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西方在中世紀有很多創造對嗎

西方在中世紀有很多創造對嗎

發布時間:2021-05-24 23:08:10

㈠ 為什麼西方在中世紀後才有超過十萬人數的戰爭,而中國在公元前就能隨便發動數十萬人的戰爭

中國在雍正朝以前,本身人口並不比西方多。漢初人口不到一千萬,而同時期羅馬人口在六千萬以上,僅義大利本部就有兩千多萬人口。趕上戰亂年代,人口更是銳減。

而且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喜歡搞所謂的什麼耕戰一體,說白了就是農兵,平時種地,要打仗發桿長矛就去湊數了。中國統計人數還喜歡把馱夫算上,而實際上真正在人數里佔大頭的就是這些背糧食的馱夫。這種軍隊就算有好幾十萬也沒有用,項羽在彭城之戰大破劉邦五十萬大軍,那所謂五十萬大軍在三萬項軍眼裡就和待屠宰的豬狗差不多,最後劉邦只剩十幾個人逃走。

西方從羅馬時代就有搞職業部隊的傳統。中世紀後期西方軍隊逐步完成職業化,這種軍隊不需要很多,只要一兩萬人足以輕松屠滅一個小國,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這樣。在中國武功最強盛的唐朝,高度職業化的唐軍很少有超過十萬人的調動,一般兩三萬人足以消滅蠻族十萬人以上的部隊。但是宋、明朝為了防止武官反噬,有意壓制軍人,結果就又變成幾十萬農兵被對方兩三萬精銳收割。清朝實行的八旗制度,其實也是一種相對宋明文官壓制武將比較先進的常備軍制度,清軍調動也很少超過十萬以上,但是擴張速度很快。盡管如此,清軍的主力綠營仍然是農兵。你所看到那種西方近代以後超過數十萬人數的調動,那都是常備軍,所以西方打上門來以後中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㈡ 西方在中世紀時是不是也像中國一樣出現過大家族統治

我理解你所謂大家族統治就是指「門閥制度「、「貴族政治」。

那麼歐洲自上古至中世紀就有此傳統。如雨格·卡佩家族之於法國。

西方的中世紀封建社會形態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與蠻族人的入侵而確立起來的,羅馬政府的崩潰導致政府與法律不能產生,因而農民與小地主在混亂中無法再向中央政府求得保護,只好向強有力的大貴族投靠,大貴族與被保護的依附者之間通過契約確立領屬關系,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當大貴族在反對國王時,根據契約,依附者必須跟隨采邑主與他們的國王征戰。

就依附關系來說歐洲中世紀采邑上的伯爵們非常類似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世族。但是不同的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地位並沒有得到中央的認可,也就是與中央沒有契約關系,也就是門閥世族並沒有政府正式頒賜的采邑,當然更談不到世襲,不過由於世族在當時的地位,世襲也就被中央政府默許了

㈢ 西方在中世紀有很多創造

中世紀(抄Middle Ages)(約公元襲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起,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㈣ 為什麼歐洲在中世紀時會形成宗教對科學的壓制

歐洲中世紀之前的東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在傳教方面就非常普及了.幾乎任何一個歐洲人都信教.無論貧民還是貴族,無論騎士還是君王.君權神受根深蒂固.任何一個貴族要保證自己在某地區合法擁有土地,並且讓當地老百姓承認他的土地所有權,他就必須要教會給他提供這樣的證明.否則當地老百姓是不會承認他的土地所有權,無論他有多麼大的武裝力量.
在這樣的信仰下,教會對社會發展給予了一系列限制.但這些限制的初衷並不一定是壞的.比如他不允許人們解刨屍體.認為這是對人靈魂的褻瀆.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家人的遺體被別人以任何名義拿去解剖.還有不允許人們相互借貸,這樣做也是希望人們不要好逸惡勞,而是應該努力去創造勞動財富,這樣才能保證社會資源的充足性.但雖然教會他們自己倒是沒少對外借貸.
這一切的限制都在文藝復興時期被徹底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很多地方的社會上誕生了一種聲音,那就是只修今生,不修來世的人文主義思想.是這一系列的重人主義而非重神主義獲得了社會上廣大群眾的支持.人們開始嘗試打破宗教的束縛,甚至質疑教條.這些都導致了後來的宗教改革.
綜上可以看出,並不是宗教壓制科學,而是宗教的傳統思維根深蒂固,讓人們轉不過來彎.不過之後宗教為了維護其地位,有做過相應的努力.但是仍然無法阻止人們追求真理的前進步伐.
那時候人們信仰宗教不能說是愚昧.因為中世紀歐洲很落後,歐洲的社會生產和技術水平甚至不如穆斯林世界.而當時科學無法解釋很多問題和現象.那麼宗教給予了一定的解釋就成為大家意識形態上的認同.事實上中世紀歐洲各方面都落後.連軍事上也是如此.火器也是穆斯林傳過去的.而歐洲真正發展為世界級文明的開端則恰恰是文藝復興時代.建立在這一系列的基礎便是人文主義的開端.因此現在科學界的主要觀點仍然認為人類是由動物進化過來的,因此他們支持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及進化論.盡管現在更多的包括生物界提出的智能設計論被更大部分的人認同.而西方科學界仍然不肯深究其奧秘,對生物界提出的一系列疑問不予理會,甚至強調智能設計論是宗教主義的復興.這當中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人類的世界的認知恰恰是不受宗教限制的時期,人們害怕重回宗教時代會讓人類社會文明倒退.

㈤ 西方的中世紀是指什麼時候

中世紀(又稱中古時代;英語:Middle Ages;約476年-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希臘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復原先羅馬古典拉丁語、藝術及文化,對自公元410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時代」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及著名中世紀研究學者查理·H·哈斯金(Charles Homer Haskins)的研究,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㈥ 西方中世紀社會特點是怎樣的

後面評論還有,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於,歷史上並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並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於公元500年左右,終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並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於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嚮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於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於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於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於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於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主要是指服飾、飲食、居住等方面.它與社會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文化傳統、自然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歐洲中世紀,尤其是公元5 世紀,戰爭十分頻繁.古代文化被摧毀,古代繁榮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見了,新的歐洲居民不再建設劇場、浴池、道路,古代藝術消亡.古代文學、文字只有少數人能懂.歐洲通行著英國人、德國人說的日耳曼語,法國人、義大利人說的羅曼斯語,古代語言文字消滅了.在戰火中,在斧砍、刀劈、劍刺的戰爭中蠻族人帶著他們的生活習俗來到歐洲.這是一個陌生的歐洲.
5—10 世紀的歐洲人,還保留許多野蠻的生活習俗.在英國傳教的聖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說:「英國人完全無視婚姻關系,他們不要合法妻子,象馬或驢一樣過著放盪和淫亂的生活」.(《狂歡史》79 頁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愛爾蘭的阿爾斯特女王率領她的宮廷命婦來見庫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婦們上身赤裸,並將裙子撩起,以便下身顯露.這一舉動是表示對庫楚雷恩的極大敬意.」
中世紀初期,戰爭頻繁,新興的王國不斷地征戰擴充領土.那個時代法蘭克人曾認為打仗掠奪是最光榮的事業,勞動種田是無能的表現.從5 世紀到8 世紀他們還未能停下來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紀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歐洲的新統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過程十分緩慢.其中義大利、法國由於羅馬的傳統影響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11—15 世紀歐洲習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時教會起了重要的作用.教會教化人們脫離野蠻的習俗,倡導純潔的生活.要求神職人員堅持獨身主義.把生活中的縱欲傾向當成罪惡,宣揚禁慾主義,宣揚鄙視金錢,反對奢華的觀念,宣揚所有的歡樂都是罪惡的觀念.教會不僅通過教士進行宣傳,還通過國家政權和教權進行懲戒.這個時期殘暴好戰的野蠻之風已不是主流,而禁慾之風盛行.教會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人的清潔衛生,清教徒反對唱歌跳舞,反對狂歡節,反對愚人節.「在他們那兒,我們可以看見大量的對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歡史》92 頁).教會的作法已超出純凈人們道德的范疇,實際上是打著教會和國家維護道德的旗號,反對人們正當生活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個時期禁慾與反禁慾的明爭暗鬥長期進行著.這些直接影響著中世紀歐洲的生活習俗、娛樂習俗.
【(1)服飾習俗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
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
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㈦ 中西方學者對中世紀有哪些不同看法

總體來講中國學者對中世紀的研究深度比較有限,中世紀是西方特定歷史時期的專用名詞,中國沒有中世紀,只有「與歐洲中世紀同期的中國」,因為那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特定歷史時段,但隨著中西交流的加深,中世紀也為中國學者更多地接觸和認識到。在西方學者看來,中世紀是黑暗世紀(dark age),是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帝國後,歐洲在文明和國家形態上的全面倒退。同時中世紀時期歐洲基督教會嚴密把控人的思想並做出種種極端舉措,封建領主經濟束縛人的自由、工商業發展,貴族階級權利無限膨脹,騎士橫行,戰爭頻發,當時的教會醫生對因為衛生狀況極度糟糕而流行歐洲的霍亂、鼠疫和黑死病束手無策,大量人死亡,歐洲文化、藝術、科技相比古羅馬古希臘倒退,並發展緩慢的年代。中國學術界對歐洲中世紀的看法基本差不多,因為對中世紀的看法基本也是基於西方權威學者的研究。但是作為旁觀者,中國同時認為正是因為中世紀的文明倒退、教會王權膨脹,也因此出現了工商業者和手工業者聚集的城市以及底層民眾對宗教改革的渴望,繼而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埋下了伏筆,希望能幫到你

㈧ 為什麼西方中世紀是黑暗的世紀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對之前一千多年裡歐洲文化倒退痛心疾首而取的名字.就算是其他名稱也微含貶義,如「中世紀」,指的是古典時期(古希臘羅馬)到現代時期中間,根本不算個名字,體現了歐洲學者認為中世紀毫無建樹,都沒什麼可拿來命名的.
今天我們認為當時的學者矯枉過正,中世紀雖然文化不發達,普通人的生活也算不錯,不能說全無光明.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很多人嚮往中世紀的田園風情和騎士精神.
被稱之為黑暗時代的原因是:
1、文化產品極其稀少,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歐洲從皇族到農奴都是文盲,留下的文化記錄很少,官方不記錄歷史,導致後人對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搞不明白.在黑暗時代之前和之後,歐洲文人留下了大量記錄個人生活的作品,如詩歌、日記、散文、書信,這些東西體現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發達程度,也可以讓後人了解當時人類的生存狀態.這類東西在黑暗時代很少,所以我們很難具體說明中世紀怎麼黑暗,我們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2、天主教禁錮人們的思想,黑暗時期少量文學都是用死去的語言——拉丁文寫成,主題都是神學,脫離現實生活.所以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很唾棄中世紀文學,追求古典主義復興.需要注意,雖然中世紀號稱「信仰世紀」,中世紀的人並不讀聖經,一般人也讀不懂拉丁文聖經,人們聽教會「講經」,教會講成什麼樣都可以.這種按自己需要隨意解釋聖經的行為也被認為很「黑暗」.
3、科技停滯,甚至倒退.中世紀什麼也沒有,沒有圖畫、建築、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連社會結構也很鬆散,在政治和社會學上沒什麼值得一提的.
4、人口減少.羅馬帝國崩潰時,歐洲人口大量減少,接下來飢荒和戰亂讓歐洲總人口維持在3千萬以下.人太少了,就有凄凄慘慘的感覺,社會沒有精氣神.公元1000年開始,天主教的歐洲終於穩定下來,人口也開始增加,在黑死病以前達到一億人,這就是後人最嚮往的安寧祥和的田園生活.然後——1340年代,黑死病,又黑暗了.
5、宗教改革期間,新教徒刻意貶低天主教統治的中世紀.公平地說,文藝復興不是石頭里蹦出來的,中世紀多少有些文化積累,不是一無是處.
*19世紀以後,被工業革命折騰地疲憊不堪的人們又開始懷念起中世紀,畢竟那時候自然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人安守本分,貴族重視榮譽……所以很多貶義詞被浪漫化,如哥特.在文藝復興時代,「哥特式」是老土的代名詞.
所以,我們今天對中世紀的很多幻想是虛構的,過度浪漫了.像騎士,大多是一群不洗澡、不刮鬍子、不讀書寫字、用手抓飯吃、為了很2的理由打仗、偶爾還奪取農家女初夜的老流氓.

㈨ 西方在中世紀有很多創造嗎

一個很安靜的女子,沒有大家熟悉的四川女子特有的潑辣和奔放,卻具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和嫻靜,在無人的一隅,將自己開放。不管別人在與不在,她的墨都在獨自香染流年。
秋日細雨的心裡有一塊凈土,生長著煙火哺育的煙花,深情而又寂寞。當你駐足在她塗滿心事的字里時,觸摸到的不僅僅是被歲月浸透過的微涼,更有一種她對生活一往情深的愛與情。
「 喜歡小光陰的日子,小光陰是很美的。有微暖的陽光,有花草鳥語,有溫情一絲絲的流露,還有一些跟愛情有關的風景,想想這些畫面都暖得心跳。」逐字逐語,都表達著對生活的感情,如春風拂面。

閱讀全文

與西方在中世紀有很多創造對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