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東東阿阿膠創始人是誰
去搜搜古代葯物的典籍應該有,阿膠最早就產在東阿,東阿阿膠的名字是後人給的。可以去東阿縣的阿膠博物館看下,呵呵
2. 阿膠是怎麼被發現的
阿膠是我們中國的國葯瑰寶,但有些人對阿膠還是不甚了解,為了發揚我們的國寶文化,我們東阿百年堂的同仁們,特整理一份資料,詳細介紹阿膠,以便大家更深刻的體會到,我們先人們留下的千年文化和智慧。
阿膠是以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為名貴中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因發源於老東阿(今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一帶)而得名。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之為聖葯,葯用歷史2 500餘年,以穩定的質量、獨特的療效著稱於世,千百年經久不衰。它自誕生之日起,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就給予了它無限的生命力。它的生產方式由手工作坊變為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它的足跡由誕生地擴展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它的家族由單一的固體阿膠發展到幾十個不同的品種,它的神奇功效從一個領域發展到另一個領域,它自身的質量不斷地躍上了一個又一個的等級,它的規模業已形成了我國醫葯的一大行業……這一切,幾乎都是業膠者及醫葯同仁們所創造的,幾乎都是在它偽誕生地——東阿這塊土地上完成的。獅耳山的草、狼溪河的水、一代代的
制掛膠人,造就了一部阿膠傳奇,造就了阿膠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說起阿膠,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東阿鎮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和民謠。
一、阿膠的民謠
是小黑驢,白肚皮,
粉鼻子粉眼粉蹄子,
獅耳山上來啃草,
狼溪河裡去喝水,
永濟橋上遛三遭,
魏家場里打個滾,
至冬宰殺取其皮,
制膠還得陰陽水。
上面這首民謠,唱的是古人制備阿膠的事,這首民謠唱出了阿膠的制備工藝和方法,唱出了阿膠的制備用原料,唱出了與阿膠有關的自然條件及正宗產地。一年又一年,一直流傳至今,給阿膠增添了許多神奇的色彩。
二、阿膠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流傳著一種奇怪的疾病,若得了它,就會面黃肌瘦,卧床不起,到後來氣喘咳嗽,吐血而死。人們求遍了四海的名醫,用過了千百種中草葯,還是治不好,一時間鬧得人煙稀少,村鎮冷落。
當時東阿的魏家莊,有個聰明美麗、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嬌。她的父母就是得上這種病,雙雙去世的。阿嬌看著自已的父母和鄉親們苦苦遭受這種疾病的折磨,心裡像乃割一樣地難受,她決心去東岳泰山祭祀葯王,尋求治好這種疾病的葯草。
阿嬌帶著千百個病人的希望,踏上了奔往泰山的路程。她正急急趕路,只見迎面走來了一位滿面紅光的白鬍子長老,把手中的拂塵輕輕一甩,拉住姑娘問道:。這位大姐,匆匆忙忙要去何方?」
阿嬌急忙躬身施禮,把自已要去泰山代鄉親們祭祀葯王菩薩,求他設法解救千萬平民百姓病苦的事細說了一遍。長老聽罷,不住地搖頭嘆息:「這種病倒是可以治好,只是葯物太難得了。」
阿嬌一聽有葯可治,滿心歡喜,連忙拜求道:「萬望長老多發慈悲,可伶天下的病人,請您詳細指教。」長老見阿嬌一片誠心,告訴她說:「要治好這種病,非用吃過獅耳山上的草,喝過狼溪河裡的水,魏家場里打過滾的黑驢皮不可。」阿嬌一聽長老的話,不覺一驚,她知道,長老說的獅耳山、狼溪河、魏家場,都是美麗的地方,可這些地方卻分別被凶獅、猛虎和惡灰狼霸佔著.長老說的「轤」是指那頭能竄山跳澗的小黑驢,可厲害哪,連凶獅、猛虎和惡灰狼都怕它!它每天帶著~群小野驢跑到獅耳山上啃草,狼溪河裡喝水,吃飽喝足了就在
魏家場上打滾耍鬧。這些驢還常常和凶獅、猛虎、惡狼一起,下山捕食牛羊,糟蹋莊稼,鬧得人們成天惶惶不安。別說要取驢皮,就連山腳也沒人敢去.,更何況自已是個女孩子家。
長老上下打量著阿嬌,對她說:「姑娘,你一個女孩子家,還是回去吧。」說完,便向前趕路去了。
阿嬌望著長老的背影,想起自己家鄉父老鄉親們的痛苦,急忙趕上長老,拉住他說:「只要能為人們治好病,豁出性命也心甘情願。請長老相信我吧!」
長老聽了,微微點頭,告訴阿嬌:「這四個惡獸,最難降服的是那頭小黑驢。它是龍種的蛟龍駒,神通廣大,兇猛異常,不過,只要你有決心,我再教你些本領,不愁四害不除」
阿嬌立刻拜倒在地,請求師傅傳藝。長老笑著說:「好姑娘,快起來,你先按我的指點練習跑步吧。「說完,將拂塵向前一指,阿嬌飛步奔去。
說也奇怪,阿嬌奔出不遠,只覺得兩腿生風,像長了翅膀,不一會竟離開了地面,飛起來了。阿嬌越練越有勁頭。第一天,她跑過了五五二百五十里路;第二天,她爬過了六六三百六十座山;第三天,她又跳過了七七四十九條河。阿嬌這樣不停地跳呀跑呀,直練得渾身是勁。向前一跳,能跳過一條大河;向上一蹦,能蹦上一_座山頭。接著,長老又把自己背上的一把寒光閃閃、削鐵如泥的寶劍交給阿嬌。
阿嬌接過劍來。按長老的指點,一刻不停地練了起來。只用了半天功夫,便把七十二路劍法練得精通爛熟,舞起劍來,只聽見一陣陣。嗖嗖』聲響,只看見一道道耀眼的白光。長老看了,連聲喝采:「好!好!阿嬌姑娘,你可以去征服那些凶獸了!。
阿嬌姑娘拜別了恩師,向狼溪河飛奔而去。來到狼溪河邊,她先順著岸邊尋找,看見前邊草叢向兩邊分開著,果然:那隻牛犢般大小的惡灰狼,瞪著深綠色的眼睛,伸出血紅面紅的長舌頭,「嗥」的一聲嚙牙咧嘴地竄了上來,阿嬌身子—閃;揮劍迎上前去,戰不到三五回合,一劍下去。給惡灰狼的肚皮來了個太開膛,惡灰狼叫一聲死了。
阿嬌殺死了惡狼,便用清清的狼溪河水洗了把臉,_頓時渾身舒服,又精神煥發地提起寶劍,向狼溪河奔去。這時候,狼溪河邊的那隻老虎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曬太陽呢,老遠看見了阿嬌,先把燈籠一樣的兩只大眼睛瞪了三瞪,又把木棵一樣粗的大尾巴搖了三搖,掃得身後亂石飛滾,幾棵碗口般粗的大樹也掃斷了。阿嬌才不怕呢!手持寶劍沖了過去。猛虎張開血盆大口,一聲吼叫,騰空而來。阿嬌體輕如燕,側身一閃,躲到老虎的身後邊,揮手一劍,把老虎的尾巴齊根削掉了,痛得老虎大叫一聲,一頭栽在地上。阿嬌趁勢劍向老虎屁股捅去,結果了它的性命。
拼殺了半天,阿嬌覺得有點口渴,雙手捧起狼溪河的泉水喝了幾口,只聽得渾身的關節「叭叭」作響,又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阿嬌又來到獅耳山上,與凶獅作最後的較量。只聽見「嗷」的一聲吼叫,震得山上的石頭咕咕嚕嚕直往下滾,隨著一陣急旋風,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凶獅竄出洞來。凶獅向前一跳,跳上了一道十丈寬的山澗,阿嬌也一下跳了上去,凶獅向上一蹦,蹦上了一座百丈高峰,阿嬌也一下跳了過去。鬥了一個多時辰,未分勝負。阿嬌想,這獅子兇猛,還是智取為妙,於是虛晃了一下劍,向山下跳去。凶獅像發了瘋一樣,拚命地向山下追。阿嬌跑到一塊大碑前前側身一閃,躲到了石碑後面,獅子想一頭撞死阿嬌,猛力撲去,竟一下撞到了石碑上,碰的腦漿進裂,倒在地上死了。
阿嬌連除三害,剛想緩口氣,就昕見從獅耳山裡傳來亂紛紛的驢叫聲。接著一群小野驢跑了過來,攪得塵士飛揚,天昏地暗,為首的那頭黑驢,離開地面五六尺高,遠遠跑在頭里,擒賊先擒王。阿嬌決定先征服為首的這頭蛟龍駒。轉眼間,那頭黑驢跑到眼前,張開大口
想咬人。阿嬌也不示弱,舉劍便砍,相鬥了十個回合以後,小黑驢尾巴一撅,順著河岸向下游跑去。阿嬌奮力追趕。黑驢心裡暗暗高興,它想使出自己的絕技:等阿嬌靠近了,一蹄子踢死她。阿嬌早有提防,沒等黑驢逞能,就縱身一跳,、跳到了黑驢的背上,黑驢跳來跳去。想把阿嬌摔下身來。阿嬌兩腿緊緊夾住黑驢的肚子,一隻手緊緊抓住它的鬃毛。黑驢馱著阿嬌跑過了六座高山,跳過了九條大河,累得氣踹吁吁,可怎麼也沒把她摔下來。最後,黑驢想打個滾壓死阿嬌。沒等它站穩,阿嬌舉起寶劍,對准黑驢的眉心,用足力氣刺去。黑驢
搖晃了幾下,倒在地上,四條腿直挺挺地死去了。
阿嬌除了大害,高高興興地回去向恩師報喜。那群小野驢也被鄉親們一齊捉了回來。長老見大家勝利歸來,十分高興,大夥兒按長老的吩咐,阿嬌和鄉親們先把打死的凶獅、猛虎和灰狼抬到城裡賣掉,用這錢置辦了一套銀鍋金鏟,又把剝下的黑驢皮拿到狼溪河裡沖洗於凈,然後挑來狼溪河的水,砍來獅耳山的桑柴。一切准備齊全了,阿嬌姑娘把驢皮放到銀鍋里,再放上從獅耳山採的八十一種草葯,盛滿狼溪河的泉水,用獅耳山桑柴火,金鏟攪拌,熬起葯來。燒了九九八十一捆桑柴,添了八八六十四擔泉水,熬了七七四十九個晝夜,掀鍋一看,果然熬成了黃澄澄、亮晶晶、香噴噴的葯膠。長老把葯膠切成碎片,分給病人服用。說來也真靈驗,病人服下這葯,三五天便能起床,十天半月就跟好人一樣了,許多人還活到百歲以上呢!
用黑驢皮熬制的葯膠,治好了千千萬萬人的疾病,人們紛紛來到魏家莊,找那位長老拜謝,可那位老人早就無影無蹤了,連阿嬌姑娘都不見了,大夥兒都說,那長老一定是葯王菩薩下凡,他看阿嬌是個好心腸的姑娘,把她帶到仙山當葯童去了。
從那以後,用黑驢皮熬制阿膠治病的方法,一代一代傳下去。人們為了紀念阿嬌姑娘,就把這葯叫做「阿嬌』,後來又叫成「阿膠」了。
阿膠,又名傅致膠。傅致膠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自古有『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之說,用以贊美驢肉之奇美。傳說古代生活在平陰縣東阿鎮東南大寨山一帶的居民,以獵取野生動物為生,尤以獵食驢肉為多。某日,一獵戶將獵取的黑驢拖至洪範池宰殺,擲驢皮於狼溪河內,經七晝夜後順水漂至谷城(今東阿鎮);城內傅姓名醫,其婦常年患病,久治不愈,傅氏恰路遇驢皮,遂揀回煎熬成膠,其婦服後立愈。此後,傅氏遂用驢皮膠為其他患者療疾,療效卓著。自此,傅氏所制葯膠廣為流傳,並名以「傅制膠」,其後傳為「傅致膠」。
阿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就阿膠起源問題,我們百年堂的同仁們,經過大量的資料收集,現整理了一份有關阿膠起源的資料,以供大家參考,讓大家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我們國寶阿膠的千年魅力。
(一)阿膠的起源
膠的起源,雖不像植物類葯有。神農嘗百草。一類的可資徵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國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時代,伴隨著陶制烹煮器的出現,人們通過食用禽獸肉類,逐漸發現久烹獸皮,其汁液可漸濃縮成一種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乾燥後堅牢難破,於是就發現了。膠』這種物質,並用以製造弓弩等。獸皮本可食用,膠亦可食用,人們食用膠後,發現可以治療某些疾病,於是膠又漸成為一種葯物。當然,這種發現並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發現,其後又經過先民們的不斷摸索、實踐,最終有了較成功的經驗。
據先秦文獻《孫子兵法》等記載,膠首先是製造弓弩的重要軍事物資,很早就被人們重視。至遲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膠的質量鑒別和製法已有相當經驗。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弓人》即對此有所記載。如對膠的品種指出「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
黑、魚膠餌、犀膠黃」。對膠的質量鑒別提出「凡相膠,欲硃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軫而博廉」。即鑒別膠,以色紅赤、帶光澤、有紋理、成團塊狀又具鋒利的稜角者為好。對膠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膠欲熟,而水火相得
3. 山東東阿阿膠是誰發明的
最早記載「葯用膠」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書時間在春秋戰國甚至更早時期,說明阿膠的葯用在我國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歷史。
而最早記錄「阿膠」的古籍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雖然記載了阿膠「一名傅致膠,名醫曰: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直接說明了阿膠是上品,久服益氣輕身,也講了阿膠的名字是傅制膠,產地是東阿,但是阿膠為什麼叫傅制膠,阿膠誰發明的?怎麼被發明的?……諸多問題都是疑問。阿膠的發明「故事」版本頗多,僅僅東阿流行的傳說故事就有10多個版本。
4. 阿膠最早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的
阿膠是老少皆宜、滋補作用卓著、使用歷史悠久的寶貴中葯。但長期以來,阿膠是何人何時何地發明等問題一直沒有系統的考證。
阿膠的名稱及來源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出東阿,故曰阿膠」。
傅致膠——始於《神農本草經》。今當地傳說由傅氏和尚發明用驢皮加工成膠傳與後人,為了紀念他,「致」通「制」,取「製造」之意。
驢皮膠——始於《千金食治》。當時牛皮、驢皮和馬皮等皆用於加工阿膠,但驢皮膠已被醫家所單獨認識。
盆覆膠——始於《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膠有清濁,凡三種:清薄者,書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葯用之……濁黑者,可膠物用,不入葯也」。《齊民要術》煮膠第九十,煮膠法中:「用盆凝膠後合盆於席上」,有「盆覆膠」之意,但文中沒有此名。
九天貢膠——源於清代。阿膠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當地傳說1871年清朝派四品飲差大臣監制「九天貢膠」,
當時皇家專放養12頭黑驢於獅耳山上,冬至時,宰殺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膠成長方塊狀,晾乾後進貢朝庭,此名當源於此。阿膠用皮的演變
漢代以前,《神農本草經》之前是以「膠」入葯,未有「阿膠」之名。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三國至南北朝——《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但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此時認為什麼皮都行。漢至隋唐阿膠與膠可同樣葯用。
5. 阿膠出於哪個朝代
阿膠在中國有著很久遠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年的生產歷史,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根據很多古書的記載可知古代阿膠原料用牛皮、驢皮及其他多種動物皮類。
到唐代,人們逐漸發現用驢皮熬制阿膠,葯物功效更佳,遂改用驢皮,並沿用至今。
阿膠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原產自山東省東阿縣,至今已有近三千年歷史。阿膠是傳統的滋補上品、補血聖葯,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等功效,葯食兩用,長期服用可補血養血、美白養顏、抗衰老、抗疲勞、提高免疫力,適用人群廣泛。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阿膠是中葯材中典型的最講究「道地性」的葯材,道地阿膠必汲取東阿之水,得傳承人之奇秘技藝煉制而成。道地阿膠表面平整,無油氣孔,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細膩,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李時珍贊其"黃透如琥珀色,光黑如瑿漆」。
6. 《大宅門》里的白七爺真的是東阿阿膠的創始人嗎
《大宅門》里的白七爺並不是東阿阿膠的創始人。《大宅門》中的男一號白景琦並不是一個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白景琦只是一個藝術形象。大宅門是出自郭寶昌導演的一部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精品影視劇。
樂鏡宇在當年公私合營的時候,還是同仁堂掌門人的樂鏡宇選擇把自己所有的中醫葯秘方上交給了黨和國家,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祖傳的和他自己親手研製的中成葯秘方,一共有上百張。而《大宅門》這部影視劇中的百草廳就是北京的同仁堂,郭寶昌說他並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家族歷史,所以他把北京同仁堂改成了《大宅門》裡面的百草廳,也抹掉了他養父的痕跡,改編成為了白七少白景琦。所以我們並不要把影視劇中的人物想像成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總歸只是藝術。
7. 我突然有一個疑問,就是誰發明的阿膠這玩意啊哈哈哈
據說有一個以販驢為業的老闆,其夫人分娩時氣血兩虧,身體羸弱,不得不版卧病在床。她丈夫權決心宰驢為妻子進補。卻不料,他手下的驢販伙計們一時貪嘴,將新鮮驢肉偷吃一光,沒有了東家太太的份兒。那驢老闆情急之下,也顧不得講究許多,看看沒有肉只剩皮了,於是就地應變,尋找替代品,將皮熬成驢皮膠凍,充當肉食給太太滋補。不想,此舉誤打正著,產婦居然因大吃這個驢皮膠而迅速康復了。但是這個也就是一個傳說,當成故事來聽聽就行啦~~就連李時珍在自己名著《本草綱目》中有關阿膠發明的講述,也草草帶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那句名言:「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才是被大家廣為熟知的。其實名稱和來源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大家可信也可不信。
8. 阿膠歷史1000字光文字簡介
史書記載:阿膠發源於東阿鎮,已有有2500多年的歷史
阿膠的葯用始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現存最早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將阿膠稱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歷代《本草》都有對阿膠的記載,各版《中國葯典》也都載入了阿膠。
歷代《本草》對阿膠的詳細記述
《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相傳神農氏遍嘗百草,發明中葯,將葯分上、中、下三品,上葯養命,中葯養性,下葯治病。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延年益壽。阿膠隨著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茶馬古道,晉商商道,傳播四方,與瓷器,絲綢、茶葉,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國禮」。
在《本草綱目》里,李時珍稱阿膠為「聖葯」!李時珍生長於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這個時間段內明代的醫學風氣是強調「以人補人」,最有名的大補之葯是秋石、紫車河等,李時珍對這種風氣極為厭惡,所以牽涉到大補之類的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輕易贊美。在《本草綱目》中一萬多個葯方,1892種葯,惟獨在「發明」條目里,引用了楊士瀛的評價:「阿膠育神,人參益氣」,稱阿膠:「療吐血、血淋、尿血、腸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症。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癆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葯也」,將阿膠列在人參之前。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民國醫家黃傑熙直接以「妙葯」盛贊阿膠:「人之病雖多,不外水火氣血之病,真阿膠滋補潛流血脈之力甚大,故為妙葯」。
1935年,前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葯學大辭典》778頁辨別真偽條目下記載了真阿膠的傳統制備方法。」——按古法「每年春季,選擇純黑無病健驢,飼以東阿鎮獅耳山之草,飲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內四五日,刮毛滌垢,再浸漂數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桑柴火熬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銀鍋金鏟,加參、蓍(SHI)、歸、芎、橘、甘草等葯汁再熬製成膠。其色光潔,味甘咸,氣清香,此即真阿膠也。」這段文字便是對正宗阿膠製作的最真實記載。這里的獅耳山、狼溪河均位於福膠集團在平陰縣東阿鎮打造的中國阿膠文化園內,為福膠集團獨家擁有。 阿膠,出山東東阿,故名阿膠。相傳神農氏嘗味百草發明中葯。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生,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漢《神農本草經》以來,歷代本草皆將阿膠列為上品、聖葯、貢品。其性味甘平.無毒.乃陰陽平和之物。久服可化痰清肺,養性延年,使身體強健;配方可治療各種血證、風證.水氣浮腫,月經不調,老人虛秘等症。
東阿百年堂阿膠系東阿道地阿膠之典範,東阿阿膠之珍品,』百年堂阿膠選用天然飼養之烏驢皮,汲取阿井之水,得大師之技藝煉制而成。千百年以來,東阿道地阿膠以貢品進貢朝廷,尋常百姓極難得真膠。今東阿百年堂阿膠有限公司秉承精湛奇秘的傳統製作技藝,煉制出高貴傳世之極品,使昔日之貢品重現今朝。
三國時東阿王曹植贊阿膠賦雲:「授我仙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珍之。秘之。
阿膠發源於東阿,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
因阿膠味甘、性平、無毒、老少皆宜。四季皆可服用,故可久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因此在阿膠2500年的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體系。
阿膠的學術文化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稱 「昧甘,平.
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輕身益氣。」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署。被奉為中葯學經典。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它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120種.無毒副作用.可以久服.具有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如阿膠人參等:中品葯120種.有毒或無毒,是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葯物.如五味子、黃連、麻黃等.下品葯125種,有毒而性烈.是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中對每一味葯的場地、性質、採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葯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阿膠又名傅制膠,久服益氣輕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南朝粱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日(阿膠)「出東阿,故日阿膠」,「微溫,無毒。丈夫少腹痛。虛勞贏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湊著用
9. 歷史上弟一次吃阿膠的男人是誰
阿膠的發明者
10. 山東東阿阿膠創始人是誰
東阿阿濟南舜耕路直營店秦經理。先秦時期誕生阿膠。
第壹代 同興堂 劉延波
(嘉慶五年)
第貳代 (道光元年) 劉玉節 劉玉梅
第叄代 (道光廿五年) 劉廣明 劉廣泉
第肆代 (同治六年)
第伍代 (1920年)
第陸代 裕德堂(1920年)團體傳承第柒代東阿阿膠廠(1952年)團體傳承第捌代
山東東阿阿膠
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改制為上市公司)第九代:東阿阿膠濟南舜耕路直營店(濟大東校區站點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