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性研究成果

性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3 12:27:41

Ⅰ 张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湘鄂渝黔边特色旅游区建设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4年11月。
2、构建湘鄂渝黔边特色旅游区的思回考 光明日报 2007年答6月16日。
3、构建湘鄂渝黔边旅游协作区探讨 江汉论坛 2004年第4期。
4、论特色经济在湘鄂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5、武陵山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的思考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
6、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7、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理论综述 经济评论 2007年第4期 。
8、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湘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研究 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0、湘鄂渝黔边旅游业建设投融资对策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Ⅱ 汪祥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价格理论与实践 论文 [2005-09-01]
微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调控,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专著 [2005-07-01]
西方经济学 教材 [2003-09-01]
关于城市供水价格的几点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 论文 [2002-11-01]
现代西方产业经济学概数,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 论文 [2002-02-01]
解读奥肯定律,宏观经济研究 论文 [2002-01-01]
制止低价倾销三题,价格理论与实践 论文 [2000-07-01]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教材 [2000-01-01]
论住房分配货币化,财经问题研究 论文 [1999-09-01]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首都经贸大学学报 论文 [1999-01-01]

Ⅲ 沈明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课题
1 、主持完成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学非哲学专业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研究》;
2 、主持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九江码头文化与现代九江建设研究》。
论文
1 、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伟大贡献》,《九江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
2、《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3、《霍尔巴赫无神论思想述评》,入选《宗教与无神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4、《也谈对 “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的理解》,《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1、2期;
5、《阶级分析法不宜简单化运用》,《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6、《试论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4期;
7、《人性理论的伟大变革》,《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哲学观念的变革是搞好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厦门社联》1987年第2期;
9、《洛克 “ 反省 ” 说再认识》,《求索》1986年第3期;
10、《对 “ 客观性 ” 的再认识》,《福建论坛》1987年5期,《新华文摘》摘转;
11、《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入选《走历史必由之路》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哲学基本问题再认识》,《学习月刊》1987年第12期;
13、《亚里士多德哲学史观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14、《再论实践》,《福建论坛》1988年第2期;
15、《马克思〈手稿〉中的 “ 社会 ” 范畴初探》,《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16、《评黑格尔论哲学史的对象》,《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17、《康德 “ 客观性 ” 论证的启示》,《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5期;
18、《主体性面面观》,《哲学动态》1988年第6期;
19、《五四,在中国世纪的转折点上 —— 新文化运动启示录》,《九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2、3期;
20、《认识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的本质及其联系》,《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12期;
21、《主观性和主体性》,《九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22、《论爱尔维修的无神论思想》,《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3、《实在性与客观性》,《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24、《康德论 “ 客观性 ” 》,《九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25、 《哲学和 “ 荒谬 ” 》,《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26、 《哲学:人类精神世界的 “ 转向 ” : —— 科学与哲学关系再认识》,《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27、《 “ 物质 ” 定义再认识》,《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28、《教育:苏格拉底的启示》,《中国当代教育》2004年第1期;
29、《 “ 新世界观 ” 的新视角 —— 再论马克思的 “ 社会 ” 范畴》,《福建论坛》2004年第4期;
30、《 “ 以人为本 ” 的崭新视野 —— 重温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1、《哲学 “ 发展 ” 的特殊性》,《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应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3、《哲学发生初论》,《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34、《大学哲学素质教育初探》,《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5、《困境与对策:村民自治的一种思路》,《九江党刊》2007年第2期;
36、《大学非哲学专业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的教改实践》,《九江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
37、《哲学的社会功能之我见》,《福建论坛》2008年第4期;
38、《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福建论坛》2010年第3期。
教材与著作
1 、参 译:《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独著:《善待生命 善待自己》,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3、排名第一:《释放紧张——走出职场心理困境的智慧》,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独著:《有水一方:倚着码头读九江》,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5、独著:《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老子如是说》,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Ⅳ 课题 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形式有哪些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的撰写
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是对过去一段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检查。
这类总结主要包括标题、正文与落款三部分。 标题应与内容相符合,一般采取与阶段计划标题相对应形式表述或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以便明确或突出总结的内容。
正文通常包括概述、基本做法与结果、结论与讨论三部分。前言性的概述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全文的基本观点之后,即应陈述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说明结果,分析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必要的讨论,并提出今后的打算。
具体来说,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阶段性研究工作回顾
即对照本阶段课题研究推进计划(进度计划),对本阶段(学年或学期)内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这是课题结题时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重要依据。
具体地讲,应围绕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学校层面开展了哪些活动(如:开展的培训、调查、观摩、研讨等)?采取了哪些组织管理措施?在教师层面,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如何?②阶段性既定目标是否达
2
成?取得了哪些成果、收到了什么成效?涌现出哪些典型?③本阶段研究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惑?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何启示?
2、阶段性研究成果梳理
即对照本阶段课题研究推进计划(进度计划),对本阶段(学年或学期)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提炼。这是课题结题时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重要依据。
具体地讲,可围绕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显性的课题研究成果,包括两类:一是事实类成果,如有效经验(做法)总结、专题研究论文、典型课例(案例)、优秀教育故事或教育随笔;二是数据类成果,如个体或群体的因变量测查材料(问卷统计、成绩分析);②隐性的课题研究成效,包括: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状况、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学校的内涵发展状况、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等。
成果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成果罗列。对于课题研究而言,上述成果只能视为原始性成果。因此,对于课题负责人而言,还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上述原始性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并去粗取精,剔除无效成果或者无关成果;二是准确把握课题研究的变量因素,对上述原始性成果进行逻辑分类和提炼,然后以事实和数据为本,对整个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
与成效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从中抽取出科学性、规律性精华,使课题研究成果基于原始性成果,又高于原始性经验。

落款。总结的作者署名写在标题的正下方,总结的日期注明在正文末的右下方。
(由导言与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言是根据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对什么问题或情况,作如下总结。正文写做法、成绩和缺点、经验与教训、问题与建议等。)

Ⅳ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铁路沿线铁路振动现象的实地测试,对室内水波动力学效应的试验,以及对典型塌陷类型的三维数值模拟,作者对岩溶地区的多发灾害——岩溶塌陷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对于岩溶塌陷的盖层及其组合类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于盖层中不同位置时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质中空隙分布类型不同的地质概化研究。

(2)针对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质和力学环境条件,归纳和总结了致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叠加组合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力学耦合模式。根据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学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机制。

(3)典型机理模型的专门研究。从野外试验及室内试验着手,结合实例的数值模拟,对典型的塌陷类型进行专门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在静荷载下土洞的塌陷与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现为更具偶发性。通过静荷载条件下土洞稳定的数值模拟,对其致塌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通过静荷载大小的致塌效应、地形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下渗的致塌过程的对比,对静荷载条件下影响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土洞塌陷时土层的临界力学性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致塌临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及室内水波动试验为基础,对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时土洞在盖层中力学效应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实例的分析及数学推导,对地下水位上升时的岩溶致塌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气爆塌陷发育的判据进行了理论推导及论述,对水位恢复时塌陷区的土层最大安全厚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研究;还通过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实例研究,针对典型地质概化模型(包括单一阻水型盖层概化模型、单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塌陷过程中土洞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多土洞存在时的致塌过程研究;另外,也对岩溶水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

C.针对铁路沿线岩溶塌陷的多发性,对振动致塌现象的预测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首先对铁路沿线土层中产生的振动特征进行了实测,以通过实测获取列车振动中的振波过程曲线、衰减特征、特定土层下的衰减系数、振动附加力的大小等,并通过室内试验标定了所测的振动附加力,且在数值模拟中对该附加力进行了验证。在对铁路沿线振动特征实测的基础上,对振动附加力致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塌陷的致塌机理。为了对铁路振动致塌作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振动致塌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对所提出的动力致塌机理及振动附加力的大小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加速度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衰减系数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研究,对铁路振动波数值模拟中的波形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提出了振动致塌中的稳定敏感性因素及动力数值模拟中的不同波形特征及其适应范围。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对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对于岩溶塌陷机理的分析应以其所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在不同的地下水条件下,同样的土-岩体,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稳机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包括盖层及基岩地质概化模型),分别将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概化为盖层中的7种模型及基岩中的4种模型,并对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其中盖层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一阻水盖层型地质概化模型,当岩溶水位位于盖层中时,为“软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蚀”型致塌,当水位在盖层以下时,为“波动-气压差剥离”型致塌;②在单一透水型盖层概化模型情形下为“潜蚀-失托增荷-压差场潜蚀致塌”机制;③阻-透型盖层概化模型为“潜蚀-流土-气压差场”机制;④无盖层的地质概化模型;⑤透-阻型盖层概化模型,为“软化-气压差场-渗流流土”致塌机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为“天窗”超临界水力坡降渗流流土致塌机制。岩溶介质中的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②多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③竖向洞穴地质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质概化模型。

(2)通过对概化模型的研究,针对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叠加耦合方式,提出了叠加耦合的5种模式,包括:①重力与静荷载叠加耦合模式;②单一阻水型盖层中水位下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③单一透水型盖层渗透力场叠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动荷载叠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础上,将各塌陷类型下的致塌机制及机理模型总结为5种类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种主要致塌机制,分别为失托增荷致塌机制、潜蚀致塌机制、真空吸蚀致塌机制;②水位恢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主要为气爆效应或水动效应致塌;③动荷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及“液化”致塌机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加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重力剪断机制或“荷载与重力超强度致塌”机理;⑤地表水致塌机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应”及“软化效应”。

(4)通过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进行的专门性研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土洞的致塌机制为地表水引起的“软化”所致。通过对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静力的加载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渗导致土层的力学性质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动引发的岩溶塌陷的专门性研究中,通过研究得出,岩溶区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时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在基岩面以上一样,等于水位下降的幅度值,与盖层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态及体积无关。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大了基岩的渗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运。提出了压力释放系数在岩溶塌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A.通过对已有岩溶气爆塌陷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气爆塌陷的三个发育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正压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土层破坏阶段;第三阶段,气压快速释放及塌陷阶段。

B.根据岩溶空腔的发育特征,用波-马气体方程式对水位恢复时气爆效应中所产生的附加力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气爆塌陷的判据为:

Kp=(py-p0)-τ-γth>0

C.对正压气爆条件中土层的最大安全厚度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计算公式: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D.通过对水位波动力学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水动效应”的概念。

(6)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塌陷机理及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了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应用于岩溶塌陷的模拟技术及方法,为岩溶塌陷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开辟了有效途径。

A.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机制进行了模拟和验证。指出了影响这类致塌的最敏感因素为地表水的下渗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包括:单一阻水盖层模型的抽水致塌过程,阻-透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单一透水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并对各致塌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行了比较。

C.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列车振动所导致的岩溶塌陷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致塌机理;通过波形特征、加速度、衰减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影响动力致塌过程的诸因素中,衰减系数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过铁路振动波型及在土层中附加力的测试,提出了铁路振动的致塌机制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同时,得到了铁路振动下的振波过程、振幅大小、频率及在土层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减系数,并提出:铁路振动下振波具有脉冲波的特征;通过标定后指出:列车振动在地表处产生的应力大小在1~3kN/m2之间,该值在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Ⅵ 段万春的实质性研究成果有

1、《昆明市形象设计》98昆明市政府二等奖、省政府三等奖;
2、《隐型组织-专-企业改革路》2003年省政府人文社科属三等奖;
3、《民族地区形象设计》2003年省政府人文社科三等奖;
4、《建立健全云南省科技中介机构研究》2003年省人民政府科技三等奖。

Ⅶ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专利,专著,软著 评职称专著挂名专利申请核心论文 2018-09-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规定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公开发表的专著或研究论文。请根据申请的课题类别的成果要求填写。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全划办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基本指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课题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是指专著和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也都源于此,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

对高校而言全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规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高校也一般就认可专著和论文。但对于中小学老师,写一本专著、发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老师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成果除了专著、论文之外,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课题成果的要求也适当降低。比如,研究论文不一定要正式发表才认可,因为现在的论文发表非常混乱,假期刊、垃圾期刊满天飞,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多老师在发表论文时上当受骗屡见不鲜。

而且,课题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为专著和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其他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实践效果的区别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效果,这些虽然不是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写在结题报告的实践成效分析里。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区别

很多老师将过程性材料当做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这是将课题成果范围过于扩大和成果泛化。课题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资料,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否则降低课题研究的质量,导致课题研究不科学、不规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过程性、工作性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并没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课题信息变更申请表、研究日志、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而不能算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且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性成果,并强调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Ⅷ 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

1. 1∶ 20 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研究

东北森林沼泽景观区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开始于 1974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李明喜等在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区域和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的初步研究。确定了 -60 目粒级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区域化探及其异常查证中的有效性,提出采用 -60 目水系沉积物测量进行 1∶ 20 万区域化探扫面的工作方法,地质矿产部系统使用这种方法在东北森林沼泽区开展 1∶ 20 万区域化探持续了较长时间。

1990 年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张华、孔牧、刘应汉在内蒙古三河 ( 即得耳布尔)铅锌矿区及外围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方法技术研究,1991 年张华、任天祥、孔牧等进行了内蒙古满洲里1∶ 20 万区域化探工作方法试验研究,提出该类地区 1∶ 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扫面的采样密度为 1 点/2 ~ 4km2或更稀,采样粒级为 - 20 目 ( - 0. 9mm) 。这一成果对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森林沼泽区 1∶ 20 万区域化探扫面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使用了 10 多年。

1975 ~ 1999 年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北部先后分阶段以 - 60 目、 - 20 目作为采样介质,完成了森林沼泽景观区大约 90% 左右面积的 1∶ 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这些工作在地质找矿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对森林沼泽景观区广泛存在的腐殖质对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变差的干扰程度估计不足,使用的采样介质均涵盖了腐殖质的优势粒级,使样品中混入较多腐殖质,对测区地球化学分布产生了较大干扰,致使许多异常追踪评价工作几上几下找不到异常源,使找矿工作陷入困境。

1999~2001年杨少平、孔牧等在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方法技术专项研究中,对该类景观区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及元素在水系沉积物、土壤和泥炭中的分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有机质对化探工作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工作方法,对区域化探异常查证方法也进行了探索,肯定了水系沉积物粗粒级测量和残坡积土壤测量在区域化探异常查证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提交了试验成果报告。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该项专题研究提出的1∶20万区域化探方法作为森林沼泽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新方法使用,该方法的主要内容:①森林沼泽景观条件下区域化探扫面,基本采样密度为1个点/4km2,采样粒度以-10目~+60目为宜;②采样部位必须是在活动性流水线上;③采样介质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④每一采样点强调多点采集组合样;⑤在局部水系不发育地区,应采集土壤样品代替,采样密度为2~4个点/4km2,土壤样品必须采自残坡积层物质,并多点采样组合,采样粒度同水系沉积物测量;⑥水系沉积物样品加工时必须去除粘土胶结物(即假粒级),必要时采取水筛方法处理。

2.中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与异常查证方法研究

1995~1997年,汪明启、孔牧等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沼泽景观区开展了异常追踪与查证方法技术研究,提出了以4点/km2网格法土壤测量和砾石测量进行异常追踪、土壤和砾石剖面测量进行详查的异常查证工作程序。

2001年李庆录、宋丙剑、宋贵斌开展了森林沼泽景观区化探找金技术方法研究,在5个矿区采集了46件水系沉积物、56件土壤样品,进行-20~+40目、-40~+60目、-60目~+80目、-80~+120目等4个粒级试验,发现所采集样品从粗粒级到细粒级金元素含量有增高的趋势,金主要富集在-40目粒级中,含量大于3×10-9可以形成异常。金在水系沉积物中迁移距离一般为800~1400m。

2001~200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承担了国土资源调查技术方法类研究项目“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森林沼泽景观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对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森林沼泽景观进行调查,对森林沼泽区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存在形式、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和化探异常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研制出对消除有机质影响有一定效果的水系沉积物测量“漂洗采样法”,提出了森林沼泽景观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方法:①1∶50000地球化学测量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沟系沉积物测量为辅,水系、沟系欠发育时以土壤测量为主,采样密度为4~5点/km2;②样品加工粒级-4~+60目或-10~+60目;③水系沉积物测量使用漂洗法可以有效消除样品中有机质干扰,增强与矿化有关的信息。该方法在4个试验区示范性测量中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2002年马晓阳、崔玉军、李祥佑通过研究提出,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开展1∶5万化探工作,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辅以土壤测量;采样密度4~5点/km2;截取水系沉积物中-10~+60目的物质构成样品,能够减少有机质的干扰,使异常清晰度明显增高,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

2002~2003年,杨少平、张华等在森林沼泽区化探扫面资料评估研究中发现:在森林沼泽区的水系沉积物、泥炭、腐殖土和残坡积土中,腐殖质主要以胡敏素的形式存在,其比例维持在1/2到2/3的水平上。对于地球化学活性很强的富里酸和胡敏酸来说,富里酸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在2/3以上)。在残坡积层中,腐殖质相的比例明显偏低,但在腐殖层中则明显偏高。其中富里酸结合/吸附的Cu、Pb、Zn占腐殖质相的50%左右,因此,富里酸的结合-吸附作用是影响东北森林沼泽区土壤中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3~2005年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金浚等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杨少平等合作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类研究项目“森林沼泽景观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研究”,研究范围扩展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大兴安岭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基本涵盖了我国森林沼泽景观的全部地区;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得耳布尔铅锌矿、大梁金矿、吉峰八岔沟铅锌矿、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东安金矿、小西林铅锌矿、吉林省天合兴铜矿等7个矿区为试验区,开展森林沼泽区自然景观调查和二级景观类型划分,研究森林沼泽景观各类介质中元素存在形式、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地球化学异常影响因素,进行森林沼泽景观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和异常查证评价技术研究试验,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二级景观区中大比例尺的化探工作方法和异常查证评价技术;选择上述矿区外围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吉峰地区、西陵梯地区、扎兰屯市碰头岭地区、绰尔13公里沟地区、黑龙江省塔河县塔源地区等12个地区为勘查示范区,进行中大比例尺化探示范性测量、异常查证、后续地质工作及工程验证,发现了太平川钼铜矿、大梁金矿等具有大中型远景的矿产地,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成果。

2004年程志中、王学求、胡忠贤等在《森林沼泽区富含有机质样品中金的存在形式及对分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有机质的存在有利于金的富集,但金不是以有机质结合形式存在,有很大一部分金以SO2包体形式存在。有机质存在对金的分析造成一定困难,用常规的王水溶矿法分析使样品的含量偏低,而在采用四酸溶矿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王水)驱逐样品中的SO2后样品金测定值明显增高。这一建议对森林沼泽景观区金异常查证具有指导意义。

2006年耿卫华、杨乃峰、马晓阳研究了黑龙江省森林沼泽区地球化学亚景观类型划分,根据温度、湿度、地貌、水系、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等因素,将黑龙江省森林沼泽景观划分为上黑龙江低山丘陵亚景观、呼中-塔河中低山亚景观、黑河-孙吴低山亚景观、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中低山亚景观、完达山低山丘陵亚景观、镜泊湖-鸡东新生代玄武岩覆盖区等6种二级景观类型,对森林沼泽区二级景观类型的划分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8年杨少平、焦保权、孙忠军等发表了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域化探异常追踪方法技术部分研究成果,提出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域化探异常追踪可以选择以下方法:①水系沉积物测量加密法,采样密度3~4点/km2,采样粒级-10~+60目;②土壤测量B层残坡积物测量,采样粒级取-20目;③有倒石堆地区采用渗湿土测量,采样密度6~7点/km2。他们认为泥炭测量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异常情况,不宜使用。

截止到2011年,在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原地质矿产部第二综合大队)、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原地质矿产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等省区、队的努力下,我国森林沼泽景观区的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测区的地质找矿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区域化探异常只查证了很少一部分,大量的区域化探异常处在待查阶段。

Ⅸ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论文和专著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4、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6、外观设计专利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Ⅹ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校园·生活”现状调查

——高一(7)班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和确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校园·生活”纪律现状与问题卫生现状与问题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教学情况调查校园饮食情况调查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 (调查报告www.fwsir.com) 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由班主任进行整体汇整。

4.课题总结。由班主任撰写整体报告,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总结点评。

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总体来说,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纪律状况良好,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尊敬师长,考试和作业过程中都有较强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打饭插队,上课玩手机或者睡觉现象等等。

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自律,同时和部分老师要求不严格也密切相关。

(二)学校卫生现状调查报告(大磊、李政策、苏敏、纪沈琴等19人)

对于寝室卫生,有一半同学认为寝室卫生间设计不合理。59%的同学认为寝室区有异味、不卫生。但同时,同学也坦承各班寝室垃圾能够及时清理。

对于教室卫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级达不到清洁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原因是少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校园卫生区卫生,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将垃圾倒在指定场所,对校园卫生间卫生也基本满意,但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校园整体不是很清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较强的卫生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校园和教、寝室卫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清洁的校园环境中,并承认这对学习有影响。学生们对良好卫生环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学校能彻底改善卫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学校适当调整卫生间布局,改善部分设施,加大宣传,班级进一步加强对卫生管理,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我校安全情况调查(杨玲、陆玉娟、尹星、吴小知、许荣等8人)

围绕安全问题,我们作了七个方面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用电安全、运动安全和实验安全整体较好,分别只有7%和3%的同学出现过意外(原因不详)。

同学们意见较为集中的安全隐患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园丢失物品的情况较为严重,近一半学生承认丢失过物品或者有失窃经历。二是在校园一些监控死角,学生聚集吸烟情况普遍,有一半学生都知道这种情况存在;三是教学楼楼道照明情况有重大安全隐患,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表示不满。只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为此,小组建议学校为教学楼楼道装声控或者光控的照明灯。同时,对极少数学生攀爬围墙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

(四)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陈彦宇、纪蓓蓓、桂盈盈、汪丽、吴青青、陈华等6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本校87%的高中生都同意并提倡节约水电,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利用洗脸水洒地、洗衣服;减少手机的使用,保持长期待机状态等。但仍有少数同学在冬天用热得快烧水现象,这既不安全,也不环保。希望学校加强环保宣传,并制定相关的制度,让高中生为社会、校园的和谐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教学情况调查(组长:田浩然)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85%的学生认为本校教师教学严谨,辅导认真,对学生较热情。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但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仍有个别小问题存在。一是有部分老师经常在上课期间接听手机;二是极少数老师在上课期间吸烟;三是有1/4的高中生反映自己受过老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另外,也有学生反映教学楼漏雨,体育器材缺乏等问题。

建议学校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力创和谐文明校园。

(六)校园饮食情况调查(查文宝、高志、许涛、陈秋霞、桂佳、桂蜜枣等9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调查显示,只有2%的同学对学校食堂满意。91%的学生都有吃零食的习惯,还有少数学生有节食的不良习惯。

建议学校食堂适当调低饭菜价格,用黑板或者公告等形式进行饮食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的学生只有11%,60%的学生选择休息,还有21%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荣: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香香: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玲: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小知: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阅读全文

与性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