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孤獨一生的大人物都有誰啊
有:陸游、陶淵明、屈原、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等等。
1、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2、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3、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4、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5、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
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B. 張氏的歷史和現狀
據公安部統計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張排第三,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
C. 截教通天教主門下,排名第六到第十的高手是誰
排名第六:孔宣
孔雀大明王孔宣,是成道來的孔雀。他實力非凡,他的五色神光落盡萬物,連燃燈道人和陸壓也不是對手。他同樣團滅了闡教三代弟子,是三霄之後的唯一一人。他後來被准提道人收服,前往西方世界。雖然孔宣的五色神光在杏黃旗下無作為,但是杏黃旗作為闡教的最強防禦法寶,也不丟臉。
火靈聖母先後打傷截教貪色叛徒洪錦,以及王母娘娘的女兒龍吉公主。接著又打敗姜子牙、韋護、哪吒三人的聯手,差點把姜子牙打死。最後火靈聖母雖然死在了廣成子的番天印之下,但是論實力,火靈聖母完全可以排名第十。
D. 英國劍橋大學出過多少國家元首 紅衣主教 著名科學家
已經很簡了吧!
湯姆遜(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諾貝爾(1833-1896)瑞典發明家。1867年發明安全炸葯。
E. lol大發明家的炮台的陣型怎麼擺
把炮台擺成三角型的陣形是最為合理的。大發明家由於炮台的存在,是比較回容易推線的,這答樣就面臨著被GANK的風險。但是在炮台的保護下,大發明家並不怕被GANK。炮台擺成三角型之後,如果對面方打野過來抓你的話,立即走進三角中心區域,有大招的話可以召喚大炮台,這樣很容易就會反殺對方一人甚至兩人。
F. 20世初紀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什麼要發起新文化運動
二十世紀初,富有政治感覺和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大膽地詰難中國傳
統文化,指斥中國傳統文化的空疏和局限,掀起近代第一次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
同時,他們無限地推崇西方文化,試圖從歐美文化中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學習西學
成為社會時尚。研究這一歷史現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 鍵 詞】知識分子/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西學
【 正 文 】
我國人民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文化,但當歷史發
展到明代後期以後,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停滯不前與日益腐朽,中國古代文化日益失去
光彩而落後了。當1840年鴉片戰爭中「日不落國」的大炮掀開中國近代史的扉頁時,中
國人驚呆了——原來「萬國之宗邦」擋不住西方列強的進攻。從鴉片戰爭起,中國在反
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歷次戰爭中,都無不以失敗而告終。每一次的失敗都不得不被迫
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對外國
列強侵略的失敗,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
、文化接觸和交鋒中的失敗。中國人賴以驕傲、自豪的傳統文化,日益失去其值得炫耀
的價值。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思考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的文化,即所謂中學、舊學;如何
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評價;又如何去認識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即西學)、接受
西方文化的挑戰?
近代史上多次對外戰爭的失敗,必然導致中國人在文化上的失落感。從林則徐為代
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到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君
主立憲制」,無不反映出先進的中國人對中學、西學價值的取捨。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尊
地位從鴉片戰爭以來已逐漸受到嚴峻的挑戰。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失敗,中國
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的民族自信心更趨低
落,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空前的危機。這種文化危機主要表現在二十世紀初富有政治感
覺和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反思和審視,以及對西方近代文化的無尚
推崇。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優秀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確實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而自
豪。然而,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田園詩般的自然經濟、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加以與世
隔絕的地理環境、「一花獨放」的民族地位,鑄成了中華民族的「虛驕」心理。這種心
理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嚴重的封閉性,而自我封閉的結果,也就使中國在進入近代社
會以後,中國文化缺乏自我調整的動力,因而在對外交往過程中始終居於被動挨打的局
面。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後,有識之士就先後提出「師夷長技」、「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富有時代遠見的思想,而這些值得肯定的思想從一個角
度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並非盡善盡美。二十世紀初,一些富有政治感覺和新思想的知識
分子指出,中國之所以積弱,受外人欺凌,也同埃及、波斯等東方文明古國一樣,「創
造文明一端,實其受禍之總因」。由於我們民族背著創造文明的包袱,「自矯自立」,
「常不願復受他來之文明」,遂致與世隔絕,不求進步,終於沉淪〔1〕。所以,他們要
求「願吾同種之人, 忘其昔年創造文明之往事,而從此為因襲文明之國民」〔2〕, 即
學習他國進步之文明,才能使民族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二十世紀初年的文化反思中
,富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性給予了大膽的指責和批判。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受到詰難。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的
為主幹,道、佛等文化互補的一種格局。反思傳統文化,必然先要對儒家文化進行審視
。
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思想為宗,對儒家文化的指責,必然要涉及對孔孟的評價。
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始終交織著尊孔與反孔的斗爭,但在義和團運動前,對孔子的評
價很大程度上缺乏比較堅決的態度。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為動員廣大農民群眾起
來反抗封建統治,曾砸爛孔丘的牌位,甚至下令「凡一切孔孟諸子百家妖書邪說者盡行
焚除,皆不準買賣、藏、讀也,否則問罪也」。但正如李澤厚先生所指出,在洪秀全的
著作中,「都一貫保留了以『三綱五常』為基乾的儒家封建倫理和『死生有命,富貴在
天』之類的封建傳統觀念」〔3〕。 康有為等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希望在中國建立資產
階級的君主立憲制,他們的反封建性雖然非常明顯,但仍然未能對封建制的文化根基—
—孔孟思想進行大膽的抨擊,相反卻把這場改革鼻祖歸位於孔子,把孔子打扮為「托古
改制」的素王,而康有為也視自己為繼承孔子改制的「聖人」,最終使得這場運動無法
走向成功。而在二十世紀初,新知識分子們已不再是戰戰兢兢,而是大膽地展開了對孔
孟的批判。他們指出:「孔子在周朝看來雖是好的,但是在如今看來也是很壞」,「孔
子雖好,必不能合現在的時候了」〔4〕。他們把中國社會不能進步的原因, 歸之為尊
孔的結果,認為獨尊儒術是使我國「數千年來,思想滯閡不進,學術陵遲,至不可救」
〔5〕的根本原因。他們指出「孔丘砌專制政府之基, 以塗毒吾同胞者,二千餘年矣」
〔6〕;自「孔孟之學說」出, 造成了中國「君權遂益尊」,貽害人心,「傷吾人類之
平等自由極矣」〔7〕。 尤其是孔丘教義「實足以養成支那人奴隸之性,詐偽之性及怯
懦之性」〔8〕,正所謂「孔派推尊一度,而奴隸沉沒一度」〔9〕。因此,他們提出「
欲世界人進於幸福,必先破迷信,欲支那人之進於幸福,必以孔丘革命」〔10〕。他們
呼籲「仁人志士切心救世者,同心協力,開展並完成批判孔丘之偉績」〔11〕。把孔孟
思想同中國落後的根源聯系起來批評,雖然不盡科學,但反映出了這一時期部分知識分
子批孔的激烈態度。
從否定孔孟開始,新知識分子們把斗爭的矛頭接著指向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倫
理思想。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觀念是以人際之間的服從
為其內涵。這些觀念的發展,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和「存天
理,滅人慾」等一系列道德倫理准則。這些儒家倫理道德准則對封建社會的發展起著思
想維系作用,因而它受到近代有識之士的猛烈批判。在義和團運動以前,對儒家倫理批
判最為激烈的當是戊戌變法運動。在批判中,維新志士們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為武器,
發出了「平等」的吶喊。但是,他們把實現「平等」的希望寄託在清王朝的改弦更張、
實行君主立憲制上,從而使他們的批判失去更為銳利的鋒芒。隨著維新派的愛國變法和
義和團愛國排外相繼失敗,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沉寂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掀起了一場
更大規模地反儒家倫理思想的斗爭。
他們揭露仁義禮樂的實質就在於更加有效地維護封建統治,他們說:「仁之實為事
親,義之實為從兄,胥此道也,則犯上作亂之事息矣。禮以縛民者,樂以和民氣,胥此
道也,則人人自由之言息矣。我壓之以猛獸盜賊之道,彼不服也,我壓之以仁義禮樂之
道,彼胡敢不服也」〔12〕。他們指出「儒者日日言禮義,非欲以繁文縟節殺其活潑之
氣者乎?儒者日日言孝悌,非欲以低聲怡氣,養其兒女之態者乎」〔13〕?在探討中國
君權之所以發達的原因時,他們認為是由於「聖人」教忠之學說、倡君尊臣卑之說所致
。他們以更加激烈的態度指出:「禮立於中國三千年矣,而中國之文弱也幾千歲」〔14
〕,從根本上否定封建的禮教和倫理觀念。二十世紀初期的新知識分子以他們所掌握的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之說為武器,大聲疾呼「去禮法、復權利」〔15〕。有的
知識分子甚至宣稱「唯我獨尊」,他們說:「古來儒者立說,無不以利己為人道之大戒
,此不近人情之言也,剝奪人權,阻礙進步實為人道之蟊賊。」他們認為「有人而後有
世界,人人有利己之心而後有世界。宗教也、學術也、社會也、國家也,推其所由始,
察其所由起,跡其所以發跡變遷之故,無不基於人類利己之一心。惟利己故不得不競爭
,競爭劇斯進化速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排外,排外力斯合群固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求助
人,求助於人斯不得不有以助人矣。世之所謂道德,察其實際,敦非自利己之心而後生
者乎?」所以,「惟我獨尊,此自由獨立之真諦」〔16〕。這種帶有近代色彩的利己主
義思想,在當時是非常激進的,盡管它的局限性很明顯,但在當時反儒家倫理的服從關
繫上是重大突破。可見,二十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已不再象戊戌維新思想家們那樣心平氣
和地去進行民主自由和君權誰前誰後的推理,也不希望封建統治者施捨一點民主自由之
權力,而是直陳封建倫理及其它所維護的封建統治的不合理性,並提出用革命手段去掃
除封建的倫理觀,實現民主自由。
其次,批判傳統的「尊王法祖」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封閉性加以儒家思想的束縛性
,使得中國人失去追求和理想,於是只好回頭看,「尊王法祖」成為中國人的思維歸向
和精神寄託,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尊王法祖使中國內在前進的動力大大減
弱,為此要想使中國社會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尊王法祖」觀念,這是近代中國社會
的一大思想主題。自從鴉片戰爭以後,恪守祖制的原則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對
外交往的失敗而受到人們懷疑。到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維新志士們明確提出並付諸實踐
對中國政治進行大變革,這是對「尊王法祖」觀念的直接挑戰。但這場運動仍然打著「
托古改制」的旗號,難以從根本上沖擊這個觀念,甚至許多維新派人物的思想中尚有西
學源於中學的觀念,康有為就曾說:「凡西人所號長技,我中人千數百年皆已有之」〔
17〕。義和團運動後,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恪守祖制已不可能,以此為契
機,新知識分子們舉起變革的大旗,從思想上對尊王法祖觀念進行更加猛烈的沖擊。他
們指出:「中國之所以不能隨世運而進,好落人後者,以尊古薄今也」〔18〕,這是中
國人最大的劣根性。他們說:「吾中國人服從之劣根性,於學術上尤為深固,一言一事
,輒引數千年前之古人為印證,甘以其極靈活之腦筋,為古人納糟粕之筐篋」〔19〕。
他們諷刺一些中國人常常「每受一新理新學,必附會古人,妄用典禮,亂引陳語」的好
古思想。他們說:「帝國主義膨脹,則成吉思汗而為東亞拿破崙矣;復仇主義昌盛,則
朱元璋而為中國真德矣;民族思想發達,而黃帝軒轅氏為漢族之鼻祖矣;革命風潮普及
,而洪秀全為失敗之加里波的矣;景教流行,而孔子為教主矣;民權之說入,而黃黎洲
奉為盧梭矣;無政府主義盛,則老子為發明家矣;大同博愛主義興,則墨子為首倡矣;
理化薄為戲法,共產疑為井田。總之,西人之新理新學,皆中國古人所已道者矣」〔20
〕。在這些知識分子看來,「尊王法祖」是由於人們崇拜古人,崇仰舊學所造成,這就
窒息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生機。與此相反,西方文化之所以日新月異,就在於「歐西名哲
大賢著書立論,必求合天演界之公理,不惜與古人挑戰,故論理愈演愈復雜,愈復雜愈
當於的當,不至以偏言狹義,播毒種於後人。」為此,他們提出,只有「灌輸路索、孟
德斯鳩、達爾文、斯賓塞諸儒學說」,才能使中國學界不至於「長淪於黑暗之中」〔21
〕,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尋得救國救民的方案。
再次,對「輕武重文」觀念的沖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不提倡尚武精神,信
奉的是「仁者天下無敵」、「制梃以勝甲兵」,認為文質彬彬方為君子。雖然在中國曾
涌現了一批傑出的軍事家,如孫子、孫臏、尉繚子、岳飛、戚繼光等等,但歷來每個朝
代只是在打天下、或者遭到外來侵略時,才重視軍事。鴉片戰爭中,數千英軍竟能轟開
中國大門,這使中國的軍事弱點暴露無遺。從林則徐、左宗棠到戊戌維新思想家,他們
都曾重視過國防問題,但還不足以突破傳統的輕武重文觀念,因為他們還局限於編練新
式軍隊以保護封建國家的認識。義和團運動後,戰爭失敗的痛苦,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中
國尚武精神澌滅的危害。二十世紀初,年輕的學子們指出「我國以重文輕武故,五十年
來,與英戰而敗,與法戰而敗,與日本戰而敗,與八國聯軍戰而大敗,乃至一落為三等
國」〔22〕。他們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戰爭是不可避免地,戰爭固然破壞文
明,但也推動文明的發展,而中國欲在世界上爭存,亦須准備戰爭。在二十世紀初,有
的學子甚至提出「武力救國」的思想。他們指出:「近世之號文明稱強國者,雖不可盡
歸功於治兵,而其實又何嘗不可歸功於治兵。……強權唯兵所能有,而一切公理文明之
說不足信也。兵乎,兵乎,為立國之根本,為文明之標幟」〔23〕。他們強調「中國惟
一之救亡政策維何?曰武力。武力維何?曰強大之海、陸軍」〔24〕。為此,他們主張
普及軍國民教育,提倡全民皆兵,建立軍國民社會。陳獨秀主辦的《安徽俗話報》上有
一幅「拷打文人」漫畫,其圖解說:「我們中國讀書人,都是斯斯文文的,沒有一毫屁
用,庚子年洋兵進軍的時候,到處捉人去當修路的苦工,拿著讀書的文人,沒有氣力去
做苦工,便要吊起來拷打,這就是文弱書生的下場啊!」因此,實施軍國民教育勢在必
行。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二十世紀初期不少青年學子投身於軍校學習,立志以武力救
國。如1903年在日本留學軍校的學生就達二百餘人,占留日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同
時,這一時期,不少宣傳「尚武」精神的書刊陸續出版,如《軍華》、《武學》、《南
風報》、《武備雜志》等。
此外,這一時期的新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中輕視科技、重虛輕實、華夏夷狄等觀念
,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抨擊。
二十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懷疑、批判開始,並以挽救民族危亡的
現實政治目的為基點,進而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找不到救國救民的「良葯」,「中
國一切政治、教育、武備、農工商業種種學問之欠缺」,不能改變亡國滅種的危機〔25
〕。伴隨著對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接著而來的就是知識界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學習西
方的浪潮。新興的知識分子把目光轉向西方,試圖從西學中去獲取救國救民的方案,學
習西學成為社會的時尚。在這一時期,對西學的崇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量青年學子出國留學,接受西方近代知識。近代派遣留學生始於1872年,
清政府派30名幼童留學美國,到義和團運動爆發前,留學生不過二百餘人。《辛丑條約
》簽訂後,清政府於1901年9月17 日頒布上諭,宣稱「造就人才實系當今急務」〔26〕
,要求各省選派子弟出洋留學。政府有此詔令,再加之對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
青年學子紛紛走出國門,留學國外,出現了「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東負笈,絡繹不
絕」〔27〕的留學盛況。到1909年,留學日本的學生達萬人左右,留學歐美者近千人。
留學運動的勃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在於人們把留學作為救亡圖存的關鍵,郭
沫若先生曾回憶說:「凡在我們這樣年輩的人,在青年時代可以說都是一些愛國主義者
。我們為什麼要到國外去留學?主要目的是想學些近代的科學和技術來,使中國強盛起
來」〔28〕。他們認為「惟游學外洋者,為今日救吾國惟一方針」〔29〕,「當今日之
世界所謂老大之國,欲延一線之生機而立將來之基礎者,非留學生其誰與哉」〔30〕。
這些青年學子們以為,「泰西之各科學術,何一不長於我,況日新而月不同,學術之進
步超前軼古」〔31〕,因此必須向外國學習。他們抱著這種心理,到國外後即認真地學
習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魯迅先生回憶說:「凡留學生一到日本,急於尋
求的大抵是新知識。除學習日文,准備進專門學校外,就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
講演」〔32〕。他們紛紛「言民權,言自由,革命主張,立憲共和,訾論得失,排抵政
府,臆決唱聲,至謂堯舜孔孟之道,不足以為法治」〔33〕。正因為這些留學生們接受
了新的知識,形成了新的思想,所以時人把救國的希望也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贊譽
留學生說:「吾以為具有救國之能力聲望者,實無逾於留學生也」;「偉哉留學生,偉
哉留學生!留學生有熱忱,有志趣,有愛力,負未來主人翁之碩望,而為二十世紀吾國
文明一切之母也。吾今日無以為寶,惟留學生是寶,吾今日無以屬望,惟留學生是望。
留學生,留學生,好男兒,好英雄」〔34〕。留學生們也自以為「他日立中國強固之根
基,建中國偉大之事業,以光輝於20世紀之歷史者,必我留學生也」〔35〕。
第二,國內傳播西學的新式學堂的蓬勃興起。自1862年清政府創辦同文館以後,新
式學堂在中國開始興起,但在義和團運動前,全國各種新式學堂還為數甚少,類別多局
限在翻譯、軍事等少數專業上。義和團運動以後,1901年9月清政府明令興辦學堂, 要
求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改建大學堂,各府廳直州均改中學堂,各州縣均改小學堂,並多
設蒙養學堂。 隨後, 各類學堂紛紛建立, 到辛亥革命前夕, 全國各學堂達52500所,
學生總數達1284965人。以四川為例,到1905年9月, 有高等學堂一所,師范學堂二所,
師范傳習所110個,中學堂8所,高等小學堂152所,初等小學堂4017所,兩等小學堂38所
,半日學堂34所, 此外還有各類職業學校〔36〕。
這些新式學堂在課程的設置上,雖然清政府明令仍以封建綱常名教為指導方針,但
各學堂都開設了不少西學課程。以北京京師大學堂為例,據管學大臣張百熙奏定的《京
師大學堂章程》,其課程設置絕大部分是自然科學和外語;其預備科九項考試內容中,
除中文外,翻譯、中外歷史、輿地及地文、地質、算術代數、幾何及三角、物理及化學
、礦學、名理及法律均涉及西學〔37〕。而且,有的學校還取消了經學之課,如湖北「
有中小學堂並無讀經講經功課者,甚至有師范學堂改訂章程,聲明不列讀經專科者」〔
38〕。
新式學堂的學生也日益突破傳統文化的束縛,而傾心學習西學。以至當時有人指出
這些學生「於外國史事,外國地理,尚能言之。於中國反模糊影響,甚或鄙不屑道」〔
39〕。張之洞在1907年也指出,這些新式學堂的學生,「風氣囂張日甚,大率以不守聖
教禮法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為志士」。他們「多藏非聖無法之書,公然演說,於讀
經講經功課鍾點,擅自刪減」;甚至在著裝方面,也「率皆仿效西式,短衣皮xié@
①,揚揚自詡,雅俗不分,文武無別」〔40〕。可見,這批學生的文化價值觀正在發生
急劇的變化。正由於這些學生具有新的知識、新的思想,所以他們被當時的輿論界譽為
「新中國之主人翁」,是「我中國前途一線之生機」〔41〕。在救亡圖存的斗爭中,人
們以前把希望寄託在農工商階層,現在轉而「屬望我學生」〔42〕。在不少的有識之士
看來,新式學堂培養的學生,「實能於各種社會中獨樹一幟,有吸取新思想之資地,有
翕受新感情之腦筋,有擔任新中國之學問。社會主義方倒歐風傾亞雨而來,旁皇無所著
,而直接承受之力,不得不以學生為之媒」〔43〕。總之,似乎只有這些學生才能承擔
起救國救民重任,才能造就一個新中國。輿論界把學生視為「一國之原動力,為文明進
化之母」〔44〕。把學生當做是歷史的主宰,這明顯是忽視了工農群眾中蘊藏的偉大斗
爭力量。但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新式學生已逐漸成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為社會所矚
目,它表明了中國思想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動,而這種變動的杠桿就是對西學的尊崇。
第三,各種救亡圖存的方案都以西方為模範。義和團運動後,在崇尚西學的浪潮中
,不少人把挽救民族危機的希望寄託於西學,試圖從西學中去尋得救國救民之真理。《
廣益叢報》上刊文說:「吾國自秦漢以來,政體專制,學術思想日趨於空漠,至宋明而
益盛。物質的文明,無復可言者。至今日而欲與歐人競,彼以其實,我以其虛,烏往而
不敗也。故歡迎歐州文化,研究各國有用之科學,應用於實際,實為今日之要圖」〔45
〕。孫中山也曾回憶說:「從那次義和團失敗後,中國一般有思想的人便知道要中國強
盛,要中國能昭雪北京城下之盟的那種大恥辱,事事便非仿效外國不可,不但是物質科
學要學習外國,就是一切政治社會上的事都要學習外國」〔46〕。毛澤東也曾指出:「
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47〕。甚而出現了「以
舊學為不適用,而竟相唾棄者,項背相望。……將無論學說器物,皆以外至者為尚,張
目四盼,儼若國中無一物,可以當其愛戀者,冥冥之中,馳心於外,敵愾漸消」〔48〕
的崇洋風。這種情況的出現,就連當時主張「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的國粹主義者,也
不得不承認「今之見曉識時之士,謀所以救中夏之道,莫不同聲而出於一途,曰歐化也
,曰歐化也」〔49〕。事實上,不僅清政府為了挽救自身的統治危機,決定改弦更張,
實施「新政」,並邁出「預備立憲」的步伐,仿效德國、日本實施「君主立憲」。就是
當時的主要政治派別——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張,也無不打上西學的烙印
。
二十世紀初,盡管康有為為代表的立憲派在年輕的知識分子中影響日漸減弱,但他
們仍然努力地宣傳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改革方案。這一方案,雖然帶有儒家文化色彩,但
其西學的內涵卻日趨濃厚,其理論的依據之一——進化論源自西學,其君主立憲的主張
從西方攝取。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也是從西方文化寶庫中求得依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無不以西方資產階
級的自由、平等、博愛為其出發點,所謂民族國家、五權憲法、土地國有、單稅論等都
脫胎於西方近代文明。
此外,當時思想界的各種新思潮,如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直接從西方傳入;教
育救國、科技救國、實業救國、武力救國等各種政治方案,都依託於西學。
當然,在各種救亡圖存的方案中,時常也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部分的影響
,但對西學的推崇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當時主張學習西學的言論中,多帶有一
種形而上學的傾向,即無限推崇外來文化(尤其是歐美文化),貶低中國傳統文化。甚
至有的知識分子對中國人種也提出了指責,他們說:「支那人之首則低,支那人之背則
曲,支那人之脊則斷,支那人之行路則橫斜,支那人之衣服則寬博,支那人之言語則冗
而濁,支那人之身干則顛而搖」〔50〕。由於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
,救亡圖存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青年學子們來不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的審視,
對其文化的良莠無法客觀的判斷,而採取形式主義方法,這顯然是非科學的態度。其結
果不僅給人們認識中國文化帶來困難,而且也必然造成對西學認識的非理性傾向,更重
要的是無法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關系,無法學貫中西。正如當時有學者所指出:「吾國
近年昌言變法,朝野上下咸醉心於歐美表面之文明,救其學能會通中西者,百不一二」
〔51〕。這可以說也是當時學習西方文化過程中的教訓。
G. 七上歷史期末復習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2、規定我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始於秦朝。
3、秦朝興建的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靈渠。
4、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5、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措施: 1、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2、焚書坑儒 3、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4、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7、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8、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9、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2、賦稅嚴重 3、刑法殘酷4、秦二世更加殘暴
1、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起義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3、劉邦進逼咸陽,秦朝滅亡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時間是公元前209年。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十三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
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始於漢武帝時。
「水排」是一種鼓風冶鐵工具。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3、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於,促進了漢匈友好。
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歐洲的古羅馬帝國被中國稱作「大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
3、《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
4、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5、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造紙術未發明以前,古埃及人將字寫在紙草上,古代歐洲人將字寫在羊皮紙上。
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戲》。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西漢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是張陵(道教徒尊稱他為張天師)。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詩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紙、墨、筆、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