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专家,马鞭草什么时候收集,怎么管里
1、间苗移栽:马鞭草在温、湿度正常的情况下播种10~20天出苗,当株高5厘米时间苗,由于是采收地上全草,因此不必刻意留单行,但每行上的植株间距应保持在10厘米左右,以利分枝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空间,间下来的小苗可再移栽它地。
2、锄草松土:马鞭草常结合锄草进行松土,并适当进行根际培土,土壤过于干旱时应及时浇水,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的需要。除草是田间管理的经常性工作,防止草荒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要做到见草即除,做到田间无杂草。多雨季节要注意田间排水,雨后要及时松土,防止表土板结而影响植株的生长,松土既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具有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3、病虫防治:马鞭草根据种植的结果来看,未发现有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发生,只是田间长时间的大量积水有根腐病发生。因此,只要及时排水、松土就可以避免,药物防治以50%的多菌灵500~600倍液根部浇灌即可,严重时隔7~10天再进行1次。
留种收获:优良的种子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单独设立种子田,株距15~20厘米,行距20~25厘米。要加强田间管理,花前适当增施磷、钾肥,这样可使籽粒饱满,以获得更多的良种。当有75~80%的种子成熟时,将植株割下来,置于通风良好的背阴处4~6天,再进行脱粒,除净杂质和瘪粒,晾晒3~4天,将种子装入洁净的布袋,放于通风的库房中,以备翌年种植。
东北地区种植的马鞭草1年可采收2次:第1次是7月中、下旬,即花期,距地面10cm处割取;第2次是9月中、下旬割取。割下来的全草除去枯黄叶,先曝晒至六成干,然后再完全阴干,有条件者可热风烘干,也可以趁鲜切或5cm以下的段,再至干燥。晾晒场所应清洁卫生。外观性状以绿色、色泽均匀二致者为佳。
供参考!
② 马鞭草的介绍
马鞭草(拉丁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 L.),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基部木质化,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蓝紫色,无柄,花萼膜质,筒状,花冠微呈二唇形,花丝极短;子房无毛,果包藏于萼内,小坚果。花果期6-10月。1马鞭草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葳,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
③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本品粉末绿褐色。茎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或为类长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气孔。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23~58μm;柄单细胞。非腺毛单细胞。花粉粒类圆形或类圆三角,直径24~35μm,表面光滑,有3个萌发孔。
(3)马鞭草的现代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马鞭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方形,节及棱上被硬毛。叶对生,近无柄,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明显的粗锯齿,两面均被硬毛,尤以下面脉上为多。
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每朵花下有l枚卵状钻形的苞片;花萼管状,膜质,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至蓝色,5裂,近二唇形;雄蕊4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鞭草
④ 马鞭草的药用价值
马鞭草可以泡茶喝,属于花草茶的一种,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马鞭草的功效
【马鞭草的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经。
【马鞭草的功效主治】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马鞭草的作用
1.马鞭草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马鞭草镇咳作用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马鞭草对子宫的作用 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4.马鞭草其他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
5.马鞭草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11个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疮。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11.《中华本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⑤ 关于马鞭草
和我看到的马鞭草是一样的
以下是点小介绍
多年生草本,通常高30~80cm。茎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叶对生,卵形至短圆形,长2~8cm,宽1~4cm,两面有粗毛,边缘有粗锯齿或缺刻,茎生叶无柄,多数3深裂,有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开花时通常似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状,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强;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时分裂为4个长圆形的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生于路旁、村边、田野、山坡。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圆至长圆形,通常3裂,不规则羽状分裂。夏、球开淡蓝色小花。蒴果包于萼内,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
⑥ 马鞭草是什么样子的
【植物名】马鞭草。
【别名】疟马鞭、铁马鞭。
【形态特征】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主根木质,旁生多数须根,黄白色。茎四方形,高30~120厘米。有展开的分枝,绿色,幼时棱与节上有毛。叶对生,暗绿色,两面均有粗硬毛,倒卵形至长卵形,上缘有粗齿深裂,正面有皱纹,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唇形花,浅蓝色,密生成细长花序,形如马鞭,故名马鞭草。果实小,长圆形,6~8月开花(图22)。
图22马鞭草
【生长分布】喜生于河边、草地、田边和路旁。全国各地均有生长。
【药用部分】全草。
【采收季节】夏、秋两季。
【加工贮存】晒干,防霉(经常翻晒)。
【作用】①治疗黄鳝烂尾、烂皮,取鲜品与地锦草混合,扎成若干小把,浸泡池水中5~7天;②治疗黄鳝头乌出血、内脏出血或充血,每立方米水体用干品300~400克,佐以干辣蓼300克,煎浓汁全池泼洒;③治疗黄鳝头颅臃肿、肛门红肿,每立方米水体取干品300~400克,碾细,全池撒施;④治疗黄鳝肝脏肿大、内组织出血,与蒲公英、墨旱莲、半边莲和海蚌含珠合用。
⑦ 马鞭草,可冶什么病
马鞭草,味微苦、性微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功效,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等症。
⑧ 马鞭草科的经济价值
(1) 药用
(2) 观赏:马缨丹、蔓马缨丹、马鞭草、铺地马鞭草、假连翘、龙吐珠、冬红花、鬼灯笼等;
(3) 木材:柚木、石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