏香西佳清——盲目大將羽柴秀吉——猴子原虎胤——美濃夜叉伊達政宗——獨眼龍真壁氏干——鬼真壁佐久間盛政——鬼玄蕃佐久間信盛——撤退佐久間足利義輝——將軍劍聖正木時茂——槍大膳最上義光——出羽之驍將齋藤朝信——越後之鍾馗齋藤道三——蝮蛇織田信長——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織田信秀——尾張之虎真田幸隆——攻彈正真田昌幸——正後雙能之士真田幸村——日本第一武士佐竹義重——鬼義重佐佐成政——北陸孤狼八浜七本槍——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北條三家老——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北條五色備——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北條八老——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村上八人眾——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大坂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大坂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德川三傑——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島津四兄弟——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大友雙璧——立花道雪、高橋紹運豐臣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豐臣三中老——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豐臣五奉行——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豐後三老——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府中三人眾——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鍋島三生——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運岡崎五人眾——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海赤雨三將——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黑田雙璧——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黑田八虎——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會津四家老——佐世、富田、平田、松本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賤岳七本槍——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立花四天王——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蘆名四天王——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輔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利休七哲——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武藏四家——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武藏七黨——豬俁黨、私市黨、兒玉黨、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小豆坂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蟹江七本槍——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小倭七人眾——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凈賢、匹田文五郎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越後十七將——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宇喜多三老——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姊川七本槍——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最上八盾——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齋藤六人眾——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真田十勇士——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覽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織田雙璧——明智光秀、羽柴秀吉織田四天王——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織田四家老——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織田五奉行——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柒』 日本戰國有什麼著名的人物

豐臣秀吉,

羽柴秀吉,幼名木下藤吉郎,在織田手下擔任國主是更名羽柴秀吉,
須峰賀正勝,幼名須峰賀小六,後更名須峰賀正勝,元服後不詳
伊達政宗(獨眼龍) 幼名梵天丸 元服後字藤次郎
織田信長 幼名吉法師.元服之後改稱織田上總介
武田信玄 幼名太郎 乳名 勝千代 元服 改名晴信.法號「德榮軒信玄」
黑田如水,原名黑天官兵衛,元服後名為黑田如水
上杉謙信,幼名「虎千代」。成年後稱長尾景虎,先後得到任關東管領的上杉憲政和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故又稱上杉政虎、上杉輝虎。出家後法號謙信
毛利元就,幼名松壽丸,又稱少輔次郎。15歲那年松壽丸元服,正式得名元就
長宗我部元親,幼名彌三郎、法名雪蹊恕三
島津貴久,別名虎壽丸、又三郎。道號伯囿。
北條氏康,幼名新九郎。
大友宗麟,本名大友義鎮或藤原義鎮,幼名塩法師丸。佛教法名宗麟、天主教洗禮名Don Francisco(堂·弗朗西斯科)。
酒井忠次,幼名小五郎,通稱小平次
神原康政,幼名龜丸(於龜),通稱小平太,受領家康的「康」字,元服後改名「康政」。
井伊直政,世稱「赤夜叉」、「赤鬼井伊」;幼名虎松,通稱萬千代
本多忠勝,幼名鍋之助,通稱平八郎,時稱「戰國第一猛將」、「鬼之平八」。
服部半藏,即忍者之神--服部半藏正成
石田三成,幼名「佐吉」。
足利尊氏,幼時名太郎,元服後名足利高氏,由後醍醐天皇賜名為尊氏。
足利義輝,幼名菊童丸,原名足利義藤。
島津義弘,別名: 兵庫頭,忠平,又四郎,義珍.道號:維新齋.
上杉景勝, 原名長尾顯景,1575年改名為「景勝」。
今川義元,幼名芳菊丸,法號梅岳承芳。
淺井長政,幼名「猿夜叉」,父親久政投入六角家傘下為長政改名賢政
前田利家,幼名犬千代。法號「高德院傳桃雲凈見居士」
三好長慶,幼名千熊丸、孫次郎,初名范長,
豐臣秀賴,幼名舍丸。
毛利輝元,幼名幸鶴丸。
小早川隆景,幼名德壽丸、又四郎。
柴田勝家,通稱權六、修理亮,
明智光秀,全稱明智十兵衛光秀,
丹羽長秀,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
前田慶次,幼名宗兵衛,本名利益(利太、利大、利貞),通稱慶次、慶次郎。
千利休,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
本願寺顯如,幼名は茶,石山本願寺十代法主本願寺證如的長子。本願寺十一代法主。
武田信勝,改名 竹王丸、信勝 別名 太郎 幼名是太郎、竹王丸。
馬場信房,別稱信房、信勝、氏勝、信武 本名叫來石景政
高阪昌信,本名春日虎綱,幼名源助,又名香坂彈正;春日源五郎。
山縣昌景,原名飯富源四郎,被信玄賜姓山縣
內藤昌豐,原名為工藤源左衛門尉佑長,
山本勘助 ,原名山本源助。隨後拜領信玄一字,改名晴幸,又出家入道,取號道鬼。
真田昌幸,幼名武藤喜兵衛。
真田幸村,真田左衛門佐幸村。幼名御弁丸,後改源次郎。

『捌』 信長之野望10蒼天錄里山中幸盛怎樣不能延攬!

如果是被自己幹掉滅了的,有些人如果不能延攬則本次游戲就不能延攬了,是系統的設計的冤讎。所以建議滅1家之前存檔,由於總有些人是默許冤讎的。選取1次滅權勢後1些低能兒和你冤讎的檔就能夠了,不能延攬幾個低能兒不會有甚麼遺憾。

『玖』 日本戰國時期的勢力劃分

日本戰國時期根據日本天武天皇所創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區而劃分,共有六十六國。戰國六十六國如下:

1、近畿五國——山城、大和、河內、攝津、和泉。

2、東海道——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3、東山道——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

4、北陸道——越後、越中、越前、能登、加賀、若狹、佐渡。

5、山陰道——丹波、丹後、因幡、但馬、出雲、石見、伯耆、隱岐。

6、山陽道——長門、周防、安藝、備後、備中、備前、美作、播磨。

7、南海道——阿波、贊岐、伊予、土佐、淡路、紀伊。

8、西海道——薩摩、大隅、日向、肥後、肥前、築後、築前、豐後、豐前、對馬、壹岐。

『拾』 信長之野望13威力加強版攻略

以下是關於加強版的一些較實用攻略的匯總,以及我通關後的一點經驗,請借鑒

【第一項】文化系統是整個加強版追加機能(除AI編輯)的核心

文化系統分為武家文化,公家文化,寺社文化,南蠻文化4種。

公家文化和寺廟文化都是中後期比較有用。武家文化前期和中期比較有用,後期不能說沒用,但是性價比不如前兩個文化。而南蠻文化,除了一個洗禮,其他的沒必要去用。

【一】武家文化
武家文化主要是以培養武將為主,該系文化中最有用的就是【技藝】,可培養武將的統率和武力,只需要4個茶室即可。

接下來說一下教練大法

加強版中教練是新增的項目,也很好用

(1)先說一下教練武將的指南法的不同影響

【一般】 一般效果,屬性上升4~6,耗時3個月
【鬼】 教練時間縮短,屬性上升4~6,耗時2個月
【理論】教練效果增加,屬性上升6~8,耗時3個月
【相傳】 有一定幾率教會戰法,屬性上升4~6,耗時3個月
【我流】 教練屬性以外的屬性也可能增加,屬性上升4~6,耗時3個月
【每次屬性教練耗5的成長力,成長力一共有50.最完美狀態,使用擁有理論指南法的武將可以提升某方面屬性60~80.適性成長消耗20點成長,教練武將與被教練武將數值相差越大效果越好,至少高5統率,一個教練武將可以同時傳授多個學習者,但訓練費用也相應增加.】

各屬性數值的影響
統帥
比統率60每高15點鬥志上升量+1,基礎鬥志上升為8。
統率湊整最重要的兩個拐點
統率90,指揮兵力4750,鬥志上升量10
統率120,指揮兵力5500,鬥志上升量12
湊整的時候不要忘記每一點統率對普攻攻防都是有貢獻的
武勇
戰法威力公式的武勇部分是武勇值的平方除以一百。因為平方的緣故,武勇越高收益越大,好的武具還是給真的猛士收益比較好。
知略
知略100影響參謀的助言,100以下的知略會給假推薦。妨害系統的戰法殺傷與智力值無關,但是治療的上限是知略*10每小隊的最大回復量。好的知略書給頭腦比較好的人收益或許更好。
政治
政治達到100可以在包圍戰中發動水攻,可以水攻的城參見這里。加政治的家寶太多都隨便亂丟的。

(2)目前看只有相傳指南的人有機會傳授戰法,我列了一下好戰法又是相傳的人的名單,這樣大家就好規劃培養方案了。

強化類的 五 人,武田信玄-不動,太原雪齋-鐵壁,真田信隆-八幡,角隈石宗-金剛,直江兼旭-威風(有了它其他的備就都是浮雲了)
物理類的 十五人,大谷吉繼-槍衾極,足利義輝-槍衾極,林崎甚助-槍衾極,長宗我部元親-鬼槍,丸目長惠-燕飛, 柳生宗嚴-燕飛,愛州宗通-燕飛,
立花宗茂-突擊極,高橋紹運-疾驅, 山縣昌景-赤備,
鈴木重意-速擊極, 蒲生氏鄉-烈火,
小笠原長棟-齊射極,花房正幸-射切,吉田重政-扇撥,
計略類的 六 人,本願寺蓮如-治療,南光訪天海-治療,筒井順興-治療,松永久秀-謀殺,鍋島直茂-離間,風魔小太郎-亂破
大家看著培養吧。看來車懸、影突這樣的戰法估計很難學到,因為相傳屬性的人中沒有會這種戰法的。

(3)較合理的教練大法

第一步,縱使手下沒有牛人,也可以先選上兩個屬性稍高的武將(至少有1個理論家),只要有2個寶物(2個最好都是5級的,讓兩人交替使用,主要是防止忠誠下降否則有一個就夠了),再配合上教練系統,傾舉國之財力予之雙修,一般他們的各項屬性不算寶物,最高也都可以升到120(如統120),再讓訓練出來的【理論】武將配上5級的寶物,使他的屬性達到125。

第二步,用該【理論】武將當總教練先來訓練那些有好技能(如燕飛,烈火,威風等)的【相傳】武將使其屬性升到一定標准,再讓【相傳】武將來指導別的想要學習他們技能的武將,如果受訓武將的條件符合(具體條件參見下面),幾乎一次就能學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傳】武將一次只能傳授一個人技能,所以需要一個人一個人的教。

第三步,最後還是讓【理論】武將當總教練來訓練這些剛得到技能的武將(每次屬性都能上升6~8,很有效率)使其屬性達到最高指標。現在就可以1人教多人了。

用以上方法我訓練出來了20多個統帥120,武力120的武將,光燕飛和威風之備就各訓練出來5,6個,讓他們再配上寶物和官位,統帥輕易就可以達到130以上,試想一下讓這批武將去攻城略地,那真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哪。

(4)下面是關於教練大法的一些數據

受訓者為X, 教官為Y, 戰法階級=戰法信息中的lp7c(用van修改器查找)
1. X沒有傷病.
2. X與Y的戰法不相同
3. X不是Y的厭惡武將
4. Y的戰法階級低於10, 並且X的戰法階級超過9則不符合條件
5. (Y的戰法是前4系統攻擊戰法時) Y的戰法階級超過X的戰法階級
6. 各系統戰法的不同要求(根據各種附加後的X之能力與適性)
a. Y的戰法是前4系統攻擊戰法:
Y的戰法階級0~3: X的對應適性必須達到B (參考: ○○之一~○○之三)
Y的戰法階級4~9: X的對應適性必須達到A (參考: ○○之四)
Y的戰法階級10~: X的對應適性必須達到S (參考: ○○之極, 三種特殊戰法)
b. Y的戰法是妨害&回復系統戰法:
Y的戰法階級0~3: X的知略必須達到85 (參考: 罵聲, 威壓, 混亂, 鼓舞, 鎮靜)
Y的戰法階級4~9: X的知略必須達到95 (參考: 籠絡, 同討)
Y的戰法階級10~: X的知略必須達到100 (參考: 亂破, 離間, 謀殺, 火牛, 鬼謀, 治療)
c. Y的戰法是兵科強化戰法:
X的對應適性達到A, 或是統率達到80並且對應適性達到B
d. Y的戰法是全體強化戰法:
P=X的5種適性總和 + 1, Q=(Y的戰法階級*5 – 20)(上限110), R= Y的戰法階級/2
X的統率達到Q, 並且P值達到R.
(參考: 八幡之備: 統率達到90, 並且P值達到11)
(參考: 金剛之備: 統率達到95, 並且P值達到11)
(參考: 不動之備: 統率達到110, 並且P值達到13)
(參考: 鐵壁之備: 統率達到100, 並且P值達到12)
(參考: 威風之備: 統率達到105, 並且P值達到12)
(參考: 車懸之備: 統率達到110, 並且P值達到13)
(參考: 霸王之備: 統率達到110, 並且P值達到14)
7. 如果不止一人符合條件, 隨機選出其中一人
(AI似乎只允許全體強化戰法的傳授, 稍做修改後可以由同樣的選擇界面, 讓玩家替AI決定是否允許傳授)

【*】說實話,上面關於全體強化戰法的介紹我沒太看懂,但是在實戰中我用直江兼旭來教別人威風之備的時候發現學習的武將必須具備2點,第1是統帥需達到105,第2是各項適性都得是D級以上。

【二】公家文化
公家文化以外交為主,本系文化最有用的是斡旋(公家館4 ),強制同盟和朝敵,但是後兩種都是中後期才能出的。如果你開局只有1個城,那麼最多隻應該造4個公家館,可以用斡旋就夠了。(不過個人認為如果不用SL的話用斡旋其實很浪費貢獻度)當然,貢獻要一直交著,10%進貢每年15點貢獻就可以了。

斡旋武將依據的是系統隨機亂數,跟執行命令的武將的能力無關
一般來說系統傾向於給玩家的武將是根據玩家的大名的優勢科技,也就是說你的科技傾向於弓箭,系統喜歡向你推薦弓箭系的武將偏多

提供幾個能斡旋到的武將日期。
1534劇本武田信虎被追放之後馬上斡旋能斡旋到
1534年速出斡旋,弄到幸隆老爺子就賺翻了
1535年可得到真田幸隆,村井貞勝
1537年可得柴田勝家,內藤昌豐,小島貞興,吉田重政
1538年:北信愛,黑川晴氏,瀧川益重(兒子光環)
1539年:頭兩個月去斡旋花房正幸(這個是玩射切必備),木下昌直,果心居士
1540年:瀧川一益,富田景政
1541年:蜂須賀正勝,新納忠元,本多忠高(兒子光環)
1542年:大關高增,酒井忠次,高坂昌信,齋藤朝信,柳生宗嚴,太田牛一,由布惟信
1543年:種子島時堯,福留親政,明智光秀
1544年:納富信景,赤池長任,宇喜多直家
1546年:深水長智,杉谷善住坊
1547年:風魔小太郎,韌井教業
1548年:石川數正,村上武吉,
1549年:谷中澄,齋藤利三,和田昭為
1550年:丹羽長秀,一萬田鑒實
1551年:柳澤元政,南光坊天海,九戶政實,佐佐成政,
1552年:木下秀吉,下間賴廉,明智秀滿,板部岡江雪齋,清水宗治
1553年:安國寺惠瓊,前田利家
1554年:沼田佑光,前田玄以,本庄繁長
1555年:丸目長惠,島清興,木下秀長
1556年:円城寺信胤,北條氏邦
1557年,本多正信3月,服部正成,渡邊守綱1月,九鬼嘉隆,林崎甚助2月能教槍衾之極
1559年,竹中重治5月,一般5月很難斡旋到,那麼6月15號以前斡旋必出
1560年,上井覺兼,大久保長安,增田長盛,板倉勝重,山中鹿介1月到5月(有兩個家寶,斡旋來扒家寶用)山中小鹿一般是很難斡旋到的
1561年,土居清良2月,這個武將是鐵炮系,本身S,還會相傳,是個非常有潛力的老師
1563年,神原康政2月
1563年,本多忠勝5月,有三個家寶,能免費扒下來一個
在野武將有牛人,怎樣能斡旋到呢?前提是那個牛人最好15天內不會被其它大名登錄,然後你可以先讓自己大名去斡旋一次,看能斡旋到什麼貨色,如果不是,那麼讀檔,分別讓其它家臣去斡旋。如果還都沒斡旋到。那麼就拖後一天再執行斡旋命令。通過改變執行命令的天數,從而影響斡旋結果。如果改變了天數還沒有斡旋到怎麼辦呢?那麼就在改變天數的基礎上,再執行挖角,徵兵。奉行,買賣等能改變系統亂數的命令。

要注意4點
第1是,有大名被滅,馬上斡旋,就有可能招到那些沒被抓成俘虜的在野武將,比如上野被JJ掛掉時,我經常可以斡旋到上泉信綱或者長尾老大爺。。
第2是,每年新年第一天,一定要斡旋,因為這個時候剛好有新武將元服。因為有的新武將元服後是在野狀態的,所以你可以弄到牛的人。
第3是,但是所要斡旋武將的喜愛武將如果在別家仕官你就斡旋不到,如果喜愛武將是大名或者浪人你就可以斡旋。
第4是,如果父親已經在其它大名家奉公,未成年的武將是不能斡旋到的,實在斡旋不了的不要太勉強,有點牛人就夠用了,知足常樂。

【三】寺廟文化
寺廟文化主要是用來提升經濟實力,但寺廟建在村落里,本身就要影響糧食產出。而且寺廟文化的第一個文化只是提升建設速度,第二個文化又需要8個寺廟,太奢侈。所以游戲初期根本不用考慮這個文化。當你有了一定軍事實力,准備開始快速擴張的時候,可以考慮先建4個寺,發展一個宿院佛師。當你有了4個城以上並且不是很缺糧的時候,才可以考慮發展大社。(大社本質上是減少田,同時按比例提高金錢兵馬糧食的單產,所以城池太少就會虧本)到6-7個城的時候,可以考慮從鎮守祭,財神祭,豐收祭之中選一個,最缺什麼先發展什麼。寺廟文化到中期以後城池越多的時候會越來越有用,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要大力發展。

【四】南蠻文化
南蠻文化主要是以防禦性為主,南蠻教會是造在匠町里的,而匠町既能產糧又能產錢,是最有用的,過度發展南蠻文化等於說是以犧牲綜合軍事實力來換取局部的防禦力,不值得。所以教會不適宜造得太多。個人認為,從實用角度來講,最多隻需要4個教會,出一個洗禮就夠了,除非你到後期實在錢糧多得沒地方花了才可以考慮繼續發展這個文化。

總結
1個城,唯一可以考慮發展的就是公家文化的斡旋(要用SL才劃算)。
2-3個城,可以發展公家文化的古今傳授(有比較強的盟國才劃算),還可以考慮武家文化的藝技(如果不急需對外戰爭並且手上有合適的老師)。
4個城,可以發展寺廟文化的宿院佛師和大社,以及南蠻的洗禮。
5個城,並且面臨強敵,需要做長期抗戰准備的時候,可以考慮發展八幡宮,要建在前線附近才有用。
6-7個城,可以考慮從寺廟文化的鎮守祭,財神祭,豐收祭之中選一個,最缺什麼先發展什麼。
8-10個城,可以考慮發展公家文化的仲立(強制同盟),武家文化的兵法,競馬和五射六科三選一,寺廟文化可以再上一個。
11-14個城的時候,可以考慮公家文化的勤皇論(朝敵),用它來打倒最大的敵人。寺廟文化也要繼續發展,可以考慮出信仰傳播了。
15個城以上,就可以隨意了。

【第二項】關於文化設施
似乎每個勢力每種文化設施只能建一個。。好在文化設施一共就八個 把大概效果先翻譯上來

八幡宮:【茶室4】攻擊系戰法附加效果對復數個敵部隊有效 茶室越多 部隊數越多 開始時八幡宮的效果只對本國和鄰國有效,文化【武士道】振興後變為全國有效

聚樂第:【公家館16】支配的諸勢力都變為盟約狀態 公家館數量越多 依賴費用越低

大社: 【寺8】【宿院佛師】 每年9月勢力內發生「祭祀」 金錢,兵糧,軍馬鐵炮收入變為1.2倍 「祭祀」在有大社的國一定發生,其他國概率發生 寺越多概率越大 但是疾病和凶作發生的國不會發生 文化【信仰傳播】振興則所有支配國都發生

五重塔:【寺8】【宿院佛師】 忠臣90-95以上的武將不會被引撥 80-89以上的處點不會被煽動 隨著寺的增加 低民忠的處點,低忠誠的武將不會被煽動、引撥

黃金大佛:【寺12】【五重塔】募兵數量增加 寺越多效果越明顯

城塞: 【教會16】【近代戰斗】 效果范圍內敵部隊機動力下降並受鐵炮攻擊 教會越多攻擊力越強
要塞聖堂:【教會16】【西洋建築】效果范圍內敵部隊士氣下降,受到弓攻擊 教會越多攻擊力越強
教會堂: 【教會8】【洗禮】設施或處點消滅敵兵後得到的傷兵增加,教會越多效果越明顯

【第三項】關於軍團長的選擇

設定一個優秀的軍團長可以更積極的配合你去攻城略地,使你省去很多事

1優秀軍團長的選擇
(1)優秀的軍團長要具備 a 義理高 (義理70+)b 有一定的能力值 (二流武將 三流武將即可)
(2)相性好壞與軍團長攻城掠地的能力無關
2關於優秀軍團長推薦
(1)史上的 沒有背叛的二當家 城主
(2)筆者推薦
山中幸盛 武田信繁 朝比奈泰朝 島左近 後藤基次 北條綱成 北信愛 福島正則 羽柴秀長 新納忠元 秋山信友 真田信幸 龍造寺四天王(除了木下昌直)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在游戲打日文出來,在這里教個比較方便的小技巧
1.首先,在輸入法工具中叫出日文輸入法(Windows都會有的)
2.重點來了,請在輸入法的設定里,設定好怎麼叫出輸入法的按鍵組合,比方說Ctrl+Shift+J什麼的
3.在游戲里按照步驟2方式叫出就可以了
4.選字是按↓才會出現

閱讀全文

與創造pk福島正則和山中幸盛誰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