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沁重機槍是誰發明的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斗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在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葯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那以後,各國軍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2. 誰發明了馬克沁重機槍,是哪一年
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該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並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
3. 寫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一個發明家和他的發明成果
①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
②1893年,德國人本茨發明了一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車。標志著現代汽車工業的開始。
4. 馬克·吐溫發明的「剪貼簿」有沒有給他帶來收益
馬克·吐溫自己當起了發明家,他發明了一種剪貼簿。因此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他把這項專利交給了一向對此頗有興趣的那位老朋友,朋友從中賺了不少錢。
但是不久,正當馬克·吐溫快要分得自己那一份收入的時候,這位朋友的公司又失敗了。
有一天,這位老朋友向馬克·吐溫借5000美元,說願意出7分利。他以公司的票據作為擔保,但是馬克·吐溫要求有保證人。朋友大為詫異,說要是容易找到保證人的話,他就不會找他借錢了,隨便到哪裡他都可以借到錢。
馬克·吐溫相信了這個朋友的話,於是就借給他5000美元。但是,不到3天,這個朋友的公司就垮了。兩三年後,馬克·吐溫只拿回了2000美元。
5. 馬克·吐溫除了忙於寫作、演講、出書還做了哪些冒險的投資
馬克·吐溫除了忙於寫作、演講、出書,他還投資其他的一些領域,敢於冒險,這與他少年時代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
一位老朋友把一個專利拋給了馬克·吐溫,價錢是15000美元。這個專利其實沒有什麼價值,一兩年來他這個朋友一直在虧本。不過,當時馬克·吐溫並不知道這個情況。
這個朋友對馬克·吐溫說,要是他把這個專利買進的話,他負責製造與銷售。於是,馬克·吐溫就承接了過來。接著,現金開始外流,每月500美元。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收益。
後來,當馬克·吐溫為了這個專利損失了42000美元的時候,他終於把這個「專利」轉給了另一個人。
然後,馬克·吐溫又尋找著有什麼冒險事業可干。此時,另一位老朋友也給馬克·吐溫帶來了一項了不起的發明,是一種引擎,或者是一種熔爐,能提取99%的那一類東西。
馬克·吐溫到科爾特軍火工廠的理查斯先生那裡,把這件事跟他講了。理查斯是個專家,對煤和氣非常精通。他對這個機器有點兒懷疑。他說,一磅煤能生多少氣是算得出來的,那位發明家把99%的事搞錯。隨後,理查斯還給馬克·吐溫看了有關方面的資料。
馬克·吐溫有些灰心地告辭了。但是他想,也許是理查斯和那本書的數字錯了。因此,他便僱用那位發明家來製造機器,薪水是每星期35塊錢。一切費用都由馬克·吐溫承擔。
這個發明家用了好幾個星期才把東西造好。他隔幾天就向馬克·吐溫報告一下進展情況。
最後,馬克·吐溫為了這項發明花去了5000美元,這部機器才算完成。可是機器卻不靈,它的確從每磅煤所生的蒸汽中省下了1%,可是這算不得什麼,因為燒茶水的吊壺也能做得到。
雖然再次遭遇了失敗,但是馬克·吐溫敢於冒險的精神並未消退。此時,他對蒸汽已變得非常熱心了。於是他便又買下了哈特福德一家公司的若乾股票,因為這家公司准備革新一切帶有新式蒸汽滑車的東西。然而,在16個月中,這個蒸汽滑車拖走了馬克·吐溫32000美元,最終一無所獲。
6. 1880年,馬克·吐溫投資入股「排字機」的原因是什麼
1880年,一貫熱衷於發明創造的馬克·吐溫在一位名叫佩吉的發明家的鼓動下,投資入股參與發明排字機。
曾做過印刷排字工的馬克·吐溫深知這部機器的潛在價值,一旦發明成功,它將極大地減輕排字工人的勞動,提高排字的速度。此外,它帶給投資者的回報也是難以估量的。有了這項前途無量的投資產業,不僅自己,就是他的後代也將享用不盡。
7. 有哪些發明家發明了什麼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123454444
劉若陽
8. 馬克1號的發明過程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艾肯(HowardHathaway Aiken)因在20世紀40年代成功地研製出有深遠影響的大型自動數字計算機Mark I而被首批授予計算機先驅獎。
艾肯1900年3月8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霍伯。肯(Hoboken,N.J.),但在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納波里斯(Indianapolis,Indiana)長大。由於艾肯的家是一個單親家庭,家境清貧,他高中就讀於一所名為「阿森納」的職高(Arsenal Technical High School),白天上學,晚上在當地一家供電和供熱的公司上12個小時的夜班,負責操作開關板。後來,職高校長知道了他的情況,就專門安排了一些考試,讓艾肯通過後提前畢業。
畢業以後,艾肯來到威斯康辛州首府麥迪遜,在麥迪遜煤氣和電力公司(Madison Gas & Electric Co.)找到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允許他同時在威斯康辛大學上學。1923年,艾肯大學畢業,取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並立即被提升為公司的總工程師。1928年,他離開原公司到西屋電氣和製造公司,3年以後又轉到密爾沃基的線材公司(Milwaukee Line Material Co.)。1933年,艾肯感到干電氣這一行是選錯了專業,於是下決心辭掉了工作,重返校園學習物理,這時他已33歲。艾肯先進了芝加哥大學,但很快轉至哈佛大學,1937年和1939年先後取得碩土和博土學位。
艾肯的博士論文課題是「空間電荷傳導的理論」(Theory of Space Charge Conction)。這一課題的研究需要對非線性微分方程進行復雜的計算,而艾肯手頭只有手搖台式計算機可用,常常為解一個方程而耗費大量時間,這導致他產生了研製自動計算機的想法。在深入研究了計算技術的先驅、英國數學家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工作的基礎上,1937年艾肯提出了自動計算機的第一份建議書,即著名的文獻「ProposedAutomatic Calculating Machine」。在這份長達22頁、而且是雙面列印的文件中,艾肯提出了他的設計目標,也就是後來被稱為Mark I的計算機的四個特徵:
1.既能處理正數,也能處理負數。
2.能解各類超越函數,如三角函數、對數函數、貝塞爾函數、概率函數等。
3.全自動。即處理過程一旦開始,運算就完全自動進行,不需人的參與。
4.在計算過程中,後續的計算取決於前一步計算所獲得的結果。
艾肯原指望從學校取得經費支持來研製他的計算機,但沒有如願,幸而得到商學院布朗教授(Ted Brown)和天文系夏伯利教授(Harlow Shapley)的引薦,和IBM公司的老闆沃森取得聯系。有遠見的沃森正致力於將IBM公司從單純製造辦公設備的公司轉變為製造計算機的公司,因此對艾肯的計劃給予了全力支持,於1939年3月簽訂了合作製造Mark I的協議。沃森把公司的主要技術骨幹如萊克(Clair D.Lake,1888—1958)、哈密爾頓(Frank Hamilton,1898—1972)、杜菲(BenjaminDurfee,1897—1980)等都投入了這一項目,由萊克負責工作。
萊克是IBM公司的資深工程師,1915年就從汽車行業轉至IBM公司,是一個出名的發明家。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艾肯被應征入伍,到位於Yorktown的海軍水雷戰學校(Naval Mine Warfare School)任教官,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Mark I的開發工作。幸好有一天,一位有影響的、了解艾肯情況的海軍高級軍官遇見艾肯,驚詫地問他為什麼在這里而不去研製Mark I?艾肯回答說,不是您下命令讓我在這里工作的嗎?這成了一個轉機:幾個小時以後,新的命令下達了,委任艾肯的海軍計算項目的負責人,並立刻離開海軍學校回哈佛大學工作。後來艾肯開玩笑地說,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計算機的指揮官。
經過艾肯和IBM公司長達5—6年的合作和努力(當然也包括難以避免的摩擦和碰撞),Mark I終於在1944年5月完工並投入使用。它用了3 000多個電機驅動的繼電器,是一個重達5噸的龐然大物造價高達50萬美元(有的資料甚至說超過100萬美),其中IBM公司的投資佔2/3,其餘1/3 由海軍資助。其核心是71個循環寄存器(rotating register,把運算中暫時保存操作數的設備叫做register就始於Mark工),每個可存放一個正或負的23 bit的數字。數據和指令通過穿孔卡片機輸入,輸出則由電傳打字機實現。其加法速度是300ms乘法速度是6 s,除法速度是11.4 s。這與現代計算機當然無法相比,即使與晚它兩年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相比也顯得十分落後,但它卻實實在在是世界上第一台實現順序控制的自動數字計算機,IBM公司方面把它命名為ASCC,即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Calculator,是計算技術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4個專家過去用3周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在Mark I上只要19個小時就完成了。而且它非常可靠,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時,這是初期的電子計算機無法比擬的。
Mark I主要供海軍艦船局(Bureau of Ships)用於計算彈道和編制射擊表,也曾在曼哈頓計劃中計算有關原子彈的問題。此外,它也為哈佛大學內外的科學家服務。例如,哈佛大學經濟系的著名教授列昂傑夫(Wassily Leontief)在研究輸入—輸出分析中就曾用Mark I解各種線性方程問題。1949年,哈佛大學的計算實驗室(這是1946年艾肯正式從海軍退役重回哈佛大學後創建的,艾肯任主任直至他退休)年報,即著名的Annalsof the Computation Labora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公布了19個數學表,都是Mark I的成果。尤其是在貝塞爾函數(BesselFunction)的計算上,Mark I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哈佛大學的數學家給Mark I起了一個親切的稱呼,叫做「貝茜」(Bessie)。1944年10月14日American Weekly周刊在報導Mark I時,把Mark I稱做「超級大腦」(super brain),說它能解物理、數學、原子結構等方面的各種問題,並且誇張地說,也許它還能解決人類起源這一難題。
Mark I工作到1958年才退役,還在美國被仔細地保存著。
繼Mark I之後,艾肯又先後研製成MarkⅡ(1946年)、MarkⅢ(1950年)和MarkⅣ(1952年),但IBM公司沒有繼續支持這些項目的開發。事情緣於在慶祝Mark I落成的典禮上,沃森受到冷遇,而且艾肯在致詞中幾乎把Mark I工成功的一切功勞歸於自己,這使沃森萬分惱怒,從而中止了對艾肯和哈佛大學的一切支持。MarkⅡ是為海軍在弗吉尼亞州的Dahlgren試驗場生產的,其可靠性在試驗場經歷了嚴格考驗。據記載,1947年6月26日,艦艇主炮組的幾門19型火炮齊發了19發,在震天動地的炮火聲中,附近的MarkⅡ沒有一個繼電器誤動作,報告結論是炮轟對計算機的正常運行沒有造成任何干擾,因此不需要任何特殊的保護措施。從MarkⅢ開始,艾肯開始採用電子元器件,其寄存器是由電子管電路組成的,數據和指令則放在磁鼓上,磁鼓容量為4350個16 bit的字以及約4000條指令。用戶仍然是Dahlgren試驗場。艾肯的最後一台計算機Mark Ⅳ則是為空軍研製的。它加入了磁心移位寄存器和半導體二極體電路。有關MarkI到Mark Ⅳ的基本數據如表所示。(表格加不上)
在開發Mark計算機的同時,艾肯還致力於開展計算機的教育和培訓。1947—1948學年,艾肯率先在哈佛大學開設了「大型數字計算機的組織」這一課程,其後不久又開設面向計算機的「數值分析」。在艾肯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成為在世界上最早引入計算機研究生課程教學與授予計算機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學之一,艾肯本人共帶出了15名博士生和更多的碩土生,這些人大多成為計算機領域早期的骨幹力量,其中包括圖靈獎和計算機先驅獎獲得者「IBM/360之父」布魯克斯(Frederick Phillips Brooks,Jr.)和「APL之父」艾弗遜(Kenneth Eugene Iverson),以及在1994年同樣獲得計算機先驅獎的荷蘭學者勃浴天(Gerrit A.Blaauw)。艾肯還主辦了無數有關計算機的培訓班、討論班、學術研討會,美國和世界各國的計算機學者都從中受益匪淺,對推動與促進計算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評論認為,艾肯在這些方面所作出貢獻的意義甚至比他開發Mark計算機的意義還要大。
艾肯的著作不多,1951年他和他的同事編寫出版了《電子計算和控制電路的綜合》(Synthesisof Electronic Computing and Control Circuits)一書,是這方面的第一本專著。但由艾肯主編、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30卷《計算實驗室年報》(Annalsof Computation Laboratory)則是艾肯留下的極為珍貴的財富,其中包括詳細介紹和描述Mark I—MarkⅣ的3卷年報,有關大型數字計算機和開關理論的4卷會議錄,以及23卷的各種數學表。此外,艾肯還向海軍艦船局、原子能委員會、空軍、貝爾電話實驗室、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煤氣協會和愛迪生電氣學會等遞交過大量有關的技術報告,總數達到140卷,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和深刻令人嘆為觀止。
艾肯獲得的榮譽與獎勵很多。IEEE除了授予他計算機先驅獎外,還曾授予他John Prize獎和愛迪生獎。富蘭克林學會授予他John Prize獎。海軍授予他「傑出公眾服務獎」(DistinguishedPublic Service Award),空軍則授予他「特等公民服務勛章」(Decoration for Exceptional Civilian Service)。他的母校威斯康辛大學授予他「傑出專業服務獎」(Testimonialof Eminent Professional Services)。法國和比利時政府也都授予艾肯以該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稱號或獎勵(法國是Chevalierde Legion d』Honneur,比利時是Officer』s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Crown)。艾肯是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也是美國研究院NSC在1946年建立的高速計算機委員會的首批成員之一。此外,他還是西班牙和瑞典的國家級學術機構的名譽顧問或外籍院士。
艾肯於1961年從哈佛大學退休,移居佛羅里達州的Fort Lauderdale,受聘擔任邁阿密大學信息技術教授,幫助該校制定了計算機科學的教學大綱並設計了它的計算中心,同時還創建了他自己的公司,叫做Aiken Instries」,主要從事技術咨詢。1973年3月14日,也就是剛度過他的73歲誕辰一個星期,艾肯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因突發心臟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