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学术与科研成果

学术与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3 09:32:31

1.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摘要:答: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总结、鉴定、应用、推广和成果奖励专等。 (1)科研属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对所扶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统计分析。写出学术性总结报告或学术论文及工作总结;(2)科研成果的举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鉴定;(3)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可提高护理质量与学术水平;

2. 常庆瑞的学术及科研项目、成果情况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20余项,在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参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出版教材7本。进行了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荒漠化及其防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土壤发生特性、系统诊断分类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学术及科研成果如下:
1、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间,参加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和北方旱地农业持续综合发展研究,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分析估算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根据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与监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资助下,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变、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和过程机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个阶段(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发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种类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应用3S技术,查明了近15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3、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通过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从土壤形成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类型、树木种类、造林模式、生长年限等恢复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质量特点和本质差异,提出评价植被恢复效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4、土壤发生与分类 针对传统地理发生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土壤特点和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诊断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开展土壤发生分类研究:①提出了陕西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确定了主要诊断层、诊断指标与检索命名方法,及其两种分类系统参比;②建立了秦岭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探讨了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成土过程和类型划分方法;③鉴定了黄棕壤、黄褐土在形成环境、发生特性的主要差异,明确了两者的分类归属和空间分布;④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土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指标和分类体系的修正方案。
5、资源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时准确地掌握资源与环境的存在状态、演变规律,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关键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攻关项目项目资助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了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分析、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遥感模型识别与自动分类,区域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从调查方法、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影像解译、模式识别、系统设计、和程序编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先进、实用的技术与方法。

3. 于德弘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曾讲授弹、塑性力学、冲压工艺、金属塑性成型原理等本科生课程及塑版性成型过程的模拟理论和权技术、材料特种加工技术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地方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8篇,编写教材、手册、译著等五本;获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奖四项;获国家专利四项。

4. 吴群琪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含第二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两项、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其他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2项。目前主持部级科研项目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领域重要在综合运输、交通经济、运输经济、物流经济、道路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
吴群琪教授的学术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本科毕业至1995年,主要从事道路交通运输微观层面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特别是运输企业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主要从事交通运输中观层面经济与管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经济与管理结合非常密切,善于从经济的视觉研究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其二是中观与微观的结合非常密切,提出的理论、学术观点能充分揭示交通运输内在联系;其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追求理论对现实作出更为合乎逻辑的解释,确保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吴群琪教授提出的运输需求与供给理论、综合运输规划基础理论(主要由价值流理论、运输方式静态技术经济特征、动态技术经济特征理论、运输供给与需求经济均衡理论等内容构成)、基于运输需求的运输规划理论、运输市场发展理论等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 吴晓芙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留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十一五” 科技攻关,挪威援外署,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技部国际合作,环保部公益等项目的研究,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主持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环保部科技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发明专利3项,认定科研成果2项。

6. 李景元的学术专业论著与科研成果

科研教学中,曾指导50多名博士、硕士完成学业,出版学术专著36部,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20多篇。代表论著主要有《现代中国灰领阶层》、《现代企业技术功能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三维评价理论与模型开发》、《企业管理人员行为规范丛书》(四册)、《企业效益开发丛书》(三册)、《大学毕业生成才丛书》(五册)、《强化企业内功环节与途径》等。《现代中国灰领阶层》一书曾分别获全国企协系统、北京行为科学学会等科研成果一等奖。《企业管理人员行为规范丛书》、《企业效益开发丛书》均获企业管理出版社精品图书奖。承担中国全面节约战略规划与对策、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内功环节与途径课题分别获国家计委、河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承担的灰领阶层与现场管理、企业基建综合评价、组织气氛与组织绩效、石油管道局行业经济增长方式与对策分别获得全国政研会、河北省政研会、中央国家机关政研会、中国石油行业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我国第一次把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界定为灰领阶层,在管理界首次提出三维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普遍关注,并出访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曾两次被授予省部级劳动模范及国家级先进工作者。

7. 请教下简历里面的“学术科研成果”怎么填

自己发表的论文,或者和导师一起做课题、实验等都可以填上去

8. 万明习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主编和参编并出版生物医学超声领域教科书2本,主编实验讲义1本。共发表研究论文196篇。其中,近五年多来,先后在IEEE-BME、IEEE-IM、IEEE-UFFC、APL、Ultrasonics、J. Acoust. Soc. Am.、Ultrason. Med. Biol.、Ultrasonics、Med. Biol. Eng. Comput.、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等国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在中国科学、Chinese Medical J.和物理学报等国内学报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相关论文被国外著名学者、Nature Reviews Cancer(IF=36)等著名刊物引用。为本学科领域IEEE-BME等5种国际核心刊物评审论文。近几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获得的科研奖励包括: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名列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名列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三项(2项名列第一,1项名列第二)。指导的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国际超声领域专项奖励-R. W. B. Stephens 奖。
获得的个人学术奖和荣誉主要包括: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的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荣誉称号;1994年入选国家教育委员会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入选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计划;1998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等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9. 霍小平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1、2003年,主持西安市雁塔区、未央区控制性规划。
2、出版著作与教材3部。
3、近三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
4、近三年来,主持科研项目5项,到款金额45万;主持生产项目6项。

10.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

针对全国找矿勘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加强对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组织安排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根据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2006~2010)”重点开展我国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包括主要跨境成矿带)、重点矿种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及分布规律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导和支撑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发现一批资源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以第二负责单位身份与第一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联合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该重大项目第十一号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01A1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展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环境、区域含矿建造与控矿构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岭主要矿床类型与构造的关系,建立主要类型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研制识别和提取区域控矿要素、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地质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

根据课题总体目标任务和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开展了“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综合勘查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研究目标和任务是:①以凤(县)-太(白)地区为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总结典型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标志特征,建立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②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凤-太等重点矿集区进行矿产潜力评价与远景靶区优选,提交具有大型矿床找矿潜力的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找矿靶区和普查基地1处;③对勘查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有效地指导凤(县)-太(白)、柞(水)-山(阳)等矿集区隐伏金属矿产找矿,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内容是:以凤-太矿集区为主,柞-山矿集区为次,兼顾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煎茶岭金矿床等入手,开展主要矿床类型与地层、构造、岩浆的关系研究,建立主要矿床类型的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识别和提取示矿信息及矿致异常的有效技术方法,采用找矿勘查模型和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及矿化体定位预测。具体开展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矿床的系统综合研究,收集矿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资料,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种手段,从成矿环境、成矿年代、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入手,解剖典型矿床,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查模型;②区域找矿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在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提取找矿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隐伏找矿信息和热液蚀变矿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关键;③靶区优选和验证,应用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并结合勘查需要对预测靶区进行工程验证。

围绕上述专题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实际情况,根据上述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本专题采用的研究工作具体思路是:“立足前人资料和成果,以解决找矿勘查生产问题为目的,利用新技术,补充新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资料,重新研究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典型矿床和区域控矿的关键因素,完善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模式; 立足新理论和新认识,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应用试验,分析总结研究找矿效果,筛选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勘查模型,为我国类似造山带和高山峡谷区找矿提供借鉴; 科研引导,科学预测,生产配合,及时验证,产、学、研有机结合,确保找矿勘查重大突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矿实践基础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矿床和区域的关键控矿因素,确定了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建立了隐伏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矿勘查靶区预测、验证的重大进展,主要成果和学术认识有以下10个方面: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重新进行了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指出了找矿预测区。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异常带6个,圈定4个找矿预测区; 柞-山矿集区圈出了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勉-略-宁矿集区圈出3个异常带、2个找矿预测区。

2)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

3)通过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对秦岭造山带区域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依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就位成矿的叠加过程(即“两期成矿”),多数矿床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建造环境下,通过岩浆熔离分异、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在后期的造山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初始矿床或矿源岩往往被后期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改造,成矿物质再次被活化、迁移、富集并沉淀成工业矿床。但是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二元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矿”),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区域成什么矿,后者控制在哪里成矿、到哪里去找矿。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提出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等。

4)选择凤-太矿集区等典型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二里河和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成矿远景区的充电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试验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实际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具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④EH4是一种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试验出现异常形态与地质实际相反的现象,目前没有能够较好地解释。异常区工程验证效果也不理想,故该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方法对于圈定找矿靶区、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5)通过对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池沟铜矿的ASD蚀变矿物填图试验表明:①柴蚂金矿和沈家湾金矿区蚀变矿物均以绢云母为主,其次是绿泥石,再次是碳酸盐矿物。但柴蚂金矿与沈家湾金矿又有不同,柴蚂金矿碳酸盐化程度明显强于沈家湾金矿,蚀变矿物填图研究提出,柴蚂矿区可以利用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来指导找矿,白云母/绢云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湾矿区的有利找矿标志; ②池沟铜矿矿化蚀变以泥化、绿泥石化和钾化为主,泥化主要分布于接近地表的斑岩体或矿体上部,绿泥石化主要分布于近岩体裂隙、构造带、岩体中,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裂隙中,钾化强烈,则矿化增强; 斑岩型铜矿主要蚀变矿物在区内广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沟矿区发现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现象。

6)凤-太矿集区遥感地质解译和研究表明,以灰岩为核部的背斜倾伏影像部位、背斜轴线转折部位、短轴背斜与隐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铅锌多金属成矿和找矿的重要靶区。

7)综合研究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应用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研究、化探异常分布和“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预测找矿远景区→TEM、CSAMT物探方法确定勘查靶位→钻探或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矿体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探矿工程验证充电异常→系统勘查。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是: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5万沟系次生晕、1:1万土壤正规网测量)+激电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1万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遥感解译、航磁解译+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

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如对于SEDEX型铅锌矿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选择TEM、CSAMT或激电测量; 对于与岩体有关的Au、Cu矿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选择高精度磁测以确定岩体位置和产状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选择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但地质工作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

8)成矿预测和靶区验证取得了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有效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新理论、新认识,进行了找矿远景靶区优选与矿产资源估算,应用综合勘查模型对不同类型矿床找矿模型和预测靶区进行验证,取得了铜铅锌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和发现。在秦岭造山带凤-太矿集区取得东塘子、白杨沟隐伏铅锌矿找矿初步成果;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池沟斑岩铜矿重大发现;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徐家沟铜矿勘查重大进展。

9)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的桥梁。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以各种信息的理解、把握、转换、关联和集成为核心,以找矿标志的辨识、显化、提炼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各种信息和信息组合与矿床(化)的关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此来分析和推断靶区的找矿前景和矿化体特征。

10)勘查在地表矿化较弱或没有任何可识别矿化显示的隐伏矿床和盲矿床的难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矿理论为基础,以切实可行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手段,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解释和工程验证而逐渐取得找矿突破。由于勘查对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现象与矿床本身信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模糊,因此,对于基础地质工作和弱小异常必须足够重视。不同勘查方法技术所获得的找矿信息是不完备和不确定的,需要以地质为基础具体分析、相互印证、综合集成、大胆验证。在找矿预查阶段,面积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以剖面取而代之,这样才能获得充分、完整的异常信息。深部、隐蔽及微弱示矿信息的识别提取是找矿方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阅读全文

与学术与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