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辛詞的藝術創造

辛詞的藝術創造

發布時間:2021-05-25 02:16:54

A. 辛棄疾的藝術成就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另一介紹
辛棄疾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於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傑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 「案上數編書,非庄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二、辛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 (《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朴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庄《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漢宮春》),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B. 稼軒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朴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庄《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三《稼軒詞》 - 相關評論
稼軒在宋代詞史上之地位既明,次論其詞所以卓絕之處。
論稼軒詞者,率推其豪壯。豪壯誠為稼軒詞優點之一,惟南宋人作壯詞者甚多,前乎稼軒者,有岳飛、張元干、張孝祥,與稼軒同時者,有陸游、陳亮、劉過,後於稼軒者,有劉克庄。諸人均抱恢復之心,有用世之志,其詞亦悲憤激烈,然皆不及稼軒詞境界之高,意味之美,耐人玩誦。蓋稼軒詞如《永遇樂》(千古江山)、《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等,雖悲壯激烈之情,洋溢紙上,然細繹之,非徒豪壯而已也,於豪壯之中,又能沈咽醞藉,空靈纏綿,得此調劑,故豪壯之情,不失於粗獷,詞體之美,仍可以保持。蓋詞之起源,由於歌樂。歐陽炯《花間集序》所謂「綺筵公子,綉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可以想見初期作詞唱詞之情況。故晚唐五代詞,多寫男女閑情幽怨,其體要眇,其境凄迷,下逮秦晏,意境雖高,而塗轍未改,詞所以能在詩之外別為一體,造成一種特美,引入愛好者,其故在此。然詞之內容,若長守傳統之遺,則又未免失於單簡。自蘇軾開拓詞之領域,稼軒繼之,益為恢宏,重在言志,非徒應歌,無意不可人,無事不可言。就擴大詞體而論,此種轉變,未嘗非進步,然所難者,在如何仍能保持詞體要眇凄迷之特美,不然,則成為押韻之文,領域雖開拓,而詞之所以為詞者亦亡矣。秦晏以詞寫男女之情,內容與體裁相得而彰,其勢甚順。稼軒以詞寫感事憂時之雄懷壯志,相反之物而調劑渾融之,其事較難。故秦晏之作,其情思與意境合,吾人讀之,得一單純之印象。稼軒作壯詞,於其所欲表達之豪壯情思以外,又另造一內蘊之要眇詞境,豪壯之情,在此要眇詞境之光輝中映照而出,則粗獷除而精神益顯,故讀稼軒詞恆得雙重之印象,而感渾融深厚之妙,此其不同於秦晏者也。再以淺喻明之。昔人謂意喻之米,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蓋詩重在味也。若准斯例,詞則如酒中之甘醴。溫韋秦晏之詞,純醴也。柳永、周邦彥之詞,則醴中浸以甘芳之物,如蓮子紅棗等,其味猶相合也。稼軒之詞,則如以甘醴之糟制餚饌,雞鴨豚魚,無所不可。雞魚之味,雖遠於甘醴,若糟浸既久,漸漬已深,於雞魚本身之鮮肥外,又益以醴糟之甘醇,一臠人口,別具風味矣。
自稼軒外,南宋人作壯詞者,如張元干、張孝祥、陸游等,最佳之作,亦具斯美,惟尚不能如稼軒造境之豐融,至於才劣者所作壯詞,則只能發抒豪情,而不能再造一美境以映襯之,粗直叫囂,無有餘味,幾不能成為詞矣。讀者試取稼軒與陳亮酬唱之<;賀新郎)詞數首比較觀之,稼軒詞之高美及其所以高美之故,更可明矣。
稼軒詞之佳處,在其能造內蘊之境,與讀者以雙重印象,而得調劑之妙用,不但壯詞如是,其他方面之詞亦然。
稼軒晚歲頗多閑適之詞,朴淡清逸,鯈然世外。然吾人讀之,非徒感覺閑適之趣而已,閑適之中,仍蘊含豪放之情,鬱勃之氣。其寫情者,如「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鷓鴣天》)又如「十分筋力誇強健,只比年時病起時。」(《鷓鴣天》)語淡而志壯,雖似自嘆衰老,而實則髀肉復生之感也。其寫景者,如「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清平樂》)又如「山上飛泉萬斛珠,懸崖千丈落鼪鼯。已通樵徑行還礙,似有人聲聽卻無。」(《鷓鴣天》)雖寫清逸之景,而其中極有生氣。余嘗謂稼軒此種詞,譬如江水滔滔東流,阻於山石,激盪回折,瀦為大湖,湖波雖似平靜,而水勢余怒,蘊藏於中,黛蓄膏淳,氣象闊遠,非尋常行潦之水可比。了解此種意味,始能欣賞稼軒閑適之詞。蓋其表面所達者,為閑適之情思,而裡面另有一豪放鬱勃之境以映襯之,自不同於普通閑適之作也。

C. 簡述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於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傑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D. 辛棄疾的藝術風格以什麼為主

辛棄疾是豪放派的詩人,他的作品是意境深遠,氣勢宏偉,風格豪放悲壯。辛棄疾(1140—1207) 南宋大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出生於金人佔領區。紹興三十一年(1161)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任掌書記。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與南宋政權聯系。北返途中聞叛徒張安國殺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騎突入金營,活捉張安國,率眾歸宋。南渡後歷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撫使等職。曾多次上疏,力陳北伐大計,因與主和派意見不合而兩次落職,閑居上饒、鉛山近二十年。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佑胄准備北伐,曾被起用為鎮江知府,不久又被罷免,憂憤成疾而終。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其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而以愛國詞和田園詞最為突出。其愛國詞多抒發報國的壯志,揭露投降派的可恥行徑,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意境深遠,氣勢宏偉,風格豪放悲壯。其描繪田園風光的詞,詠贊祖國河山,也借嘯傲山水、流連詩酒來排遣自己的精神苦悶,情景如畫,筆調輕靈,風格清俊淡泊。辛棄疾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和南宋前期愛國詞人的傳統,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范圍,境界更闊大,手法更多樣,融進了詩歌、散文、辭賦、經史百家成語,語言豐富多采,是豪放詞的集大成者,推動了詞風的轉變,在詞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他的詞中也有大量清麗婉媚的婉約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藝術造詣。其散文亦頗有成就,尤以議論文為佳,《九議》、《美芹十論》為其代表作。有《稼軒長短句》。

E. 辛棄疾詞作的藝術成就主要有哪些

答:首先,他繼承了蘇軾以詩為詞的創新精神,進一步以文為詞。即將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詞,將議論、對話的手法移到詞中。他還大量引用經、史、子、詩、賦入詞,因此他的詞詞彙豐富,而且生動、形象、幽默,雅俗共賞。
其次,他的詞善於塑造奇偉不凡的形象,如「水隨天去秋無際」,「紅旗馬響春冰」,「倚天萬里須長劍」,「亂雲急雨,倒立江湖」,「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等,這些奇特壯偉的景象以及曾經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形象,激揚著作者建立功業的強烈願望和血性男兒的陽剛之氣。
其三,辛棄疾詞能剛能柔,既有雄深雅健、沉鬱頓挫的一面,又能兼收並蓄,化剛為柔。辛棄疾發揚了蘇軾詞的豪放清雄,又繼承了傳統詞的婉約含蓄,所以形成了他的剛柔相濟的詞風。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這不僅是因為他創作的作品數量最多,還因為他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豐富、他在改革詞體方面所作的貢獻。

F. 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及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擴大詞的題材,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以入詞的地步。為了充分發揮詞的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各種功能,他創造性地融會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藝形式的優長,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辛詞獨特的風格,「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四庫提要》)。
辛詞藝術上的獨特成就首先表現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造上。決定於辛棄疾戰斗的經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詞里所表現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堅強性格的事物。他愛不怕霜欺雪壓的梅花,而不喜歡那經不起風雨的桃李;愛磊落的長松,堂堂直節的勁竹,而不喜歡那瑟縮在寒風里的秋瓜與凍芋。他寫長劍是「倚天萬里」,寫長橋是「千丈晴虹」(〈沁園春〉《期思卜築》),甚至寫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湯沐煙波萬頃」(〈賀新郎〉《賦水仙》)。突兀的堅定的青山,在他的想像之中,不但嫵媚可愛,而且奔騰馳驟,象萬馬的迴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註:參看〈賀新郎〉《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岩》及〈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等詞。)。他詞里不僅出現「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水調歌頭〉《三山用趙丞相韻》),「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等戰斗場景,就是對著水邊的鷗鳥,眼前的酒杯,攔路的松樹,也會發出軍令似的約束;看到紅紅白白的花朵,也會想起吳宮的訓練女兵;在幽靜的小窗里聽到外面的棋聲,也會想起重重圍城的被突破(註:〈念奴嬌〉《賦白牡丹,和范廓之韻》:「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又〈新荷葉〉《再和前韻》:「小窗人靜,棋聲似解重圍。」)。這些生動而誇張的描繪與想像,構成辛詞豪放風格的特徵。比之蘇軾,辛詞是更生動,更突兀,有時筆酣墨飽,氣勢飛舞,那是蘇詞里所沒有的意境。而由於他一直處在南北分裂時期,又經常受到妥協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詞里也不可能有蘇軾那種空曠、灑脫的表現。
其次表現在比興寄託的手法上。由於辛棄疾是從北方「歸正」來的軍人(註:南宋王朝歧視那些從北方歸來的人物,稱他們為「歸正人」。),他的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政治抱負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辭;這就使他有時不能不採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他百折不回的戰斗精神。這部分詞有時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氣。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雲不雨時閃現的電光,透露了這傾斜欲倒的百年大廈將要在暴風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這首他從湖北轉官湖南時寫的〈摸魚兒〉詞,是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詞上半主要在通過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現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半更托為蛾眉遭妒表現他對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是對當權的妥協投降派的詛咒,說他們總有一天要斷送了國家也葬送了自己。至於斜陽煙柳的諷刺昏暗王朝,就更明顯。《鶴林玉露》說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是相當可信的。辛詞這種手法繼承了《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同時接受了婉約派詞人的影響。由於作者還只能把恢復中原的希望寄託於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對這王朝表示絕望的同時,就不能不給作品帶來了悲觀的色彩。
詞到了辛棄疾,開始運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認為他「掉書袋」。所謂「掉書袋」是指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辛棄疾的部分作品如選用和某一個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來對他頌揚,或全詞集經語,都表現了這種封建文人的習氣。但是必須看到,辛詞更多地方的用典是為了托古喻今,象上舉〈永遇樂〉、〈水龍吟〉等詞所表現的,那實際上和他的比興、寄託手法有其相通之處。
上述兩方面的藝術成就,表現了作家的愛國熱情、政治理想與丑惡現實的尖銳矛盾,同時形成了辛詞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徵。「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喜遷鶯〉《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在精神上它正和《離騷》一脈相通。
最後還要談一談辛棄疾駕御語言的能力。前人說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比之蘇軾,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駢文、民間口語入詞。不論經、史、諸子、楚辭以至李杜詩、韓柳文,往往拈來便是,達到了劉勰說的「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龍·事類》)的地步。如他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詞上片結句用杜詩,下片結句用《三國志》注引《吳歷》,絲毫不見生搬硬套的痕跡。辛詞里象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
辛詞里有不少祝壽、迎送的應酬之作,又喜歡和韻、迭韻,以逞才使氣;或漫不經心,以文字為游戲。部分作品由於用典或議論過多,未免艱深晦澀,缺乏詩的韻味。
辛棄疾的詞和陸游的詩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對妥協投降、力爭抗金勝利的一對號角,在當時就產生很大影響。而且後來每當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候,它們的影響就越大。南宋後期的劉克庄、金末的元好問,以及近代的梁啟超,都特別喜愛或推重他的詞,這不僅出於個人的愛好,同時是當時的民族危機促使他們要從這些作品裡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G. 簡述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首先,他繼承了蘇軾以詩為詞的創新精神,進一步以文為詞。即將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詞,將議論、對話的手法移到詞中。他還大量引用經、史、子、詩、賦入詞,因此他的詞詞彙豐富,而且生動、形象、幽默,雅俗共賞。
其次,他的詞善於塑造奇偉不凡的形象,如「水隨天去秋無際」,「紅旗馬響春冰」,「倚天萬里須長劍」,「亂雲急雨,倒立江湖」,「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等,這些奇特壯偉的景象以及曾經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形象,激揚著作者建立功業的強烈願望和血性男兒的陽剛之氣。
其三,辛棄疾詞能剛能柔,既有雄深雅健、沉鬱頓挫的一面,又能兼收並蓄,化剛為柔。辛棄疾發揚了蘇軾詞的豪放清雄,又繼承了傳統詞的婉約含蓄,所以形成了他的剛柔相濟的詞風。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這不僅是因為他創作的作品數量最多,還因為他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豐富、他在改革詞體方面所作的貢獻。

H. 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
1、抒情意象的軍事化,是辛詞突出的個性風格。
辛棄疾本為行伍出身,早年「壯歲旌旗擁萬夫」馳騁沙場,中晚年也曾幾次投身北伐的戰斗,因此,刀、槍、劍、弓、甲、馬以及「號角」、「沙場」等都成為他詞中的抒情意象,另外,他還能將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也幻化為與軍事相關的戰馬、將士等意象。所以說,抒情意象的軍事化體現了辛詞突出的個性風格。
2、「以文為詞」,是辛詞在表現手法上的主要變革。
詞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抒情,這是眾所周知的。蘇軾提出並實踐了「以詩為詞」的表現手法,辛棄疾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並實踐了以文為詞的手法,即以散文的表現手法來寫詞。具體表現在,將散文、辭賦中常用的議論、對話手法運用於詞的創作中。引散文的語言入詞,使詞的語言雅俗並收,駢散兼融,從而大大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匯。
3、剛柔相濟,亦庄亦諧構成了辛詞多元化的藝術風格。
辛棄疾詞中所塑造的多是英雄的形象,抒發的也多是英雄的豪氣與壯志,展示的是男子漢的陽剛之美與強勁的力度美。但是,他的詞在表現陽剛之美的主導面時,也兼有柔性化的陰柔之美。如《摸魚兒·更能消》一首詞中就兼融剛柔之美。又如《清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雖然表面展示的是柔性之美,但是,蘊涵其間的也不乏帶有陽剛之氣的豪放之志。
總之,辛詞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在其詞中可謂鮮明突出,俯拾即是。

I. 請幫忙!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謝謝

辛棄疾的主要內容是抒寫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斗精神。具體體現在:

1、抒發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 

辛棄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參加過抗金斗爭,南歸後日夜不忘恢復中原,因此,他用詞反復的書寫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戰斗激情。

2、抒發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慨。 

辛棄疾有勇有謀,以抗金救國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卻沒有重用他,反而還猜忌他,疏遠他,投置閑散任地方小官長達二十餘年,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不平。在許多登臨懷古的詞作中,這種情感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個南宋,上層官僚集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戰派的斗爭。而主和派幾乎占的都是上風。詞人對此是十分憤慨。在他的愛國詞中大量對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進行抨擊。

(9)辛詞的藝術創造擴展閱讀

辛棄疾1140年生於金國,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庄園,安置家人定居。

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庄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庄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

J. 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辛棄疾的主要內容是抒寫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斗精神。具體體現在:

1、抒發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 

辛棄疾早年生活在北方,參加過抗金斗爭,南歸後日夜不忘恢復中原,因此,他用詞反復的書寫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戰斗激情。

2、抒發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慨。 

辛棄疾有勇有謀,以抗金救國為己任,但是,南宋朝廷卻沒有重用他,反而還猜忌他,疏遠他,投置閑散任地方小官長達二十餘年,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不平。在許多登臨懷古的詞作中,這種情感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3、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 

整個南宋,上層官僚集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主和派和主戰派的斗爭。而主和派幾乎占的都是上風。詞人對此是十分憤慨。在他的愛國詞中大量對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進行抨擊。

辛棄疾的藝術成就:

1、辛棄疾的成就表現在雄奇闊大的意境的創造上。

決定於辛棄疾戰斗的經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詞里所表現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堅強性格的事物。

他愛不怕霜欺雪壓的梅花,而不喜歡那經不起風雨的桃李;愛磊落的長松,堂堂直節的勁竹,而不喜歡那瑟縮在寒風里的秋瓜與凍芋。生動而誇張的描繪與想像,構成辛詞豪放風格的特徵。

2、辛棄疾的成就表現在比興寄託的手法上。

由於辛棄疾是從北方「歸正」來的軍人,他的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政治抱負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

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辭;這就使他有時不能不採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他百折不回的戰斗精神。這部分詞有時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氣。

(10)辛詞的藝術創造擴展閱讀: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

辛棄疾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

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辛棄疾的文也值得稱道。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證據,嚴密的論證,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因此,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仕途成就: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他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閱讀全文

與辛詞的藝術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