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皮影戲是誰創造的,中國第一部皮影戲叫啥名,在哪個地方留傳的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華縣皮影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❷ 山西皮影戲是誰發明的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
晉中一帶,皮影戲班社甚多。數百年來,它以孝義為中心,先後在汾陽、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縣、太谷、平遙、介休、靈石、隰縣、交口、沁源等縣廣為流傳,並安家落戶。不少大商號、大戶人家,出於吉慶之意、喜愛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有的供一班,有的供兩班,甚至三班。文水縣徐家鎮商號「元生合」就供有兩班影戲,即「吉慶班」、「成慶班」。不少商號的影戲班,是以商號名為班名。介休城南街「增盛昌」賃鋪,供有三班皮影戲,兩班叫「增盛昌」,一班叫「增盛軒」。至於有「皮影之鄉」盛譽的孝義縣境內的皮影班社就更多,據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全縣有近四十個皮影戲班。可記班名者二十有餘,從事其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民國年間,盡管戰亂頻仍,皮影活動卻從未停息。到建國初期,在文化館備案演出的皮影班還有九個,參與者近百人。1953年,孝義皮影曾參加「山西省首屆民間藝術會演大會」。事後,調孝義老藝師那鵬飛領導的第一班皮影回省備案,即太原市月影劇團之前身。
在晉南一帶,以曲沃為源頭,碗碗腔影戲,先後傳播到平陽、蒲州、解州等地。多少年來為群眾喜聞樂見,凡遇婚嫁喪葬、得子續後,都肯出錢唱台皮影小戲。有些富裕人家,就連大牲畜下了駒,也要請皮影戲熱鬧兩天,以示祝賀。似乎不這樣做,就覺得不喜慶,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南北兩路的皮影班社,均為半農半藝的臨時組織。農忙種地,農閑唱戲。在人員配備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緊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只要有七個人,雖然緊張,但勉強可以開戲,如有八個人正好,九個人就比較消停。但在活動形式上卻有所區別。南路皮影班內容單純,只演皮影戲。而晉中皮影班卻是皮、木同台,晝夜不一。白天以晉劇形式演木偶戲,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戲。
由於南北兩路皮影活動形式有別,所以,在演出設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最早,皮影戲沒有固定的場所,都是臨時搭台。唱完拆掉,再唱再搭。在晉南一帶,素有「七長八短」之說法。即七根長椽、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個皮影戲台,非常簡便。而在晉中一帶,卻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戲台太小,難以行動。所以,不僅要求范圍大,而且要有前後台之分,常以蘆席為之。在孝義境內,早在清中晚期就有了皮影戲的專用戲台,分皮影戲台和皮、木兩用戲台。尤其在縣西山區,幾乎村村壁壁都有。大者二十平方米,小者僅十平方米左右。至今仍保留有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皮影戲台實體十餘座。為山西別處少見之建築。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化,以及其它種種原因,皮影藝術趨於衰敗。南北兩路皮影班社,倖存者無幾。到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初期,都改為真人扮演角色,搬上了戲曲舞台。[2]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❸ 皮影是誰發明的
李少翁
兩千來多年前,漢武帝愛自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❹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4)皮影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皮影戲通過藝人製作的道具、影人來表現作品內容,這同古代傀儡戲一樣。其他各地的戲曲通過臉譜、唱腔和劇本來展現內容。在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戲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影人的臉譜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畫和雕塑的影響之外,和地方戲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皮影戲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凈丑諸行,不同譜式和紋樣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描繪樣式。由於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響,只能顯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於側面描繪的局限,反而帶給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形象更概括,更獨特,憑借獨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觀眾。
從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影人我們可以發現,皮影的臉譜中可以找到許多在戲曲里已經失傳的東西。如果從皮影出發來研究傳統戲曲,會從不同方面發現其深刻價值。
❺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起源: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歷史:
1、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3、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
4、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7、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5)皮影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皮影傳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
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❻ 皮影戲 來歷
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內文藝活動形式之一。山容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
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陝西省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刻工精細,裝飾性強,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艷麗。
【拓展資料】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
❼ 皮影戲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主要在那些地方盛行。
一.起源
皮影戲在台灣有另外一個名稱「皮猴戲」或「皮戲」,因為它的動作有點兒吊兒郎當,有些滑稽,看似猴子一般,所以稱為「皮猴戲」。回溯台灣的歷史,明末清初時,鄭成功來到台灣趕走荷蘭人時,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軍中有演出這樣的戲,於是皮影戲隨著軍隊被帶到台灣,已有將近數百年的歷史了。其源由比布袋戲還久,布袋戲大約是在清朝時二百多年前傳進台灣。布袋戲是由福建來的,皮影戲是從廣東潮州來的,所以台灣的皮影戲正式的名稱是「潮調」。
皮影戲大約起源於漢朝,漢武帝一位心愛的嬪妃-李夫人,紅顏薄命,武帝十分思念,就詢問文武百官,是否有讓李夫人還陽的方法,文武百官為避免武帝因思念而廢寢忘食,甚至不理朝政,於是請了一位江湖術士魏少翁,魏少翁稟告武帝:「夜晚時分,當您的愛妃回來時,只能遠觀,不能近看。」衛於是剪了一個愛妃的肖像,此即剪紙藝術。透過月光,隔著帷幕,顯現剪紙的影像,武帝朦朧一看,像是愛妃還陽了,幾次後,武帝的病便治好了。
另一個說法是,是民間傳說,是否屬實,並無史證可以考察。漢代名將韓信,十分的聰明,他發明三件事,一是設賭博,聽說韓信死前曾哭說:「賭只能被人摸。」所以賭博的人都會輸。二是設皮戲,韓信在某一戰爭中,四面皆受敵軍包圍,只好在城內就地取糧,牛、羊、馬皆可為食,至於獸皮則拿來擋風遮雪遮雨,但是時間一久,皮上面的毛和脂肪會脫落,冬天時,士兵在城樓上生火取暖時,城牆外的敵軍透過獸皮隱約可看到城內士兵的影子,便不會貿然進攻。因為牛皮會透光,為了給士兵娛樂,於是便將牛皮雕刻成人偶的樣子,用布當作帷幕,打上光源,便成為皮影戲的樣子。
二、發展歷史
皮影戲經過歷代的打壓,尤其在清朝時,清廷怕民眾反清復明,即使有三五個人集會,就會覺得有問題,何況是晚上點燈,戲弄皮影,弄得十分吵鬧。因為朝廷覺得有「顯明」的意思,所以打壓皮影戲,使得皮影戲無法發展。導演張藝謀有一部電影「活著」,內容是主角葛優出院後向人家借錢,對方沒錢,於是拿了一個皮箱給葛優,箱子內全都是皮偶,告訴葛優:「你帶去,說不定你可以用得到。」經過國共內戰,葛優在軍中,三不五時便以被單當作帷幕,拿出皮偶耍耍,演給共產黨看,也演給國民黨看。後來共產黨叫他把皮偶燒掉,有一些小鐵片要做子彈,拿去打蔣介石的屁股。
台灣的皮影戲所有的典故都與軍隊有關。皮影戲的行頭簡單又少,提了一個皮箱就可以演,其他戲最少也要有布景、戲服、頭盔、帽子、綵帶之類,皮影戲只要一個皮箱就可以裝很多的皮偶,再點起油燈便可以表演。以前沒有電燈,用的是油燈,古早以前有一句對聯「雙手托起千秋將,孤燈照射萬古人」。皮影戲早期是不用布幕的,台灣早期的皮影戲是用紙做布幕。
日據時代的布袋戲及皮影戲也受到限制,布袋戲演出的內容限於與日本有關的劇情,皮影戲因為需要光源,自然受到打壓。直到台灣光復後,皮猴戲約有一百多團,當時的娛樂有布袋戲、歌仔戲及皮影戲。但是皮影戲的發展逐漸沒落,以致於表演的藝人減少,想學的人也不知道要到何處去學。
以前的皮影戲講求的是「祖傳制度」,例如師傅會傳授技藝給媳婦,卻不會傳給女兒,因為怕手藝會外傳,與自己競爭。尤其早期的老師傅在表演皮影戲時,會在身後搭起一塊板子,負責打鼓等演出樂器的師傅則在板子後,所以實際上是看不到師傅是如何操作表演的。老祖宗所留傳下來的智慧與產業,若後人不加以學習、保存與推廣,則許多傳統技藝便會很快就失傳了。等到要再次學習時,反而要向外國學習。其實皮影戲在外國很風行,我曾經到過荷蘭與日本,日本稱之為「流行皮影」,我到荷蘭的萊登大學,看到對方有關皮影戲的技術與製作水準相當高,而且有固定的劇場,每年都安排例行公演,政府也有補助。台灣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過去一向不太受到重視,但是皮影戲的優點有:1.能夠演出許多中國傳統的戲劇,例如封神榜、三國演義、水滸傳、武松打虎等傳統文學故事;2.可以演出小朋友喜歡的「動物戲」,例如烏鴉、狐狸等動物,像沙漠風暴之類的自然現象亦可以演出,這是人戲無法演出的;3.演出動作簡潔俐落,例如射飛鏢、跨馬等動作,藉由人們的已知經驗的印象,就能表演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
三.流行地及種類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❽ 皮影是誰發明的.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現代皮影藝術表演:北京市前門大柵欄中華皮影文化城,熱河皮影劇團每天演出七場,袖珍皮影劇團。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4658.htm
❾ 皮影戲是誰發明的啊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但是,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全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數字化的皮影動畫卻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製作也相當的方便,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意的進行修改。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沉重,而給它賦予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我們可以在動畫中應用電影中各種長鏡、短鏡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戲的方法來演繹現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網路的技術,讓皮影戲(而不僅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都不需要製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藝,只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創意即可。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把皮影戲製作成數字動畫的初衷,我們也相信這樣的表現手法能夠賦予傳統皮影戲新的生命及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