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領帶是誰發明的
領帶起源與演變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前打結,廣義上包括領結。它通常與西裝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領帶常能體現出佩戴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它的產生受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的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同時它作為物質與文化的產物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領帶的起源 最早的領帶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因為記載領帶的史料很少,考察領帶的直接佐證也很少,而關於領帶起源的傳說很多,各人說法不盡相同。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說法。 領帶保護說: 認為領帶最早起源於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飲血,披著獸皮取暖禦寒,為了不讓獸皮掉下來,他們用草繩扎在脖子上,綁住獸皮。這樣一來,風也不能從頸間吹進去,既保暖又防風,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古代西方人發現,逐步完善成了領帶。另有人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里打魚,因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根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保護人體以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領帶產生的一個客觀因素,這種草繩、帶子便是最原始的領帶了。 領帶功用說: 認為領帶起源是因為人們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種用途的,這里有兩種傳說。 一種認為領帶起源於英國男子衣領下的專供男子擦嘴的布。工業革命前,英國也是個落後的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 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久而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工業革命後,英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掛在衣領下的布演化成了領帶。 另一傳說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和顏色的領巾,進而演變發展到今日, 成為職業服裝的必需品。 領帶裝飾說認為領帶起源是人類美的情感的表現。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條圍巾,顏色各種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看了,倍感興趣,競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條圍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系了一條白色圍巾,還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了大加贊賞,當眾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領帶的演變 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檢閱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僱傭軍官兵的衣領上系著的布帶;就是史料記載的最早領帶。領帶的歷史由此開始了;從此,服飾文化史上就盛開著一朵經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說領帶離不開談西裝,可以說領帶和西裝是一對孿生兄弟。領帶的產生和發展同十七世紀歐洲的男子服裝的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十七世紀的歐洲男子穿緊身衣,戴耳環,穿花皺領襯衫,絲絨,高高捲起的發型上面戴一頂小帽,敬禮時用一個有流蘇的小棒把它舉起。襯衫當作內衣穿在里邊,衣領裝飾相當華麗,高高的領子加了一圈花邊,衣領上綉上了美麗的荷葉邊,衣領打折迭成花環狀,這些領子露在外面,從外衣就可看到。襯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後披上短外套,下身著長統襪和緊身馬褲。這種追求華麗、講究奢侈的服裝在當時貴族中最時髦;它帶有女性風格的嬌艷和柔弱,是「洛可可」風格的典型男服。著這種服裝的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僅僅是沒有紡車」,當時人們曾作過種種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裝,結果卻是徒勞的。 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終結,男人放棄了華麗服裝,改換成簡單樸素的裝束。那時流行類似燕尾服式樣的帝國式服裝:上衣高腰節,裙擺自然下垂,大領口加燈籠袖,胸部以下略有裝束,華麗的襯衫領子沒有了,代之以襞領,襞領前系黑絲 領帶或系領結。領帶呈領巾狀,用白麻、棉布、絲綢等製作,在脖子上圍兩圈,在領前交叉一下,然後垂下來,也有打成蝴蝶結狀。這在法朗士小說《領帶》中可見:「他的暗綠色上裝的領子豎得很高,他穿著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綢子寬領帶在他的頸子上繞了三圈。」據說詩人拜倫對領帶給法很講究,等到他結好滿意的樣式時,棄置一旁的領帶己堆積如山了。那時女性也結領帶,有位安公主喜歡組合黑色緞帶和蕾絲制的領帶,打出典雅而別致的領結。 1850年左右,西服作為運動服被採用。到1870年左右,人們都開始穿西服了,領帶成為時尚,一種與西裝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根據一些服飾專家的分析,領帶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樣展現了人們的性別特徵,象徵著二種富有理性的責任感,體現了一個嚴肅守法的精神世界,而這恰恰是當時男性們所刻意追求的。這時領帶形狀為帶狀,通常斜裁,內夾襯布,長寬時有變化,顏色以黑色為主。據說第一個領帶給是1868年英國發明的。19世紀末溫莎公爵所打出的領帶給風靡一時,是19世紀末藝術家的象徵,那時領帶形狀結法基本影響到現 在。 19世紀末,領帶傳入美國。美國人發明了細繩領帶(或稱牛仔領帶),黑色的細繩領帶是19世紀美國西部、南部紳士的典型配飾。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以滑動金屬環固定的細繩領帶,稱保羅領帶。 現在領帶基本沿襲19世紀末的條狀款式,45°角斜向裁剪,內夾襯布、里子綢,長寬有一定的標准,色彩圖案多種多樣。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發展,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領帶也越來越講究藝術和精細,從款式、色彩上趨向更完美、更美麗。 第三節 領帶在中國的普及 領帶在中國古代文獻有記載,《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縣蠶自織成絹,成領帶」。這里「領帶」是指古代衣領上的飾邊,而不是現在的領帶。從領帶傳播的歷史來看,領帶最早傳人中國的時間與西服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的人,特別是有點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第一個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說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當時人稱為嚴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法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就說:「你這身打扮不方便,還不如穿西裝哪!」嚴公子聽後,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當然,免不了招來非議,但他勇氣十足。 光緒(1875一1908)中葉以後,出洋留學者日多,西服首先在這些人中間盛行,回國後繼續穿著。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輕人竟皆穿西服,以誇耀鄉里,頑固黨人見之大憤,惡見著服外國之裝,加以譏誚。著西裝者反唇相譏:「吾改西裝,固外國之服矣。公試臨鏡自照,亦古之深衣否?蓋亦滿州衣冠耳。滿州在明亦在外國。是公與吾固皆服外國之服也,又奚擇焉。」頑固黨人被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這個制度,後來未能在民間實行。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十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的熱潮。 建國以來,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打倒「四人幫」後,改革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重新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擁進中國大陸,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外國人可以穿的,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穿?於是,一股「西服熱」席捲中華大地。從「十年浩劫」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對西服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服打領帶成為一種時尚。隨著80年代初的「西服熱」的興起,領帶,也在中國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領帶服飾行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而方興未艾。
2. 為什麼要打領帶,有什麼來歷嗎
因為領帶常能體現出佩帶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它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
領帶的來歷
領帶始於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並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的城郊,英軍偷襲了法國兵營。慌亂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系扎領帶,只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最後結果,法軍擊潰了英軍。於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
進入18世紀後,領帶交了厄運,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紗「脖套」(它折三下,兩端傳過系在後面的假發上的黑花結)。但從1750年起,這種男子服裝的裝飾就被淘汰了。這時「浪漫」式領帶出現了:這是一種方形白洋紗,它先對角折,然後再折幾下在胸前打結。領帶的系法十分講究,被譽為真正的藝術。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系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結比以前系得更緊了。
19世紀的領帶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後來出現了「硬胸」式領帶,是用大頭針別著的。它由各種料子製成,如綢緞、天鵝絨等。黑色的和五顏六色的領帶都時興起來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1852—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本世紀20年代出現了領帶夾子,30年代出現了編結領帶;但最主要的變化是領帶的大眾化,它已成為各種年齡、各行各業的男子服裝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3. 肚兜是誰發明的
肚兜發明者已無從考證。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 地混沌初開內之時。女容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4. 斜裁是誰發明的
斜裁是中心線與布料的經紗呈45度裁剪法。
斜裁在時裝界公認由20世紀20、30年代的法國時裝設計師馬德琳·維奧內(Madeleine Vionnet)首創。斜裁在女式領與波浪型下擺的衣裙上應用較多。
5. 古代的肚兜是怎麼發明的
關於肚兜,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綉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綉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6. 發明並使用斜裁法的設計師
斜裁法發明者:維奧內
同波烈一樣,維奧內同樣是二十世紀初服裝變革的先驅之一,她同樣是率先廢除了女子緊身胸衣,只不過她沒有像波烈那樣風雲一時罷了.在服裝史上的維奧內,她的名字意味著高超的服裝藝術,她使人想起那種精美絕倫的風格,與之相聯系的是她那獨特的裁剪方法.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驚訝地發現:波烈已被人淡忘,夏奈爾亦成歷史,但維奧內卻愈來愈為青年時裝設計家所推崇,時裝大師迪奧曾高度贊揚說:"瑪德琳·維奧內發明了斜裁法,所以我稱她是時裝界的第一高手."[/left]
成長足跡
1876年,瑪德琳·維奧內出生於法國的奧貝爾維利耶
十二歲去巴黎裁縫店當幫工,學習裁縫技術
1900年她回到巴黎,受聘於當時出名的卡洛姊妹服裝公司;
1907年轉入著名的杜塞公司工作.
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店,顧客盈門;
不久維奧內店搬到馬蒂龍街一所有名的房子里,那兒雖然離市中心遠些,但她擁有一個大而寬敞的服裝展銷沙龍.
1939年,六十三歲的維奧內終於關閉了自己的設計沙龍,從此深居簡出
1975年,維奧內溘然長逝,終年九十八歲.
設計風格
當她還在為他人工作時就已萌發了服裝設計的新構思;在造型上,她廢除了傳統的利用硬骨襯的高領和緊身胸衣的構造,使外部輪廓線更為自如,瀟灑和自然的表達人體.在方法上,她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後,在卡洛那兒便開始用素色棉布做出樣品,在杜塞那兒使用人體模型設計長裙,到了1920年,維奧內獨特的裁剪方法終於成熟了,就是遐邇聞名的斜裁法.
因為斜裁法最困難莫過於邊緣的處理,維奧內尤為注意這部分,她經常運用菱形式三角形的接合作成裙下擺,還有抽紗法、縫補法、刺綉以及利用梯形的下擺,由貼邊處垂下的長條縫飾等千變萬化的多種處理手法,都是她的下擺邊緣的處理特徵.1922年,維奧內舉行服裝發布會,令同行們驚訝的不僅僅是她的斜裁法和巧妙的縫制搭配,最叫人驚嘆不已的是,她的服裝毋須像常規那樣在邊側、後背開門、扣袢,而是不使用任何鈕扣、別針或其他系縛物,僅僅利用斜紋之伸張力,即能輕易地穿上脫下.她的設計自然、漂亮、貼合人體,令人稱奇,在她之前還沒有過如此動人地表現人體曲線的服裝.1927年,她用廣東縐紗上抽紗,製成低領式套頭衫,頗受歡迎,被稱"維奧內上衣".
維奧內自成一格的設計方法是她的另一特點.在設計過程中,她注重人體,注重立體造型.首先,她對畫平面草圖不感興趣,她說:"如果只藉著素描就做出服裝,可能就不會這樣強烈地影響服裝界."每逢設計時,她都是直接在人體模型上反復試驗:纏繞、打褶、別布和剪裁,不厭其煩,直到滿意為止.為了准確體現人體,她用木頭、帆布做了一個按比例縮小的、約一米左右的人體模型,該模型具有人體必須的關節,不僅能表現人體美感,其手足的移動更能使她的設計注意到人體運動時的活動幅度及動態美.
她的設計方法頗有點類似雕塑家,如果說雕塑家創造的是立體造型,那麼維奧內是在人體上創造立體造型,她所追求的是一種"有機的"、"生動的"造型,它是隨人體同樣具有強烈生命力的造型.在藝術的思維中,能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無限的形態,不可不謂艱難,而維奧內正是在艱難中不斷求索的藝術家.
維奧內的做工上乘,面料要求亦上乘,她特別喜愛那些透明而硬挺的面料.為了實現其獨特的設計,她要求廠家為她生產140厘米闊門幅的絲綢,它比通常門幅寬出一倍.她喜歡選用軟絲絨、緞子、暗翼紗(玻璃紗)、雪紡綢、金銀絲織物,她對面料使用上的一大突破是:將長期用作內衣的雙縐面料,首次用作外衣面料,在當時確屬大膽嘗試.維奧內所偏愛的色相是乳白、黑色、米色、棕色和響亮的綠色等,其中玫瑰色最受寵愛.
有人把維奧內稱為"服裝建築師"也不無道理.維奧內設計的著力點就如建築師對構造力學的考慮一樣,她將服裝視作一幢建築,宛如美學和力學的綜合物,在人體上"建築" "盧浮宮" "埃菲爾鐵塔".由於她恰如其分地掌握人體節奏與服裝之間的協和關系,這就使她的服裝富有一種流動的線條美和典雅高傲之氣.
http://blog.arting365.com/index.php/action_viewthread_tid_73863.html
7. 誰發明的乳罩,其歷史有多久
早期 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
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大眾和上流社會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它的獨特造型是S型彎曲緊身內衣造成大胸,細腰,圓臀。得這種風衣也嚴重使脊椎扭曲度壓擠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國服裝設計師PAUL poiret創造了外衣和內衣。使女裝體現了自然的曲線,從緊身內衣的專治上解放了婦女。但他並不是這樣做的第一人,英國著名的「自由」時裝店自20世紀早期就製成「唯美派服裝」它的鬆弛,古典式線條同樣給女士提供了舒適。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體解放
當女性們在1915年拒絕了她們的緊身內衣時,她們不僅得到了象徵性的自由,同時也獲得了身體上的解放。在當時服裝裡面,今天的內衣先驅在那時第一次出現,雖然是誰發明的乳罩還有爭議,但乳罩在1913年前後開始使用,乳罩常與組合式內衣同穿,許多是絲綢製成,並精心 地配有裝飾 和綉花。到了這個十年的後期,女士們都穿上較短的和腰部寬松的衣服,並且只穿較少層的內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響
20年代開始,大家都決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質的艱難,所以20年代成為無節制的年代。從此,壓抑多年的性話題變得輕松,內衣也變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兒。1924年,Lingerie一詞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來平庸的名稱,這的確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縱容女性的內衣風度。20年代末,內衣的設計多寬松舒適的主題轉移到女性特徵曲線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萊塢形象
30年代為了逃避現實,人們到電影院尋求心靈的慰藉,好萊塢迎來了它的黃金歲月,開始效顰好萊塢的時尚和內衣。為了保持好萊塢工典型的苗條風格,人們利用腹帶,文胸和長緊身衣塑造女性曲線。腹帶就象人體第二層肌膚一樣,給身體各個方向支撐,英國<>雜志這樣宣布。30年代稱得上是胸罩光榮歷史的時期,這一時期Warner首創了將罩兜分為A,B,C,D四個大小型號的設計。從此,胸罩開始進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從縫縫補補到內衣創新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的奢華幾乎一夜之間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簡朴和配給制,當時的歐洲戰時物質短缺,內衣的款式遠離了設計,只強調簡單,實用和功能性,「縫縫補補」是當時英國商業部的口號。40年代末期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徵,並大量應用透明的,色彩艷麗的面料和蕾絲。這個年代是內衣工業精巧,創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費能力購買新的時尚內衣的年代。
50年代 從卧室走向公眾場合
50年代中期內衣工業還面臨著一個新的顧客群體-------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在跳舞和對時,穿著緊身毛衣和多層襯裙,新型的緊身褲和文胸成為她們的最佳選擇於是1956年專門為年輕人和訓練者設計的運動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內衣從卧室帶到公眾場合的十年。這期間,新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中心圓形縫製法」的出現。同時,豐滿的女性身材再度成為潮流,加墊的內衣也因此越來越普遍
。 60年代 標新立異和追求舒適
60年代初期,時尚的年輕人拋棄了50年代的曲線 ,轉向象徵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條身材。她們在服裝,配飾,音樂,性觀念以及言論方面也都不同於她們的父母。這個時代的女性拒絕內衣,她們更喜歡無拘無束。同時萊卡織物被 廣泛用以製造各式泳衣,由於這些泳衣與內衣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輕女性將它們既當泳衣又當內衣穿,成為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標志。
70年代 崇尚悠閑自在和強調個性
多種影響把持著70年代早期的時裝,一種對環境的自覺和一個注重自然環境的渴求:即時裝潮流中的個性和時尚雜志所指導的路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現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為展現眾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種。1973年內衣配件引起一場轟動由設計師設計的帶有花邊的乳罩,內褲和吊襪帶,傳遞著親密,興奮和性感的信息,這些內衣配件表達了對羅曼蒂克的渴望,而這正是70年代的事實
。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現性感
80年代主張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稱。隨著健美熱潮的持續,第一次出現了製作體現乳房和身體輪廓的內衣。1983年一些設計師參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圍繞著乳罩,緊身衣創造出成套的衣著: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內衣出現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對這種流行內衣的逆反作用下,開始要求一種較柔軟的風格,於是,緊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褲和長筒襪又在晚禮服上恢復了生機: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設計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時裝評論家們大跌眼鏡,這種內衣壓縮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內衣外穿和復古風潮並行
女士們,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不論是性方面還是職業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鬆,她們穿著「只許看不許摸」的時裝,以此宣揚自己自信的性別魅力。胸罩內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實用性,從內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設計。受復古風潮的影響,Corset的復古又於九十年代被重新論及詮釋,英國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國的Jean Paul Gaulter兩位設計師以標新立異設計概念掀起了一場「內衣外穿」的風潮。在法國發布高級時尚之列,讓風衣不再只局限於傳統的內在穿著,從此登堂入室。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大眾和上流社會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它的獨特造型是S型彎曲緊身內衣造成大胸,細腰,圓臀。得這種風衣也嚴重使脊椎扭曲度壓擠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國服裝設計師PAUL poiret創造了外衣和內衣。使女裝體現了自然的曲線,從緊身內衣的專治上解放了婦女。但他並不是這樣做的第一人,英國著名的「自由」時裝店自20世紀早期就製成「唯美派服裝」它的鬆弛,古典式線條同樣給女士提供了舒適。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體解放 當女性們在1915年拒絕了她們的緊身內衣時,她們不僅得到了象徵性的自由,同時也獲得了身體上的解放。在當時服裝裡面,今天的內衣先驅在那時第一次出現,雖然是誰發明的乳罩還有爭議,但乳罩在1913年前後開始使用,乳罩常與組合式內衣同穿,許多是絲綢製成,並精心 地配有裝飾 和綉花。到了這個十年的後期,女士們都穿上較短的和腰部寬松的衣服,並且只穿較少層的內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響 20年代開始,大家都決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質的艱難,所以20年代成為無節制的年代。從此,壓抑多年的性話題變得輕松,內衣也變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兒。1924年,Lingerie一詞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來平庸的名稱,這的確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縱容女性的內衣風度。20年代末,內衣的設計多寬松舒適的主題轉移到女性特徵曲線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萊塢形象 30年代為了逃避現實,人們到電影院尋求心靈的慰藉,好萊塢迎來了它的黃金歲月,開始效顰好萊塢的時尚和內衣。為了保持好萊塢工典型的苗條風格,人們利用腹帶,文胸和長緊身衣塑造女性曲線。腹帶就象人體第二層肌膚一樣,給身體各個方向支撐,英國<>雜志這樣宣布。30年代稱得上是胸罩光榮歷史的時期,這一時期Warner首創了將罩兜分為A,B,C,D四個大小型號的設計。從此,胸罩開始進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從縫縫補補到內衣創新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的奢華幾乎一夜之間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簡朴和配給制,當時的歐洲戰時物質短缺,內衣的款式遠離了設計,只強調簡單,實用和功能性,「縫縫補補」是當時英國商業部的口號。40年代末期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徵,並大量應用透明的,色彩艷麗的面料和蕾絲。這個年代是內衣工業精巧,創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費能力購買新的時尚內衣的年代。 50年代 從卧室走向公眾場合 50年代中期內衣工業還面臨著一個新的顧客群體-------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在跳舞和對時,穿著緊身毛衣和多層襯裙,新型的緊身褲和文胸成為她們的最佳選擇於是1956年專門為年輕人和訓練者設計的運動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內衣從卧室帶到公眾場合的十年。這期間,新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中心圓形縫製法」的出現。同時,豐滿的女性身材再度成為潮流,加墊的內衣也因此越來越普遍。 60年代 標新立異和追求舒適 60年代初期,時尚的年輕人拋棄了50年代的曲線 ,轉向象徵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條身材。她們在服裝,配飾,音樂,性觀念以及言論方面也都不同於她們的父母。這個時代的女性拒絕內衣,她們更喜歡無拘無束。同時萊卡織物被 廣泛用以製造各式泳衣,由於這些泳衣與內衣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輕女性將它們既當泳衣又當內衣穿,成為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標志。 70年代 崇尚悠閑自在和強調個性 多種影響把持著70年代早期的時裝,一種對環境的自覺和一個注重自然環境的渴求:即時裝潮流中的個性和時尚雜志所指導的路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現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為展現眾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種。1973年內衣配件引起一場轟動由設計師設計的帶有花邊的乳罩,內褲和吊襪帶,傳遞著親密,興奮和性感的信息,這些內衣配件表達了對羅曼蒂克的渴望,而這正是70年代的事實。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現性感 80年代主張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稱。隨著健美熱潮的持續,第一次出現了製作體現乳房和身體輪廓的內衣。1983年一些設計師參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圍繞著乳罩,緊身衣創造出成套的衣著: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內衣出現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對這種流行內衣的逆反作用下,開始要求一種較柔軟的風格,於是,緊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褲和長筒襪又在晚禮服上恢復了生機: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設計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時裝評論家們大跌眼鏡,這種內衣壓縮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內衣外穿和復古風潮並行女士們,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不論是性方面還是職業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鬆,她們穿著「只許看不許摸」的時裝,以此宣揚自己自信的性別魅力。胸罩內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實用性,從內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設計。受復古風潮的影響,Corset的復古又於九十年代被重新論及詮釋,英國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國的Jean Paul Gaulter兩位設計師以標新立異設計概念掀起了一場「內衣外穿」的風潮。在法國發布高級時尚之列,讓風衣不再只局限於傳統的內在穿著,從此登堂入室。
8. 請問領帶是誰發明的
領帶起源與演變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前打結,廣義上包括領結。它通常與西裝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領帶常能體現出佩戴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它的產生受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的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同時它作為物質與文化的產物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領帶的起源
最早的領帶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因為記載領帶的史料很少,考察領帶的直接佐證也很少,而關於領帶起源的傳說很多,各人說法不盡相同。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說法。
領帶保護說:
認為領帶最早起源於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飲血,披著獸皮取暖禦寒,為了不讓獸皮掉下來,他們用草繩扎在脖子上,綁住獸皮。這樣一來,風也不能從頸間吹進去,既保暖又防風,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古代西方人發現,逐步完善成了領帶。另有人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里打魚,因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根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保護人體以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領帶產生的一個客觀因素,這種草繩、帶子便是最原始的領帶了。
領帶功用說:
認為領帶起源是因為人們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種用途的,這里有兩種傳說。
一種認為領帶起源於英國男子衣領下的專供男子擦嘴的布。工業革命前,英國也是個落後的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 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久而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工業革命後,英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掛在衣領下的布演化成了領帶。
另一傳說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和顏色的領巾,進而演變發展到今日, 成為職業服裝的必需品。
領帶裝飾說認為領帶起源是人類美的情感的表現。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條圍巾,顏色各種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看了,倍感興趣,競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條圍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系了一條白色圍巾,還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了大加贊賞,當眾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領帶的演變
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檢閱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僱傭軍官兵的衣領上系著的布帶;就是史料記載的最早領帶。領帶的歷史由此開始了;從此,服飾文化史上就盛開著一朵經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說領帶離不開談西裝,可以說領帶和西裝是一對孿生兄弟。領帶的產生和發展同十七世紀歐洲的男子服裝的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十七世紀的歐洲男子穿緊身衣,戴耳環,穿花皺領襯衫,絲絨,高高捲起的發型上面戴一頂小帽,敬禮時用一個有流蘇的小棒把它舉起。襯衫當作內衣穿在里邊,衣領裝飾相當華麗,高高的領子加了一圈花邊,衣領上綉上了美麗的荷葉邊,衣領打折迭成花環狀,這些領子露在外面,從外衣就可看到。襯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後披上短外套,下身著長統襪和緊身馬褲。這種追求華麗、講究奢侈的服裝在當時貴族中最時髦;它帶有女性風格的嬌艷和柔弱,是「洛可可」風格的典型男服。著這種服裝的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僅僅是沒有紡車」,當時人們曾作過種種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裝,結果卻是徒勞的。
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終結,男人放棄了華麗服裝,改換成簡單樸素的裝束。那時流行類似燕尾服式樣的帝國式服裝:上衣高腰節,裙擺自然下垂,大領口加燈籠袖,胸部以下略有裝束,華麗的襯衫領子沒有了,代之以襞領,襞領前系黑絲 領帶或系領結。領帶呈領巾狀,用白麻、棉布、絲綢等製作,在脖子上圍兩圈,在領前交叉一下,然後垂下來,也有打成蝴蝶結狀。這在法朗士小說《領帶》中可見:「他的暗綠色上裝的領子豎得很高,他穿著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綢子寬領帶在他的頸子上繞了三圈。」據說詩人拜倫對領帶給法很講究,等到他結好滿意的樣式時,棄置一旁的領帶己堆積如山了。那時女性也結領帶,有位安公主喜歡組合黑色緞帶和蕾絲制的領帶,打出典雅而別致的領結。
1850年左右,西服作為運動服被採用。到1870年左右,人們都開始穿西服了,領帶成為時尚,一種與西裝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根據一些服飾專家的分析,領帶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樣展現了人們的性別特徵,象徵著二種富有理性的責任感,體現了一個嚴肅守法的精神世界,而這恰恰是當時男性們所刻意追求的。這時領帶形狀為帶狀,通常斜裁,內夾襯布,長寬時有變化,顏色以黑色為主。據說第一個領帶給是1868年英國發明的。19世紀末溫莎公爵所打出的領帶給風靡一時,是19世紀末藝術家的象徵,那時領帶形狀結法基本影響到現 在。
19世紀末,領帶傳入美國。美國人發明了細繩領帶(或稱牛仔領帶),黑色的細繩領帶是19世紀美國西部、南部紳士的典型配飾。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以滑動金屬環固定的細繩領帶,稱保羅領帶。
現在領帶基本沿襲19世紀末的條狀款式,45°角斜向裁剪,內夾襯布、里子綢,長寬有一定的標准,色彩圖案多種多樣。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發展,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領帶也越來越講究藝術和精細,從款式、色彩上趨向更完美、更美麗。 第三節 領帶在中國的普及
領帶在中國古代文獻有記載,《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縣蠶自織成絹,成領帶」。這里「領帶」是指古代衣領上的飾邊,而不是現在的領帶。從領帶傳播的歷史來看,領帶最早傳人中國的時間與西服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的人,特別是有點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第一個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說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當時人稱為嚴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法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就說:「你這身打扮不方便,還不如穿西裝哪!」嚴公子聽後,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當然,免不了招來非議,但他勇氣十足。
光緒(1875一1908)中葉以後,出洋留學者日多,西服首先在這些人中間盛行,回國後繼續穿著。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輕人竟皆穿西服,以誇耀鄉里,頑固黨人見之大憤,惡見著服外國之裝,加以譏誚。著西裝者反唇相譏:「吾改西裝,固外國之服矣。公試臨鏡自照,亦古之深衣否?蓋亦滿州衣冠耳。滿州在明亦在外國。是公與吾固皆服外國之服也,又奚擇焉。」頑固黨人被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這個制度,後來未能在民間實行。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十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的熱潮。
建國以來,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打倒「四人幫」後,改革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重新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擁進中國大陸,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外國人可以穿的,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穿?於是,一股「西服熱」席捲中華大地。從「十年浩劫」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對西服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服打領帶成為一種時尚。隨著80年代初的「西服熱」的興起,領帶,也在中國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領帶服飾行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而方興未艾。
參考資料:http://www.blog.e.cn/user2/54848/archives/2005/360087.shtml
9. 領帶是誰發明的
領帶起源與演變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前打結,廣義上包括領結。它通常與西裝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領帶常能體現出佩戴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它的產生受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的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同時它作為物質與文化的產物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領帶的起源
最早的領帶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因為記載領帶的史料很少,考察領帶的直接佐證也很少,而關於領帶起源的傳說很多,各人說法不盡相同。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說法。
領帶保護說:
認為領帶最早起源於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飲血,披著獸皮取暖禦寒,為了不讓獸皮掉下來,他們用草繩扎在脖子上,綁住獸皮。這樣一來,風也不能從頸間吹進去,既保暖又防風,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古代西方人發現,逐步完善成了領帶。另有人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里打魚,因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根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保護人體以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領帶產生的一個客觀因素,這種草繩、帶子便是最原始的領帶了。
領帶功用說:
認為領帶起源是因為人們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種用途的,這里有兩種傳說。
一種認為領帶起源於英國男子衣領下的專供男子擦嘴的布。工業革命前,英國也是個落後的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 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久而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工業革命後,英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掛在衣領下的布演化成了領帶。
另一傳說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和顏色的領巾,進而演變發展到今日, 成為職業服裝的必需品。
領帶裝飾說認為領帶起源是人類美的情感的表現。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條圍巾,顏色各種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看了,倍感興趣,競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條圍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系了一條白色圍巾,還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了大加贊賞,當眾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領帶的演變
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檢閱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僱傭軍官兵的衣領上系著的布帶;就是史料記載的最早領帶。領帶的歷史由此開始了;從此,服飾文化史上就盛開著一朵經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說領帶離不開談西裝,可以說領帶和西裝是一對孿生兄弟。領帶的產生和發展同十七世紀歐洲的男子服裝的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十七世紀的歐洲男子穿緊身衣,戴耳環,穿花皺領襯衫,絲絨,高高捲起的發型上面戴一頂小帽,敬禮時用一個有流蘇的小棒把它舉起。襯衫當作內衣穿在里邊,衣領裝飾相當華麗,高高的領子加了一圈花邊,衣領上綉上了美麗的荷葉邊,衣領打折迭成花環狀,這些領子露在外面,從外衣就可看到。襯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後披上短外套,下身著長統襪和緊身馬褲。這種追求華麗、講究奢侈的服裝在當時貴族中最時髦;它帶有女性風格的嬌艷和柔弱,是「洛可可」風格的典型男服。著這種服裝的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僅僅是沒有紡車」,當時人們曾作過種種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裝,結果卻是徒勞的。
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終結,男人放棄了華麗服裝,改換成簡單樸素的裝束。那時流行類似燕尾服式樣的帝國式服裝:上衣高腰節,裙擺自然下垂,大領口加燈籠袖,胸部以下略有裝束,華麗的襯衫領子沒有了,代之以襞領,襞領前系黑絲 領帶或系領結。領帶呈領巾狀,用白麻、棉布、絲綢等製作,在脖子上圍兩圈,在領前交叉一下,然後垂下來,也有打成蝴蝶結狀。這在法朗士小說《領帶》中可見:「他的暗綠色上裝的領子豎得很高,他穿著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綢子寬領帶在他的頸子上繞了三圈。」據說詩人拜倫對領帶給法很講究,等到他結好滿意的樣式時,棄置一旁的領帶己堆積如山了。那時女性也結領帶,有位安公主喜歡組合黑色緞帶和蕾絲制的領帶,打出典雅而別致的領結。
1850年左右,西服作為運動服被採用。到1870年左右,人們都開始穿西服了,領帶成為時尚,一種與西裝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根據一些服飾專家的分析,領帶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樣展現了人們的性別特徵,象徵著二種富有理性的責任感,體現了一個嚴肅守法的精神世界,而這恰恰是當時男性們所刻意追求的。這時領帶形狀為帶狀,通常斜裁,內夾襯布,長寬時有變化,顏色以黑色為主。據說第一個領帶給是1868年英國發明的。19世紀末溫莎公爵所打出的領帶給風靡一時,是19世紀末藝術家的象徵,那時領帶形狀結法基本影響到現 在。
19世紀末,領帶傳入美國。美國人發明了細繩領帶(或稱牛仔領帶),黑色的細繩領帶是19世紀美國西部、南部紳士的典型配飾。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以滑動金屬環固定的細繩領帶,稱保羅領帶。
現在領帶基本沿襲19世紀末的條狀款式,45°角斜向裁剪,內夾襯布、里子綢,長寬有一定的標准,色彩圖案多種多樣。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發展,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領帶也越來越講究藝術和精細,從款式、色彩上趨向更完美、更美麗。 第三節 領帶在中國的普及
領帶在中國古代文獻有記載,《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縣蠶自織成絹,成領帶」。這里「領帶」是指古代衣領上的飾邊,而不是現在的領帶。從領帶傳播的歷史來看,領帶最早傳人中國的時間與西服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的人,特別是有點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第一個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說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當時人稱為嚴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法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就說:「你這身打扮不方便,還不如穿西裝哪!」嚴公子聽後,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當然,免不了招來非議,但他勇氣十足。
光緒(1875一1908)中葉以後,出洋留學者日多,西服首先在這些人中間盛行,回國後繼續穿著。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輕人竟皆穿西服,以誇耀鄉里,頑固黨人見之大憤,惡見著服外國之裝,加以譏誚。著西裝者反唇相譏:「吾改西裝,固外國之服矣。公試臨鏡自照,亦古之深衣否?蓋亦滿州衣冠耳。滿州在明亦在外國。是公與吾固皆服外國之服也,又奚擇焉。」頑固黨人被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這個制度,後來未能在民間實行。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十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的熱潮。
建國以來,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打倒「四人幫」後,改革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重新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擁進中國大陸,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外國人可以穿的,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穿?於是,一股「西服熱」席捲中華大地。從「十年浩劫」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對西服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服打領帶成為一種時尚。隨著80年代初的「西服熱」的興起,領帶,也在中國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領帶服飾行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而方興未艾。
10. 中國傳統的裙子是誰發明的
武則天。
回溯中國的歷史,女性從褲子到改為裙子的時代,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著裝除了貼身內衣外,仍然是外褲和長短衫。由於唐代崇尚豐滿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選宮妃彩女時,除了注重面貌的秀麗之外,體態身材則以胖為美,傳說武則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時就被選進宮里做才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不過事情還沒有了結。當武則天穿上自己發明的裙子,興高采烈地到興慶宮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綢緞煩心的磨蹭聲多少又會響起來了,這讓她內心感到很掃興。於是她又認真琢磨著改進的辦法。一會兒,她正走到一座樓閣前,那樓閣四角飛檐上掛的鈴兒被風一吹,都「叮鈴鈴」地響起來,而裙子煩心的磨蹭聲卻被蓋住了。她心裡靈機一動,輕鬆了許多,不禁想出個美妙的辦法。
回宮以後,她讓人在裙子上綴了幾個小銅鈴,然後再穿上裙子,這樣走起路來就不會聽到磨蹭的聲響了。
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了民間,社會上的婦女們也相繼興起了穿裙子這種方便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