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挑戰杯科技發明製作a類和b類的區別
一、投入量不同:
1、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製作投入較大的作品。
2、B類指製作投入較小。
二、設計目的不同:
1、A類為國家科技提高創造條件的大發明製作。
1、B類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製作
科技小製作的類型根據科技小製作思考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模仿型、創造型兩種。
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
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參賽
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作品一般分為三大類: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
凡在舉辦競賽終審決賽的當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類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國籍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參賽。
每個學校選送參加競賽的作品總數不得超過6件(每人只限報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過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過1件。
各類作品先經過省級選拔或發起院校直接報送至組委會,再由全國評審委員會對其進行預審,並最終評選出80%左右的參賽作品進入終審,終審的結果是,參賽的三類作品各有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且分別約占該類作品總數的3%、8%、24%和65%。
❷ 什麼科技是中國發明的
一、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活動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的山西堪輿家丘延瀚,被後世堪輿家推崇為堪輿術三針(正針、縫針和中針)中最早出現的正針法的創始人。
二、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三、火葯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
四、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
五、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❸ 科技發明有哪些
造紙術
造紙技術來的發明,是源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❹ 最新科技發明有哪些
http://www.hzqbbc.com/
http://www.sznews.com/tech/content/2006-11/07/content_516001.htm
http://www.qsng.cn/html/jykj/zxxxView/2006111084731_8.html
http://www.techweb.com.cn/life/2006-11-06/114959.shtml
❺ 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有哪些
1、核武器
美國首先在1945年7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蘇聯緊接著在1949年成功試爆,英國是1952年,法國是1960年,中國是1964年。
❻ 二十世紀十大科技發明是什麼
1、飛機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
美國的萊特兄弟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萊特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2、青黴素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葯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
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
3、電視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電視,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4、原子彈
1945年8月,毀滅地球的播朵拉盒子在日本廣島與長崎被打開,當時國際強權一心只想以這種威力極大的致命破壞武器去壓倒對方。美國首先在1945年7月於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蘇聯緊接著在1949年成功試爆,英國是1952年,法國是1960年,中國是1964年。
5、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計算機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思考的形態。70年代末電腦廠商開始開發較小型的個人電腦,到了80年代初市場上有了大眾化的電腦消費產品。個人電腦加快社會數字化腳步,幾乎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被電腦完全感染.沒有人能夠拒絕電腦進人生活之中。
6、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
7、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
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
8、激光技術
1960年,梅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可實際應用的紅寶石激光器。它標志著激光技術的誕生。
近年來,激光技術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應用的范圍不斷拓展,如激光保鮮、激光育種、激光醫療、激光美容等等,已成為科技人員研究的熱門領域。
9、塑料
開始於1909年美國人L·貝克蘭發明的酚醛塑料的製作方法。
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
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
10、尼龍
1928年,美國有機化學家卡羅瑟斯應聘在美國杜邦公司設於威爾明頓的實驗室中進行有機化學研究。1935年以己二酸與己二胺為原料製得聚合物,由於這兩個組分中均含有6個碳原子,當時稱為聚合物66。他又將這一聚合物熔融後經注射針壓出,在張力下拉伸稱為纖維。
這種纖維即聚醯胺66纖維,1939年實現工業化後定名為耐綸(Nylon),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
尼龍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尼龍的出現使紡織品的面貌煥然一新。用這種纖維織成的尼龍絲襪既透明又比絲襪耐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年,尼龍工業被轉向制降落傘、飛機輪胎簾子布、軍服等軍工產品。
❼ 最新的科技發明有什麼
反物質飛船
一種最新的科技發明。
最早出現在《反物質飛船》(威廉森)中,它首先於1942-1943期間在《驚奇故事》連載。
美國研究反物質太空船 以正電子為燃料6周可達火星
以正電子為燃料只需幾十毫克,速度卻比核動力太空船快一倍
時報綜合報道 美國宇航局先進理念研究所(NIAC)正在資助一個研究小組,該小組正致力於以反物質作為動力的太空船研究。
燃料重量比方糖還輕
科幻小說中,大多數自主型恆星飛船使用反物質做燃料,原因是反物質是最具潛力的燃料。要想把人類送上火星,需要成千上萬噸的化學燃料,但是如果以反物質為燃料的話,僅僅幾十毫克的反物質(一毫克約為一塊方糖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幫助人類實現登上火星的夢想,而且只需要6周時間。
以前的反物質太空船設計使用反質子,它們在湮滅時會產生危害性的高能伽馬射線,所以可行性不大。新設計將採用正電子,正電子產生的伽馬射線能量比反質子低400倍,從而可以避免產生這種極具放射性污染的副作用。
如何儲存成技術挑戰
先進理念研究所正對此展開初步研究,不過目前還面臨一個技術挑戰,那就是生產正電子價格過於昂貴。在太空中,宇宙射線中高速粒子可以通過相互碰撞產生反物質。而在地球上,我們卻需要通過粒子加速器來生產反物質,NIAC首席研究員史密斯說,「據粗略估計,以現在的技術來為人類火星之旅生產正電子,每生產10毫克正電子將耗資約2.5億美元」。
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在小型空間內儲存足夠的正電子。因為它們會吞食正常物質,所以無法把它們裝入瓶子,只能存放在電磁場內。科學家們正致力於研究開發克服這些挑戰的方法,假如他們的努力實現,也許未來人類真的可以藉助科幻小說里描述的能源遨遊太空。
反物質太空船三大優勢
正電子動力太空船與現在美國的火星登陸計劃相比將有幾個方面的優勢。
優勢1:旅途更安全
美國火星登陸計劃正提議使用核反應堆為火星太空船提供動力。但是核反應堆相當復雜,在火星之旅中很多潛在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核反應堆發生故障。而正電子反應堆能像核反應堆一樣為太空船提供充足動力,並且其結構相當簡單。
優勢2:不會產生殘留物
採用核燃料作為動力的太空船在其核燃料用完之後所產生的核廢料仍具有放射性。如果使用正電子反應堆,在其燃料耗盡之後則不會產生殘留物,因此即使殘留正電子反應堆偶然進入地球大氣層也不會引發安全方面的擔憂。
優勢3:45天內可達火星
正電子反應堆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速度。按照火星登陸計劃,太空船和宇航員將在大約180天後飛抵火星。正電子動力太空船可能只需要90天左右就可抵達火星,甚至有可能在45天內完成。
❽ 科技發明有哪些
納米技術的出現,為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拓展了廣闊空間,這無疑又版是一次新技術的革命。將納權米技術應用到材料領域,具有不沾水、不沾油的特點。防霧的風擋玻璃,自清潔的納米布等都已經相繼投入使用,測實驗中心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讓臨界摩擦變滑動為滾動,使產品具有神奇的功效。北京大學留美博士李正孝教授研發的納米燃油添加劑已於三年前實現了產業化,該產品以添加經過液相納米組裝技術處理過的納米尺度水顆粒為特徵,以全新的物理作用改變了燃油的燃燒過程,經過數百萬噸的燃油大規模使用,節油率達到10-20%。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代產品——BONUS納米燃油添加劑,該產品在萬分之一的添加比例下,經過國家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檢測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油田節能監測中心、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環保局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機構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能大幅度節能和降低尾氣有害物質排放,特別是對已成為環保焦點的氮氧化物的尾氣排放,有獨到的凈化作用。另外,該公司最近推出了納米潤滑油添加劑,並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運輸學院的台架檢測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油料及油料裝備檢減磨證明,缸壓增加、動力提高、節能環保。
❾ 古今中外的科技發明有什麼
史豐收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史豐收速演算法發明人 史豐收(1956.2.23.-2009.9.29.),男,陝西省大荔縣兩宜鎮人。 198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曾任史豐收速演算法國際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史豐收速演算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八、九屆委員、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國際速算發明家史豐收教授,從11歲開始鑽研速演算法,經過10年的努力,成功地打破幾千年來四則運算的傳統計演算法,創立了能夠不用計算工具、不列運算程序、從高位算起、一口報出正確答案的快速計演算法,因而轟動海內外,獲得極高的評價。史豐收教授不但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亦被列為中國大陸的數學奇才。史豐收速演算法的計算速度甚至比計算器還快,1990年由國家正式命名,現已編入中國大陸九年制義務教育《現代小學數學》教材和馬來西亞國家正規教材,史豐收教授的事跡已編入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課本和《思想品德》課本及中學《政治》課本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贊「史豐收速演算法」是教育科學史上的奇跡,對開發人腦智能具有重要意義,應向全世界推廣。1991年5月,史豐收速演算法國際研究與培訓中心在中國深圳成立,美籍華人、世界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也分別題詞祝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親自發函祝賀。「史豐收速演算法研究所」也隨後成立,成為研究「史豐收速演算法」的重要學術重地。 目前,史豐收速演算法已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和傳播,學生達上千萬。史豐收速演算法這項由中國人發明的智慧成果正在造福人類。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連續三屆總幹事親切接見史豐收教授,並對史豐收教授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現在,他正在積極從事推廣工作,希望這項中國人發明的智慧成果,能貢獻給全人類。 1967年11歲的小豐收與母親的合影。他母親信奉基督教,具有勤勞儉朴、善良為人的品德,對子女教育要求非常嚴格,從小要求他們愛祖國,為人民做好事。這一年,11歲的小豐收正式提出速演算法的課題。母親的期望無時刻不激勵著他樹立為國爭光、刻苦鑽研、立志成才的理想。由於當時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被迫停課,於是他無法上學讀書,便在家裡埋頭鑽研速演算法,有限的練習紙用完了,由於家庭貧困買不起紙和筆,他便在牆壁上練,用木棒在地上堅持練,甚至在被單上、自己身上、手背上都寫滿數字,被別人誤認為「瘋子」。 有最了解他的慈母才理解孩子在探索速演算法。「天道酬勤」、「功不負人」,他終於在1970年成功發明了速演算法。1992年正當史教授要把自己發明的速演算法成果向全球推廣之際,驚悉在家鄉的母親因心肌梗塞不幸與世長辭,這對工作在離家鄉千里之外,深愛自己慈母的長子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為了報效祖國的培養,實現慈母要為人類做好事的囑托,他化悲痛為力量,孜孜不倦的投入史豐收速演算法的推廣工作,立志為中華民族爭光。 2009年9月29日,速算大師史豐收不幸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享年53歲。史豐收的骨灰,10月4日從北京護送至陝西省大荔縣的故鄉安葬。 英雄出少年 史豐收從小就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上幼兒園時總喜歡把「小」字倒過來寫,阿姨說他寫錯了,他卻說「大」字的兩條腿向外伸得大大的,「小」字的兩條腿就應該向里並得小小的。他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上算術課,他向老師提出了一個怪問題:「算術能不能從左向右算起、從高位向低位算起呢?」此刻老師沒有批評他問得奇怪,而是鼓勵他說:「古今中外,幾千年都是從低位算起的,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你要是有本事,也可以發明創造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站好創新的制高點,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誰也沒想到年僅11歲的史豐收真的搞起了發明創造,他開始了從高位算起的艱難探索。那時正逢文革時期,學校停課了,這卻正好給史豐收提供了充裕的時間。他每天就趴在家裡的大炕上列算式,找規律。練習本寫完了,就在廢紙上寫;廢紙寫完了,就在自己身上畫;身上劃不下了,就在地上、牆上畫。那時史豐收家的牆上寫滿了算式,本來雪白的牆壁都成了「麻子臉」,他媽媽說那時家裡整個就成了數字的海洋,隨便那裡都有史豐收寫下的數字和算式。有次他媽媽給他兩個大饃吃,見他正忙著計算顧不上吃,就把大饃放在他旁邊讓他等會吃,誰知老半天,他也沒吃一口,卻在大饃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學校停課七個月,史豐收在家算了七個月,終於摸索出了任何數乘以2至9,從左向右,從高位到低位的速算規律,編出了「算前位,看後位,提前進位」的速算口訣。 「天天算」+「時時算」 史豐收迷上了他自己發明的速演算法。文革時搞「天天讀」,要求學生上課背毛主席語錄,史豐收經常在桌面上立一本紅皮書,像搭個小屏風似的,然後就躲在下面算他的算術。後來秘密被老師發現了,他解釋說語錄本他早在課外時間背熟了,現在可以騰出時間來算算術了,老師一考他語錄,他真能背誦如流,因為他的聰明好學,老師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從此格外愛惜他,允許他在別人「天天讀」的時候進行他的「天天算」了。 史豐收不僅「天天算」,而且「時時算」。他不放過生活當中的每一個驗證他的演算法的機會。給別人算帳他最熱心,時間久了,人家知道他算帳又快又准也樂意讓他幫忙。即使走在街上看見汽車賓士而過,他也會將汽車後面的號碼數字乘一遍,諸如此類的計算他樂此不疲。有一次他和一個小夥伴在街上走,他口裡嘀嘀咕咕地默算著數字,手指也不停地掐著。正好一位婦女領著一個小女孩迎面而來,突然小女孩站住不動了,驚疑地看著史豐收對她媽說:「那個人怎麼啦?好像是個神經病。」這些話史豐收一點沒聽到,還沉浸在他一個人的數字世界之中,過後同伴告訴他,他才禁不住大笑起來:「啊,我成了神經病!」史豐收就這樣算了三年,終於在解決一位數乘法的基礎上,摸索出了一套多位數乘法和加、減、除法的速算規律。 夢圓科大 1972年,史豐收在西北大學附中學習其間,鑒於他的優異成績,北京大學決定破格錄取他入學,但由於當時正處在「上山下鄉」的年代,北京大學的申請未獲批准。史豐收高中畢業後,又值「四人幫」掀起「反擊右傾翻案風」,他被認定為「修正主義的苗子」受到批判,不得不離開省城回到家鄉,史豐收處於極度悲憤之中。1977年恢復高考,史豐收高興地參加了高考,卻因准備不充分未被錄取,再一次受到挫折。 1978年1月,史豐收決定進京毛遂自薦,農歷大年初四踏上了進京的列車。在北京,史豐收受到了中國科學院教育局的熱情接待,他的速演算法也受到了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學者的肯定。經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批示,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史豐收為數學系學生。在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楊海波特意委派一位講師與史豐收住在一起,給予重點培養。楊海波還經常親自對史豐收諄諄教誨。在中國科技大學期間,史豐收學習了馬克勞林級數,解決了對數和任意三角函數的速算問題。1979年3月,史豐收在學校的支持幫助下,撰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專著<<快速計演算法>>一書,先後發行2000多萬冊。同年9月,中央電視台特邀他舉辦<<快速計演算法>>電視講座,在全國引起轟動。史豐收立即聞名遐邇、成了全國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他的腦子比電腦快 史豐收速演算法不僅獲得了國人的認可和青睞,也受到國際人士的關注。1987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訪華,特意會見了史豐收教授,並看了他的速算表演,驚嘆不已。他當即邀請史豐收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大會。10月23日中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廈,史豐收為參加大會的158個會員國的代表進行了速算表演。出第一道題的是斯里蘭卡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的夫人,當這位夫人把891876乘9寫在黑板上,手中的粉筆還沒有放下的時候,史豐收已經把答案寫了出來:8026884。隨後,裁判手中的計算器也顯示出了相同的答案。接著一位非洲國家的代表出了一道用17個個位數字相加的題目,史豐收不假思索地就得出了答案,而裁判此時還在一個數一個數地在計算器上相加呢!黑板上又出了一道多位數相乘的題目:43879乘以7089。史豐收略一思索,得出了答案:311058231。而這時裁判手中只有8位數字的計算器卻無論如何也顯示不出9位數的答案,引起了在座觀眾的一陣大笑。在半個多小時的表演中,史豐收進行了多位數的加、減、乘、除、開方等數學運算,並向觀眾介紹了速算的原理和推廣情況,獲得了一陣陣掌聲。擔任裁判的印尼大使握著這位年輕速算專家的手風趣地說:「我的結論是,你的腦子比計算機的電腦快!」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