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项介绍
设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内作的高度重容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三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400项,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重视教学建设、重视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目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被视为与国家科技成果三项奖励并列的国家级奖励。
⑵ 侯建新的科研成果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历史》(多卷本)第10册,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修订组第一召集人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与徐浩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湾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英国庄园生活》(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负责全书审校,并撰写中文版序言,《中华读书报》评该书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100本图书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一版),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5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主编
主编《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 1. “关于西欧现代社会转型起始年代的新观点”,《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
2. “欧洲文明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3. “认知欧洲 定位中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4.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 期
5.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6. “欧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4期
7.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光明日报》2013-8-8
8.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9. “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10. “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与陆连超合作)
11.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光明日报》2012-7-5,《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12.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与龙秀清合作),《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与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六辑),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
14. “深入研究中西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侯建新、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15.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转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6期摘编
16. “中国国民需要世界史知识”,《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17. “抓住机遇,面向实际,大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18. “经济-社会史:欧洲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19. “前近代中英两国农业雇佣劳动比较”,载钱乘旦等主编《英国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21. “家庭教育: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与张晓晗合作)
22. “加强文明多样性和生动性研究”,《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23.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24. “世界历史研究三十年”,《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5. “跳出旧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
26.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刊30年)
27. “西欧崛起: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28. “高效农业是英国城乡一体化基础”,载《新京报》,2008年10月19日B3版
29. “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7-6-25第10版
30. “让历史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31.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No.1,January 2007, pp.1-24
32.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史学理论研》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3. “‘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34.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1期转载
35.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6年第1期
36. “原始积累的秘密:英国佃农何以抵抗过度侵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37.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38. “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市场分析:来自清苑县的报告”, 载冯崇义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经济-社会史评论》创立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中华读书报》2005-2-2
40.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42.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4-6学术动态介绍该文;人民网论点摘编
43. “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撷萃——西欧‘封建主义’概念问题”, 《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44. “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吸纳、参与和升华”,《人民日报》2005-4-1,15版
45.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天津日报》(文史版)2005-12-12
46. “原始个体权利:解读中西传统社会异同”,载《历史比较的新视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主体权利与西欧中古社会演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48. “个体权利与中西社会转型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49.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读后”(与孙立田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1-25第3版转载
50. “廿载不变的追求”,《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51.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兼议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进”,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2.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经济社会史”, 载中国史学会:《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3. “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3期
54. “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转载
5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56. “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2期转载
57. 《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2-1-21
58. “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民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59.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60.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1.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业生产条件考察”,《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62.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63. “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64. “试析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若干误区”,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65.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12期转载
67.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68. “民国年间冀中农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9. “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级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兴起——兼与明清绅衿阶层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转载
70. “民国年间冀中人口与教育研究”,《历史教学》 2000年第2期
71.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转载
72.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转载
73. “中西封建晚期农村雇工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74. “英国‘边疆运动’及其对旧庄园制度的冲击”,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转载
75.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史学理论研究》 1998年第3期
76. “中世纪晚期中西农业劳动力迁徙比较”,《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 “封建农民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载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78. “明清农业雇佣经济为何难以发展:兼与英国封建晚期农业雇佣劳动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期转载,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79.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启动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 “谈陈翰笙三十年代农村调查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载《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 “英格兰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82. “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6期转载
83. “中世纪晚期的商品化与现代化启动”,《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转载
84.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12转载
85.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86.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趋向的比较——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项计量研究”,载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7. “西方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88. “历史比较研究概述”,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89.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公社若干问题——评《中世纪法国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 “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91. “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5期
92. “强化农业基础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抉择”,《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3期
93. “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94. “浅议当代西方家庭史学”,《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95. “个人的发展与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变迁”,《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
96. “从英国历史看传统农业的变革目标——兼论家庭农场主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主体”,《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
97.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98. “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99. “中世纪法国公社的定义”,《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年第4期
100.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4期转载,获天津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 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2. 指导博士论文《中西中古税制比较》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并获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
3. 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4.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5. 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6. 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7. 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8.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9. 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
10. 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
11. 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征文一等奖(1988) 1.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2.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
3.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
4.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2009)
5. 天津市授衔专家(2005)
6. 全国优秀教师(2004)
7. 天津市劳动模范(2004)
8.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000)
9.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
10. 国家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6)
11.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
12. 天津市立功奖章(1993,1995,1999,2004)
⑶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的内容
教高[2005]14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审理,经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王大中等合作申报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王越等合作申报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等申报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三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赵凯华等申报的《<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等59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姚津等申报的《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及成果》等537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单见附件)。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是党和国家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本次获奖的项目是全国高等教育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而努力奋斗。
附件: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⑷ 王保国的获奖情况
2001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0、2004年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2005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⑸ 天津职业大学是高职还是高专拜托了各位 谢谢
高职 天津职业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1978年建校,其前身是南开大学第二分校、天津大学化工分校,从事本科层次教育。1982年底,改建为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国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17所院校之一, 连续三届当选并现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河北、北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96亩,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6617万元,资产总值5亿多元,现有在校生近万人。专任教师4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39%,具有研究生(Q吧) 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43%,“双师素质”教师占70%。学校图书馆面积近6000平方米,藏书64.56万册,现有十个中文数据库,十个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116万册,是天津市高等学校电子图书馆成员单位。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眼视光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教学部共 12个教学单位,45个专业。其中化工工艺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工专有特色的专业;视光眼镜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2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化工工艺、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彩色电子印刷技术、视光眼镜技术、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 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个专业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3个专业获天津市财政支持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在课程建设上,《眼镜材料与工艺学》、《仓储管理》、《 环境分析与监测 》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数据结构》、《眼屈光学 》、《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制版原理与工艺》、《VC++程序设计》、《企业物流管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微生物与发酵工艺》、《传质与分离技术》、《体育》等15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天津市教学名师评选中,我校先后有2名老师被评为教学名师,由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22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学校实行多种办学形式,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生源类型包括高中毕业生、三校生。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分别在我校分别设立了函授站、网络教育学院第三教学中心。学校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进行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留学生教育。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设施齐全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化工实训中心、印刷实训中心;校内有各类实验实训室63个 ,与社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106个。天津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第28所,可开展对31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别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设有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可开展14个模块的中高级鉴定和培训,目前“双证书”教育学生取证率已达 90%以上。 学校的办学紧贴市场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创建“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2个课题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BTE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视光眼镜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00T冲床自动生产线研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人才需要与供给的战略选择》获2006年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首届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屡创佳绩。在全国第一、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中,有2名学生分别获得学生组数控车第五名、第七名的好成绩。在天津市第一、第二、第三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学校连续三年获得了数控车床操作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一、二名。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中,师生共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在2007年天津市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在“渤化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有两名同学获个人全能二等奖……在历年的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中我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20000多名合格毕业生,用人单位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职业大学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招生范围已扩大到全国 28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第一志愿率多年来保持100%。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天津市高校的前列,2005、2006、2007年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 99.05%、98.49%、95.89%。 学校坚持“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弘扬“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精神,正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一所具有中国特色、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发展示范、改革示范、管理示范的作用。
⑹ 天津市南开现代管理培训学校是自考人力资源的助学单位吗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1978年建校,其前身是南开大学第二分校、天津大学化工分校,从事本科层次教育。1982年底,改建为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国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17所院校之一,连续三届当选并现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河北、北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6575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7391万元,资产总值56212万元,现有在校生近万人。专任教师449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副高职称138人,学校图书馆面积近6000平方米,藏书67.1万册,现有10个中文数据库、10个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188.75万册,是天津市高等学校电子图书馆成员单位。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眼视光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教学部共12个教学单位,51个专业。其中化工工艺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工专有特色的专业;视光眼镜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2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化工工艺、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彩色电子印刷技术、视光眼镜技术、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 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个专业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3个专业获天津市财政支持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在课程建设上,《眼镜材料与工艺学》、《仓储管理》、《环境分析与监测》等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数据结构》、《眼屈光学 》、《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制版原理与工艺》、《VC++程序设计》、《企业物流管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微生物与发酵工艺》、《传质与分离技术》、《体育》等24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建成国家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1个;在教学名师评选中,我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老师被评为天津市教学名师,由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25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学校实行多种办学形式,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生源类型包括高中毕业生、三校生。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分别在我校分别设立了函授站、网络教育学院第三教学中心。学校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进行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留学生教育。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设施齐全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化工实训中心、印刷实训中心;校内有各类实验实训室99个,与社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158个。天津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第28所,可开展对39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别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设有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可开展14个模块的中高级鉴定和培训,目前“双证书”教育学生取证率已达90%。
学校的办学紧贴市场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创建“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2个课题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BTE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视光眼镜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屡创佳绩。在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2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2个课件获高职组一等奖、3个课件获高职组二等奖。在2008年全国第五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1名学生获全国三等奖和天津市一等奖、1名学生获天津市二等奖;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工种竞赛中,5名参赛选手4名荣获全国一等奖、1名获得全国二等奖;在全国第三届教师职工学生数控竞赛中,有6名选手获全国前10名;在200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个和天津赛区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在2008年“天士力”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中,3位同学代表学校参赛,均获高职组个人全能一等奖其中2位同学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师证书。……
⑺ 第七届全国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成果大赛是真的吗为什么汇款方式不能转帐,只能邮寄
是真的就应该可以网上付款,只能转账的都不靠谱,何况邮寄?难道举办方不知道纸币现金是禁止邮寄的吗?
⑻ 陈春声的获奖情况
1. 1994年6月,著作《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获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 1994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1994年“南粤教坛新秀”。3. 1996年4月,《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获第二届“潮学奖”研究著作优秀奖。4. 1998年12月,《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一书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5. 2002年5月,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度)。6. 2002年10月,被授予2002年度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称号。7. 2004年4月,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 2004年4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 国家级培养对象。9. 2004年12月,“历史学科网络资源(素材)库建设与应用”获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项目)。10. 2005年9月,论文《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社会的“历史记忆”》(与陈树良合写)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11. 2005年10月 “历史学科网络资源(素材)库建设与应用”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项目)。12. 2007年6月 被评为中山大学“教学名师”。13. 2008年9月 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名师”。14. 2008年10月 被评为“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先进团队带头人。15. 2009年9月 “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16. 2009年9月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长效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⑼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介绍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前6次分别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评选。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本次是2013年4月评选,经过3个月公示期,然后,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
⑽ 天津师范类大学有哪些
一、天津有哪些师范类大学
天津师范类大学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其中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序号 院校名称 所在地 学历层次 院校类型
1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本科 师范
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本科 师范
二、天津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
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
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
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