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嚇一跳,你知道中國一年的專利申請量有多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京發布了2017年主要工作統計數據及有關情況。
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內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容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
截至2017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
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北京(94.5件)、上海(41.5件)、江蘇(22.5件)、浙江(19.7件)、廣東(19.0件)、天津(18.3件)、陝西(8.9件)、福建(8.0件)、安徽(7.7件)和遼寧(7.6件)。
㈡ 關於如何查看各企業專利數量
登陸知小兵官方網站
就可以看到企業專利數量及信息了。
㈢ 2017中國專利統計數據出爐都有哪些企業
1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17年主要工作統計數據等有關情況。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胡文輝介紹,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
胡文輝最後表示,我國部分領域專利布局與國外尚存差距。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7年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於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達30個,比2016年增加1個,僅在光學、醫學技術、發動機、音像技術、運輸等5個領域與國外存在微弱差距;但從維持10年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來看,國內仍在29個技術領域中數量少於國外。因此,我國仍需大力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
保護專利。
㈣ 考核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速怎麼計算
計算公式為: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年末總人口。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的量化指標首次列入了「十二五」規劃目標,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國際通用指標,主要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專利一般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種類型。在三種專利中,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最高、創新價值最大、核心競爭力最強,保護期也最長,達到20年。發明專利最能體現一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它既是一種無形的知識財產,又能通過工業生產和製造轉化成現實財富,是衡量一個地區科研產出質量和市場應用水平的綜合指標。中國授權1萬件發明專利用時6年(1991年),從授權1萬件到授權10萬件發明專利用時12年(2003年),而從授權10萬件到授權100萬件發明專利僅用9年時間(2012年)。據悉,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末,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受理發明專利數量達到311.4萬件,到7月中旬,中國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達到10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為51.8萬件。近年來,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呈現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增長迅速、國內申請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所佔比重不斷提升、國內授權職務發明比重逐年提高等3方面特點。2011年底,中國已擁有國內發明專利35.1萬件,首次超過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7件,為實現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3件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考資料
㈤ 2015年我國企業年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多少 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多少
2015年,我國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5.9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的60.5%。
上述內容內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公布容的權威信息中截取,見下圖。
如果還想知道其他相關信息,可訪問該截圖所在頁面。網址為:http://www.sipo.gov.cn/zscqgz/2016/201601/t20160115_1229167.html
總結: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都會對上年的專利相關統計信息進行公布,不僅包括企業的,還包括其他詳細排名,如授權前10的省份等。
㈥ 2015年中國葯類申請專利總數有多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都會對專利的相關情況進行統計,並公布的,可以到其回官網查詢。
2014年,答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權發明專利23.3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3萬件,比去年增長了近2萬件。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中,職務發明專利授權14.6萬件,佔89.6%;非職務發明專利授權1.7萬件,佔10.4%。
201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不含港澳台)依次為:北京(23,237件)、廣東(22,276件)、江蘇(19,671件)、浙江(13,372件)、上海(11,614件)、山東(10,538件)、四川(5,682件)、安徽(5,184件)、陝西(4,885件)、湖北(4,855件)。
㈦ 專利數量如何計算
是一個專利號代表一個專利。
按照你的說法算3個專利。
最多它們算同族專利。
㈧ 專利分析法的分析指標
多年來, 人們通過不斷摸索專利分析的方法並找尋更好的分析指標, 使分析方法及指標體系已日趨完善。國外進行專利分析的方法和指標已能夠較好地客觀評價專利數據, 充分挖掘其中的戰略競爭情報, 為企業戰略決策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專利分析方法分為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兩種。 定量分析又稱統計分析,主要是通過專利文獻的外表特徵進行統計分析,也就是通過專利文獻上所固有的標引項目來識別有關文獻,然後對有關指標進行統計,最後用不同方法對有關數據的變化進行解釋,以取得動態發展趨勢方面的情報。
(1)統計的對象與角度
①統計對象一般是以專利件數為單位。
②統計可按專利分類、專利權人、年度、國別等從不同角度進行。
當按分類對專利信息進行統計時,根據各個領域內專利數量的多寡,可得知哪些科技領域的發明行為景為活躍,哪一種技術將得到突破,哪些是即將被淘汰的技術。
如果對專利信息按國別進行統計,就可以發現被統計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及其在各個領域所處的地位。這種統計結果有助於人們了解某一時期各國科研和開發的重點。
如果對專利按專利權人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某個領域重要的技術擁有者,或者哪個公司在該領域的具有重要地位。
(2)統計的主要指標
①專利數量。某一技術類別的專利數量可以用於衡量這一技術領域技術活動的水平;而某一公司或某專利權人歷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反映了其技術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及發展趨勢等。利用專利數量可以進行各國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技術活動產出和謀求工業產權保護意向的比較。
②同族專利數量。某一發明的同族專利數反映了這個公司專利申請地域的廣度,也反映了此發明的潛在價值——由於需要翻譯和專門的法律幫助等費用,在國外申請專利比在自己國家要昂貴得多,只有那些被公司認識到最有商業價值的發明才會在多國申請專利,以便保護今後的投資和產品輸出的獨占權。
③專利被引次數。某一專利被後續專利引用的次數可以反映此專利的重要程度,因為一項重要的專利出現以後,會伴隨出現大量的改進專利產生,這項重要專利會被改進專利重復引用。引用情況揭示了專利之間的聯系,可用於跟蹤對應於不同技術的專利網路,發現處於不同技術交叉點上的專利。可惜的是我國的專利資料庫不能提供專利的被引次數,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④專利成長率。專利成長率測算的是專利數量成長隨時間變化的百分率,可顯現技術創新隨時間的變化是增加還是遲緩。例如專利季成長率是將一企業於某季所獲得的專利數量與前一季所獲得的專利數量相比較,計算出該季所獲專利較前一季增減幅度的百分比率。專利年成長率測算的是和上一年相比專利增長變化的百分比,用來衡量技術活動發展的變化狀況。
⑤科學關聯性。科學關聯性測算的是專利(標的專利)所引證的科研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數量,該指標衡量的是專利技術和前沿科學研究關系。科學關聯性的數值具有產業依存性:機械行業的科學關聯性平均數值將近為零,而高科技生化產業可能高達15。
⑥技術生命周期。技術生命周期測算的是企業的專利在其申請文件扉頁中所引證專利技術年齡的平均數。因此技術生命周期可以這樣理解:是最新專利和最早專利之間的一段時間。如果技術生命周期較短,意味著正在著力研發一門相對較新的技術,而且這門技術發展創新的非常快。技術生命周期具產業依存性,相對熱門的產業技術周期較短,如電子類的約3~4年,而制葯類的約為8~9年,造船類的可能長達15年。
⑦專利效率。專利效率測算的是一定的研發經費支出所創造的專利數量產出,此項指標用來評估企業在預定時間內專利數量產出的科研能力和成本效率。專利數量產出的越多,專利效率越高,則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越強。
⑧專利實施率。專利實施率能否被有益地實施、能否帶來科技創新對於那些還未實施的專利技術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一般的發明專利的實施都還要經過一個開發過程,而開發不是都能成功的,有不少發明專利技術在開發過程中因技術難點解決不了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達不到預期效果,不得不半途而廢或最終放棄。可以通過技術性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市場因素、產業化開發和生產能力、宏觀環境以及產業化風險等多個角度對發明專利的實施進行衡量。專利實施率越高,則專利對於技術發展、技術創新做出的貢獻越大,和技術發展結合得越緊密。我國的專利實施率僅僅維持於30%左右,遠遠低於歐美日各國的水平。
⑨產業標准化指標。在跨產業橫向比較的時候,產業之間的差異給不同產業之間的專利指標數值的比較帶來了麻煩,為此需要使用產業標准化指標。產業標准化指標的數值是將一個企業的指標值除以企業所在產業該指標的平均值得出的。例如,在化學產業有30家企業,它們的科學關聯性的平均數值為3.7,那麼每一個化學企業科學關聯性的標准指標值應該是通過各企業科學關聯性的指標值除以3.7得到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消除不同產業所帶來的不同影響,進而找出每個產業內表現最好的那個企業。
(3)統計的主要內容
①專利技術按時間的分布研究。即以時間為橫軸、專利申請量(或批准量)為縱軸,統計專利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一般用於趨勢預測。
任何技術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成熟及衰老的過程,歷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專利引文數量變化可以確定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活躍時期,為科研立項、技術開發等重大決策提供依據。而對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利進行時間分布的對比研究,可以確定在某一時期內,哪些技術領域比較活躍,哪些技術領域處於停滯狀態。
②專利技術按空間的分布研究。即通過不同公司、企業間的專利數量對比,來反映他們的技術水平與實力。空間分布一般用於識別競爭對手,分析其技術策略等。
將某一技術類別的專利申請按專利權人進行統計,可以得到某項技術在不同公司或企業間的分布,了解哪些公司或企業在該領域投入較多、專利活動較活躍、技術水平較領先;而對不同技術類別各公司的專利頻數進行統計,可以了解各公司最活躍的領域,即其開發的重點領域。另外,通過檢索某一專利的同族專利,可以得到這些專利申請的地理分布,從而判斷其商業價值,了解某公司技術輸出的重點領域;也可以為技術引進提供依據,為產品出口避開對方的保護區提供情報。
(4)度量技術發展不同階段的統計參數。
技術生長率 : =a/A。其中a:當年發明專利申請數(或批准數);A:追溯5年的發明專利申請累積數(或批准累積數)。連續計算數年,v值遞增,說明該技術正在萌芽或生長階段。
技術成熟系數 : =a/(a + b)。其中a同上,b為當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或批准數)。連續計算數年,α值遞減,反映技術日趨成熟。
技術衰老系數β:β=(a + b)/(a + b + c)。其中a、b同上,c為當年外觀設計專利或商標申請數(或批准數)。連續計算數年,β值遞增,預示該技術日漸陳舊。
新技術特徵系數 。其中 為技術生長率, 為技術成熟系數。是反映某項技術新興或衰老的綜合指標, 值越大,新技術特徵越強,預示它越具有發展潛力。 定性分析也稱技術分析,是以專利的技術內容或專利的「質」來識別專利,並按技術特徵來歸並有關專利使其有序化。這和統計分析僅依靠專利文獻外表特徵是有很大區別的。定性分析一般用來獲得技術動向、企業動向、特定權利狀況等方面的情況。可以從發明的用途、原理、材料、結構和方法等5個方面來考慮重要專利的內容,並將重要專利按照內容的異同分類。如果專利內容以原理為主,說明這項技術尚未成熟;如果專利內容以用途的多樣性為主,則說明技術已能實用。另外,將某技術領域各主要公司的專利按專利內容列表分析可以看出各公司的技術特色及開發重點; 將有關專利按技術內容的異同分成各個專利群,對某一公司擁有的不同專利群或對不同時期專利群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對某項技術或產品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今後發展趨勢及應用動向、與其他技術的關系等進行分析與預測。
由於涉及到技術的具體內容,定性分析的工作比較繁重、復雜。至於用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應視所希望解決的問題和掌握的專利數據而定。事實上,經常需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好的效果。比如,可先通過定量分析確定哪些公司在某一技術領域佔有技術優勢(專利申請量或批准量可以反映技術活動水平),辨別這一技術領域的重要專利(某一專利被後續專利的引用數反映專利的重要性),然後再針對這些公司的重要專利進行定性分析。
專利信息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一個是通過量的變化,一個是通過內在質的變化來反映技術的發展狀況與發展趨勢。兩者既有區別,又存在必然的聯系。量的分類需要根據質,質的體現又要通過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將兩者配合使用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專利分析的指標較多, 利用不同的指標可以從不同角度客觀評價專利數據。許多國外的專利咨詢機構都已建立了自身的一套完備的分析指標體系, 如美國摩根研究與分析協會、CHI 研究中心等, 他們在分析中結合利用多個分析指標, 綜合評價專利數據。現將部分常用的分析指標列於表2 之中。
與國外較成熟的專利分析方法及指標體系相比, 國內對專利分析的重視度仍不夠、利用較少, 分析中對專利信息資源的加工程度較低, 且專利資料庫中對專利的引用情況沒有記錄, 以至於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如專利引文分析及其相應指標都無法利用, 最終導致專利分析的價值在國內的企業戰略中沒能得以充分發揮。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專利分析對企業的戰略決策確實有著很好的輔助預測作用, 因此國內開展專利分析應學習借鑒國外分析方法及指標, 加深對專利信息的加工, 建立專利引文等資料庫, 更好地發揮專利信息的價值, 為企業戰略競爭服務。
㈨ 中國一年的專利有多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都會對專利的相關情況進行統計,並公布的,可以到其官網內查詢。
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容受理發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權發明專利23.3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3萬件,比去年增長了近2萬件。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中,職務發明專利授權14.6萬件,佔89.6%;非職務發明專利授權1.7萬件,佔10.4%。
201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不含港澳台)依次為:北京(23,237件)、廣東(22,276件)、江蘇(19,671件)、浙江(13,372件)、上海(11,614件)、山東(10,538件)、四川(5,682件)、安徽(5,184件)、陝西(4,885件)、湖北(4,855件)。
㈩ 2015到2018年華為申請發明專利數量的變化幅度以及市場份額的變化
我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