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生質體是否符合要求為什麼要用低滲漲破法
只有把原生質體放在低滲溶液中,它才會吸水,因為外側無細胞壁保護,所以漲破!
⑵ 什麼是低滲離心法
800r左右的轉速,為了防止
活細胞
在離心過程中破裂死亡
⑶ 納慮技術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納米技術吧?
是美國國家最早發明的。
⑷ 科學家最常用、最簡便破壞細胞膜的方法是
將細胞置於蒸餾水(低滲溶液)中,使細胞吸水脹破(或者稱為低滲脹破法)
⑸ 徐道覺的學術
徐道覺一生的學術成就碩果累累。1995年《美國醫學遺傳學雜志》刊登他長達22頁的長篇自傳時曾列出他發表的338篇論文和著作的題錄[1];2001年1月,他在私人通信中說他已「發表了近400篇論文」,並把他自己看重的最主要原創性貢獻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
1. 1952年發現在人類染色體製片過程中採用低滲溶液預處理能得到分散得非常好的中期染色體。
2. 1961-1963年成功地誘導染色體特定位點的斷裂,是最早報告的染色體「脆性位點」。
3. 1971年創建顯示組成型異染色質的方法即染色體C顯帶技術。
4. 1983年提出誘變劑敏感性與環境致癌作用相關的假說,並於1989年用實驗證明。
5. 1992年創建測量抗氧化劑效率的方法。
上述第1方面最為人熟知,通常在文獻中表述為:徐道覺「偶然」發現了低滲方法。其實,在這「偶然」中卻包含著非常「不偶然」的因素。請看他自己描述當年他在醫學院從事組織培養時發生的奇跡。
⑹ 陶泥誰發明的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圍較廣,有些能耐水,有些並能耐酸.廣泛應用於建築,化工,電力,機械等工業及日用裝飾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製造的工藝方法製成的製品,也叫做陶瓷,如塊滑石瓷,金屬陶瓷,電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廣泛應用於無線電,原子能,火箭,半導體等工業.目前,將所有陶瓷製品通稱為"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們經常接觸的日用品,有時從表面看來很相似,但是,它們畢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燒制陶器的溫度大體在900-1050℃之間.若溫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燒壞變形.陶器的胎體質地比較疏鬆,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較強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無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溫釉.
我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原始社會製造陶器,開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製成一定器形,後來發展為將陶土搓成粗細一樣的泥條,再把泥條盤築成一定器形,將其內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會階段出現了輪製法.進入封建社會後,又發明了模製法,即將陶泥填入模中,脫出器物的全形.人們推測,最原始的燒制方法是堆燒法,把曬乾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燒.在六七千年前,開始使用陶窯燒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陶器的顏色,把陶器分為紅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繪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紅陶是原始社會最常見的一種陶器,它的顏色有如紅磚色.這是在燒窯時,充分供應氣體,形成氧化氣氛,使陶土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便呈現出紅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為灰色或灰黑色.這是在燒窯後期,控制火候,形成還原氣氛,由於窯中缺少氧氣,陶土中鐵的氧化物轉化為二價鐵,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見,一般都比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窯前,在陶坯上進行彩繪,燒後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即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才有的,主要是因為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擾便呈現白色了.
彩繪陶也是帶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區別是陶器燒成後再著色.由於顏色沒有經過焙燒,與坯體粘結不牢,很容易脫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馬俑就屬於彩繪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見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這是在焙燒後期用濃煙熏翳,使煙中的碳微粒滲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現黑色.黑陶製品中有的壁像蛋殼一樣薄,被稱為「蛋殼陶」,十分珍貴.
⑺ RO膜過濾 反滲透技術是誰發明的
美國佛里達大學瑞得(C.E.Reid)教授在1953年時發明的
直飲機的核心-RO逆滲透膜
RO是英文Reverse Osmosis的縮寫,中文意思是「逆滲透」,所謂「逆滲透(R.O.)」是指施加比滲透壓更大的壓力,使水通過半透膜而出去水中雜質和礦物質的一種凈水裝置。
這是美國佛里達大學瑞得(C.E.Reid)教授在1953年時發明的,最早系由植物輸送養分和水分中得到的靈感---植物從根部吸收養分和水分,即可利用滲透原理送到莖和枝葉。
因此若在濃度較高的濃液(不結的水)上加壓,使它通過半透膜。即可將不純的物質分開,包括原來溶解、懸浮在水中的雜質,而得到濃度較低。亦即很乾凈的水,由於RO膜的孔徑是頭發絲的一百萬分之一,一般肉眼無法看到,細菌、病毒是它的500倍,因此只有水分子才能通過,其它雜質和重金屬均由廢水管排出,所以海水淡化的過程,以及太空人廢水回收處理均採用此方法,是體外的高科技人工腎臟。
逆滲透純凈水機是一種高科技的產品。它是經由美國許多的科學家付出無數的心血、時間及金錢研究出來的,並不是一般的濾水器所能比的。
據介紹,六十年代,美國為解決太空人上月球的飲水問題,花費了約5億美元才研究出來的,所以純凈水在美國又稱為太空水。它的功能經過證實是能將農葯、細菌、色素、重金屬及雜質有效地排出並將好的水分子保留下來,壞的水分子分離掉。
此外海水淡化及醫學上的也是運用逆滲透的原理來處理。直飲機、純水機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1、使用溫度在5~45℃,匆使太陽直射。
2、切匆漏水到純水機內,以免毀壞電路。
3、初始安裝後,第一桶水不要飲用,水質合格方可飲用。
4、長期擱置的純水機使用前先行沖洗。
5、出水顯現不正常徵兆(廠家亦會定期通知用戶)及時通知廠家換芯。
6、機器發現漏水等異常情況,及時切斷電源,關閉水源。
7、高層住宅水壓大,需在純水機前加裝減壓閥。
⑻ 冰釜 發明者
冰箱是近一個世紀來才發明的一種家用電器,它不僅可以對食物進行保鮮,還可以運用到儲存醫葯等方面,為人們帶來許多方便。冰箱現在已成為一種人們不可缺少的電器。
實際上,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里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鑒缶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冰箱」。鑒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鑒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鑒正中,方鑒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鑒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到明朝時,北京城裏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周。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裏,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裏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時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通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溫,還可以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貯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處打冰入窖,由工部設專人管理。
金寄水、周沙塵著的《王府生活實錄》中有「王府從五月初一起,開始運進天然冰塊,每房都備有硬木製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監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鮮。」可為當時用冰祛暑的寫照。明代黃省曾的《魚經》裏曾寫道:漁民常將一種鰳魚「以冰養之」,運到遠處,可以保持新鮮,謂之「冰鮮」。可以想像,當時冷藏食物可能比較普遍。
其實,無論冰箱還是冰鑒都是在過去平民無權使用的,然而他們卻有自己的一套製冷食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邊用提籃盛上瓜果,然後系籃於轆轤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籃懸浮於冰涼的冷水中。
⑼ 為什麼原生質體檢驗的方法是低滲漲破法,低滲漲破法的定義是
因為原生質體是指去除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的細胞壁剩下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低滲漲破法 講的是濃度問題:當細胞液濃度低於外界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高於外界濃度時,細胞失水。也就是濃度平衡。舉個例子:植物被「燒死」,就是由於植物細胞液濃度低於外界濃度使植物細胞失水造成的。綜上所述即:低滲漲破
只有把原生質體放在低滲溶液中,它才會吸水,因為外側無細胞壁保護,所以漲破
⑽ 紙的發明者是誰
復寫紙的發明在19世紀初,發明人是英國的韋奇伍德。那時,他正在倫敦經營一家文商店。韋奇伍德經常用鉛筆給他的固定客戶寫信,向他介紹商店裡新進的幾種文具。這些信的內容幾乎一樣,他機械地寫著,有些厭煩。「能不能同時寫成兩封、三封信呢?」看著後一張紙上留下的上一張紙的字痕,韋奇伍德腦中突然冒出了這個念頭。
要實現這個念頭似乎不很難,韋奇伍德很快就琢磨出了方法:將一張薄紙放在藍墨水中浸潤,然後夾的兩張吸墨紙之間使之乾燥而成。書寫時,可將其襯在一般紙之下,從而獲得復製件。1806年,韋奇伍德獲得了他的「復制信函文件裝置」的專利權。
韋奇伍德的發明問世時,英國的商業活動已很發達,復寫紙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發明大受歡迎,韋奇伍德干8脆辦了一家工場,專門生產這種特殊紙張。後來,法國人改用甘油和松煙滲透進紙里的方法製造復寫紙。大約到1815年,德國人再進行革新,以熱甘油加上煤焦油中提煉的染料,經細磨調研,塗於韌性的薄紙上製成新的復寫紙。以後人們又在這種復寫紙的塗料中加入蠟料,以降低粘度,這就是我們今天常用的復寫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