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火葯是怎麼發明的發時者是誰主要成分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火葯的發明者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具體:http://www.ljyz.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9
㈡ 火葯誰發明的
以前的一個最佳答案,你可以看一下:
http://..com/question/3570075.html
葛洪.晉朝,歷史書上說的
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火葯的發明者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㈢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有研究指出火葯始見於秦朝(公元前~206年), 但是因為文獻不足以及當時只是因為煉丹時偶爾做出的副產品/失敗作, 並沒有制式紀錄製作方法. 其中一種相傳最初火葯紀錄原因, 則為煉丹術文獻中的記載, 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 不然就會引起爆炸. 可是現在可追尋的文獻中, 亦可看出當時的混合物混有多種不能燃燒的材料, 甚至有混進人類精液. 亦有推測火葯始用於方便點火.
一直到19世紀為止, 火葯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葯. 火葯一般被中國人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西方國家並沒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說, 但是多承認火葯為中國最先發明並使用. 一般認為11世紀宋朝時, 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 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 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59年, 竹枝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 此類火箭大都只是驚嚇作用, 並不實際構成巨大威脅. 倒是初期火葯有不少有毒混合物, 例如汞和砷, 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化學武器. 現時找到最古早的金屬制大炮約製作於1323年. 但是元朝(1279~1368)之前的蒙古人有使用大炮來對抗當時的俄羅斯人, 當時歐洲的Roger Bacon於1248年就有記載於其著作中. 歐洲方面, 最早有大炮的紀錄則為1313年於比利時根特市出口的大炮. 而於14世紀中期, 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文獻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紀錄. 不過, 是歐洲人先發現, 其實火葯中只有三種成份是有用的, 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份為硝酸鉀(KNO3).
不過, 不論是中國還是歐洲, 製作火葯兵器的最大問題, 還是難以生產能夠承受火葯爆炸力的炮管/槍管. 所以歐洲亦有傳說中國只使用火葯來作煙花和炮仗. 不過13, 14世紀以後, 中國還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 例如北京的矮厚城牆, 作用就是用來防禦炮擊的. 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 相傳就是因為南京附近的山脈都是極佳的侵入者對南京炮擊地點.
火葯以及槍炮的起源一直極有爭議性, 因為很多中國的現存文獻都是在17世紀左右的抄本而非初時的正本. 而中國的火葯兵器發展在和歐洲商人有接觸以前, 亦不能脫離原始階段. 根據日本的紀錄表示, 在葡萄牙人在1543年於種子島登陸(或應說是撞船意外)前, 日本並沒有(或已失傳)手持的火葯兵器. 而元朝大量使用火葯兵器似乎就是使火葯兵器興起的原因, 不過之間還是有一段時間使用舊式的攻城兵器如投石機.
而在歐洲, 15~17世紀則是火葯兵器獲得大量發展的時代. 因為治金術的進步, 使得手持的火葯兵器如火槍成為可能. 而火炮的技術亦漸漸的超越了由中國傳入的技術. 這些火炮技術則在後來由耶穌會的傳教士傳回至中國, 而這些傳教士亦被當時(明末清初)的皇帝任命為製作大炮的負責人.
於19世紀中後期, 因為發明了無煙火葯, 硝酸甘油以及硝酸繊維(硝酸綿)等炸葯, 而使得火葯被這些炸葯所取代.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815168.html?fr=fd
㈣ 什麼時候發明了火葯(最早)
火葯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黑火葯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火葯最初主要用於醫葯,這從其命名的"葯"字即可見一斑,後來火葯傳至歐洲才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一個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專家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日前結束在四川綿陽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專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硝的開采提煉基地,而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火葯發明的千古之謎。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
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專家們通過對老君山周邊環境及文化的考察,發現重華鎮物產有限,交通不便,卻匯集了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陝西、浙江等省的會館,有的會館至今保存完好。專家們一致認為,極有可能是經營硝的各省客商雲集在這里,並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在這些會館的旁邊,至今還有一條名為「火炮街」的古街,當地居民說這條街古代是經營火葯原料和爆竹的。
專家們還認為,四川是中國本土教道教的發祥地,兩漢前後道教煉丹盛行,火葯又是道教的發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觀,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聯系。而作為火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當地也都一應俱全,具備了火葯生產的基本條件。
徐向東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在看了探險隊的文字考察報告和照片後,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發現,能找到火葯發明的物證的話,太令人振奮了」。國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長榮大為同樣認為「這是重大發現,意義深遠,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如果經過進一步考察論證,老君山就是中國火葯的發明地,
並且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開采地,那將是中國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為重大的發現之一。
在經過一段探索後,火 葯開始被實際應用。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火葯被引入醫學,成為葯物,用於治療瘡癬,以及殺蟲、 辟濕氣瘟疫。
大約在10世紀初的唐代末年,火葯開始在戰 爭中使用。火葯被引入軍事,成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並引起了戰略 、戰術、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初期的火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來縱火。隨著工藝的改 進,火葯的爆炸性能加強,新型的火器亦不斷出現。抗戰中,中共軍隊還使用過黑火葯武器打仗
宋時,火葯在軍事上更得到了廣泛使用,北宋為了抵抗遼 西夏和金的野蠻進攻,很重視火葯和火葯武器的試驗和生產,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和冀州團練使石普,曾先後分別在皇宮里作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葯武器,受到真宗的嘉獎。
從此,火葯成為宋軍必備裝備,後來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葯作坊,是專門製造火葯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也就是「廣備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 ,弓火葯箭一萬支 ,蒺藜炮(內裝有帶刺鐵片的火葯包)三千支 皮火炮二萬支」。
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經總要》, 裡面記錄了 三種火葯配方及多種火葯武器 並配有插圖 這是世上最早的熱兵器製作工藝流程記載至南宋時 ,火葯武器技術愈發先進, 陳規守德安(湖北安陸)曾經使用火槍沖鋒。
至南宋中晚期又出現了突火槍 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發明了有深遠影響的管形火器 竹筒改為鐵管或銅管 則子窠用鐵塊等物質製成(類似子彈) 然後火葯利用爆破的張力把推子窠出去 ,這是後來步槍和子彈的雛形. 當然有槍必然有炮, 爆破原理是一樣的 ,宋滅南唐 ,奪金陵時就使用了火炮 ,也使用中國象棋中有了炮這一棋子(參見) 這使得宋成為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國家。
㈤ 火葯術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火葯的發明者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http://..com/question/3945407.html
㈥ 中國四大發明是怎麼發明的
指南針,火箭,做紙術,印刷術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一系列重大發明,不但使書籍的社會生產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也使人類文明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中國民族為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了解中國印刷術的演變,有裨於從一個側面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更加珍視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指南針是指示方位的儀器。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平內,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我國勞動人民已到磁石的同特性,並發明了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根據史籍:戰國以前司南已被運用在車輛上即指南車。指南車最早發明於洛陽。指南車的發明,標志著我國古代對齒輪系統的應用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實際上它是現代車輛上離合器的先驅。
火葯,一般是指最早應用的「黑色火葯」。它是由火花、火焰或點火器材引燃,能在沒有外界助燃劑的參加下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的葯劑。燃燒時放出大量的氣體和熱,因它是武器發射的能源,故在軍事上又稱為「發射葯」。中國是火葯的故鄉。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581—682年)在《孫真人丹經》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㈦ 伏火法發明的原因和意義
伏火法
寒潤佐制 因患者體質孱弱或扶陽配伍過於峻猛溫燥,醫師可通過調整配伍或者減少葯量來達到防止虛火的目的。葯物過於溫燥者,可適當佐以清涼潤澤之品,如地黃、天冬、麥冬、枸杞子等,此法尤其適合患者陽虛而陰液無法上乘者,緩解溫熱葯物引起的口乾、眼乾等症狀。若患者虛火症狀明顯者,可佐以黃連、黃柏等寒涼之品,更甚者可加入石膏,但應注意中病即止。
重鎮封潛 若患者長期處於工作、學習、情緒亢奮等狀態,陽氣弛張於元神之府,不能沉降,此陽氣盛於上而竭於下,內服溫熱葯時,葯性從之而浮越,則出現失眠、頭痛、頭暈、焦慮、易激惹、眼睛紅熱等症狀,治之以溫順潛伏之法。潛陽法的主要葯物為龍骨和牡蠣、潛陽封髓丹。潛陽封髓丹來源於鄭欽安的《醫理真傳》一書,鄭欽安認為:「若虛火上沖等症,明系水盛分,龍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王長松教授化裁封髓丹用於虛陽浮越導致的神經血管性頭痛、慢性咽炎、難治性口腔潰瘍、齦腫、腎病綜合征、痤瘡等。常用生龍骨和生牡蠣30~60克治療虛陽上浮之焦慮、抑鬱、失眠精神症狀,效果頗佳。山茱萸也適用於腎失封藏,龍火浮越之象,山茱萸入腎經,性酸斂而微溫,能強腎封髓,主要治療陽虛浮火之面紅耳赤症,葯量宜大,王長松教授用量在30克左右。
㈧ 火葯是誰發明的
關於火葯的發明情況:
火葯到底什麼時候發明的
有研究指出火葯始見於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但是因為文獻不足以及當時只是因為煉丹時偶爾做出的副產品/失敗作,並沒有制式紀錄製作方法。其中一種相傳最初火葯紀錄原因,則為煉丹術文獻中的記載,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會引起爆炸。可是現在可追尋的文獻中,亦可看出當時的混合物混有多種不能燃燒的材料,甚至有混進人類精液。亦有推測火葯始用於方便點火。
一般認為11世紀宋朝時,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59年,竹枝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此類火箭大都只是驚嚇作用,並不實際構成巨大威脅。倒是初期火葯有不少有毒混合物,例如汞和砷,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化學武器。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還有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而且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
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㈨ 中國四大發明的由來
中國四大發明被質疑
"古代中國科學一直領先了世界一千多年"的說法是個笑話!
幾乎提到每一項現代科學發現和發明,都會有某些中國人要死皮賴臉地胡扯上幾句"我們的祖先早在XXX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XXX,比西方又早了XXX年""我們的祖仍繚赬XX年前就已經發現了XXX,比西方又早了XXX年"之類的蠢話。
其實呢,稍加考察這些荒誕不經的鬼話,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比西方早了XXX年"的"我們祖先早就發現"的"科學發現"其實只不過是一些跟現代科學技術性質完全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原始手工藝技術或粗淺的感性認識,甚至乾脆就是一些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野史雜書中挖掘拼湊出來的所謂"國粹","民族遺產"。最接近的也不過就是一些夭折了的技術雛形。而其他國家同樣的這類技術雛形早早晚晚的也多的是,只不過他們故意不提或乾脆就不知道。
還是以那個《再談》中被爭論得最多的"火葯"為例,關於這個問題,對我指責得最多的就是說我"混淆了火葯和炸葯的區別",某些三腳貓的偽專家還洋洋得意地像是發現了我的一個很嚴重的把柄似的,急忙宣布說我對火炸葯專業完全不了解,令我哭笑不得。(當然這不是今天要談論的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可以把這些次要的問題放到後面再說)。
而某些人為了反對我所說的"黃火葯和黑火葯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發明"又炮製出一個"只要是發生了化學反應使得空氣迅速膨脹的就算是發明了真正的火葯,所有的火葯都是跟黑火葯一樣的東西"的理論,按這種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歪曲定義的無賴邏輯,我們可以把小到集成電路大到太空梭的所有東西都說成是我們中國的發明(實際上他們一直都在這么干),但是就按照這種標准,算起來也不是中國最早發現了火葯,我們下面就會談到。而這種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標准也被理所當然地用在了紙的發明這個問題上,雖然埃及人比我們早了幾千年就已經發明了紙。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關於黑火葯的起源問題,我在《再談》一文中談到"更讓某些人不願提起的是,就連黑火葯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區都有類似於黑火葯的發明的記載,學術界有一派的說法就認為,是印度人先發明了黑火葯的。"而這是會撕掉火葯這個說法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的。
先來看看黑火葯起源於中國的說法是怎樣說的。幾乎所有介紹黑火葯發明的中國書籍和文章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古代的煉丹術,特別會提一下諸如一下唐代的孫思邈或者是晉代的葛洪及他們的著作如《抱朴子》《丹經》等,還有什麼硫磺伏火法之類,暗示他們那個時代已經"發明"了黑火葯,不過這是一個只需要幾句話就可以澄清的圈套,根本沒這么回事,他們煉丹的記錄俱在書中,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實際上他們只是把很多亂七八糟互不相乾的東西混在一起燒煉想要煉出所謂長生不老丹,這其中既沒有構成黑火葯所必要的一些成分(如木炭粉)及正確的配比(葛洪加的豬大腸,孫思邈加的皂角子。不要跟我胡扯什麼豬大腸裡面含有碳素,所以勉強也算,幾乎沒有多少種自然物質裡面不含有碳素),煉制的結果也沒有產生任何所謂的黑火葯的結果,葛洪是煉出了一種白色物質,孫思邈是產生了燃燒。當然,黑火葯是一種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它也不可能通過煉丹的方法煉出來,只能是偶然發現一點線索並通過不斷試驗找到正確的配方。而事實是古代中國人最終也一直沒有能夠發現黑火葯的正確配方。這不是危言聳聽,看完下面的段落就明白了。
然後到了宋代,說是《武經總要》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三個"火葯配方":火球火葯方,蒺藜火球火葯方,毒葯煙球火葯方。這又是一個謊言。這三種所謂的"火葯"其實只具有燃燒性的功能,只是用來做燃燒性火器的發火物,發煙物(北宋時只有燃燒性火器)。不僅如此,後來的噴射式火器所用的仍然是這種"燃燒性火葯"(這個詞是我引用的原文),就是我以前澄清過的那種"突火槍"之類的玩意。現在兩相對應,更證明了我以前所指明的"突火槍"之類的玩意只是一種簡單的噴火筒。
作者: 姚桂東 2005-4-23 18:30 回復此發言
㈩ 火葯是怎樣發明的
煉丹家的偶然發現
——戰國時期至今火葯的發明與改良如果說火葯的發明是源於長生不老,你一定會以為是天方夜譚,但事實確實如此。中國古時的那些幻想「得道成仙」的帝王將相們常常令術士煉制「靈丹妙葯」,而這些盡職的化學家在煉丹過程中雖沒有煉成仙丹,卻發明了火葯,而且由於火葯的獨特作用,它很快就聞名於世,成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之一,在歷史的發展中佔有著重要地位。
(1)中國方士發明火葯
我國古代的冶煉技術相當發達。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能製造出造型復雜、美觀大方的大型青銅器皿了。春秋中期,我國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春秋末年,鐵制的農具和兵器也已得到普遍使用。
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葯物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那種煉制所謂長生不老葯的煉丹術在古代被稱為「方術」,從事煉丹的煉丹家則被稱為「方士」,後來被稱為「道士」或「丹家」。
雖然這些煉丹家始終未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但是在一次次冶煉中,他們不斷積累經驗,掌握了不少化學知識。這些煉丹家對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起了不少作用。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或許把他們稱為古代的化學家更為合適。在這些方士中,較為突出的有李少君、魏伯陽、劉安、葛洪等。正是這些煉丹家的工作,才發現了火葯。
現在我們知道,製造火葯的主要原料為木炭、硫磺和硝石。
硫磺在我國古代也被稱作石硫黃、留黃、硫黃等。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後,就已在湖南的郴縣發現了大量的硫磺礦。此後在我國北方、南方也多次發現大型硫磺礦。我國古籍中最早提到「硫黃」的是《淮南子》一書(公元前150年前後)。這說明在當時古人對硫磺已有認識。在西漢末年問世的我國第一本葯物典籍《神農本草經》,把石硫黃歸入「中品葯」的第三種,可見當時硫磺已被廣泛用於入葯。
硝石是黑色火葯里的氧化劑。它的化學成分是硝酸鉀,受熱能產生氧氣,有很強的助燃作用。火葯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根據含硝量的多少來決定。最遲在公元前後,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了硝,並能掌握利用它。古代人民在實踐中慢慢發現硝石有消除積熱和淤血等醫療作用,便將它入葯。《神農本草經》把硝石列入「上品葯」的第六種。古代的煉丹家十分熟悉硝石的性能,常把硝石作為主要的氧化劑和溶劑。公元500年左右的煉丹家陶弘景就指出硝石有「強燒之,紫青煙起」的現象。
唐朝初年,著名的葯物學家孫思邈也煉過丹葯。在他所寫的《丹經》一書中,有一種「伏硫磺法」,記載著類似火葯的方子。
由於這種伏硫磺法經常在製作過程中發生燃燒,燒傷煉丹者的手和臉,甚至燒掉煉丹房,因此古人明白了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極易猛烈起火,甚至發生爆炸,製作時必須十分當心。
經過一次次的爆炸起火,煉丹家們從最初的恐懼中逐漸認識到:硫磺、硝石和木炭,如按一定比例配製,可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作「黑火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