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颛顼出现的文明成果

颛顼出现的文明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4 07:44:24

1. 颛顼有过什么事迹

濮阳,在上古时是颛顼(zhuan xu 专须)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故有“颛顼遗都”之称。有关颛顼的传说史书多有记载。相传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实居穷桑,七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死后葬于动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今内黄县三杨庄西)。
《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这说明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颛顼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还规定些制度,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下身内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结婚等。这说明母系氏族已让位于父系氏族,“父权制”已经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
颛顼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兖、豫一带。当时还有个强盛的部族,首领叫共工氏,他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力大无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於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族进攻的侵略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里哟内个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宁夏),怒触不周山而死。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辖区非常大。据《准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实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2. 颛顼族系的考古学文化

红山文化
黄帝一系从辽河流域起家,后因气候恶劣的原因,不断南迁到中原与南方地区,这种迁徙并非单方向的,有人南迁,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颛顼曾统率大军杀回故土辽宁,并将当地分布散乱的红山人部落予以整合。

3. 颛顼在那篇文言文出现过

4. “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都有什么贡献

颛顼
zhuān xū

远古传说中的帝王,号高阳氏。

【人物简介】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帝喾
【简介】

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历史】

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5. 颛顼的学术研究

颛顼大帝与医巫闾山以及玛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唐伟先生在雅昌艺术网撰写《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详细论述了黄帝之孙颛顼是一位头戴玛瑙饰物的大帝,这位大帝依靠玛瑙制成的箭镞,战胜敌手共工,而他的葬身处则是医巫闾山即《尔雅》中记载的“医无闾”。
《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学者艾荫范根据古语音学判断,认为“附禺”、“务禺”、“鲋鱼”都是“无虑”的音转,推断颛顼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作“无虑”,今北镇市附近,汉代时称“无虑县”,即是由医巫闾山得名。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冯立民、王哲等。
《尔雅》之“医无闾”、《淮南子》之“医毋闾”,与“附禺”、“务禺”、“鲋鱼”一样,均系“无虑”转音,又与“珣玗琪”一样“皆东夷语”,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周代时占据阜新地区的东胡人和山戎人的语言。
《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附禺之山”,有多处提到了美玉,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品者”。
因此唐伟认为“颛顼”这个名字,本身构成一种佐证,而玛瑙便是《尔雅》所说的“珣玗琪”,从另一侧面对艾荫范、冯立民、王哲等学者“颛顼大帝葬于医巫闾山”的学术推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知黄帝之孙颛顼大帝是一位头戴玉饰品的圆脸君主,东夷在其管辖范围内,他所戴的头饰,材质即是阜新玛瑙,即东夷当地语称“珣玗琪”,“珣玗琪”真正的产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郭璞对“医无闾”、“珣玗琪”注释称“医无闾,山名,在今辽东。珣玗琪,玉属。”章鸿钊《石雅》指出:玛瑙“奉天锦州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鸿钊认为《尔雅》中的“珣玗琪”、《后汉书》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玛瑙”。
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据章鸿钊的观点,并经过他的查实,得出结论认为:东晋郭璞所说“辽东”不是近代的辽东,而是战国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辽西,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锦州到阜新的医无闾山。医无闾山,在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位于火山岩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赤玉、锦州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
栾秉璈强调“珣玗琪”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是因为部分学者将古代辽东,当成了如今的辽东地区,所以才会误认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
《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学者考证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战国,不会晚于西汉初年。玛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现在《尔雅》这样早的一部古籍中,而“医无闾”(《淮南子·墬形训》称“医毋闾”)据栾秉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考证,即如今锦州境内的医巫闾山,距阜新市34.8公里,众所周知,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学者考证称,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据《清实录》中“宫廷琐事”载:阜新玛瑙行业“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所用的玛瑙饰物大多数取材于阜新,甚至加工于阜新。阜新玛瑙质地优良,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正是像《尔雅》中所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么意思?《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书·顾命》则记载玉有“大玉、夷玉”,孔颖达疏引汉郑玄之语解释道:“大玉,华山之球也;夷玉,东方之珣玗琪也。”这里的“东夷”、“东方”,都是相对周而言。
由此我们可知,玛瑙古称“夷玉”、“珣玗琪”。
医巫闾山是当时出入阜新的必经之地,所以被当成了“珣玗琪”的产地。
至此我们有了一条非常清晰而符合逻辑的思路:阜新玛瑙在颛顼时代即被开采出来,成为颛顼古族历代君主头上的玉饰品,到了周代,阜新玛瑙进入周王朝管辖地区,成为备受周天子及贵族们喜爱的“夷玉”,被记录进《周书》,红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被称为“琼”、“赤玉”,成为周天子祭祀天地礼仪活动中,献给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记录进《周礼》,而孔子一生尊崇周代礼仪,所以才会对《周书》和《周礼》中记载过的玉极其推崇,才会以玛瑙的种种特征,来表达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关于玉之“十一德”的重要讲话。
除了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以及水胆玛瑙都是阜新玛瑙中的珍贵品种(有学者认为“玉液琼浆”是指水胆玛瑙中的天然水),这些被东胡人和山戎人称为“珣玗琪”、周人称为“夷玉”的阜新玛瑙,在汉代时仍然被收录到《淮南子·墬形训》中:“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玗琪焉。”到明朝时,刘基即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在其诗作《歌行·二鬼》中还写道:“手摘桂树子,撒入大海中,散与蚌蛤为珠玑,或落巖谷间,化作珣玗琪。”这首诗歌说的是桂树子入海化为珍珠,落入山间则化为“珣玗琪”,而中国民间一直将天然珍珠与玛瑙相提并论,有人分析称古人之所以经常将珍珠与坚硬耐磨很难加工成型的玛瑙作为珍稀之物相提并论,是由于在许多时候大而圆的天然珍珠产量有限,难以得到的缘故。
刘基的诗词,进一步明确了“珣玗琪”就是玛瑙的古称。刘基诗词中为何珍珠与玛瑙都是桂树子化生而成,唐伟认为这与月亮及其象征物月桂有关,古人因珍珠、玛瑙都是闪光的宝物,欣赏它们的同时,想到天上的月光,进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树,除桂树,蟾蜍也是月亮的一个象征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遗址中,有一只陶器上画有蟾蜍形象,艾荫范先生认为此蟾蜍的形体,“同商代铜器上‘大’组合文 字(郭沫若读为‘天’)神似”,分析认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为图腾的人群.即共工族及其后人。 西汉《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记载的这段故事,就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怒触不周山”神话,其背景是共工与颛顼帝之间的战争。
史载,颛顼帝号为高阳氏,“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列为五帝之一,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记载下的颛顼帝,天生就与玛瑙有着不解情缘。
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做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它的一个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而且上古许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历代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颛顼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和浙江。艾荫范先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提出这一文明起源于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并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颛顼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对华夏文明极有贡献,并且创造了玉文化和龙文化,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据测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详细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认为此系“中华第一龙”,阜新是“玉龙故乡,文明发祥”,。艾荫范先生认为阜新查海“玉龙文化”属于颛顼古族的文化遗存,在“颛顼之墟”界域之内。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正说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颛顼远处北方,这说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颛顼古族的成员,后来才前往南方的,而《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故地、遗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阳一带。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出土发现由大小七枚相叠组成的菱形玛瑙套玦,最大的外径7.4厘米,内径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径4.4厘米,内径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开有缺口的环形玉器,最早发现于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一样浑圆。到距今约5000—5600年的红文文化时期,玉玦发展成兽形玦,亦称玉龙。笔者认为,菱形玛瑙玦通体扁而薄,有棱角,器形单一。无论发现于何地,器形基本一致,甚至后来的骨玦也与玛瑙玦相似,这说明菱形玛瑙玦产生于当时最庞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领自然是非有着“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颛顼不属。
学者冯立民认为,黄帝一系最初是从辽河流域起家的,后因气候恶劣等原因,不断南迁,才迁到了中原与南方地区,这种迁徙并非单方向的,有人南迁,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颛顼曾统率大军杀回故土辽宁,并将当地分布散乱的红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颛顼还将自己的儿子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中华民族的血缘基因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的。
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
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
唐伟推测,颛顼大帝曾经在锦州渤海湾彻底打败了以蟾蜍为图腾、善于水战的共工族人,而他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玛瑙制作箭头。
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
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唐伟认为,“不周”也是一个“东夷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今蒙古语中有词汇发音为“dag”,这个古老的词汇翻译成汉语有“全部”的意思,满族语言沿用了许多蒙古语汇,并在清代译用为汉语,“dag”就曾经演变成“博周”一词,语意上仍然承袭有“全部”之意,今译为“犹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中称“先王以之备蒙诵,知民务,集群虑,研几微,究中极;精极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于东夷古语音“dag”,也就是《山海经》中的“不周”。
“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而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所以会有“dag”意思“全部”的东夷语汇出现,写到《山海经》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笔架”发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
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
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颛顼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护着那些为他赢得胜利和荣誉的宝贝玛瑙,绝不允许外族人抢去一星半点。死后他葬入医巫闾山,当时那正是从锦州进入玛瑙产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仍然用灵魂守卫着他深爱的故土和那里瑰丽的宝藏。

6. 三皇五帝所处时代及出现的文明成果

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代。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和“帝”,他们在位的时间就是中国开国之初,古人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古人理解的“中国”具有“天地人”静态结构和“五行”运转模式。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田野考古学所见的中国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来第一次趋同的时代就是“龙山文化时代”。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包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建立中华帝国,全称中央华胥帝国,简称中国,定都河南淮阳陈城。以天道木德王天下为天皇。女娲氏建立婚姻制度,以人道伦德王天下为人皇。神农氏建立农耕制度,以地道炎德王天下为地皇。
三皇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④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⑥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⑦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尧[1]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⑥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 约公元前10000年前 在位110年

华胥氏

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 在位118年

女希氏 约公元前7000年前 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祝融氏

浑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迁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朱襄氏

无怀氏

…… ……(省去很多无史书记载的人物)

少典

炎帝神农氏 前3216年~前3077年 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子) 前3076年~前2997年 在位80年

帝承 前2996年~前2937年 在位60年

帝明 前2936年~前2888年 在位49年

帝直 前2887年~前2843年 在位45年

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 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 在位42年

榆罔炎帝 前2752年~前2698年 在位55年

黄帝 少典子 前2697年~前2597年 在位101年

少昊 黄帝子 前2598年~前2525年 在位74年

颛顼 韩流子 前2514年~前2437年 在位78年

帝喾 少昊孙 前2436年~前2367年 在位70年

帝挚 帝喾子 前2366年~前2358年 在位9 年

唐尧 帝挚弟 前2357年~前2286年 在位72年

虞舜 瞽叟子 前2285年~前2225年 在位61年

7. 颛顼的后世纪念

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轩辕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8. 颛顼与帝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颛顼zhuān xū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9. 颛顼的历史

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
颛顼是高阳氏。在高阳氏的部落里面还有八个有名的氏族。这八个有名的氏族是:苍舒、大临、庭坚、仲容、叔达等,其中庭坚这个部落一直存在,并且直至春秋时代仍同皋陶并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颛顼活动的地方在卫(今河南濮阳),后来因为受到蚩尤战败的影响南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10. 颛顼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使他位列“三皇五帝”

在古代有很多名人都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例如,三皇五帝,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五帝中的颛顼,说一下他为什么可以位居三皇五帝之中。

还有就是传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手里有一把可以降妖除魔的剑,他也经常为了人们的和平而不断地去斩妖除魔,不过,这些应该都是一些传说而已,这也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赞颂颛顼的。

阅读全文

与颛顼出现的文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