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史科技成就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② 中國古代史中有哪三項發明處於同一時期
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個基本上都是同一時期,大概在隋唐宋階段。
③ 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
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山頂洞人進入民族公社時代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約四五千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
約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約公元前1600年 湯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春秋後期 孔子在世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0年 秦趙長平之戰
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制度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 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 西漢設西域都護
公元9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西漢滅亡
公元25年 劉秀建立東漢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220年 魏國建立
266年 西晉建立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南北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滅亡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420年 宋朝建立,南朝開始
439年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朝開始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
605~610年 開通大運河
618年 隋亡,唐朝建立
627~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690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713~741年 開元之治
8世紀前期 渤海國建立。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55~763年 安史之亂
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960年 趙匡胤建立北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1127年 靖康之變,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1年 紹興和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34年 蒙古滅金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明、清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明軍攻佔大都,元亡
1405~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江南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7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雍正時期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清朝設伊犁將軍
④ 中國古代史的發展線索
中國古代史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歷史。
中國古代史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六個時期。
第一階段:先秦(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會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分別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興盛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大大發展,從而引發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瓦解。公元475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兼並戰爭,雖加重了人民的災難,但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西周的典章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孔子和儒家思想對後世和東方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階段: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確立。秦創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西漢雖實行郡國並行制度,但封國已是地方行政單位。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的版圖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斷加快,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活躍起來。
絲綢之路開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有了提高。秦的統一和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發展。出現了很多領先世界的發明創造,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史學、哲學成就輝煌。此時,佛教傳入,道教產生。這些,對後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南遷的中原農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與當地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共同開發江南,從而使南方農業有了新的發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出現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第四階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其速亡後,唐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舉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是重要的經濟制度;科舉制是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
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其所實行的開明民族政策,恩威並用,正確處理了民族關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外交往活躍,超過以往各代。統一局面的實現、統治政策的調整,民族交往的擴大,使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隋唐文化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書法、繪畫成果卓著。
第五階段:宋元(907年至1271年)
民族政權並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沒有完成全國性的統一。遼、夏、金、蒙與漢族建立的宋,民族政權並立。各民族政權之間,互有攻伐,但也有和平共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都迅速封建化。
元的統一並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宋時,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科技有突出的發展,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完成於此時。宋詞、話本、元曲、史學,是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
第六階段: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271年至1840年)
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
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代取消丞相制度,設立特務機構;清代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清初有所發展,但由於封建勢力的束縛和阻礙,成長十分緩慢。對外關系方面,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歐洲殖民勢力入侵,中國進行了有效的抵抗。
從整體上看,主要實行封閉、落後的閉關政策。元明清的科技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文化承古萌新,但與西方漸有差距。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思想領域早期民主啟蒙思潮潛滋暗長;小說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西方傳教士來華,中西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
⑤ 必修一歷史里邊,中國古代史的考點都有哪些
首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每一個都是重點,尤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古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監察制度,選官制度。
西方古代的重點是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和古羅馬的法律特點以及影響。
近代西方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三權分立,法國的1875年憲法,德國的君主立憲制。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全部都是重點。
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等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的意義,辛亥革命的意義,等。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外交政策很重要。
然後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影響。
然後就是美蘇冷戰和兩極格局。最後是多極化趨勢。這個容易考新興國家的崛起對世界秩序的沖擊。
必修一第一單元: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 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
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後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
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
使唐中葉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餘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後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⑥ 中國古代史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歷史。
中國古代史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六個時期。
第一階段:先秦(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會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分別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興盛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大大發展,從而引發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瓦解。公元475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兼並戰爭,雖加重了人民的災難,但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西周的典章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孔子和儒家思想對後世和東方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階段: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確立。秦創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西漢雖實行郡國並行制度,但封國已是地方行政單位。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的版圖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斷加快,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活躍起來。
絲綢之路開辟。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有了提高。秦的統一和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發展。出現了很多領先世界的發明創造,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史學、哲學成就輝煌。此時,佛教傳入,道教產生。這些,對後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南遷的中原農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與當地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共同開發江南,從而使南方農業有了新的發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出現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第四階段:隋唐(581年至907年)
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其速亡後,唐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舉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是重要的經濟制度;科舉制是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
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其所實行的開明民族政策,恩威並用,正確處理了民族關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外交往活躍,超過以往各代。統一局面的實現、統治政策的調整,民族交往的擴大,使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隋唐文化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書法、繪畫成果卓著。
第五階段:宋元(907年至1271年)
民族政權並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沒有完成全國性的統一。遼、夏、金、蒙與漢族建立的宋,民族政權並立。各民族政權之間,互有攻伐,但也有和平共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都迅速封建化。
元的統一並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宋時,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科技有突出的發展,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完成於此時。宋詞、話本、元曲、史學,是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
第六階段: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271年至1840年)
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
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代取消丞相制度,設立特務機構;清代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清初有所發展,但由於封建勢力的束縛和阻礙,成長十分緩慢。對外關系方面,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歐洲殖民勢力入侵,中國進行了有效的抵抗。
從整體上看,主要實行封閉、落後的閉關政策。元明清的科技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文化承古萌新,但與西方漸有差距。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思想領域早期民主啟蒙思潮潛滋暗長;小說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西方傳教士來華,中西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
⑦ 中國古代史歷史總結
天文歷法成就: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農事等內容。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公元前613年《春秋》記載,「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春秋時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確立19年7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定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到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人製作地動儀早1700多年。(酷)北宋科學家沈括發明「十二氣歷」接近於陽歷。唐朝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的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他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牛)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他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20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他主持編訂的《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人才) 建築成就:故宮,天壇,地壇,黃鶴樓,萬里長城,布達拉宮等
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水利:鄭國渠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後期,韓桓惠公看到當時秦國統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為了削弱秦國的強大實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韓國水工鄭國赴秦興修水利,妄圖利用這種浩大工程來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達到他預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與願違,當時的秦王嬴政(後來的秦始皇)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命令鄭國在秦國修建鄭國渠。在鄭國的親自指揮和參與下,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在關中大地上蜿蜒盤旋,彷彿一條金光閃閃的銀帶鋪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級階梯的最高線上,灌溉著今禮泉、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縣(區)的280多萬畝土地。鄭國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這讓本來強大的秦國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滅六國夢想的實現。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鹼,變沼澤鹽鹼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後,「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這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准備!
鄭國渠首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即今王橋鎮的船頭村西。當時,因其進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點,且容易造成渠岸兩壁黃土崩塌的情況,人們於是發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這極大地提高了鄭國渠渠首的質量。又為了便於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淺,便間隔一段開鑿一井,俗稱「龍眼」或「天窗」,這都是當時人類偉大聰明智慧的結晶。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靈 渠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灕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歷史: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寶瓶口: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安瀾索橋:安瀾橋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京杭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縣北關,全長1794公里,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開鑿經過了三個歷史階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次在揚州開挖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而至7世紀
的隋煬帝時期和13世紀的元代,又先後兩次大規模地開鑿運河,終於建成了這條溝通我國南北漕運的大動
脈。 從天津到通縣北關、張家灣一段,叫北運河,又稱之路河,全長186公里。從通縣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該河是元代初年由偉大的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修建的。因北京地勢比通縣高,在通惠河上
修築了五道閘門,控制水位,使南來的大船才可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那時積水潭"舳艫蔽水",成為一個
南北漕運的大港口,附近市場繁榮,盛況空前。 京杭大運河暢通了數百年,這對促進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
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紀後,由於南北海運開辟,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
河改道淤塞運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斷航,只有江浙一線仍暢通無阻,並成為旅遊熱線。 為適應我國現代
旅遊業迅猛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已在北京通縣北運河、溫榆河等四條河流的交匯處,即通州北關、張家灣的
古運河遺址中,興建起大運河旅遊區及紀念館等,廣大中外遊人便可到此一覽昔日京杭大運河的迷人風姿。
錢塘江海塘
錢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費用,已無可考。唐及北宋時期修築北岸海塘,據明代嚴寬在《海寧水利圖志·序》載:「皆以數郡財力,始克有濟。」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陰縣潰塘,是由朝廷調撥錢米。後即購買沒收的園、田設庄,按年收租息作為海塘的歲修經費。臨安府龍山一帶海塘的歲修經費,是按戶按年攤派石、草若干。嘉熙年間(1237~1240),將臨安府沿江淤復耕地的稅額撥作修塘經費。咸淳年間(1265~1274),修築海鹽海塘需費較多,除發縣倉米糧外,並有知縣、縣民捐款。
元泰定年間(1324~1327),搶修北岸海塘鹽官州一段,除征工外,還用鈔79.4萬余錠,糧4.63萬余石,系奏報朝廷支撥。南岸修築百瀝海塘,勸民捐輸糧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鹽、平湖一帶興辦大工程,都動用蘇、松等9府財力,及至成化年間(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有用杭州竹木稅、各項罰款、贖罪款等。以後專設海鹽海塘歲修款,每年在嘉興府屬7縣攤派銀3500~7000兩,當年如若支用有餘,則結轉至下一年。萬曆年間(1573~1619),海寧、平湖亦按例分別籌集銀300兩與600兩。但萬曆三年風潮毀塘,歷年積儲不敷工用,於是將「藩司兵餉」、「驛傳嬴金」及「他郡贖谷款」等撥充海塘工費。明末由於財政支絀,北岸海塘的修築,竟至預征錢、糧和依靠各級官吏的捐款。南岸海塘的修築工費,多向受益田畝派征,亦有府、縣撥發倉糧。蕭紹海塘還有動用贖罪款、罰金和由知縣、縣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興建三江閘時,蕭山縣曾幫工幫費,以後蕭山轄境內西江、北海兩塘的修築,凡需費較多時,山陰、會稽兩縣均予協濟,但承擔份額,各時期不盡相同。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襲不改。
清初,修築北岸海塘,除「額編塘工銀」外,還有官、紳捐款,按畝捐米,並將各項罰款、追繳虛報款等作為築塘工費。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銀既廢」,各府協濟的規定亦復取消,經奏准凡士民願意捐款作為海塘工程經費,則允許入國子監為監生,當時簡稱捐監。雍正二年(1724),奉旨動用正項錢糧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許「捐官」,以其所得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歷即位,認為捐資得官之法,於吏治無益,錢塘江海塘工程經費由正項錢糧撥支。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除由正項錢糧支撥外,還調撥鹽務引費、鹽課公費、各項罰款、查抄款以及鹽商和官員的捐款。其中四十九年為修築范公塘石塘,鹽商一次所捐即達白銀60萬兩。五十一年開始,還先後將海塘經費的餘存款、藩庫借支銀等借與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為海塘歲修經費。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鹽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庫借支,然後隨額征「地漕等項」時帶征(浚)河費,以6年為期歸還借款。道光時恢復「捐官」制度,按田畝的田賦分年攤征錢塘江塘工銀。同治、光緒、宣統時期(1862~1911),在兵燹之後,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而修復坍潰各塘,又急不容緩,經多方籌劃,竭力羅致經費,來源有九:一在海寧等縣徵收米捐,專濟海塘工用。二為支撥厘金和在徵收茶捐、絲捐、(鹽)綱捐、繭捐時,各加征塘工附捐。三為調撥鹽課引費。四為調撥江、浙兩關關稅。五為停解閩省軍餉轉撥。六為江蘇省協濟。七為職銜捐納。八為殷富捐輸。九為公帑發商生息。太平軍在浙江時,海寧州海塘坍潰,忠王李秀成要各縣籌集修塘經費,為此各有關縣鄉官曾籌繳白銀8000餘兩。
南岸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是向受益田畝攤征為主。清初,山陰、會稽兩縣曾有值塘田制,即將近塘的田劃稱江田,專護海塘,不參與縣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時,始向縣內其他田畝攤征工、銀。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歷曾下諭紹興府屬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應修工程時,概於公項內動支,停止按畝派錢之例,但未能貫徹始終。三十年以後,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除上述受益田畝攤征外,還有動支鹽引費、厘金、契牙雜稅專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紳和鹽商的捐款等。清代修築百瀝海塘的經費,除無厘金和契牙雜稅專款兩項來源外,均同蕭紹海塘。道光三十年(1850)以後的捐資築塘,以松廈連氏最多。
⑧ 中國古代史知識點的重點
(一) 先秦:(祖國歷史的光輝開端)
1、 夏商周斷代工程相聯系的禪讓制(辨證分析),世襲宗法制,商湯滅夏,武王克商(性質)。
2、 甲骨文,*青銅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內容、實質。
4、
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5、 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6、
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7、 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8、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醫學(具體細節)和詩經。
10、 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二)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 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 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 兩漢休養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兩漢的經濟(水利、工具和手工業)。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
5、 從多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6、 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7、 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8、 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內容,結果。(辨證的評價)
10、 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11、 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2、 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3、
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政治腐敗[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貪官污吏]、地方割據,思想專制、農民起義。)
14、
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的分裂到統一;封建經濟破壞、恢復和南方的開發;少數民族的內遷、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國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確評價三國的歷史地位。*
2、 重點掌握曹操和諸葛亮
3、 一次短暫的統一;兩次失敗的南下統一;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原因,異同,結局);四次短暫的北方統一。
4、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各自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民族意義)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徑。
8、 分析此階段分裂中孕育的統一因素。*
9、 范縝,圓周率,《齊民要術》,書法和陶淵明。
(四)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 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
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
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尤其從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 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 長安。
9、 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 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 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封建經濟的突出發展,商業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貿;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 評價五代十國的歷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國時期的比較。
2、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3、 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4、 兩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對外交流,文化發展的影響。*
5、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8、 五代十國圖,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金文字。
9、 元朝統一的原因。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開放)和元的大運河。
10、 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11、 宋東京(比較唐長安。),元大都。
12、 三大發明,*教育,資治通鑒,清明上河圖,書法宋詞。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 明太祖休養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3、
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4、 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5、 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6、 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與宋元對外關系的不同點和原因。*
8、 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10、 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1、 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2、 科技和文化領域
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3、 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⑨ 中國古代史概述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文明沒有斷過流的大國,而且還給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這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那方面成就比西方早幾百年等等等等。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9)中國古代史發明重點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⑩ 中國古代史在世界上的成就
一樓答得很好,在政治上,秦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基礎,與此同時歐洲還處於奴隸社會,美洲還是一片蠻荒。經濟上,明朝末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在南方一部分城市高度繁榮,但此時,西方正在悄然崛起。在文化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文化學術思想相互迸發,最終流傳於世的有儒家、道家,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自由主義(接近西方的自我主義)、黃老學說等等。當然,最著名的是全世界都在學習的儒家學說,因為這個社會是有政府在管理,儒家學說就是為政府所提供的,當然一些思想還是對個人有好處的。還有對天文、地理、農業技術等。中國在古代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都是領先於世界的。其中對國外影響最大的還是四大發明。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