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漢農具什麼時候發明
①耦犁②耬車
耦犁漢代使用的一種新式農具。西漢時期鐵犁已廣泛使用。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❷ 西漢時期農學家趙過發明了什麼
趙過,西漢農學家。《漢書·食貨志》中說漢武帝南征北戰,大興土木,疏於農業,以致國庫空虛,朝野不妥,於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務,在於力農」,因而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能為代田,所以又使趙過推廣代田法。
趙過為了使代田法的推廣有確實的把握,曾作了長期准備和細致安排,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試驗、示範和全面推廣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作生產試驗,證實代田法的確能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為推廣確定了前提條件。
其次是設計和製作了新型配套農具,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再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地方小農官)、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
第四是先在命家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範、推廣,並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最後在邊城、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三輔、太常、弘農(今河南西部)等地作廣泛推行,並取得了成效,從而得到民皆代便田 (《漢書·食貨志》)的成功。
❸ 考古發現,我國早在西漢時就已經發明了什麼
我國西漢前期已經發明了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是最早影響人類知識傳播的學習的革命,從此我們的文明開始寫在紙上。公元3世紀中葉傳到了朝鮮和越南,8世紀後,開始傳入西方,公元1150年,西班牙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廠。當紙在歐洲風行時,漫長的中世紀即將結束,文藝復興的曙光開始閃現。
❹ 西漢時期一個重大工藝發明是什麼
西漢時期的水法煉銅,是一個重大工藝發明,據《淮南萬畢術》記,「曾青得鐵則化為銅」。這是把鐵置入叫做膽水的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的工藝,可以在常溫下進行,它的產量並不高。另外,西漢時冶金術的發展使製造偽黃金成為可能,且有不少人曾參與此活動,故而《漢書•景帝紀》中記錄當時(前144)「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這也說明當時煉金者已眾。
❺ 西漢還是東漢發明了造紙術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東漢蔡倫只是把造紙術的成本降低了,使之由之前的貴族才能使用的紙張,變為大眾化,所以造紙術,在西漢已經被人們掌握了
❻ 請問西漢農具什麼時候發明
耬車,漢初越國發明抄耬車,耬襲車 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征和4年(前89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漢初使用犁壁,歐洲直到十一世紀才有犁壁,比我國要遲一千年。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
綜合以上,具體時間應該在公元前90年左右發明耬車--此處誤差約10年;
犁壁的發明時間在前150年左右——此處誤差約100年。
❼ 西漢時期的發明有哪些
葡萄酒,西瓜就是那時候從西域帶回來的,還有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在科技方面,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業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雖然恢復了農業生產,但經濟勢力讓然略顯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國家存糧進一步大漲,經濟實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漢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期,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冶鐵業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大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但民間卻鮮有私人冶鐵業了。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等。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商業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漢朝軍制: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等-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應該就是雜號將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鎮、前後左右將軍、四征-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
❽ 西漢的成就
西漢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