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宣言基礎知識

創造宣言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1-05-24 16:39:33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的解釋

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開始,獲取知識是實踐的成果。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出自陶行知的教育語錄。這體現了陶行知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的治學態度,也蘊含著其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歷來把讀書、聽講當成「知之始」,並以之為知識的唯一來源,習之既久,學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終於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他認為:行(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新。

(1)創造宣言基礎知識擴展閱讀

陶行知先生的經典語錄: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國之本。

3、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7、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8、鄉村師范之主旨在造就農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

9、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民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10、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2. 創造宣言這是一篇議論文里的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3. 創造宣言從體裁上屬於議論文中的哪一類

畢業論文的復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制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二)、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4. 誰有創造宣言的讀後感啊我有急用

在現代文閱讀中,整體閱讀、宏觀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准確理解文章,還需精讀細讀,具有領悟語言的能力。這里說的是一種感悟能力,是在瞬間抓住重要信息的近乎「本能」的發現力。這實際上是在一瞬間把情感、經驗、知識等在理智的統帥下全部動員起來的能力。這種感悟力、發現力應注意以下幾項。

1. 對「指示語」的敏感。

語言交際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許多語境特徵,如交際人之間的人稱關系、社會關系、上下文的照應、聯系,都會在話語得到反映。這「反映」的語言成分就是「指示語」。敏銳地把握「指示語」及其變化,是准確迅速地理解文意的重要條件。指代性詞語在文章中非常靈活,指代的范圍也極為廣泛,所以首先要明確是「近指」、「遠指」抑或「不定指」;然後結合語境進行分析、概括;最後將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如1994年全國題第23題,問: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 四角龍的頭骨 B. 頭角上的骨架 C. 被越的顳孔 D. 穿 越顳孔的肌肉。看原文「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請注意,這里所說的「更為重要」是什麼?是咀嚼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在位於頭角上的骨架上,帶點的字正是「其」的指代之意,故選B項。

2. 對「關鍵句」的敏感

文章中常有集中而鮮明地表達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圖、思路的句子,把握住這樣的句子,無論是對宏觀還是對微觀,都是重要的。主要有:(1)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相對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的作用。(2)中心句��語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時要迅速從大量的擴展句中抓住中心句。(3)轉承句��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了使層次間連貫緊湊,中間常用轉承句或轉承詞。(4)點睛句��有的句子在語段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5)警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6)感情句��語段中有些句子明顯地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7)矛盾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8)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運用一些修辭格。(9)結尾句��語段中的結尾句。或概括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讓人思索,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

抓住這些語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如1999年全國題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節錄)》中這樣的句子特別多。如每一段的首句幾乎都是中心句,如果抓住了這些句子,理解問題便迎刃而解。

3. 對「情調語」的敏感

一般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種感情基調,而這基調總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詞語顯現出來。如1991年《世間最美的墳墓》中的一段為例:「風兒在俯臨這無名者墳墓的樹木之間颯颯的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說「風兒」就有「輕柔」之感。「颯颯響著」,我們從「動」中感到的是「靜」。「和暖」、「溫柔」本身就帶有鮮明的情調色彩。「嬉戲」更是生命力的外觀。這樣,就構成了總的「情感基調」:靜穆中又有生氣,樸素中不乏溫暖。

5. 67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於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塗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農歷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貫地: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純宜,汪病逝後又娶妻吳樹琴;長子,陶宏生;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
陶行知,中國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浚,後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編輯本段]教育思想
1. 陶行知與育才學校
● 「手腦相長歌」
所謂手腦相長,即手腦並用、手腦皆強,
陶行知為什麼要寫這首歌呢?
舊中國漫長的歷史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由此形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
從教育方面說就要培養手腦並用、手腦雙敲的人。要勞力者勞心,勞心者勞力,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根本的問題。
● 育才學校
「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陶行知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
1939年,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創辦的成績最大的學校,學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難童,對學生不收學費和生活費,因而經費非常困難。有人問陶行知「你何必背著石頭過河呢?」,陶先生說「我背的不是石頭,是愛人」。這是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勞動人民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
陶先生有四個字「愛滿天下」。不僅愛人類,而且愛生物,反對把生物弄死來做標本,把生物學變成死物學,這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推廣這樣的愛,可以教導人們不再互相殘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946年對陶行知的評價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澤東
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客。 —— 周恩來
萬世師表。 —— 宋慶齡
當今一聖人。 —— 董必武
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僅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鬥士。 —— 泰戈爾
陶行知解字
1938年秋天,時值抗戰時期,陶行知到湖北宜昌的一個小學里演講。演講中,他幽默地拆了一個「春」字。他說:「『春』字是由一個『三』、一個『人』和一個『日』字組成,三人為眾,這叫眾人壓『日』,壓得日本侵略者透不過氣來。所以說,我們的抗戰必勝,春天必將屬於我們中國人民。」
這段精彩講話既反映出陶行知的博學多才,也表現出他愛憎分明的品德。講話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博得了全場熱烈掌聲。
[編輯本段]學習陶行知
●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養,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並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論,並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諸實踐,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績。他的品德、修養和理論都值得學習和繼承。
● 陶行知是堅強的民主戰士
抗日戰爭結束後,廣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對內戰,陶行知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員,他為爭取民主和平,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著名民主人士、學者李公朴(育才學校副校長)和詩人聞一多被蔣介石槍殺。有消息說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殺名單,陶說:「我等著第三槍」,結果因疲勞憂憤而死。(在這之前的1936~1938年陶行知受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之託,周遊26個國家,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宣傳各種抗日主張,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陶行知是詩人
陶行知創作的詩歌的特點是大眾化。他的詩是為廣大群眾而寫,他說要老媽(沒有文化的老人)聽得懂才能稱及格。他的詩有許多都譜成歌曲,如鋤頭舞歌、鐮刀舞歌、手腦相長歌。
●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
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2、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
3、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
4、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
5、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首先應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與人無關的教育。」
● 理解
人接受教育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書本知識(間接的,包括聽講),一種是直接的,即從實踐獲得的。生活教育包括這兩部分,並沒有把讀書排斥在生活之外。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一個大概念,所謂「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動。因此可以說一切活動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 關於「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論的一個總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做了解釋。
「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師杜威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
「生活即教育」是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曉庄師范學校的校訓,這是陶先生傑出的創造。
「教學做合一」的確立
1、陶行知自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中國教育有改革之必要,當時就主張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
2、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務會議上辯論兩小時未能通過。
3、「五四運動」爆發,陶先生發表《教學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響一律改為教學法。
4、兩年後,教學做的理論成立,最終確定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
● 比較「教授法」和「教學法」
「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
● 過去的教育、現在的教育和將來的教育
[編輯本段]關於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重新給生活教育給予了一個定義。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Life ecation means an ecation of life , 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
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人有所准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2.終身學習觀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是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
● 《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麼區別》
陶先生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說明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別,那麼二者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呢?
(一) 傳統教育
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1.它教學生吃自己
傳統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它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里,不許提問;好一點的,在課堂里允許提問了,但不許學生到大社會里、大自然里去活動。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於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在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也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學生吃別人
傳統教育教人勞心而不勞力,它不教勞力者勞心。傳統教育更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更明白一點,就是教人陞官發財,發誰的財呢?就是發農民工人的財。因為只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數的生產者,他們吃農民、工人的血汗。生產品使農民工人不夠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完全相反
1.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2.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陞官發財。生活教育只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在《新時代的學生》一文中說:
舊時代之學生的生長過程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新時代之學生的生長過程是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編輯本段]現實狀況
教是單邊的教,教學是雙邊的配合,教學做合一是完整的結合。它是曉庄學校的校訓,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中心。
而現在的中小學都普遍使用傳統教育,一些學校宣稱自己的學校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統一」。要知道,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尖銳對立的。
●社會即學校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後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於偏狹。
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任何人都可以做師生。
△《創造宣言》
1.陶行知認為宇宙間過去沒有的,經過人類的努力,現在有了。表明人類的一切精神力量都無過於創造的精神。因此他寫了這篇《創造宣言》號召一切有為之士,把這一偉大而庄嚴的工作接過來繼續創造。
2.教育者的創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我們的石像、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學習的學生。先生創造自己,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
以上可以看出陶先生的師生徹底平等觀念,教師對學生人格尊重以及信任,由此看出教育民主的充分貫徹。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後改名知行、行知。祖籍紹興會稽,生於安徽歙縣。家貧,幼入私塾,15歲入歙縣崇一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杭州教會辦廣濟醫學堂。當得悉要入教會之學生方可去醫院免費實習時,憤而退學。宣統二年(1910),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民國三年(1914)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先後獲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和文學碩士學位,成為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之學生。六年回國,任南京高師(後改東南大學)教授、教務長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於八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動」之主張,並參加《新教育》雜志編輯工作,後任該雜志主編。十二年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本》,推廣平民教育。十五年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倡導鄉村教育運動。次年3月在南京創辦「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校」等理論;10月在蕭山湘湖創辦「浙江省立鄉村師范學校」。二十年發起「科學下嫁」運動,從事科學普及工作。次年組織生活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倡導「教學做合一」教育活動。「一二·九」運動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提倡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在重慶先後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三十四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中央委員兼民主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辦《民主》周刊。三十五年7月病逝於上海。毛澤東同志題詞「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古廟敲鍾錄》等。現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選》、《陶行知全集》等。《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本段]名言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 教育是立國之本。
3、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7、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民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8、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
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
三、強健活潑之體格。
四、優美和樂之感情。
9、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10、鄉村師范之主旨在造就農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
11、活的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穀。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衛。他要叫鄉村變為西天樂園,村民都變為快樂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
13、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14、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補。污即洗。勞即謙。亂即理。債即還。病即醫。過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復。帳即記。
教書育人: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陶行知
8、.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陶行知
為人師表:
1.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
2.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陶行知
因材施教:
1.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2.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教學方法: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陶行知
2.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陶行知
成功教育: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陶行知
啟發式教學:
1.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
——陶行知
2.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陶行知
創新與實踐:
1.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
——陶行知
2.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4.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
——陶行知
養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陶行知
2.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
——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來,建築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
——陶行知
[編輯本段]經典作品

閱讀全文

與創造宣言基礎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