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腐蚀成果

腐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3 03:40:44

❶ 有哪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一、电视:人类自己创造的“魔鬼”

现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没有电视。电视的设想和理论早在1870年就出现过。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全个穿孔的“扫描圆盘 ”,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

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圆盘”制造了影像机。

真正制造出画面稳定的电视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拉基米尔·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国犹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电视真正诞生了。

二、登月:人类航天史上迈出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陆!”

接下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问休斯顿宇航中心:“我们不想休息四小时,我们想马上登月。”休斯顿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梯子缓缓爬下。全世界5亿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登月确确实实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因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三、电脑:人类未来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ENI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四、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码

10多年前,科学界就预言说,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

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是蛋白质。

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诞生。

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 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五、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

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❷ 腐蚀科学 发展史

腐蚀科学是一门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应用科学,从其学科特点而论,它又是化学(电化学)、物理学、力学、冶金学和微生物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科学,在许多方面与环境科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技术上,随着光学、电子光学和表面科学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的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型工业装置、设备处在高温、高压、高负荷应力、高热流、高质流、多相流、强腐蚀性环境等苛刻的强化操作条件下运作。
上述诸因素协同作用下的腐蚀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装置、设备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因此,在美国休斯顿举行的国际腐蚀会议主题“以低费用投入条件下保证其可靠性为目的的腐蚀控制”以及相继在英国剑桥和美国檀香山举行的以“腐蚀环境中结构的寿命预测”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都说明,在腐蚀性环境中工业装置、设备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工业装备的可靠性受到腐蚀破坏决定性制约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军事装备的可靠性也普遍受制于腐蚀破坏,直接影响乃至丧失它们的作战能力。例如,1990年美国空军的电子装备因腐蚀而失效的占其总数的20%。同年,全世界用于与腐蚀有关的电子装备的维修费用达50×108美元,这一数字将与日俱增。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最佳的空军电子装备的腐蚀尚且如此,处于更为苛刻环境条件下的工业装备,其腐蚀的严重性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当大气中的污染性组分远低于符合环保规定时,电子装备就会受到腐蚀破坏。例如,在大气中环保规定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上限分别为1 000×10-9和10 000×10-9,而对电子装备不发生腐蚀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安全的浓度上限分别只有30×10-9和10×10-9。保障电子装备正常工作对环境腐蚀性的要求,甚至远远超过保障人类健康对环境的要求。

❸ 试验成果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动态变化特征。

1.应用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

为搞清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在正常注入的情况下,录取了井筒内的压力、温度梯度资料。从测试结果看,液态CO2大约在1300m开始气化,气化后放热使温度梯度增大,压力梯度减小。井底压力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态CO2平均比重(相对密度)为0.89;井底温度63.8℃,比油层温度低22℃左右(图6-21)。

图6-21 压力、压力梯度曲线

2005年4月,对注气井进行了压力降落试井,累计关井576h,压力从29.85MPa下降到28.95MPa,压降速度为0.0016MPa/h。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和均质径向流油藏模型解释的结果见表6-30。两种解释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井筒储存系数很大,油藏渗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油藏。表皮系数低于-5.9,说明注入的CO2对近井地带地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2.注气压力较低、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未压裂的芳188-138注气井自2004年7月以来,平均日注液态CO220~40t;注入压力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2口见气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气油比上升,注气井注入压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未压裂的注气井在日注液态CO220~40t(相当于日注水40~70m3)的情况下,比州2试验区压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压力低5MPa左右。

另外,从州2试验区注水井与芳48注气试验区注气井霍尔曲线对比情况看(图6-22),未压裂的注气井注入能力是压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见,扶杨油层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较强。

图6-22 州2与芳48试验区霍尔曲线对比

3.采出井见到较为明显的注气效果

试验区于2002年12月投产,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气20674t(0.413PV),累计注采比为2.93;累积产油9690t,采出程度6.09%,采油速度0.90%;综合含水7.0%。

(1)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油井见效快

由于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点,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注气井和采油井间压力分布与注水驱高渗透油藏类似,注气井和采油井井底压力损失小,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大,从而使特低渗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试验区正常注气后,大致3个月左右,渗透率相对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陆续见到注气效果,日产油稳中有升。而与之邻近的州2注水开发试验区自投产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未见到受效显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开始受效,日产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点2.5t/d,随后受见气影响,产量逐渐下降(图6-23)。

图6-23 芳190-136井日产油曲线

(2)产量恢复程度较高

试验区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压裂直接投产,初期日产量0.02t,其余4口井均为压裂投产,见效后产量恢复程度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试验区产量恢复到最高,日产量达8.3t,产量恢复程度达61%。注气累计增加原油占总产量的57.8%。

表6-31 芳48试验区见效情况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高达1.89%,平均采油强度0.25t/d·m,是相邻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气驱控制程度高(100%),试验区只选取了主力层(FⅠ7)注气,该层为分布稳定的河道砂体,连通较好,气驱控制程度高达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来,试验区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见到了较好的气驱效果。

(3)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规律递减

根据试验区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的实际产量(图6-24),进行拟合求解,得出试验区日产油量呈双曲递减规律,递减指数2.371,R=0.998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qt为开始递减第t月时日产量;qi为递减前日产油;Di为初始递减率。

图6-24 实际日产油与计算日产油对比

(4)见气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

2005年4~6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整体试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关井末点压力分别为11.6和13.1MPa,明显高于其余3口井(表6-32)。由于这两口井为试验区的主要见效井,随着油井见气后地层压力上升;芳188-137井尽管井距较近,但由于该井未压裂,且受效较差,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关井15d最高压力仅3.6MPa。

表6-32 注气试验井组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二)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1.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2006年5月,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优选了性能稳定的F6气体为示踪剂,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监测结果见表6-33。从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气体向芳190-140井推进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见气,芳190-138井见气较晚,未检测到示踪剂。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气气体示踪剂(F6)监测结果

从示踪剂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尽管见到示踪剂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踪剂优先向渗透率较高的芳190-140井运移,其次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踪剂峰值高低与储层物性和气油比高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气驱前缘监测技术

微地震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震波传输等理论和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注气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气方向,为注气方案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图6-25),结合该井的注入数据及测井等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CO2气驱存在主、次流两个方向,主流方向呈东南164.6°及西南260.8°两个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东43.3°走向。

二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呈不规则的“Y”字型,分析气驱前缘形态主要受该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CO2气推进速度不均匀,在东南及西南方向CO2气推进速度较快,在北西及北偏东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三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积约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于CO2气驱前缘的两个主流方向上,为主要见效井;芳188-137井为次要见效井,因为CO2气驱前缘向前发展的趋势明显且已接近该井;芳187-138井处在气驱前缘的次流方向上,但由于该井距气驱前缘相对较远,受效也不明显;芳190-138井的方向气驱前缘推进较慢,未见到注气效果。

3.脉冲注气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过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搞清了扶杨油层非均质特征。为防止CO2气大量突破后造成资源浪费,改善注气驱油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脉冲注气方案(注气时关突破井,停注时突破井恢复生产)为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了6套方案,考虑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脉冲周期(表6-34)。

图6-25 微地震测试结果

表6-34 脉冲注气方案设计参数

注:5∶2表示关生产井注气5个月,然后停注采油2个月。

从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表6-35)可以看出,脉冲注气开发效果主要与注气速度、注气量及脉冲持续时间有关。综合考虑,持续高速度大排量脉冲注气效果较好。

表6-35 脉冲注气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方案预测指标,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因此优选方案F106(注气速度为40t/d,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优选结果,2006年开展了脉冲注气试验,先后分3个段塞注入液态CO25239t。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注气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脉冲注气后,前面两个段塞,日注气量在37t左右,注气压力稳定在12.5MPa左右;最后一个段塞注入时,注气压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说明注气井有较强的吸气能力,井组之间有较好的连通关系,停注期间采出井开井,恢复注气后注气压力有所下降。

二是见气井开井后,气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显提高。以芳190-136井为例(图6-26),该井2006年5月因出气量大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9月恢复生产。气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后持续生产,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见气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过脉冲注气减小了注采压差,改变了地层流体的液流方向,使见气井出气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气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图6-26 芳190-136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CO2损失,对油井开井制度进行了优化。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6-27,关井3d后恢复生产1d的产量最高。优选确定了关3d开井1d的生产工作制度,平均日产油1.0t左右。其余3口见气井与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也执行了关3d开井1d的工作制度。

图6-27 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产量变化曲线

可见,通过脉冲注气和油井生产制度优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气油比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芳48断块为非混相驱

1.气油比分析技术

气油比是评价注气驱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芳48注气井组产量低,无法现场测试生产气油比。因此,我们通过对采出气的组分变化分析,对生产气油比进行了估算,在现场得到较好应用。

设原始气油比为GOR1,目前气油比为GOR2,CO2气未突破时地面气组成为y1i,其中CO2的摩尔含量为y1CO2,注入CO2气组成为y2i,CO2摩尔含量为y2CO2。设地面条件下气的摩尔体积为M(mol/m3)。那么未突破时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1m3;CO2突破后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2m3。采出气的摩尔数分别为:GOR1/M;GOR2/M。突破后的气相当于未突破时的气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气,那么对采出1m3油来考虑,见气前后采出气中的非CO2气组分的摩尔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因此气突破后的气油比GOR2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气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气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见气井2007年底气油比计算结果

2.芳48断块非混相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高于非混相驱,而注气开采的驱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替压力。只有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时才能达到混相驱替。也就是说,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压力。我国多数油田由于原油性质较差,达不到混相条件,只能是非混相驱替。在矿场实际过程中可通过气油比的变化特征判断混相或非混相驱替。

非混相驱替过程中,注入孔隙体积与气油比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气油比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气油比急剧上升。即气体突破前,气油比基本不变。突破后,气油比有所增大,但由于建立了油气混合带,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台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气油比才迅速增大(图6-28)。也就是说,在气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台阶。图6-28所对应的实验压力为20.6MPa,比混相压力(29MPa)低8.4MPa,为非混相驱替。

图6-28 芳48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变化曲线

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则明显不同。由于混相驱替建立的油气混合带较窄,因此,采出端见气后,气油比迅速上升(图6-29),中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带。图6-29对应的实验压力为50MPa,比混相压力(29MPa)高21MPa,为典型的混相驱。

图6-29 芳48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曲线

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为芳48试验区的混相特征分析提供了依据。

试验区见气较早的芳190-136井的气油比变化曲线见图6-26。该井于2005年3月见气,之后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6年8月气油比达到最高(600m3/m3左右),这期间共注气11500t,折算地下体积0.23PV,后期由于采取脉冲注气使气油比明显下降。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判断标准,芳48试验区为典型的非混相驱。

(四)腐蚀状况监测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无明显腐蚀,满足了开发需要

2006年9月,开展了注气试验区腐蚀现状调查研究。对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线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并对这2口井安装了腐蚀试验试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了J55钢腐蚀试验试片,进行井下腐蚀状况监测,取得了以下认识:

1.地面管道无明显腐蚀现象

从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弯头部分剖开后的外观情况看,管道基本完好,内表面无蚀坑、破损、裂纹等现象,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2006年9月28日在这2口井的地面管线内部放置20#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除去表层油污后,仍可见金属光泽,试片表面无蚀坑、破损等现象,在试验期内腐蚀挂片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

2.井下试片腐蚀现象不明显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J55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也未见腐蚀现象发生。

3.腐蚀速率评价

芳48断块注气试验井组现场腐蚀试验分析结果见表6-37。地面和井下试片均未见明显腐蚀,介质腐蚀性等级为低级,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断块典型介质现场腐蚀试验结果

分析芳48注气试验区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蚀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这是试验井腐蚀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试验周期短,对腐蚀试验效果有一定影响。

(五)结论及认识

1)CO2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作为一项难采储量动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室内实验测得扶杨油层最小混相压力为29MPa,比原始地层压力(20.4MPa)高8.6MPa,结合现场试验气油比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芳48断块CO2驱油为非混相驱。

3)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指导了试验方案优化设计,矿场试验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较高。

4)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态分布特征;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揭示了扶杨油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5)脉冲注气结合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为注气驱油的一项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6)注CO2驱油实现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主要表现在油井见效快、产量恢复程度高,见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是同类型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递减。

7)适合CO2驱油的撬装注气装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试验区开发需要。

8)油藏深部封窜技术抑制了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可作为提高注入气波及体积、改善注气开发效果的储备技术。

❹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自实验室建设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6项(二、三等奖各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其它部委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共计获科技成果奖励33项,获专利权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论著9部;培养博士54人,硕士58人,有12名博士后出站。已经在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及测试技术、高温氧化机理及防护涂层技术、应力腐蚀裂纹等方面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腐蚀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实验室设立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作为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同时实验室也接受全国腐蚀科技工作者自选的课题申请,并根据申请指南进行遴选予以资助,鼓励来实验室合作并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创新性研究。经十余年的建设,实验室已拥有较为配套的研究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实验室发展模式,并在引导和促进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发展,增进与国外腐蚀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实验室将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加强与国内外产业界的互利合作,提升解决重大腐蚀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力争在5~10年内,将自身建设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并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持的,具有活力的国际一流的腐蚀科学实验室。

❺ 化学,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就是中毒、腐蚀、污染等,其实这是对化学的一种误解,许多化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使

许多化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吃、穿、住等方面例子很多,例如,衣: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等;
食:农药与化肥的生产和合理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吃饭问题等;住: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建了许多高楼大厦等;行:钢铁制品的大量使用为汽车制造带来便利;医:化学药物的研制为治疗人类疾病带来福音;用:大量化学产品的出行,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
故答为: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农药与化肥的生产和合理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吃饭问题;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建了许多高楼大厦;钢铁制品的大量使用为汽车制造带来便利;化学药物的研制为治疗人类疾病带来福音;大量化学产品的出行,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

❻ 陆婉珍的主要成就

陆婉珍创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分析中心,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分析方法,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并多次参与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庆喷气燃料引起飞机火焰筒的烧蚀、重整过程催化剂中毒等问题。系统评价中国及进口原油性质,为原油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50年代起即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及气体的组成,为中国色谱法的开拓者之一。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研究成功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的组成。1995年以后致力于组织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已开发出国产CCD近红外光谱仪,其中包括数据计算软件,及近红外光谱法在石油产品分析中的模型,颇受炼厂欢迎。结合原油加工的需要,还开展了胶体化学在原油破乳、柴油脱酸中的应用研究。曾领导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定及基础研究工作。
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主持系统评价了中国原油资源,并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多次参加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如大庆喷气燃料的烧蚀作用机理等。指导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其中开发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并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的烃组成等成果有所创新。 1962年对当时喷气燃料生产烧蚀问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在高温下掌握烃类对镍、铁金属的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四等奖,并基于这一认识解决了以后重整工艺中出现的大量结焦问题。
1969年,当时一项重要的铂重整炼油工艺出现了催化剂中毒问题,使在小型实验中已经寿命实验的放大实验无法进行。陆婉珍与一些年轻同志找出了微量砷中毒的原因,使当时工厂走出停工、无法进展的困境。同时建立和研制的微量砷的分析方法及仪器获石化总公司三等奖。
1974年,为了解决石油分析中经常遇到的微量硫、氮及卤素的分析,提出了微库仑法及仪器的研制,已在各地推广。后来对天然气的加工、重整工艺及催化裂化等工艺的原料及时监控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编写《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最新版本为第二版

❼ 高义华的成果

2002年2月7日,Nature415,599(2002) 发表了高义华的工作:世界首次研究纳米级液态物质的膨胀性质,利用Ga填充纳米碳管研制世界“最小温度计”。2005年9月30日,高义华和他的二位领导:Prof. Yoshio Bando(组长)、Prof.DmitriGolberg(副组长),因为新型纳米管的研制和纳米温度计的发明一起荣获第16届国际上很有声望的日本“筑波杰出科学家奖”TsukubaPrize[由1973年获物理学诺贝尔奖的江崎玲於奈教授(Leo Esaki) 颁奖;记者招待会上,江崎玲於奈教授、2000年获化学诺贝尔奖的白川英树教授 (Hideki Shirakawa) 等陪同3位TsukubaPrize获得者留影纪念]。
高义华还取得了如下所述的系列代表性成果。
融合热动平衡、力平衡和电平衡等基本物理原理和概念,发现一种新的反常大膨胀效应—SiO2包裹的微球壳与纳米管复合结构中Ga微球的电液压膨胀效应[Appl.Phys.Lett. 99,083112(2011)] 。
通过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在p型GaN衬底上制备合金化GaxZn1-xO纳米线阵列,构成GaxZn1-xO纳米线/p-GaN基底LED器件,实现了带隙的减小,基于界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电致发光波长从ZnO紫外波长382 nm 红移~100nm到可见光区域的480nm,解决了现有的ZnO掺杂能带调节波长太窄(仅50nm)的问题[Laser PhotonicsRev.8,429–435(2014)] 。对ZnO纳米阵列Sb的p型掺杂的能带调控,得到无紫外发射的白光LED,解决了现有GaN类白光LED必须借助于荧光粉调节才能白光发射的问题[Adv.Funct.Mater.DOI: 10.1002/adfm.201404316] 。
进行可编织能源装置的光-电转换研究。基于利用简单方法,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和光子的捕获效率来实现高转化效率的可编织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性,利用一步水热法,在直径为0.5mm的Ti丝上,生长出长度为几十微米量级的树干状TiO2纳米线和树干上茂密的TiO2纳米分枝,克服了现有研究步骤繁琐的缺点,简单构建电子长程传输通道和提高光吸收的大比表面积,研制出转化效率达到6.32%的纤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Sci. Rep.4, 4420(2014)] 。
开展了太阳能存储的先期研究工作-高性能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聚吡咯-二氧化锰-微米级碳纤维复合结构的可驱动微器件的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体电容密度69.3F/cm2,Sci.Rep.3,2286(2013)] ,用于可携带能量存储的棉线基三维多级纳米结构的超级电容器[Adv.Mater.25,4925(2013) ,面电容密度1.49F/cm2]和等级纳米结构的大容量的聚吡咯-二氧化锰非对称超级电容器[Nanoscale6,2922(2014) ,面电容密度1.41F/cm2,能量密度0.63mWh/cm2,功率密度0.9mW/cm2]的研究。这些柔性超级电容器组成的能量存储单元成功驱动了商用小型液晶屏,LED,马达和玩具电动车等。这些工作给出了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锰在酸性电解质中容易被腐蚀的直接微观证据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通过研制非对称电极,提高了工作电压。巧妙地通过有机导电材料的包覆,既解决了活性材料二氧化锰的抗腐蚀问题,保证其电化学性能的充分发挥,又增加了电化学过程中电子、离子的传输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器件的电容性能。这些研究,对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迄今,高义华共获得2项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和6项日本专利,正在申请9项中国专利。现从事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能量转换、存储与探测研究,分为3个主要方向:1,纳米氧化物阵列的LED研究与光探测研究;2,可编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与电能存储研究;3,金属液体填充纳米管的电-力转换与热探测研究。

阅读全文

与腐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