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项目成果
本实验室承担各类研究任务34项。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实验室在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元整合特性的可塑性、伴随突触可塑性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的双向调控、神经活动依赖性突触成熟的信号转导机理、神经元-胶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可塑性、阿片受体转运与镇痛功能调制机理、果蝇面对两难视觉线索的抉择行为、果蝇跨模态学习的相互作用、神经细胞极性建立机制、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生长的调节、酸敏感离子通道与神经保护、背根节神经元和脊髓基因表达可塑性等研究中取得较显著的进展。2001年至今,实验室在《Cell》、《Science》、《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PNAS》、《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4篇。
B.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项目成果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 该项目自1987年开始建设,在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硕果累累。CNIC联合中国科学院内45个研究所,已建成专业数据库388个,总数据量达13TB,通过中国科技网向国内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项目于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列入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重大专项和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重点项目。
承担的NCFC工程首次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实现了与Internet全功能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NCFC主干网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开通每秒5万亿次深腾6800的远程计算服务 深腾6800于200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提供远程计算服务。
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在国内的设置
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的建设
基于Web的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
开通中国科学院视频会议系统
中国科学院网络(CASNET)升级改造项目
中国科学院邮件系统项目
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
CNNIC主导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IETF标准
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科学数据网格”项目
CNNIC在全国重新部署域名顶级节点
互联网地址资源快速增长
CNNIC权威发布系列统计报告
CN域名进入IPv6时代
科学数据库标准规范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
科学数据库支撑服务
《中国科学院主页》项目
C.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自实验室建设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6项(二、三等奖各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其它部委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共计获科技成果奖励33项,获专利权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论著9部;培养博士54人,硕士58人,有12名博士后出站。已经在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及测试技术、高温氧化机理及防护涂层技术、应力腐蚀裂纹等方面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腐蚀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实验室设立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作为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同时实验室也接受全国腐蚀科技工作者自选的课题申请,并根据申请指南进行遴选予以资助,鼓励来实验室合作并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创新性研究。经十余年的建设,实验室已拥有较为配套的研究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实验室发展模式,并在引导和促进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发展,增进与国外腐蚀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实验室将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加强与国内外产业界的互利合作,提升解决重大腐蚀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力争在5~10年内,将自身建设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并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持的,具有活力的国际一流的腐蚀科学实验室。
D. 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出现呢
导师曾经是中科院软件所的,我也来回答一下,减轻一下我的罪恶感。 现在本科快毕业,本科毕业论文每章节都是已发表的论文。如果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的成果够硕士毕业绰绰有余了。 但是我想说我实际上很水,我并不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意义。我总是需要申请项目,总是需要做研究,总是需要写报告,我感觉很讨厌但又不得不做。我的论文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是导师会修改,导师的修改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像一篇论文,而非内容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论文之所以可以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布,是因为导师和他们很熟,因为他是这圈子里的人。身上挂了很多东西,有项目有论文有著作权,还有申请中的专利,但是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我整天无所事事吗?当然不是,我几乎是12*7地在工作,看论文看书,思考问题,处理好每个细节。标准的好学生,也没做坑蒙拐骗的事情。我不笨,也不想混日子,但是我想说这样其实很累。因为你总会因为人情事故而烦恼,总需要去明白诸多的规则和道理,总是扛着巨大压力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否定。 终于快毕业,研究生阶段毅然选了一个并不那么出色的导师,决心接下来只做应用,不再纠结计算机理论。 求折叠。 ------------------------------------------------------------------------------------------------------ 今天上来看了一下,居然莫名的多了这么多赞成,顿时非常汗颜。。。。写这个的时候大部分出于个人低潮期的发泄,居然得了这么多票,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感,也反应了大家对中国科研界一些东西的不满,包括得票数最高的那个答案,也有部分原因。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加深误会。这里重新补充一些答案相关的内容。 陈浩的答案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大家可能对中科院的定位有偏差。中科院这样由政府提供支持的科研机构,其目的并不在于出一些你看得到的成果。注意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你能看到的那些成果往往都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因为首先他们的成果本身商业性质就比较浓,偏实用,你能看见,其次公司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进行比较多的宣传。要知道研究所里的东西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外人无法理解,甚至内行人都未必懂,但他们确确实实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理论上的研究走到实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最后产生你能看得见的实体时,你很可能完全不会感受到当初那个理论的存在。 看了上面提到的,突然想到,如果你看到中科院出了什么很实用的成果,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个成果很快被你看见了,很可能是这样一个逻辑。第一步,政府觉得我需要一样东西,别的国家有,我们没有;第二步,开始提出一个方向,然后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研究所开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来了,然后宣传一把,接着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大力推动,扶植一个新的企业,出产品,推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在这里也不想评价这样的模式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很多时候都太快了,所以导致这些东西反而成了次品。 需要对之前答案进行说明的一点,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在混日子,也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者。在国内评估教师的好坏,无非就是发多少论文,拉多少项目。有的人踏踏实实,有的人浮于表面,都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下面也能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一点,我想那些在国内和国外研究机构都呆过的人,会有更深的见解和想法
E. 中科院2016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如何
中国科学院2016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831.43亿元。
“地方与企业的科技需求非常旺盛,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合作邀请。”赵千钧说,“这激励我们更要做好科研,提供更多科技供给。”
F.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在勤奋踏实的科研创新中走过了20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保持了本实验室在国内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断叩开Science、Cell、Natur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大门,在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中崭露头角,2001年,张永莲研究员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开创了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河;李林研究员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的论文5年中的他引次数达到173次。本室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220余篇。1997年以来,篇均影响因子连年攀升,2006年达到4.8。在承担项目方面,国家“九五”期间,本实验室承担973项目2项,863项目7项,攀登计划课题3个,国家基金委项目33项;“十五”期间,本实验室主持973课题7个,参加课题3个;主持863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10项,参加4项;国家基金委项目44项。2006年,本实验室新增973课题3个,863专题4个,重大研究计划3项,国家基金委创新优秀团体1个,基金委项目9项,中科院及上海市项目共18项。建室二十年来取得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tRNA和5S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18项,何梁何利奖等冠名奖4项。
G. 项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种类
项目的成果形式的种类有:
1、学术论文
2、软件
3、设计技术资料
4、实版用新型专利权
5、外观设计专利
6、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
科技项目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内容而单独立项的项目,其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的科技项目,根据其性质、实施范围、运作特点有不同的分类。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H.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自1996年以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省部委重(大)点项目以及各种横向协作项目100多项。研制成功了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半浸没式植物组织培养反应器、大型气升式双环流反应器、周期振荡环流反应器等新型生物反应器;研制出新型高效青霉素萃取破乳剂系列产品;提出了高分子伴随式生化分离新工艺,大幅度提高了蛋白质的提取收率和纯度;用分段多次结晶新工艺制备羟基磷灰石;发明了流态化成型干燥新技术、新设备及双水相法制备微载体技术。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国际学术期刊近200篇,SCI索引160多篇;学术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73项,已批准21项;技术应用推广60多项。
I.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立足于脑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围绕研究方向形成共同的研究计划、建设共同的实验环境平台、创立新的原则”为主要研究目标。实验室成立以来,在SCI和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本实验室提出的“大范围首先”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被Visual Cognition(2005)以专辑的形式进行介绍和讨论;以果蝇为模式生物探索认知机制的系列研究,连续在Nature(2006)、Science(2005,2005,2007)杂志发表,并被权威期刊《Cell》在《Leading Edge》栏目作为神经生物学的头条加以介绍。此外,关于蛙的声通讯机制的研究(Nature, 2006),关于人类视皮层特性的研究(Nature Neuroscience, 2007),关于左右脑拓扑性质知觉差异的研究(PNAS, 2007,PNAS杂志特邀S.He做专文评述),以及关于视觉神经回路的研究(Nature Neuroscience, 2008),均取得重要进展。
J.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不断努力,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多次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90年、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生物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进行的评估中,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
1994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周年之际,该实验室被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评为先进集体,同时被国家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该室被中国科学院人事部评为先进集体。1999年,中国科学院在京区启动了六大知识创新工程基地外与生物学有关的开放实验室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该室作为优秀实验室首批进入了创新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