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赫耳墨斯智斬百眼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有一次,伊娥(Io)在勒那草地上為他的父親牧羊,宙斯(Zeus)一眼看見了她,頓時產生愛意。宙斯心中的愛情之火越來越熾熱,於是他扮作男人,來到人間,用甜美的語言引誘挑逗伊娥:「哦,年輕的姑娘,能夠擁有你的人是多麼幸福啊!可是世界上任何凡人都配不上你,你只適宜做萬神之王的妻子。告訴你吧,我就是宙斯,你不用害怕!中午時分酷熱難擋,快跟我到左邊的樹蔭下去休息,你為什麼在中午的烈日下折磨自己呢?你走進陰暗的樹林,不用害怕,我願意保護你。我是執著天國權杖的神,可以把閃電直接送到地面。」姑娘非常害怕,為了逃避他的誘惑,飛快地奔跑起來。使整個地區陷入一片黑暗,她一定可以逃脫的。現在,她被包裹在雲霧之中。她因擔心撞在岩石上或者失足落水而放慢了腳步。因此,落入宙斯的手中。
諸神之母赫拉(Hera)是宙斯的妻子,她早已熟知丈夫的不忠實。他背棄了妻子,卻對凡人或半神的女兒濫施愛情。赫拉的猜疑與日俱增,她密切監視著丈夫在人間的一切尋歡作樂的行為。這時,她突然驚奇地發現地上有一塊地方在晴天也雲霧迷濛。那不是自然形成的。赫拉頓時起了疑心,尋找她那不忠實的丈夫。她尋遍了奧林匹斯聖山,就是找不到宙斯。「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她惱怒地自言自語,「丈夫一定在做傷害我感情的事!」於是,她駕雲降到地上,命令包裹著引誘者和他的獵物的濃霧趕快散開。
宙斯預料妻子來了,為了讓心愛的姑娘逃脫妻子的報復,他把伊那科斯的可愛的女兒變為一頭雪白的小母牛。即使成了這副模樣,俊秀的伊娥仍然很美麗。赫拉立即識破了丈夫的詭計,假意稱贊這頭美麗的動物,並詢問這是誰家的小母牛,是什麼品種。宙斯在窘困中,不得不撒謊說這頭母牛隻不過是地上的生物,是純種。赫拉假裝很滿意他的回答,但要求丈夫把這頭美麗的動物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現在受到欺騙的欺騙者該怎麼辦呢?他左右為難:假如答應她的請求,他就失去了可愛的姑娘;假如拒絕她的要求,勢必引起她的猜疑和嫉妒,結果這位不幸的姑娘會遭到惡毒的報復。想來想去,他決定暫時放棄姑娘,把這光艷照人的小母牛贈給妻子。赫拉裝作心滿意足的樣子,用一條帶子系在小母牛的脖子上,然後得意洋洋地牽著這位遭劫的姑娘走了。可是,女神雖說騙得了母牛,心裡卻仍然不放心。她知道要是找不到一塊安置她的情敵的可靠地方,她的心裡總是不得安寧的。於是,她找到阿利斯多的兒子阿耳戈斯。這個怪物好像特別適合於看守的差使,他有一百隻眼睛,在睡眠時只閉上一雙眼睛,其餘的都睜著,如同星星一樣發著光,明亮有神。
赫拉雇了阿耳戈斯看守可憐的伊娥,使得宙斯無法劫走他的落難的情人。伊娥在阿耳戈斯一百隻眼睛的嚴密看守下,整天在長滿豐盛青草的草如上吃草。阿耳戈斯始終站在她的附近,瞪著一百隻眼睛,盯住她不放,忠實地履行看守的職務。有時候,他轉過身去,背對著姑娘,可是他還是能夠看到姑娘,因為他的額前腦後都有眼睛。太陽下山時,他用鎖鏈鎖住她的脖子。她吃著苦草和樹葉,睡在堅硬冰涼的地上,飲著污濁的池水,因為她是一頭小母牛。伊娥常常忘記她現在不再是人類了。她想伸出可憐的雙手,乞求阿耳戈斯的憐憫和同情,可是她突然想起她已沒有手臂了。她想以感人的語言向他哀求,但她一張口,只能發出哞哞的吼叫,連她自己聽了都嚇了一跳。阿耳戈斯不是總在一個固定的牧場看守她,因為赫拉吩咐他不斷地變換伊娥的居處,使宙斯難以找到她。這樣,伊娥的看守牽著她在各地放牧。一天,伊娥發現來到了自己的故鄉,來到一條她孩提時常常嬉耍的河岸上。這時,伊娥第一次從清澈的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在水中出現一個有角的獸頭時,她驚嚇得不由自主地往後退了幾步,不敢再看下去。懷著對姐妹們和父親伊那科斯的依戀之情,她來到他們身邊,可是他們都不認識她。伊那科斯撫摸著她美麗的身體,從小樹上捋了一把樹葉喂她。伊娥感激地舐著他的手,用淚水和親吻愛撫著他的手時,老人卻一無所知,他不知道自己撫摸的是誰,也不知道剛才誰在向他感恩。
終於伊娥想出了一個拯救自己的主意。雖然她變成了一頭小母牛,可是她的思想卻沒有受損,這時她開始用腳在地上劃出一行字,這個舉動引起了父親的注意。伊那科斯很快從地面上的文字中知道站在面前的原來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天哪,我是一個不幸的人!」老人驚叫一聲,伸出雙臂,緊緊地抱住落難女兒的脖頸,「我走遍全國到處找你,想不到你成了這個樣子!唉,見到了你比不見你更悲哀!你為什麼不說話呢?可憐啊,你不能給我說一句安慰的話,只能用一聲牛叫回答我!我以前真傻啊,一心想給你挑選一個般配的夫婿,想著給你置辦新娘的火把,趕辦未來的婚事。現在,你卻變成了一頭牛……」伊那科斯的話還沒有講完,阿耳戈斯這個殘暴的看守,就從伊那科斯的手裡搶走了伊娥,牽著她走開了。然後,自己爬上一座高山,用他的一百隻眼睛警惕地注視著四周。
宙斯不能忍受姑娘長期橫遭折磨。他把兒子赫耳墨斯召到跟前,命令他運用機謀,誘使伊那科斯閉上所有的眼睛。赫爾墨斯帶上一根催人昏睡的荊木棍,離開了父親的宮殿,降落到人間。他丟下帽子和翅膀,只提著木棍,看上去像個牧人。赫耳墨斯呼喚一群羊跟著他,來到草地上。這兒是伊娥啃著嫩草、阿耳戈斯看守她的地方。赫耳墨斯抽出一枝牧笛。牧笛古色古香,優雅別致,他吹起了樂曲,比人間牧人吹奏的更美妙,阿耳戈斯很喜歡這迷人的笛音。他從高處坐著的石頭上站起來,向下呼喊:「吹笛子的朋友,不管你是誰,我都熱烈地歡迎你。來吧,坐到我身旁的岩石上,休息一會兒!別的地方的青草都沒有這里的更茂盛更鮮嫩。瞧,這兒的樹蔭下多舒服!」
赫耳墨斯說了聲謝謝,便爬上山坡,坐在他身邊。兩個人攀談起來。他們越說越投機,不知不覺白天快過去了。阿耳戈斯打了幾個哈欠,一百隻眼睛睡意朦朧。赫耳墨斯又吹起牧笛,想把阿耳戈斯催入夢鄉。可是阿耳戈斯怕他的女主人動怒,不敢鬆懈自己的職責。盡管他的一百隻眼皮都快支撐不住了,他還是拚命同瞌睡作斗爭,讓一部分眼睛先睡,而讓另一部分眼睛睜著,緊緊盯住小母牛,提防它乘機逃走。
阿耳戈斯雖說有一百隻眼睛,但從來沒有見過那種牧笛。他感到好奇,打聽這枝牧笛的來歷。
「我很願意告訴你,」赫耳墨斯說,「如果你不嫌天色已晚,並且還有耐心聽的話,我很樂意告訴你。從前,在阿耳卡狄亞的雪山上住著一個著名的山林女神,她名叫哈瑪得律阿得斯,又名緒任克斯。那時,森林神和農神薩圖恩都迷戀她的美貌,熱烈追求她,但她總是巧妙地擺脫了他們的追逐,因為她害怕結婚。如同束著腰帶的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一樣,她要始終保持獨身,過處女生活,但最後當強大的山神潘在森林裡漫遊時,他看到了這個女神,便走近她,憑著自己顯赫的地位急切地向她求愛。但她拒絕了他,奪路而逃,不一會就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上,她一直逃到拉同河邊。河水緩緩地流著,可是河面很寬,她無法蹚過去。姑娘很焦急,只得哀求她的守護女神阿耳忒彌斯同情她,在山神還沒追來之前,幫她改變模樣。這時,山神潘奔到她面前。他張開雙臂,一把抱住站在河岸邊的姑娘。但使他吃驚的是,他發現抱住的不是姑娘,而是一根蘆葦。山神憂郁地悲嘆一聲,聲音經過蘆葦管時變得又粗又響。這奇妙的聲音總算使失望的神祇得到了安慰。「好吧,變形的情人啊,」他在痛苦中又突然高興地喊叫起來,「即使如此,我們也要結合在一起!」說完,他把蘆葦切成長短不同的小桿,用蠟把蘆葦桿接起來,並以姑娘哈瑪得律阿得斯的名字命名他的蘆笛。從此以後,我們就叫這種牧笛為緒任克斯。」
赫耳墨斯一面講故事,一面目不轉睛地看著阿耳戈斯。故事還沒有講完,阿耳戈斯的眼睛一隻只地依次閉上。最後,他的一百隻眼睛全閉上了,他沉沉昏睡過去。現在赫耳墨斯停止吹奏牧笛,他用他的神杖輕觸阿耳戈斯的一百隻神眼,使它們睡得更深沉。阿耳戈斯終於抑制不住地呼呼大睡,赫耳墨斯迅速抽出藏在上衣口袋裡的一把利劍,齊脖子砍下他的頭顱。伊娥獲得了自由。她仍然保持著小母牛的模樣,只是已除掉了頸上的繩索。她高興地在草地上來回奔跑,無拘無束。當然,下界發生的這一切事都逃不了赫拉的目光。她又想出了一種新的折磨方法來對付自己的情敵。碰巧她抓到一隻牛虻。她讓牛忙叮咬可愛的小母牛,咬得小母牛忍受不住,幾乎發狂。她驚恐萬分,被牛虻追來逐去,逃遍了世界各地。它逃到高加索,逃到斯庫提亞,逃到亞馬孫部落,逃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逃到阿瑟夫海。她穿過海洋到了亞洲。最後,經過長途跋涉,它絕望地來到了埃及。在尼羅河河岸上,伊娥疲憊萬分,她前腳跪下,昂起頭,仰望著奧林匹斯聖山,眼睛裡流露出哀求的目光。宙斯看到了她,深深感動了,頓生憐憫之情,他即刻來到赫拉那裡。他擁抱她,請她對可憐的姑娘大發慈悲。姑娘雖然迷途在外,他說,她沒有誘惑他,她是清白無辜的。他指著神祇立誓的斯提克斯河,即陰陽交界的冥河,向妻子發誓,以後他將放棄對姑娘的愛情,不再追求她了。就在這時,赫拉也聽到小母牛朝著奧林匹斯聖山發出求教的哀鳴聲。這位神祇之母終於心軟了,允許宙斯恢復伊娥的原形。
宙斯急忙來到尼羅河邊,伸手撫摸著小母牛的背。奇跡立刻出現了:小母牛身上蓬亂的牛毛消失了,牛角也縮了進去,牛眼變小,牛嘴變成小巧的人的雙唇,肩膀和兩只手出現了,牛蹄突然消失,小母牛身上,除了美麗的白色以外,全都消失了。伊娥從地上慢慢地站
起來。她重新恢復了楚楚動人的美麗形象,格外令人憐愛。就在尼羅河的河岸上,伊娥為宙斯生下了一個兒子厄帕福斯,他後來當了埃及國王。當地人民十分愛戴這位神奇地得救了的女人,把她尊為女神。伊娥作為女君主統治那地方很長時間。不過,她始終沒有得到赫拉的徹底寬恕。赫拉唆使野蠻的庫埃特人搶走了她那年輕的兒子厄帕福斯。伊娥不得不再次到處漂泊,尋找她的兒子。後來,宙斯用閃電劈死了庫埃特人,她才在衣索比亞的邊境找到了兒子。
她帶著兒子一起回到埃及,讓兒子輔佐她治理國家。厄帕福斯長大後娶門菲斯為妻,生下女兒利彼亞。利比亞地方就以她而得名,因為厄帕福斯的女兒曾經有過這個名字。厄帕福斯和他的母親在埃及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在他們死後,為紀念他們,埃及人為他們建立廟宇,把他們當作神來崇拜,她是伊西斯神,他是阿庇斯神。
❷ 馬哲大題
目錄【試分析自然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為什麼說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如何正確理解資本的本質】、
【什麼是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簡述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
【簡述壟斷條件下競爭的新特點】
【辨析:世界統一與存在】
【辨析:承認相對真理就會導致相對主義】
【被社會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
【辨析:任何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壟斷....所以壟斷消除了競爭】
【材料題:「腐朽落後....抓出成效」 試用社會...分析材料 並說明...抓出成效】
【試分析自然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1.自然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相聯系的各種自然環境的總和 包括地形 氣候 土壤 山林 水系 礦藏等 地理環境對於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 自然環境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 自然環境對社會的發展有影響作用 自然環境的優劣可以加速和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三 自然環境是通過社會生產起作用的 作用的大小受生產方式的制約 它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變更。「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決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狀態決定社會發展 最終陷於唯心論 是錯誤的
2.人口因素是指從事生產和自我生產的人口總和 它包括人口的數量 質量 構成 分布和發展等等 人口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第一 他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不能形成社會 不能進行生產 第二.適度的人口有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 不適度的人口不利於人口的發展 第三 人口的質量 教育程度 技術熟練程度等等 對於社會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第四 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他不能決定社會的性制 不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人口因素是受社會制度 社會規律制約的 不同社會有不同德人口規律
3.孟德斯鳩用地理位置和氣候狀況等物質因素去解釋民族的差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這種觀點不是從社會內部而是從社會外部的自然條件去說明的 是非科學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人類社會同自然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人口 經濟 社會 資源 環境必須協調發展 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處理好我國經濟 社會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為什麼說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 只有掌握對立統一的規律 才能深刻說明聯系和發展的內容和實質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於辨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 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一把鑰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唯物辨證法作為一種方法論 就是要求人們正確地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
4對立統一規律是區別辨證法與形而上學的試金石 形而上學的根本特徵就是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如何正確理解資本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 資本總是通過各種物品表現出來 但資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 社會的 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 後者體現在一個物上 並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 所以他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 才成為資本 脫離了這種關系 它也就不是資本
【什麼是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 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
勞動力成為商品 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1.勞動者是自由人 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2.勞動者沒喲與別的商品可以賣 自由的一無所有 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須的物質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 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新階段
【簡述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
1.量變是指事物量的規定性的變化 即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質變是指事物物質的規定性的變化 即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
2.量變和質變是辨證統一的 第一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 第二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 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 並成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
【簡述壟斷條件下競爭的新特點】
1.在競爭的目的上 壟斷競爭是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並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壟斷地位和統治權力
2.在競爭手段上 除了採取經濟手段外 還採取非經濟手段 使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3.在競爭范圍和規模上 除了國內市場 還擴展到國際市場 不僅經濟領域的競爭多種多樣 而且還擴大到經濟領域以外進行競爭
【辨析:世界統一與存在】
這種說法掩蓋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實際上「存在」是一個缺少規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神學家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者 對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 神學家理解的存在是上帝 唯心主義哲學家理解的存在時精神 唯物主義者理解的存在是與思維相對應的客觀物質世界 要對世界統一性問題做出科學的概括 必須拋棄世界統一與存在這類模稜兩可的提法
辨證唯物主義把對世界統一性問題的論證牢固地建立在具體科學的基礎上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廣泛論證 最終的出了世界統一與物質的科學論斷 只有承認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物質世界時多樣性的統一 意識不過是物質的產物、屬性和技能 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觀點
【辨析:承認相對真理就會導致相對主義】
承認相對真理的相對性即承認相對真理與相對主義是兩回事
相對主義是只承認真理的相對性 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辨證唯物主義承認相對真理 是以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即絕對性為前提的 認為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所獲得的真理是有限度的 是相對的 但同時承認相對真理中包含絕對真理 即包含著客觀內容 是不能被推翻的 相對真理是絕對真理的一部分 辨證唯物主義堅持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 反對割裂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被社會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
不正確
真理指的是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 這種認識不論已經被社會公認還是暫時沒有被社會公認 都是真理 在社會歷史中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反動剝削階級的欺騙 人們往往把謬誤當成真理 而真理反而長時間得不到社會公認 特別是發現真理的初期 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 只有經過真理和謬誤的反復斗爭 在實踐中真理才會逐漸成為社會所公認
認為被社會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的觀點 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會犯錯誤的認識當成真理 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辨析:任何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對
歷史唯物主義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同時也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參加了一定的歷史活動 對歷史的發展都有不同的影響 因為歷史的發展是由具有不同目的 動機的人的合力構成的
【壟斷....所以壟斷消除了競爭】
錯
1.壟斷並沒有消除競爭的經濟條件2 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3.社會生產時復雜多樣的 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吧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
總之 壟斷不僅不能消除競爭 反而使競爭更加復雜和激烈
【材料題:「腐朽落後....抓出成效」 試用社會...分析材料 並說明...抓出成效】
1這段論述體現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兩個表現 第一 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的變化 即當某種社會意識來意存在的社會制度改變後 這種社會意識不會立即消滅 而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並發生作用 第二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現金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腐朽落後思想即落後的社會意識 毒害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妨礙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 損害社會主義形象 說的是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要通過它對群眾的影響來實現
3.因為落後的社會意識將長期存在並發生作用所以破處腐朽思想 掃除丑惡現象 必須長期堅持 持之以恆 才能抓出成效
❸ 人類大量砍伐樹木的數據
在人口爆炸和農業過度開發的壓力下,亞洲的森林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從1980年到2000年,尼泊爾森林面積將減少63%,斯里蘭卡將減少59%,泰國將減少55%。越南在過去40年裡已有一半的森林被破壞。泰國1970年的森林覆蓋率還高達50%以上,短短十幾年後已下降到不足25%。有一份最新報告說,1980年有1130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毀,1991年達到1690萬公頃。
❹ 大象真的是森林建造者嗎
電影里,黑豹巴希拉和毛克利在旅途中遇到象群時,巴希拉表達了這個意思。大意內就是,大象將叢林從深容水裡面拖出來,用象牙犁出松軟的沃土,用足踩踏大地溢出泉水匯集成流,用鼻子吹氣,林木從大地生長出來......簡單說,大象是森林裡的造物主。這么說有道理嗎?有!
不是大象創造森林,而是原始森林和草原給了大象生存空間,當然大象也是森林一員,幸福快樂生活在裡面,也客觀成就森林。只有你、我、它,大家都能自由自在活在某一個互相平行空間里,生態多樣性才能構成生態系統。只有一個良好生態系統,人類才會走到更健康!
❺ 希臘神話中所有人物的英文名以及簡介
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介紹:
1、地神該亞(Gaea):
地神該亞又稱大地之母,是希臘神話中最早出現的神,在開天闢地時,由混沌(Chaos)所生。該亞生了天空,天神烏拉諾斯,並與他結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個泰坦巨神及三個獨巨神和三個百臂巨神,是世界的開始。
2、天神烏拉諾斯(Uranus):
天神烏拉諾斯是地神該亞所生,後來又與該亞結合生下十二泰坦巨神。他是第一個統治宇宙的天神,後來被他和該亞所生的最小兒子克洛諾斯所推翻。
3、泰坦巨神(Titans):
泰坦巨神主要是指地神該亞和天神烏拉諾斯所生的六男六女,共十二個巨神。這些巨神彼此互相結合,生出最早的赫利俄斯(Helios;日)、塞勒涅(Selene;月)、厄俄斯(Eos;黎明)、阿斯特賴俄斯(Astraea;星辰)等許多神。
4、天神克洛諾斯(Cronus):
克洛諾斯是泰坦巨神,為該亞所生的最小的兒子,他後來推翻了他父親烏拉諾斯,成為第二個統治全宇宙的天神。他與泰坦巨神瑞亞結合,生下三男三女,其中最小的是宙斯。
5、泰坦女神瑞亞(Rhea):
瑞亞是地神該亞與天神烏拉諾斯所生泰坦巨神之一。後與天神克洛諾斯結合,是宙斯、波塞冬、哈得斯、赫拉、得墨忒耳和赫斯提亞的母親。
6、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傳說普羅米修斯是創造人類和造福人類的偉大天神。他*弟弟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的幫助,按照神的形象用泥和水創造出人類,並賦予人以生命,他又違抗宙斯的禁令,使人間有了火。還把各種技藝、知識傳播給人類,使人類得到文明。
他因此而觸怒宙斯,被牢牢地釘在高加索山頂(Mount Caucasus)的峭上,每天有一隻大鷹來啄食他的肝臟,到夜晚肝臟又長出來,恢復原形。普米修斯這樣受折磨達三萬年之久,他忍受一切痛苦,始終沒有屈服,後來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所救。
❻ 「孫子兵法」的創作者是誰
孫武的。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
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
、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
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
,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
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
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
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
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
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
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①桿
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
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註:】
①:「忌」加「艹」頭。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
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①□②,具器械,三
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
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
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
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
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
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註:】
①:[車賁]。
②:「溫」字「氵」旁換「車」旁。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
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
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
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
,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
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
,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
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
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
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
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
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
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註:】
①:「瑕」的「王」旁換「石」旁。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
,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
,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
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
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
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
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
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
,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
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
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
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
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
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
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
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
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
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
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
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
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
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
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
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
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
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
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
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
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
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
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
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
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
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
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
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②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③□③,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
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
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
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
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註:】
①:「翳」加「艹」頭。
②:[垂瓦]。
③:[訁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
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
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
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
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
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
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
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
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
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
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
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
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
,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
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
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
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
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
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
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
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
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
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
,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
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
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
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
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
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
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
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
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
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
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
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
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
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
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
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
動,不合於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
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
,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
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
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
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
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
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❼ 記者同志你好我們這里山林被個人承包,他有沒有權利開山毀林建造房子開農家樂
他沒有權利開山毀林建造房子開農家樂。要向上級政府申請,政府允許再開工。
❽ 仿照例句,仿寫句子
我是懷疑錯了他嗎?是他裝可憐?還是有人在挑撥我們的關系
他是看到了血淋淋的戰爭殺戮嗎?是罪惡的靈魂在扭曲嗎?還是幻想著使用手裡的權利再一次發泄那些無辜的平民?
人類是文明的創造者嗎?是文明進化的引導者嗎?還是自身在矛盾與異化中拋售文明來自娛自樂的精神嬉皮?
1。你是看見了倉皇北飛的大雁嗎?
是憂傷的心靈在憐憫嗎?
還是想用詩詞緬懷這些凄苦而悲涼的家鄉?
2。你是聽到了石破天驚的咆哮嗎?
是慚愧的四肢在僵硬嗎?
還是想用眼神警視這些自私而庸懶的人群?
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還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憐而可笑的觀眾?
你是瞧見了茫茫然然的前路嗎?是不憤的精神在怒號嗎?還是想用手指點醒那些迷茫而無助的夢者?
你是遇見了倉倉忙忙的山水嗎?是急促的呼吸在憤怒嗎?還是想用死亡終告那些愚蠢而自私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