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窑的浮出水面还将有待时日。
转帖于某位藏家的部分观点
「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麻沙是个地名,位于福建北部建阳地区。当地盛产榕树,起木质松软,适宜雕版刻印,故宋代开始盛行印书业,但因质量粗糙,常出现脱文错字,误人子弟,逐渐失去了市场信誉。“麻沙本”遂成为一个错版书刊、误人子弟的典故。
研究古陶瓷,如果对版本目录学缺乏了解,很容易犯“麻沙本”的错误。最近有人撰述文章,论及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即是一个典型范例。
最早提到柴窑产地的文献是《格古要论》一书,该书作者为曹昭,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洪武刻本今已无存,该书传到景泰七年(1456年)时,即已残缺。王佐根据当时的老个版本进行增补,修订《格古要论》,历时4载,只天顺三年(1459年)完成,刊刻于世,易名《新增格古要论》,共13卷。王佐修订《格古要论》时,距曹昭成书时间仅68年,而且有传世版本为据,王佐的修订工作做得十分认真,脱文漏字的地方均已补齐,不能补的和没有确切把握的,也都注明了“原文缺”。而王佐新增订的内容,也都注明了“后增”、“新增”。可以认为王佐的书完全保留了曹昭《格古要论》的原貌。《新增格古要论》柴窑条目注明:“出北地河南郑州”,且没有“后增”、“新增”字样,说明该条目就是曹照原书所载。
而现存最早的《格古要论》刻本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夷门广牍》本,据曹昭原刻本已有209年,据王佐修订时也有141年,且该本校刻不精,伪误较多,属于“麻沙本”一类的劣质书刊,只能用于校勘参考,不能用于引经据典的学术研究。在这个刻本中记述柴窑条目时,仅对其产地记述了“出北地”三个字。而论述柴窑与耀州窑关系的人,引文都是出自《夷门广牍》本的这个“麻沙本”,却对于校刻精良的增订本视而不见。根据目前存世的各种版本来比较,仅人用《格古要论》一书,只能以王佐的增订本为据。
笔者并非写论文论述柴窑问题,仅是提出做学问应该具备版本目录学的基础常识,少走弯路,否则就要出“麻沙本”的笑话,会贻笑大方的。顺便提醒一下,研究柴窑问题,另有两本书也是不能引用的,一是《宣德鼎彝谱》,二是《宣德彝器图谱》,这两本书不但是“麻沙本”,而且是明末或清初人精心编撰的伪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认真读读原书,便会知其伪在何处了。
再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麻沙本”与版本目录学》一文发表后,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说谈到柴窑产地的最早文献是《格古要论》,某某专家不是引经据典地讲到,欧阳修《归田集》就论述过柴窑吗?
我原想从侧面提醒诸多研究者,少走些弯路,不想出任何人的丑,但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果不去纠正,势必会引起诸多误会。
闲谈《归田集》一书。故宫图书馆藏书够丰富的了,但平装书中未见有《归田集》,仅在线装古籍中发现清人乔莱所著的一本《归田集》,发行量很少,且未见刊刻年代,书面有红色印章“江苏省长送”字样。如果有人能发现欧阳修的《归田集》,肯定是一个特大重要的发现。欧阳修著述颇丰,在他的著述中仅有一本《归田录》,而无《归田集》,这在文史界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我没猜错,可能使编辑同志或排字同志将“录”字误排为“集”字。欧阳修《归田录》一书仅有15000多字,共继续是115条,中华书局在1981年出版过校对注释本,李伟国同志点校相当认真,在这个点校中精良的版本中,我们找不到欧阳绪论及瓷器的一句话。我不知引经据典着引自何书,只好照抄其所谓的论述柴窑的文献如下:“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着,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晴与果实。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稍有些文学史常识和陶瓷史常识的人,都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伪处。第一,欧阳修《归田录》一书着于1071年,欧公时年65岁,第二年便去世了。汝窑的设置是在1086年宋哲宗登基以后的事情,欧阳修不可能见过汝官窑瓷器。第二,像文中那样的诗的水平,如果是出自欧阳修之手,恐怕他也不会被后人评为著名的文学家了。第三,欧阳修不是预言家,怎么会知道宋朝会分为北宋和南宋呢,故于1072年欧阳修身值北宋中朝,如果他没在南宋时复活,怎么会说出“北宋汝窑”之语呢?总之这段文字漏洞百出,只能出于明中朝以后的某个“麻沙本”。不过也有可能使我孤陋寡闻,读书不精,如果真是那样,希望前辈和智者指出我我的错误,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三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
《再论麻沙本和版本目录学》一文发表后,有人问我:“即使别人引错了文献,可是你又凭什么断言那首关于汝窑和柴窑的诗不可能出自欧阳修之手呢?”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现在流行对文物的真赝对比,几乎每期的收藏杂志上都刊有相关的文章,从造型、纹饰、画风、工艺特征上,掌握真品的特征,找出赝品的败笔,从而断其真伪。这也是科学,其要领是掌握真品的特征,总结其规律。文学也有辨伪之说,且早已流行于文坛,其要领也是掌握真品特征,总结其规律,如果你多读读欧阳修的诗文,肯定也能熟悉他的艺术风格,再去辨伪应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欧阳修的诗比作官窑精品水平,则那首关于汝窑和柴窑的诗只能算普通的民窑水平,二者差距太大,一望便知。当然,详细论证每一个细节,恐怕也要写上数千甚至上万字的论文,故在此不再赘笔。但是有一点应该指出,欧阳修治学精神十分严谨,流行至今的写作掌故中,如果辑录出书,他似乎是最多的,最起码也是最多者之一。到了晚年他仍然在一丝不苟地校对自己写过的诗文,连他的夫人都感到有些厌烦了,指责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还要这样自讨苦吃呢?找个人帮忙抄一抄就行了。你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来责备你吗?”欧阳修答道:“我哪里是怕先生生气,二是怕后生笑啊!我不把他抄清楚,难道还要子孙们去考辨不成?”欧阳修留下的“怕后生笑”的这段佳话,实在最耐人寻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想到千年之后居然因一个麻沙本,一生治学严谨的大文学家,却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汝窑和柴窑的论争之中。欧阳修在天有灵,恐怕也会哭笑不得。
在陶瓷史的研究中,引用文献务必要核对原文,找到原始之处,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图省事是做不了大学问的,投机取巧找快捷方式,也难攀上顶峰。不怕前任笑,难道还不“怕后生笑”吗?
B. 五代柴窑瓷器真品经济价值多少钱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价值多少,要根据品种品相传世量和市场需求等来确定,价格不等。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5-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C. 我收藏五代柴窑 合法吗
你好,你收藏是合法的,但是一般来说宋代以前的文物是禁止买卖和出国的。
D. 五代十国的柴窑,国家不认可这些出土的东西买了怎么办
五代十国的东西已经算是文物保保护了,国家不可能不认可,如果卖了就算是违法。
E. 侃柴(1):柴窑存世有几多
侃柴(1):柴窑存世有几多?
柴窑位居我国古代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是古瓷爱好者与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然而,这个至宝却像梦中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回忆和遐想,因为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没有她的倩影,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图库中也觅不到她的踪迹。
柴窑瓷真的不存于世吗?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这说明柴窑瓷虽少,但必竟存在。由于柴窑瓷自打出世就名声大作,成为人们追求的宝贝。既然是宝贝人们就会珍爱,就会将其一代一代传下来。本人不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说什么由于生产的少,又是薄胎瓷,再加上战乱,导致柴窑瓷器几近消亡。本人断定寻找到柴窑完整器的机会比找到柴窑瓷片的机会要大的多,但由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收获。
那么究竟柴窑完整器存世有几多?本人猜测应不到汝窑存世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全世界大约只有67件汝窑存世,则柴窑存世量约三到五件。再如果全世界只有三件柴窑,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一件;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件柴窑,中国大陆可望能找到两件。在若大的中国要寻找到一两件真正的瓷皇水准的柴窑,那可是大海捞针。不过本人有个主意,那就是在中国或全球‘通缉柴窑’(这里的‘通缉’不带贬义,权当‘寻找’二字用),警察可以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而画像捉那嫌犯,我们也可利用古人目击柴窑的描述,像‘四如’等,汇同有关专家,并利用电脑技术画出柴窑的基本像貌,发动群众,以此像为准收集大量柴窑瓷相似物,然后组织以专家为主的广泛评鉴,最终确定那个或那些是真正的柴窑。
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一件柴窑完整器传世至今(不包括以后出土的),那这件柴窑会在那个国家发现?笔者推测不会在中国大陆,更不会在日本,而是在曾经的大英帝国的英国。由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至今没有柴窑收藏,使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了解柴窑,这为在英国捡漏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多逛逛英国的旧货店,古玩店,古玩市场和小型拍卖会包括网上拍卖等,有可能捡到柴窑这个大漏。
F. 什么是五代周世宗的柴窑瓷器
我有一个真品请鉴赏,柴窑三足五蝠人物龙纹鸟耳瓶《尚食局》款,高24.5公分,口9公分,底足7公分;体轻如纸,胎厚约1毫米多点,天青色上浓下淡、细丝开纹片、并且还有新开片纹,釉质滋润细腻、镂空一老一少戏龙图,底足上镂空五只蝙蝠,上部两只鸟耳,镂空内有到底里瓶,似铁足,足刮开黑呈黄色土。
G. 柴窑价值百亿有这么高嘛
柴窑,难觅稀有,这样集文化与艺术一身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是“百亿”只是说说而已,
世界上有几个人买得起?买得起的人又未必懂得这个文化,或未必对此感兴趣,如果真的你拥有周世宗的柴窑,那么可以在有信誉的拍卖行上一见分晓。古艺术品的价值上下幅度极大,在于买卖双方的心情而定。
柴窑虽然一般人谁都未见过实物,是因为柴世宗执政仅六年,柴窑的制作年期要比之后的汝窑短得多,汝窑已是如此珍稀昂贵,柴窑就不在此话下。我们深信柴窑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瑰宝,流散在民间而不为人所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古陶瓷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古陶瓷传承的轨迹,自有唐钧至宋元钧瓷之间的五代末期的柴窑是个什么样子,你或许可以意会了。
H. 让大家认识下什么是五代柴窑
正宗五代后周柴窑瓷,从文物价值应该是世界艺术之巅峰,如果是经济价值肯定要比北宋汝窑超出十倍或几十倍,也许是无价之宝。其实真正的五代后周柴窑瓷市场上是难见到的,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柴窑肯定全是仿品。
I. 柴瓷论最权威的,专家认可的研究成果。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古代文献是怎么记载柴瓷的吧。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