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工作成果与

工作成果与

发布时间:2021-07-22 09:22:41

㈠ 工作成果怎么写

会员成果心得

㈡ 工作认识与成果

一、以板块构造观点为指导,全面讨论与再现了区域板块构造作用的历史,提出了若干新认识

(1)重建了多旋回板块构造演化历史。指出研究区经历了以白乃庙-西拉木伦缝合带为代表的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以贺根山缝合带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阶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阶段(早中生代阶段,以印支期为主)和以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一系陆内拉张盆地形成为代表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滨太平洋演化阶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几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分别阐明了各阶段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形成的相关大地构造环境。

(2)探讨了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动力学机制。首次提出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作用控制,表现出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①具有延续性,即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古蒙古洋拼合并进入碰撞阶段以来,本区即长期处于以碰撞造山后拉伸作用为主的状态;②具有叠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时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和东部太平洋俯冲远程叠加效应影响;③转换性,即自晚侏罗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由近EW向古亚洲洋构造体系逐渐转换为主要受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反映出区域中新生代区域应力场条件复杂化(叠加与转换并存);④新生性,反映为本区在该一时期还受到区域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控制。这种复杂的多元动力构造体制使得区域应力综合作用时而加强,时而抵消,与其相关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具有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点。中(新)生代这种复杂的构造动力背景是本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作用大爆发,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集中产出的根本原因。

(3)阐释了斑岩型矿床和VMS型矿床同时出现在同一造山带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区空间上自西向东,时间上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具有从弧间(上)盆地经弧后残余盆地向陆内拉张盆地间歇性演化特征,反映了板块缝合的穿时性和完整的从古洋缝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后拉张的全过程,具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同一盆地内的火山-沉积作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新生性。这种演化时间长、构造背景复杂的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为本区许多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和物质基础。多元盆地演化与多旋回板块俯冲相伴进行,岛弧火山活动与盆地火山-沉积作用配套出现。这一区域构造格局是本区宽缓增生型造山带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属矿床并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总结了多金属矿床产出现状和特点,划分了区域多金属矿床类型

(1)总结和划分了区域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①产于元古宙大陆边缘裂陷槽或古裂谷环境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②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岛弧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金、铜钼(金)矿床(白乃庙、欧玉陶勒盖、察干苏布尔等)和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奥由特等)。③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后(残余)盆地环境中的海底火山喷气(流)-沉积型铁、铅锌多金属矿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积型铜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吉林宝力格、乌兰陶勒盖、绥中查干等)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铅锌矿床(达赛脱、阿尔哈达)。④产于碰撞缝合带(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环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绿岩型铁铜金矿床(小坝梁)和铬铁矿床(赫格敖拉)。⑤产于碰撞造山挤压期构造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钨铋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积岩型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⑥产于陆内伸展和板块边缘构造复合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银、铜钼铋、铜金矿床、金矿床,矽卡岩型铅锌锡铜或铜铅锌矿床,石英脉型锡铜、银铅锌、钨矿床,斑岩-石英脉型铅铋、铜钨铋矿床,火山-沉积岩型铜锡银铅锌矿床,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扁扁山)/金矿床(巴林石),角砾岩型金矿床(骆驼场)等。

(2)开展了主要典型矿床研究。选择性讨论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产出环境、控矿因素和成因问题。作为对比,对邻区特别是蒙古国境内新近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钼金等矿床进行了介绍。

三、根据现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思路将发生从后验性的总结对比向先验性判断分析转变,以提高预见性,从而更加强化了成矿理论研究对于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以此为指导对区域成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提出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理论。即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会形成(专属有)特定的金属矿床(类型)或它们的组合、成矿元素(或它们的组合)和一些标志性的地质特征,并认为其是研究和探讨区域成矿规律的基本理论之一。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为成矿提供空间基础,后者为成矿提供物质基础,它们通过地质作用,进而是成矿作用发生有机联系或耦合,并最终在合适的部位形成矿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2)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分析。以地质环境成矿专属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划分为:①前寒武纪古大陆及被动陆缘(裂陷)环境;②早古生代沟-弧-盆构造环境;③中-晚古生代沟-弧-盆及碰撞造山环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环境。在此基础上,将工作区自北而南划分为5个成矿亚带(区),部分成矿带内又划分出若干个成矿集中区。即红格尔-达来庙Cu、Mo、Au成矿区(Ⅰ)(包括两个成矿集中区)、二连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属成矿带(Ⅱ)(包括5个成矿集中区)、苏左旗Au、Cu、W、Bi、Fe成矿区(Ⅲ)、东乌旗(乌兰陶勒盖-查干楚鲁图)Cu、Pb、Zn、Ag、Au多金属成矿区(Ⅳ)和交其尔-贺根山Fe、Au、Cr、Cu、Pt成矿带(Ⅴ)。

(3)区域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分析。以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成果为支撑,分别从区域地球化学块区和壳幔层圈地球化学结构两方面,探讨了本区的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块区,即苏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块区、二连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块区、东乌旗Cu-Pb-Zn-Ag-Sn-Au-Sb-Bi-Co块区和贺根山Fe-Cr-Cu-Au块区。指出上地壳以富集Zn-Pb-Ag为主要特点,下地壳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为特点,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空间变换和构造-岩浆活动特征,阐明了不同地区成矿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点。

(4)全面讨论了区域不同成矿环境的成矿专属性特征和成矿演化。本区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两个阶段,成矿具有叠加作用异常发育的特点。

(5)建立了区域多金属成矿系列。包括2个主要系列和5个亚系列。一为与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闭合形成的沟-弧-盆构造环境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3个亚系列;二为与中生代,特别是燕山期,与多元构造动力体制的复合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两个亚系列。本书首次指出苏尼特左旗地区存在与早中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金及铜-铋-钨-金多金属矿化,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四、对区域金、铜资源潜力进行了粗略评估

根据丰度法计算认为在全区近4万km2、深1000m范围内拥有的金资源总量可达960t,铜资源量可达1600万t。并从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矿带和中国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指出本区具有斑岩型铜多金属找矿的巨大潜力。

五、基于GIS平台下DPIS系统的区域成矿预测

以GIS为平台,通过自行开发的DPIS(矿床位置预测系统)软件,运用“找矿信息量法”,对全区金、铜矿床开展了区域成矿预测。绘制了区域金铜矿床信息量色块和等值线图,以此为基础,分别圈定了金和铜矿床找矿远景区。其中金找矿远景区10处,A级2处,分别位于苏尼特左旗地区和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地区,B级3处,分别为红格尔、白音乌拉-哈达庙和小坝梁-贺根山地区;C级5处;铜(铅锌)找矿远景区17处,A类5处,分别为苏左旗、东乌旗-查干敖包、莫诺格钦-阿扎哈达、查干楚鲁-奥由特和小坝染-贺根山地区;B类3处,分别为哈达庙-白音乌拉、伊和乌花-吉日嘎郎图、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区;C类9处。并对主要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特征和找矿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六、从成矿-找矿体系的角度,对区域找矿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

(1)首次系统研究了本区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问题。指出影响本区成矿后矿床变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陆内造山与高原整体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气候、地形地貌与风化剥蚀等,分别讨论了它们对矿床的影响结果,特别阐明了风成沙对于区域化探异常的影响。

(2)阐述了区域找矿战略。指出本区找矿的主攻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喷流(气)-沉积(变质)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型铜矿床,钨矿床、铋-钨矿床、钨-锡矿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铁-铜-金矿床、铬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铅-锌-铜-银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岩(热液)型金-银矿床和变质岩型铁矿床等几类,主攻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左旗一带、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吉尔嘎朗图(阿巴嘎旗北部)—东乌珠穆沁旗奥由特、贺根山—小坝梁、苏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乌拉-哈达庙等地区,并对各区找矿中必须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具体分析。

(3)总结了金铜矿床找矿标志。以金、铜为重点,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讨论了不同找矿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遥感等在本区的适用性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典型矿床为例,分别从地质产出模式、地球化学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论述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以此为基础,系统制定了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七、重点矿区研究取得了新认识,以此为指导的勘查区地质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矿产地2处

(1)巴彦温都尔矿区的地质控制和矿化类型。研究认为,该区金矿化带为受二叠系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接触带发育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盆地边缘NE向断裂和近EW向韧性剪切带的交会部位控制了金矿床(点)产出,矿床(点)分布具有近等间距展布规律,区域上自南向北矿化类型具有从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脉型到石英脉型的演化过渡特征。以此确定了矿区的主要矿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矿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彦温都尔矿区金矿脉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成矿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矿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高品位矿化叠加特点。晚期脆性构造带控制的石英脉具有近等间距分布规律。前者形成于印支期碰撞后区域持续挤压环境,成矿主要与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变质流体有关,后者形成于燕山期区域伸展环境。成矿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矿质主要源于深部岩浆,并具有明显的幔源色彩。矿区深部具有寻找规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矿床的可能性。

(3)通过进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矿产地2处。在BW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2292kg。同时指出矿区南部的9号脉具有进一步工作的潜力。从而实现了在本区金矿床找矿的重要突破。

八、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进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属找矿靶区5处

分别为①返斋音呼都格金;②乌兰哈达铜铋;③乌和尔楚鲁钨铋;④森吉格金钨;⑤查干楚鲁图金等。其中返斋音呼都格、乌兰哈达、乌和尔楚鲁-森吉格以及外围现有的必鲁甘干钨矿点组成一个NEE向规模较大的多金属矿化带,系统的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表明,矿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现象,富集段铋、金、钨等异常显著,局部已达工业品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㈢ 工作成果和奖励情况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儿工作成果,还是你做一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啊,就是成果,而奖励也是有实质性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

㈣ 工作成果

通过CSAMT剖面测量,获得凤凰山矿区13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在充分研究现有的地质资料、物性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各条电阻率拟断面图的特征对其进行地质解释。从凤凰山矿区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地表附近由于受土壤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常出现低阻效应,其影响范围通常在100m以内,最大可达200m;地下深处的电阻率基本上反映岩石的实际情况,大理岩和花岗闪长岩体通常反映高电阻率,而接触带附近由于蚀变矿化作用强,或由于裂隙及破碎带发育导致地下水丰富,从而反映为低电阻率。因此,电阻率剖面中的低电阻率带可能反映大理岩与岩体之间的接触带,也是找矿的主要目标。

根据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物探分院的资料,物探成果分别叙述如下。

1.21~23线(CSAMT) 剖面电性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21线:①整条剖面电性层不明显,根据地质资料可知,其上部为二叠纪地层。②在220点、500点为倾向北东的低阻带,推测为F1与F2的反映。

23线:①在320点~500点之间为倾向北东的低阻带,推测其两侧的电阻率梯级带分别为F1断层和接触带的反映,凤凰山铁矿就位于接触带上。②在接触带的北东侧为花岗闪长岩(凤凰山岩体),其南西侧为三叠系地层。

2.25~37线(CSAMT) 剖面电性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从25~37线电阻率断面图可见如下特征:①在25线的300点~500点、28线的500点~980点、31线580点~900点、34线的420点~820点、37线420点~820点之间为低阻带,而在其两侧为高阻带;②根据地质资料推测低阻带为接触带,其北东侧的高阻带为花岗闪长岩(凤凰山岩体)反映,南西侧的高阻带为三叠纪灰岩反映。接触带为形成矽卡岩型铜、硫化物矿床的有利部位,如31线的CK311孔在低阻带的边部发现了约15m铜矿(含铜矽卡岩),34线已发现的铜矿床位于低阻带内。

3.40~50线(CSAMT) 剖面电性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从40~50线电阻率断面图可见如下特征:①在40线的500点~700点、46线的700点~940点、48线的980点~1380点、50线的780点~1140点之间为低阻带,而在其两侧为高阻带。②根据地质资料推测低阻带为岩体与三叠纪灰岩的接触带,其北东侧的高阻带为花岗闪长岩(凤凰山岩体)反映,南西侧的高阻带为三叠纪灰岩反映。③在40线的20点~200点、46线的20点~340点、48线的100点~580点之间的深部也为低阻体,可能与矿化有关,应多加注意。

4.52线、55线(CSAMT) 剖面电性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从52线、55线电阻率断面图可见如下特征:①在52线的580点~1300点,55线的420点~700点、980点~1260点之间为低阻带,而在其两侧为高阻带。②根据地质资料推测52线的580点~1300点、55线的980点~1260点之间低阻带为岩体与三叠纪灰岩的接触带,其北东侧的高阻带为花岗闪长岩(凤凰山岩体)反映,南西侧的高阻带为三叠纪灰岩反映。③在55线的420点~700点之间的低阻带为穿插在三叠纪灰岩内的闪长岩脉。

㈤ 以往工作成果搜集与整理

2.1.2.1 目的

统计以往工作区水文地质勘探与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与完成的工作量,为科学布置本次补充调查与勘探工作服务。

2.1.2.2 基本要求

(1) 1955 年以来的调查区相关资料的统计。

(2) 要细化统计内容,明确以往工作区完成的各类工作量。

(3) 要在成果内容内描述报告份数、页数及附图张数和比例尺等。

(4) 统计工作要力求全面、准确,并应包括地质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做的工作。

2.1.2.3 内容

(1) 项目名称: 原项目的名称。

(2) 项目编号、项目来源及工作性质: 按任务书有关内容填写。

(3) 工作范围: 包括工作区的地理坐标和工作区内的各级行政区,行政区应具体到县一级。

(4) 项目类别: 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其他。

(5) 项目下达单位、承担单位及起止时间: 按实际填写。

(6) 地质测绘: 包括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测绘的面积、工作比例尺及实测剖面条数和实测剖面位置。

(7)遥感解译:包括遥感解译面积、比例尺,成果解译图及说明书等。

(8)物探:各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测深法、电剖面法、电测井法、磁法、重力法、浅层地震、甚低频或声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法等),完成的勘探剖面条数及各类物探解译推断成果图件。

(9)化探:化探样品数量及分析项目数,化探成果图件。

(10)钻探:各类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地质勘探孔、水文地质孔、探采结合孔、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等)数量、总进尺及样品数目。

(11)抽水试验:各类抽水试验类型(单孔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干扰井群抽水试验、大型群孔抽水试验、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层抽水试验、混合抽水试验、分段抽水试验等)、数量。

(12)动态观测:地下水水位观测水点、水质观测水点及开采量观测水点个数。

(13)水质分析:水质简分析、水质全分析的样品数量以及微生物、污染物分析样品数量。

(14)同位素:同位素分析样品数量及主要分析项目。

(15)其他工作:压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试坑渗水试验、连通试验、示踪试验等。

(16)成果主要包括:各种综合性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图件以及其内容简述。

(17)成果提交使用情况(包括其社会经济效益)。

填写附表68。

㈥ 主要工作成果和结论要点

( 1) 通过野外地质学和系统收集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研究,认为周口店岩体的侵入时代在中侏罗世以后,早期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闪长岩,后期侵位的是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最可能形成的年龄区间应该在 126 ~133 Ma 之间。

( 2) 通过对周口店岩体钕、锶、铅、氧、碳、氢同位素特征分析,推测出周口店岩体的岩浆来源主要与下地壳和上地幔有关,源岩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相近,不是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而可能是中生代或更早时期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增生于华北古老下地壳底部的、新生的年青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

( 3) 通过对比研究,阐明了周口店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 HKCAA) ,形成应该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无关,而与增厚陆壳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关系密切。其形成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 2 个阶段: 晚三叠世或早侏罗世时期,由于上地幔软流体 ( 层) 的上涌,导致岩石圈下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带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记的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底侵加厚到下地壳底部,同时软流圈小比例熔体的加入使得这一被加厚的下地壳 ( 40 ~60 km) 更加富集钾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冷凝成为古老下地壳的一部分; 中生代晚期,华北地台区岩浆活动达到高潮,上地幔软流体 ( 层) 以蘑菇云式大规模上涌,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带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记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形成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同时由于岩石经过了下地壳并再次部分熔融,因此周口店岩体侵入岩必然会兼具富集地幔和下地壳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4) 通过对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与周口店岩体应该具有特征相同的岩浆源区,而且在成因上具有联系。早侏罗世早期区域上存在强烈挤压应力场,挤压后应力松弛引起局部伸展作用发生,导致华北东部岩石圈深部局部伸展、拉张,使得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地温梯度增高,从而引起受俯冲作用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初始幔源岩浆喷溢出,形成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尔后,继续上升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中酸性岩浆一方面侵入上地壳或喷出地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玄武岩浆的上升,使得在晚中生代早期产出的主要是中酸性岩石,也就形成了周口店岩体。

( 5) 通过对西山热动力变质岩中跨越时代相当大的 5 个白云母样品40Ar /39Ar 定年研究,获得了年龄值非常均一的年龄区间 ( 123 ~133 Ma) ,说明白云母在形成之后就没有再受到高于其封闭温度的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因此该年龄值可以代表北京西山变质变形事件发生时间,并且应该是该地区 ( 也是整个华北地区) 最后一次大规模构造热事件,以后未再发生重要热事件,从而可以较好地限定了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 6) 通过对出露地层剖面与变质相岩石组合的综合分析,大致确定了研究区的前白垩纪地壳的结构与组成。麻粒岩相的密云群代表本地区的下地壳,主要由榴辉黑云浅粒岩、石榴斜长辉石岩、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云辉变粒岩、片麻岩、二辉麻粒岩、云辉斜长片麻岩、辉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厚度 > 6. 51 km。角闪岩相的四合堂群代表中地壳,主要由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角闪二长浅粒岩、变质长石细砂岩、斜长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岩斜长片麻岩、浅粒岩等组成,厚度为 6. 81 km。未变质-绿片岩相的长城系—侏罗系地层则代表了上地壳,主要由沉积岩、中酸性岩、基性岩和低级变质岩等组成,其厚度变化较大,最小厚度可为 6. 25 km,最大厚度可达21. 23 km。

( 7) 通过对前人关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结合本次研究成果,认为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限不能统一描述,不同地区发生的时限是不同的,应该是与深部地幔柱的迁移相对应。但总体来说,岩石圈减薄时限应该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间,具体可能开始于侏罗纪—早白垩世 ( 180 ~110Ma) ,结束于晚白垩世 ( 110 ~70Ma) ,白垩纪是岩石圈减薄的主要阶段。

( 8) 在基本地质事实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认为,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应该是由于地幔热事件引起的岩石圈内部复杂的热状态及物质组成调整所致。古生代时,华北东部岩石圈的厚度在 160 ~220 km 之间,此时地壳厚度约为 40 km 左右。晚三叠世开始,由于地幔热的作用,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玄武岩底侵到地壳之下,使得地壳不断加厚 ( 40 ~60 km) 。大致中侏罗世开始,由于上地幔软流体 ( 层) 的上涌,华北东部地幔地温抬升,高达大洋地温曲线以上,在这一构造背景下,以热地幔物质上涌为主的深部作用就成为地幔演化的主导作用。由于地幔热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该区域软流圈快速上升,其固相线由200 多 km 上升到不足 80 km。其结果就是,导致下部岩石圈发生强烈热薄化作用 ( 强烈伸展) ,上部岩石圈 ( 主要是中上地壳) 发生变质变形作用,引起地壳厚度缩短。与之伴随的是拉张/裂谷 ( 断陷) 盆地的形成 ( 如松辽盆地等) ,同时还导致下地壳 ( 包括部分岩石圈地幔) 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流纹岩的大量喷发和具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侵入岩的大量侵位 ( 即燕山期岩浆大爆发) ,这些来源于下地壳或上部地幔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即转变成了上地壳组成。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甚至更晚才逐渐结束。由于大量来自深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物质不断加入到上地壳,使得原本为上地壳组成部分的物质有些被深埋,在压力和岩浆热共同作用下,会逐渐变质转变成角闪岩相的中地壳组成。同样原因,部分中地壳物质则可能转变为麻粒岩相的下地壳组成,从而使地壳物质发生调整。

㈦ 主要工作进展与成果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系统开展了古岩溶储层研究与对比工作。先后开展了14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机制与油气聚集关系为切入点,建立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研究油气田古岩溶型储层形成机制;第二,识别古岩溶形成演化类型,建立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预测油气聚集有利发育区,指导勘探开发部署。

所开展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溶蚀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黄骅坳陷周边奥陶系岩溶发育模式及坳陷区岩溶储层研究”,1999~2000;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缝洞预测及其连通性模拟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塔里木盆地缝洞系统特征研究”,2002~2003;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古地貌与古岩溶特征研究”,2003~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模式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机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古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2007~2008;

地质调查项目课题“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岩溶储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2008~2010;

中国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塔河油田主体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研究”,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买盖提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11~2012;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形成机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过塔北和南方野外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调查与对比研究、典型露头区地球物理探测、塔河油田试验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地质识别与缝洞系统地质模式研究,解决了“海相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为揭示缝洞储集体储集规律提供了依据;阐明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机制,为油藏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分带特征,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区;建立了塔河油田10种典型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为储层评价预测提供了依据。

㈧ 态度与工作成果的关系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果呀,工作态度好,对待工作自然是认真,就有好的工作成果,所以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果。态度端正才能有好结果。

㈨ 要我写工作成果和典型案例不知道什么写

您可以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查找到相关的模板或范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或改编。

㈩ 请问“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果”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工作进展是工作在进程中,尚未完成。而主要成果就是已经彻底完成的工作。

阅读全文

与工作成果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