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早出現的抗生素是什麼
最早治療感染症的方法純粹是在偶然間發現的。1928年,在倫敦一家醫院執勤回的醫師亞歷山大·弗答萊明有一天不經意地發現,容器里的細菌都死了,因為上面有一層綠色的霉。霉是一種菌體,當時已為人所知,這種綠色的霉就稱為「青黴菌」(Penicillium)。
弗萊明這時忽然想到,或許可以用這種青黴菌來擊退病原菌。可是,要在實驗中培養分量足夠的青黴菌並不容易。事實上,他總共花了10年,才大量培養出這種細菌,1944年,使用青黴菌做成的葯物終於問市。這種葯物稱為「盤尼西林」。光是使用盤尼西林的第一年,就拯救了好幾千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的士兵。
可是,盤尼西林並不是對所有病原菌都有效,其中尤以對結核菌最為無力。有些學者相信一定還有其他細菌可以做成葯物,就繼續研製新葯,並在20世紀40年代終了時製成最早的結核菌特效葯。由於這種葯物,結核才變得能夠治療。對抗其他病原菌的葯物也陸續研發出來,這些葯物統稱為「抗生素」。在現今時代,抗生素已成了醫生不可或缺的治療用葯。
㈡ 抗生素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在20世紀初,細菌感染每年奪去上千萬人的生命。抗生素發現於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無意中發現一種青黴菌。青黴菌有殺死細菌的效力,但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1939年,正在牛津工作的德國生化學家錢恩和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里繼續了弗萊明的研究。兩年後製成首批青黴素,第一個採用此葯的病人是個警察,他的頭部、臉部、肺部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接受治療僅僅5天,病情大為好轉,康復之快令人驚異。不幸的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青黴素繼續治療,一個月後,這位警察還是死亡了。
科學家研製抗生素新品種,必須確保抗生素既殺死細菌,又不傷及人體組織,否則會引起腹瀉、暈眩等副作用。人們盡量使抗生素只殺死某些細菌,但有些抗生素也會把一些人體所需的細菌殺死;這些細菌本來能夠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一旦被消滅,病人可能受到繼發感染。舉例來說,青黴素往往會殺死對抗念珠菌的細菌,而念珠菌會引起鵝口瘡、陰道炎、皮膚炎等病。科學家最感頭痛的,是細菌會不斷演化,作出適應性改變,產生抗葯性。
㈢ 抗生素誕生於哪一年
1922年,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從人體鼻腔分泌物中觀察到一種酶,即「溶菌酶」,具有抵抗微生物的能力。
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又發現一種抗生現象,那就是青黴素的抗生作用。1929年,發表了題為《論青黴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的論文,這一年被視為「抗生素元年」。但青黴素極不穩定,提純很困難。
1932年,德國化學工業巨頭克拉爾合成了一種鮮艷的橙色染料。同年,細菌學家兼葯物學家多馬克嘗試著用這種染料來殺滅鏈球菌,首先在老鼠身上實驗成功。它的問世,標志著抗生素時代的開始。
㈣ 誰能告訴我抗生素的發展史
1929年,弗萊明(A.Flem-ing)在英國聖瑪利醫學院細菌學實驗室工作。在查看因放暑假而放置一旁的培養皿時,他發現被黴菌污染的葡萄球菌菌落受到拮抗和溶解,這一偶然現象引起他的注意。後來,弗萊明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他從黴菌的培養液中獲得了一種活性物質,因這種黴菌是青黴屬的一種,所以他就將其命名為「青黴素(盤尼西林)」。弗萊明將他的實驗結果寫成論文寄給英國實驗醫學雜志,但當時並沒有引起科學家們的興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客觀上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在弗萊明發現青黴素10年以後的1940年,弗洛利(Florey)和錢恩(Chain)在弗萊明發現的基礎上,發明了可供人體注射用的青黴素。他們的研究計劃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
第一個青黴素的試用者是一位警員,他在刮臉時刮破了嘴角而發生感染,傷口越來越大,以至於滿臉腫脹,發熱,血液中毒,醫生已經不指望他能再活下去,只好用新發現的青黴素試一試。結果在用葯後病情突然好轉,體溫降到正常。連續用葯兩天後,剩下的青黴素已經不多,他們就從病人的尿液中回收少量的青黴素,這樣一直堅持到第五天只好停止注射,結果這個警員因病情復發而死亡。
青黴素的研究工作結果發表在1940和1941年的《柳葉刀》雜志上。
1943年12月,美國外科開始用青黴素治療戰爭中的創傷。1944年,在諾曼底入侵時期,青黴素大量地被英美軍隊用於治療戰役中的傷病員。
1945年,弗萊明、弗洛利和錢恩分享了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1944年,Waksman分離出鏈黴素,令人們興奮的是這種抗生素對結核桿菌有很強的抵抗作用,而結核病當時被認為是絕症。
此後,氯黴素(1947年)、新黴素(1949年)、土黴素(1950年)、紅黴素(1952年)、四環素(1953年)……相繼被發現。
國產青黴素於1953年在上海試製成功。
1959年-1961年以後,出現了大量的半合成頭孢菌素(先鋒黴素),其新品種不斷出現,臨床療效也最為突出。
80年代後期,人工合成的喹諾酮類抗菌葯物(如吡哌酸、氟哌酸、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迅速發展並廣泛用於臨床各種感染。
隨著新型抗生素的不斷出現,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葯性也不斷升級,日益成為臨床治療中的難題。
㈤ 最早被人們使用的抗生素是什麼
首先 我們要區分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代謝物,以及甚至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注意:是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
再就是 抗生素分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產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產品。
那麼「百浪多息」不是以上概念的產物,他當初是工業染料而已,下面來了解一下它。
一九三二年,德國化學家多馬克發現一種紅色的染料,他將它注射進被感染的小鼠體內,能殺死鏈球菌。在青黴素被發現之前,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葯物。磺胺不是通過直接殺死細菌,而是用阻斷它們增殖的方式來發揮作用的,人們首次有了治療諸如肺炎。產褥熱等疾病的葯物。
自1943年佛來明發現青黴素以來,目前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
其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醯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醯環類(monobactams),β-內醯酶抑制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
(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四)氯黴素類:包括氯黴素、甲碸黴素等。
(五)大環內脂類:臨床常用的有紅黴素、白黴素、無味紅黴素、乙醯螺旋黴素、麥迪黴素、交沙黴素等、阿奇黴素。
(六)作用於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桿菌肽等。
(七)作用於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黴素、卷黴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
(九)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黴素、放線菌素D、博萊黴素、阿黴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製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黴素。
綜上所述:百浪多息不是最早是用的抗生素!
還有一點小故事講給你:當時研究出來百浪多息的多馬克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呢???
估計很少有人知道,那是因為他研究出來的百浪多息沒有在人體上臨床試驗過,最後因為他的女兒得了肺炎,但是他知道小白鼠肺炎可以治好,他就在自己的女人身上做試驗,最後把他女兒就活了,但是最後他的這一舉動被人知道了,本該屬於他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給了別人!!!!!我本人針對他感到遺憾!!!
㈥ 在抗生素發明以前,西方是怎麼治療感冒的~!
抗生素現在也不治感冒,它是殺菌消炎用。
感冒一般只是對症用葯,比方防止鼻腔充血不通氣,減少頭痛。
重症的使用金剛烷胺,利巴韋林之類抗病毒葯。
現代醫學發展以前:
中世紀時期,世界人均壽命30-40歲
18世紀-19世紀,人均壽命40歲
20世紀,人均60歲
現在,發達國際比如美國日本,人均達到80歲左右
所謂中醫神器無比,無副作用是騙小孩子的。。。。
因為大家不知道,不認識,所以才拿大家開涮。。。。
㈦ 抗菌素是怎麼發明(要故事)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作斗爭,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美國把青黴素的研製放在同研製原子彈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
好在,8點前!!!
㈧ 抗生素是誰發明的
提起抗生素,今天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得了肺炎,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可以很快治療好;傷口發炎,常常也要用抗生素。的確,人類戰勝疾病,特別是與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抗生素起到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人估計,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0歲。抗生素是怎樣發現和變成造福人類的葯品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難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特效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鞋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 半個多世紀,抗生素的確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但是,因為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不少孩子的牙齒又黃又發育不好,就稱為「四環素牙」;有的患者因為長期使用鏈霉而喪失了聽力,變成了聾子;還有的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把人體中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於是病人對疾病的抵抗力越來越弱。更為嚴重的是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抵抗力也隨著抗生素的頻繁使用越來越強,使得許多抗生素對微生物感染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現在的醫生在開處方時,對是否要使用抗生素是越來越謹慎了。
㈨ 抗生素的使用歷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認識到微生物產品有可能成為治療葯物,他們發表了實驗觀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桿菌的生長。
1928年,弗萊明爵士發現了能殺死致命的細菌的青黴菌。青黴素治癒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當時沒有任何明顯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臨床應用開創了現代抗微生物化療的新紀元。
1944年在新澤西大學分離出來第二種抗生素鏈黴素,它有效治癒了另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結核。
1947年出現氯黴素,它主要針對痢疾、炭疽病菌,治療輕度感染。
1948年四環素出現,這是最早的廣譜抗生素。在當時看來,它能夠在還未確診的情況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環素基本上只被用於家畜飼養。
1956年禮來公司發明了萬古黴素,它被稱為抗生素的最後武器。因為它對G+細菌細胞壁、細胞膜和RNA有三重殺菌機制,不易誘導細菌對其產生耐葯。
1980年代喹諾酮類葯物出現。和其他抗菌葯不同,它們破壞細菌染色體,不受基因交換耐葯性的影響。
1983年轉基因工程菌成為抗生素 的主要手段。提高的初級樣品的純度。
1992年,這類葯物中的一個變體因為造成肝腎功能紊亂被美國取締,但在發展中國家仍有使用。
重復使用一種抗生素可能會使致病菌產生抗葯性。之所以提出杜絕濫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學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議做細菌培養並作葯敏試驗,根據葯敏試驗的結果選用極度敏感葯物,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㈩ 抗生素未發明前人們用什麼消炎
沒有,在抗生素(包括磺胺類)發明之前,人類面對細菌感染都是靠自身免疫力的,贏了痊癒,輸了敗血症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