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鍾表啥時候發明的

鍾表啥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5-25 11:45:59

Ⅰ 鍾表是誰發明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表的發明傳說為十六世紀紐倫堡(德國北部工業首府)的鎖匠所製作出和雞蛋一樣大小,因此有「紐倫堡蛋」之稱,此表零件自身即含有動力,完全是用手工作成的,隨制隨改進,所以製造出來的每件都是不相同的樣式。

Ⅱ 鍾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古時候人們沒有鍾表,只能靠太陽的高度來大致判斷時間。後來人們發現陽光在一塊大石頭上慢慢移動,而且每天移動的位置都一樣,於是他們在大石頭上立了一根棍子,並他們在大石頭上立了一根棍子,並在棍子周圍刻了一些線,陽光走出哪條線上,就知道做工或吃飯的時間到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鍾,叫日晷。

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日晷上陽光的影子也每天以棍子為中心向右旋轉。後來人們根據日晷批示時間的方式發明了機械鍾,用指針代替了陽光的影子。所以鍾表指針也像陽光影子那樣,從左向右轉來批示時間。
後來就有了鍾.

Ⅲ 誰發明鍾表

張衡最早發明古代鍾表 水鍾是伽利略發明的,擺鍾是惠耿斯發明的,鬧鍾是湯若望發明的

Ⅳ 鍾表是誰發明的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Ⅳ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這專台儀器被稱為「屬安提凱希拉儀」,由29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大小與一個午餐盒相當。它於1901年在希臘安提凱希拉島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發現,因此得名。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Ⅵ 鍾表是誰發明的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樓主來問的應該是「現代鍾表源」--基於鍾擺原理的計時器(周期計時器),這是惠更斯於1657年發明的!!!
而這之前的天文鍾,水漏沙漏,水運儀象台,甚至歐洲教堂的重錘鍾,等等,都是非周期計時器,實用性很差,應該不算是「現代鍾表」!!!

Ⅶ 時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 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內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容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 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 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Ⅷ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8)鍾表啥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Ⅸ 石英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1929年石英鍾的發明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年代,石英鍾表逐漸取代了機械鍾表,成為人們應用廣泛的計時工具。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鍾問世。從它的出現到如今遍布尋常百姓家,其間只花了70年的時間。

鍾表的問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對時間的把握,用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工具。如根據太陽影子的移動,有人製成了「日晷計時儀」;利用流速均勻的滴水,有人發明了「水鍾」;利用點燃的香,人們分出了「一炷香」、「兩炷香」等時間間距。但這些時間概念都不是精確的。

從14世紀起,義大利的鍾樓上開始出現了以自重為動力的齒輪製成的機械鍾。但它們的走時並不像外表那樣令人嘆服,大約每天就會有15分鍾的偏差。158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一次不經意的發現,使人們從此進入了標準的計時時代。有—次,伽利略在教堂偶爾注意了大廳的鍾擺變化。他發現,鍾擺的振動周期很有規律,它與鍾擺的擺動幅度幾乎無關,無論擺動幅度是大還是小,它的擺動頻率都是相等的。根據這一原理,70多年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做成了第一座擺鍾。他的擺鍾精確得被科學家拿來做物理實驗;商店靠它正點開門和打烊;工人的工資也要靠它按小時計算。而它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時間觀念開始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守時成為一種美德。

之後,擺鍾、機械鍾大量出現,並不斷改進,但在精確計時方面,它們註定要被石英鍾和原子鍾所代替。

早在1880年,法國人皮埃爾·居里和保羅·雅克·居里就發現了石英晶體有壓電的特性,這是製造鍾表「心臟」的良好材料。石英晶體在受壓時,極小的電流和伏特通過它表面,它會擴大並保持這種振幅,且振盪的頻率非常高。以石英製成的振盪器,每秒可振盪3萬多次,且不受外界溫度、濕度和振動的影響,大大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

1929年,科學家以石英晶體製成的振盪計時器和電子鍾組合製成了石英鍾。

石英鍾的問世,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經過測試,一隻高精度的石英鍾表,每年的誤差僅為3~5秒。

1942年,著名的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也開始採用了石英鍾作為計時工具。在許多場合,它還經常被列為頻率的基本標准,用於日常測量與檢測。

大約在1970年前後,石英鍾表開始進入市場,頓時風靡全球。如今,它在市場上已經非常普遍,機械式手錶因而漸漸被人們淘汰。據日本鍾表協會1994年的調查,全世界手錶產量為10.75億塊,其中,9.88億塊是由紐扣電池驅動的石英錶。

隨著科學的進步,精密的電子元件不斷涌現,石英錶也開始變得小巧精緻,它既是實用品,也是裝飾品。有時,它們薄得像五分硬幣,可以裝在紐扣、鋼筆、助聽器、眼鏡架、頭飾等隨身用品上;有時,視人們需要,它們又是多功能的手錶,可以顯示日歷、測量體溫、存儲電話號碼。石英鍾表幾乎無處不在,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更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閱讀全文

與鍾表啥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