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鄭強教授在重慶大學的演講視頻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1月出生在美國
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
,丁肇中曾這樣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
出世。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
,卻也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
國。丁觀海教授一家人回國後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
·七事變」,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
他回憶這段時日時曾說:「我在出生3個月的時候回到了中
國。由於當時中國的境況,我一直是個難民,不斷地從一個
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其父丁觀海先在山東大學執教,
1938年到重慶大學任工程學教授。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
育學院心理學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國大陸度過的。起
初就讀於重慶磁器口小學,直至抗戰勝利後,隨父母遷到天
津,勉強念完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到台灣省台南工
學院教書,並舉家遷至台灣。1956年9月他隻身赴美,
進入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後來他
發覺自己的興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學期,他選了些物理
學和數學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
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
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
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實驗進入到關鍵的
時刻,高能加速器中質子相撞,每時每刻都在牽動著他與同
事們的心。當他們將粒子質量的方位降到30—40億電子
伏這個范圍的時候,突然間一個新的粒子出現了,它以極長
的壽命分解出正負電子。丁肇中此時興奮極了。不過,嚴謹
、慎重的這位華人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發現。從8月至
10月,他們又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實驗,待取得無懈可擊的
數據時,丁肇中才於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這一驚人的成果。科學實驗有很多趣聞。丁肇中的實驗是
在東海岸進行的,正當他已經捕捉到瞬息萬變的J粒子的時
候,在西海岸,美國物理學家希特帶領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組
也發現了這種新的粒子。的來,東海岸和西海岸發表的實驗
報告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對這種新粒子,丁肇中稱之為「
J」,希特呼之為「Ψ」。那麼到底是誰首先發現這種新粒
子的呢?這是一樁難分難解的懸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時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將,他們所發現的新粒子被
稱之為J/Ψ粒子。
[李遠哲] 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縣,196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土學位後,先後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和哈佛大學任博士後。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升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和李遠哲合作從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稱贊他為「驚人的實驗天才」。後來李遠哲發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思想,創造了新的一代交叉分子束裝置。用此裝置來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所得到的信息和反應過程的細節遠遠走在反應軌跡的理論計算前面。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裝置。李遠哲被譽為「分子束化學真正的實現者」。到1986年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李遠哲發表的各種論文有180多篇。李遠哲還在反應動態學、光化學、光譜學、分子間與分子內能量傳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美國化學會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他是獲獎中最年輕也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也是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位華裔化學家。李遠哲是中國人,他在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貢獻,他幫助台灣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產物譜儀。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分子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給予了很多指導。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朱棣文說,他騎著自行車,朝著目標往山路上攀爬,達到了目的地。這種攀登高峰的踏實感受,也只有在努力過之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聲響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頂尖學者以及貴賓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朱棣文正站在學術最高殿堂之上。此時此刻,盡管歐洲正飄飛著聖誕季節的白雪,朱棣文心裡卻是無比的熾熱。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榮耀,腦子里閃過的是許許多多在實驗事里度過的日子——看著實驗結果成功失敗,起起落落……而今,他終於精精確確地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士界最閃亮的光環,永遠在世界物理學的史冊上留名。
朱棣文,這位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學生喊他Steven。平日里習慣穿著淡色長袖襯衫,袖子整齊地卷得高過手肘,顯得很是清爽自然。自從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個劃破寧靜夜空的、來自斯得哥爾摩的電話傳來喜訊,他和他的家人便開始不得清靜。從那時起,他就被媒體包圍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是一身簡單的休閑服裝,在電視、報紙、雜志上出現。他還是一樣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2月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市,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及物理雙學士,1976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並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象研究員,五年後,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並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於1990年擔任系主任。
1993年,他與另一名研究學者共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1996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並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一同分享這分殊榮。三人同時共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棱文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一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餘皆是物理獎。
朱棣文的獲獎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他還是貝爾實驗室的一員。在低溫物理的研究領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這個物理學名詞它讓朱棣文「甜在心中,愛不擇手」。原來「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朱棣文他們所進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卻原子後,能夠進行精確測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溫中非常活潑,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亂跳,若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冷卻至幾近絕對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時活動得非常緩慢,再利用光與原子交互作用的時間拉長了,便可用來精確測量物理量。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事實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測量」,這樣的解析早已令學術界和科技業界感到驚喜樂觀。利用原子在超低溫狀態時,科學家可進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運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這項應用將使得石油開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對這項研究非常有興趣。相同的應用還可能發現環宙間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應用則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術,可以解讀DNA。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也是當代科學家,1949年自大陸來美,現在已有八十高齡。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當年曾在同一大學念經濟系的朱李靜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屬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檔」。朱父於1964年當選第五屆院士,朱棣文則在父親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顧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薦下,於1994年以高票獲選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國聖路易、維吉尼亞、紐澤西等多個大學任教授,還擔任過美歐地區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個企業公司的顧問。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畢業,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法學博士,現為洛杉礬執業律師。這個家庭,真的稱得上是一個「博士之家」。
作為一名成熟的科學家,朱棣文有著自己的人生皙學。他常說:「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熱情。」 雖然朱父和三個傑出的兒子都是頂尖科學人才,其實,當年朱父不太贊同朱棣文念物理,因為「這一行要出頭太難了」。從小就愛畫畫的朱棣文,父親覺得或許建築對於他是個不錯的出路。然而,身上滿是物理細胞的朱棣文把繪畫的天分用在繪制物理結構圖上了。好在父親後來並沒有太刻意地阻攔他;而他,也終於以自己的努力,沖破了這條被視為崎嶇的路。
在學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著濃厚的科學家氣質,而且饒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興地發表學術演說,深度中還能穿插趣味。無論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學上,他都有一套「以退為進」的哲學。他對自己、對學生並不會定下過高的要求,他覺得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才會激起更旺盛的動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愛運動,每周五固定騎自行車到校園,並趁著實驗空檔「溜車」。在他,運動帶來的爆發力正如同物理實驗中擊出的美麗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與人生之「美」的結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業業,悠遊於物理的世界中。在他,獲得全球的認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願?朱棣文卻答:視自己為一名科學家,最大的希望是無論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自己在斗大的實驗室中的成果,能夠對人類產生貢獻,與人類的生活真正的結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 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崔琦正是在這里和施默特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兩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長女愛琳曾在武漢留學。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以下是部分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報》1月7日)htm
參考資料:以下是部分參考資料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B. 對於這句「科學無國界」,你怎麼看有道理嗎
科學的發展都一直是備受關注的, 在現代經濟發展蓬勃當中,科技的發展也是毫不遜色的,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對於這句“科學無國界”,你怎麼看?有道理嗎?真正的科學的確是沒有國界的,這是有一定道理,因為不同國家的科學發展狀況,受經濟實力的影響,並且術業有專攻,不同國家的科技發展的項目都不一樣,只有共同分享交流科學技術,這樣才能使科學的發展更加的飛速。
但很多經濟發展不夠度的國家,別說機器人的使用可能連基本的生存都存在問題,所以科技發展成果的分享也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支持。所以想要別人支持你,首先你自己也不能太落後,要自己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能夠接納這項科學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使科學在無國界當中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學無國界,才能讓科學技術力量的發展呈現蓬勃的生機。
C. 福州市台江區第六中心小學的事跡
13歲的鄭鑫發明的「靈便兩用花生摘莢機」,在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的3000多項發明成果中脫穎而出,被評價為「方便使用,極具推廣價值」。 鄭鑫所在的福州市台江區第六中心小學,還有林鈴、劉升兩位同學也在此次大賽中分獲銀、銅獎。
這是福州市青少年第一次在國際展覽會上獲獎。福州市台江區第六中心小學也因此備受關注。校長鄭強說,得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據介紹,台江六小堅持「科技辦學」已逾30年,獲獎近千項。其中國際獎項14項,國家級120項,獲得37項國家級專利。
鄭鑫的發明,緣於今年暑假一次偶然的勞動體驗。「我去外婆家幫忙摘花生,花生果長在根部,只能一莢一莢地摘,摘久了手很痛。」即使全家總動員,把手都摘破了,還是不能完成任務。小鄭鑫暗暗尋思,要創造出一種簡便的摘莢機。
在一次科學課上,鄭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科學輔導員葉宏亮鼓勵她:「也許你可以借鑒打穀機的工作原理。」下鄉「考察」幾回,鄭鑫設計出有著密密麻麻「凹」型倒夾鉤的滾筒。通過轉動,齒狀結構的夾鉤可將花生果輕易剝落。摘莢機可通電使用,也可通過腳踏板使用。
「孩子的見識少,動手能力也有限,我們要給予引導、幫助,而不是質疑。畢竟,創意是最寶貴的。」葉宏亮說,學生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老師沒有及時伸出援手,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大大受挫。台江六小從小學三年級起就設立科學課,每周2-3節,並設有3位專門的科學輔導員。
「每個孩子都是小發明家」,在這所鼓勵創新的學校,孩子們的創意「井噴」般源源不斷。林鈴的「漢語拼音游戲卡」,使學拼音變成了愉快的游戲;劉升發明的「防塵鞋」,解決了同學們上電腦課需要脫鞋或加上鞋套的問題。用廢棄啤酒瓶蓋製作的刮鱗刀、用舊式火鉗改造的新式三腳火鉗、兒童音樂電動牙刷、三人行折傘、多輸導管永久澆花器……或簡易或精巧的作品,無不透露出孩子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還有些很『超前』的創意呢。」葉宏亮老師笑呵呵地說,譬如長了翅膀的教室,遇到地震可以像「神七」般飛入太空。對於這樣的「異想天開」,台江六小的老師們不會斷然否定,而是鼓勵學生用其他方式如畫畫體現出來。 記者剛步入台江六小校園,就聽到一陣「撲啦啦」的振翅聲。抬頭看,校園上空盤旋著十來只灰白色的鴿子。「這也是我們學校的特色。」鄭強饒有興致地指向校園一隅的「紅領巾生物園」。約80平方米的園內,水池、假山、花草樹木一應俱全。幾只白鷺正閑庭信步,羽毛華麗的環頸雉低頭啄食蟲子,虎皮鸚鵡則趴在鐵絲網上好奇地向外張望。
「學生能觀察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鄭強說,學生在飼養動物的過程中,也須定期觀察、寫出報告。這也是在開展科技活動。學校認為,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不能僅靠科技課程,而應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里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現在,就連每天的早會課,都成了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好時光。
盡管短期之內很難被超越,學校卻日益意識到,僅僅培養科技尖子生是不夠的,只有讓絕大多數的學生都知曉科技、參與科技,學校才能保持科技教育的領先地位。「所謂底邊寬,才能頂點高,否則將後繼乏力。科技就在學習中,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
D. 如果鄭強教授當清華或者北大的校長,能留住人才嗎
如果鄭強教授當清華或北大的校長,不一定能夠留住人才,因為想要留住人才受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學生自己的人生發展規劃,人才流失的問題不是誰當校長一人之路所能夠解決的,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學會客觀地去分析,小匠老師下面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通過哪些措施可以留住人才。
要避免高校人才流失,減少人才的流失率,應該要加強這2方面的工作:
1、給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以及創業扶持: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能夠給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而提供一定的創業扶持,加大創業支持力度,不僅能夠以創業帶動就業,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崗位,而且也能夠給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一定的幫助,解決他們創業難的問題。
2、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對於高校學子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培養高校學子懂得感恩,學有所成之後報效祖國,這樣也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才流失的問題。
因此通過上面的分析,即便是鄭強教授擔任清華或者北大的校長,也不一定能夠留住人才,對此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問題,如果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擊關注!
E. 2014年雙流縣"忠毅杯"象棋精英賽 第一輪比賽結果
見廣東象棋網!
2014年「忠毅杯」象棋精英賽
第1輪 編排成績表
比賽地點:雙流縣廣都社區
開賽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
台號
先手
成績
後手
單位名稱
編號
姓名
上輪積分
上輪積分
姓名
編號
單位名稱
1台
成都
1
王嘉凱
0
勝
0
溫忠遠
2
迎仙閣
2台
成都
3
陳愛民
0
負
0
冉瑞長
4
迎仙閣
3台
眉山
5
夏睿
0
勝
0
鄧大才
6
大市場
4台
邛崍
7
李金福
0
勝
0
張先孝
8
一桿旗
5台
新津
9
高和平
0
負
0
任世洪
10
邛崍
6台
大邑
11
趙勇
0
負
0
尚發彬
12
龍泉
7台
黑龍江
13
賀吉
0
負
0
史曉東
14
彭山
8台
成都
15
閔仁
0
負
0
黃傑
16
三里壩
9台
新津
17
楊澤恩
0
負
0
丁班清
18
溫江
10台
葛陌
19
劉剛
0
勝
0
黃丹
20
九江
11台
綿陽
21
陳偉
0
和
0
謝偉
22
郫縣
12台
俱樂部
23
王澤全
0
負
0
龔衛華
24
成都
13台
成都
25
辜明剛
0
勝
0
呂延超
26
西街
14台
西街
27
王晟強
0
勝
0
石尚榮
28
遂寧
15台
成都
29
郎祺琪
0
勝
0
劉忠全
30
大市場
16台
遼寧
31
李旭峰
0
勝
0
尹呂平
32
溫江
17台
大市場
33
盧本成
0
負
0
洪亮德
34
成都
18台
大市場
35
劉江
0
負
0
汪強
36
九江
19台
九江
37
張雲洪
0
負
0
薛飛
38
成都
20台
九江
39
張偉
0
負
0
王勇軍
40
成都
21台
蘇坡
41
袁茂
0
和
0
黃興明
42
溫江
22台
金橋
43
伍國和
0
和
0
黃友貴
44
成都
23台
俱樂部
45
王東
0
負
0
曾軍
46
達州
24台
成都
47
楊佑林
0
和
0
張雨豪
48
江油
25台
俱樂部
49
駱仁凱
0
負
0
鄒明勤
50
江油
26台
俱樂部
51
朱勇
0
勝
0
林禹步
52
金堂
27台
黃水
53
姜發明
0
負
0
馮金貴
54
南充
28台
江油
55
劉亞南
0
勝
0
陳剛
56
眉山
29台
成都
57
管前維
0
勝
0
張異
58
大市場
30台
成都
59
胡發全
0
負
0
徐樹清
60
邛崍
31台
南充
61
林建中
0
和
0
趙修祥
62
大邑
32台
俱樂部
63
陳啟陽
0
勝
0
張建民
64
一桿旗
33台
郫縣
65
王明昌
0
勝
0
王國成
66
迎仙閣
34台
郫縣
67
馮元凱
0
負
0
何芝有
68
成都
35台
邛崍
69
楊德金
0
勝
0
陳仁華
70
一桿旗
36台
俱樂部
71
吳向東
0
和
0
柳虎
72
龍泉
37台
一桿旗
73
崔文德
0
負
0
姚思平
74
彭州
38台
邛崍
75
徐水清
0
和
0
刁劍鋒
76
成都
39台
一桿旗
77
曾祥義
0
負
0
高良全
78
邛崍
40台
成都
79
嚴明文
0
勝
0
季祥
80
溫江
41台
成都
81
刁顯明
0
勝
0
黃國奇
82
大市場
42台
成都
83
嚴正平
0
負
0
段整林
84
郫縣
43台
溫江
85
楊金華
0
勝
0
杜向陽
86
大市場
44台
成都
87
簡華坤
0
負
0
陳建軍
88
溫江
45台
宜賓
89
虞堯
0
負
0
胡明泉
90
成都
46台
成都
91
黃蒙
0
和
0
梁國志
92
劍閣
47台
成都
93
尹正平
0
勝
0
王成華
94
遂寧
48台
成都
95
劉遠德
0
勝
0
王其剛
96
彭鎮
49台
遂寧
97
王胤
0
勝
0
程友明
98
三里壩
50台
新津
99
靳玉祥
0
勝
0
張友建
100
郫縣
51台
綿陽
101
朱廷富
0
勝
0
周永強
102
彭鎮
52台
綿陽
103
馮習東
0
勝
0
徐海洋
104
華陽
53台
雅安
105
彭平安
0
負
0
代小波
106
大市場
54台
自貢
107
錢從有
0
負
0
尚崇剛
108
彭鎮
55台
彭鎮
109
楊長根
0
負
0
莫士榮
110
大市場
56台
九江
111
張顯銀
0
勝
0
張行
112
西街
57台
永安
113
鍾澤瑞
0
負
0
母士林
114
俱樂部
58台
黃水
115
向鋒
0
和
0
熊高峰
116
俱樂部
59台
黃水
117
陶學東
0
負
0
陳浩能
118
黃龍溪
60台
九江
119
周佳園
0
和
0
周偉
120
俱樂部
61台
黃龍溪
121
馬德陽
0
負
0
郭開厚
122
興隆
62台
廣元
123
蘇明亮
0
和
0
馮波
124
興隆
63台
興隆
125
隆成良
0
負
0
何洋
126
綿陽
64台
成都
127
張奎順
0
負
0
劉勇
128
大邑
65台
新津
129
周榮高
0
負
0
鄭強
130
金橋
66台
西街
131
莫正明
0
負
0
盧家榮
132
成都
裁判長:張明中
編排長:陳旭
棋類比賽至尊編排
F. 徐僖的主要成就
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礎理論、高分子力化學、輻射化學等領域的研究。
開拓高分子材料
徐僖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即明確提出要重視力學與高分子化學兩個學科交叉領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應力作用下的化學過程和現象,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開拓新的途徑。當時國外在這一邊緣領域的研究亦處於探索階段。徐僖在這方面開展的工作,首先受到美國著名專家R.S.Porter和A.Casele 的重視,在他們的專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Academic Press,1979)中摘錄轉載了徐僖20世紀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在長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採用超聲波、振盪磨、高速攪拌等多種手段製得了10餘種難以用一般化學方法合成、具有應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並提出了許多新的論點。研究成果「超聲輻照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被公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果對三次採油所需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應用提供了新途徑。
採用共混和復合的方法開發多組分高分子材料,可以彌補單組分材料的缺陷,挖掘材料的潛在性能。在國內徐僖最早從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理論的高度,系統地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聚氧化乙烯、聚氯乙烯和丙烯酸類樹脂等10餘種共混體系的有關化學反應,結構形態和流變行為,提供了一系列有實用價值的理論依據。聚烯烴的世界年產量約占塑料總產量的1/3,但由於韌性較差,影響了在工程領域的使用。多年來,聚烯烴增韌成了國際高分子學術界注目的課題。通過加入彈性體可以實現增韌,但材料的強度和熱變形溫度會大幅度下降。徐僖採用高聚物增韌聚烯烴,能在保持材料強度基本不變和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礎上,使韌性提高5~20倍。這一成果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導電性是高分子材料學科的一個研究熱點。徐僖借鑒結晶度對金屬材料導電性能影響方面的報導,提出可以通過氫鍵復合降低結晶性聚電解質的結晶度,提高其導電率。他指導他的學生研究了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體系的氫鍵復合,實現了這一設想,使材料的結晶度大幅度降低,導電率提高1~2個數量級。這項成果對推動快離子導體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先後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譯著4種,申請專利20餘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等20餘項,
1982年至1992年間,徐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餘次,發表論文40餘篇。
1960年徐僖撰寫出版了中國高等學校第1本高分子專業教科書《高分子化學原理》。該書成為當時國內各校高分子專業普遍採用的教材,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結束了該專業全部採用國外書籍,沒有中文書可閱讀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後,徐僖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的編寫工作,擔任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編和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副主編。這兩卷已相繼於1987年和1989年出版。他還主譯出版了《聚合物降解過程化學》和《聚合物加工流變學》。1988年他受聘擔任美國Hanser出版社《國際聚合物叢書》顧問編委。1984年和1985年,他受石油部和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委託,先後創辦了《油田化學》和《高分子材料學與工程》兩種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雜志,且擔任主編。
1.徐僖,五棓子塑料,重慶人民出版社,1954。
2.徐僖,高分子物的回彈、回縮及抗沖擊性能,高分子通訊,1959,3(5):278~282。
3.徐僖,高分子物化學原理,高等學校高分子專業教學用書,化學工業出版社,1960。
4.Xi Xu,Ye Shen et al,Studies on Ultrasonic Degradation and Block/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Polymers,Joint Meet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IESC and AICHE,Sep1982,Beijing,China.
5.Xi Xu,Jiayao Zhao et al,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thyl Cellulose Based Lubricant for Cold Pressure Working of Ferrous Metal,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Lubrication,Aug.1984,Colorado,USA.
6.Xi Xu,Qi Wang,Huilin Li,A Study of the Compatibilizing Effect of High-Speed Stirring on Poly(Ethylene Oxide)/Polyacrylamide System,JMacromolSci-Chem ,1986,A23(12):1433~1441.
7.Xi Xu,Xiande Meng,Keqiang Chen,A Study on Poly(Vinyl Chloride) Blended with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and Polyethylene,PolymEngand Sci,1987,27(6): 391~396.
8.Xi Xu,Liwu Zhang,Huilin Li,A Study on Poly(Vinyl Chloride)Blended with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and Acrylic Resin,PolymEngand Sci,1987,27(6): 398~401.
9.Xi Xu,Xiaoyi Gong,Effect of Dispersion of Mica in Matrix on Youngs Molus of Mica Filled Polyethylene,Acta Polymeric Sicina,1991,9(2):108~112.
10.Xi Xu,Zhiwei Xia,Huilin Li,A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PP/SBR Blends,Polymers and Biomaterial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1,79~ 84.
11.Xi Xu,Qi Wang,Structure & Properties of P(MMA-MAA)/PEO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 Formed through Hydrogen Bonding,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91,34(12) :1410~1417.
12.Xi Xu,Qi Wang,A Study in Ionic Conctivity of P(MMA-MAA)/PEO-LiClO4 System,Chinese Sicence Bulletin,1991,36(14):1171~1173.
13.Xi Xu,Shaoyun Guo,Huilin Li,A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IPP/Zinc Neutralized Sulfonated EPDM Blends,Polym-PlastTechnEng,1991, 30(7):751~760.
14.Xi Xu,Qi Wang,Studies on Hydrogen Bonds in P(MMA-MAA)/PEO-LiClO4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 through FT-IR and XP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1,1(2):146~153.
15.Xi Xu,Xiangsheng Zeng,Huilin Li,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HDPE/ZincNeutralized Sulfonated EPDM Blends,JApplPolymSci,1992,44 :2225~2231.
16.Weiwei Xiao,Xi Xu et al,Spinnability of Ultrasonically Synthesized Poly(vinyl alcoholbacrylonitrile) Emulsions,PolymEngSci,1994,34(12): 957~980.
17.Xi Xu,Weiwei Xiao,et al,Morphology and Crystallinity of Particles Formed from Dilute Solutions of Poly(vinyl alcohol-b-acrylonitrile),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acrylonitrile,EurPolymJ,1994,30(12):1439~1442.
18.Xi Xu,Shaoyun Guo,Plasticizing Effect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VC Prepared by Vibromilling Degradation on PVC,PolymPlastTechnEng,1995,34(5):679~688.
19.Xi Xu,Xiangsheng Zeng et al,Ionomer Toughened Polyolefine,JMaterSci & Technol,1995,11(6):391~397.
20.Xi Xu,Shaoyun Guo,Zeqiong Wang,The Effect of Machanochemical Degradation on Processability and Properties of PVC,JPolymer Research,1995,2(4):233~ 238.
21.Xi Xu,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Properties of Polymers ring Mechanical Degradation,The 36th IUPAC Macro Seoul,Aug1996,Korea.
22Xi Xu,Qi Wang,Xiangan Kong et al,Pan-mill Type Equipment Designed for Polymer Stress Reactions,Plastics,Rubber & Composites Processing & Applications,1996,25(3):152~158.
23.曹亞、李惠林、徐僖,羧甲基纖維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膠束行為的研究,油 田化學,1997,14(4):361~364。
24.Xi Xu,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Change in Properties of Polymers ring Mechanical Degradation,MacromolSym,1997,118:189~194.
25.Xi Xu,Shaoyun Guo,Zeqiong Wang,Effect of Mechanochemical Degradation on Gel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C,JApplPolymSci,1997,64:2273~ 2281.
26.Xi Xu,Effect of Irradiation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olefine,IUPAC 3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molecules,July 1998,Gold Coast,Australia.
27.Xi Xu,Synthesis of Some Innovative Block/Graft Copolymers through Ultrasonic Irradiation,The 15th Annual Meeting of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May 1999,Netherlands.
28.Xi Xu,Stress-Inced Reactions of Polymers,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June 2000,Shanghai,China.
29.Xi Xu,Irradi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Stress-inced Reactions Adopted for Making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from Commodity Polymers,ISPMC, 2000,Beijing,China.
30.徐僖,廢舊輪胎變「黑色污染」如黑金,中國粉體技術,2005,(01):34。 1959年,徐僖開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創辦了中國高等學校第一個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他被批准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1987年,他率領的高分子材料學科點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點。1989年,他負責籌建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後流動站,成為中國高分子材料領域第一個四位一體的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在他主持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俄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個國家的26個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徐僖的這些學術活動,與他創建和發展學科、培育科技人才的事業相輔相成。通過將近5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主持的學科點累計已培養研究生、本科生、進修生7000餘名,學生貴州大學校長鄭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長王琪教授,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鄒華維副教授。 吳盛全。
徐老主持的學科點累計已培養研究生、本科生、進修生近8000名,可謂桃李滿天下。 為學術交流,徐僖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除在國內參加有關學術會議,到有關單位講學外,還常應邀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蘭、法國、印度、韓國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和訪問,還邀請許多國外同行專家來華參加學術會議。他每年邀請一些著名專家來華講學。通過互訪和學術交流,他與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工業材料研究院、多倫多大學、拉瓦爾大學、美國羅威爾大學、美國杜邦公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單位許多著名學者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聯合培養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生,進行科研合作,交流科技信息。
G. 90後的發明
我的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我希望它能真正幫助到種植花生的農民。」濃眉大眼的鄭鑫撲閃著長睫毛,笑容有些羞澀。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女孩,竟是第六屆國際發明展的金獎獲得者。
每4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於10月19日在蘇州閉幕。13歲的鄭鑫發明的「靈便兩用花生摘莢機」,在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的3000多項發明成果中脫穎而出,被評價為「方便使用,極具推廣價值」。
鄭鑫所在的福州市台江區第六中心小學,還有林鈴、劉升兩位同學也在此次大賽中分獲銀、銅獎。
這是福州市青少年第一次在國際展覽會上獲獎。福州市台江區第六中心小學也因此備受關注。校長鄭強說,得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據介紹,台江六小堅持「科技辦學」已逾30年,獲獎近千項。其中國際獎項14項,國家級120項,獲得37項國家級專利。
13歲的鄭鑫發明了靈便兩用花生摘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