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银行 债权转让 无效一般要注意什么内容
合同债权的转让,是指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债权人的转让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必须是以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为前提。如果该合同根本不存在或者被宣告无效、被撤销,或者已被解除,在此条件下所发生的转让行为都是无效的。第二,必须符合法律所规定的转让程序。由于合同的转让涉及到原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所以,法律要求在转让合同权利时,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第三,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且转让的内容要合法。第四,合同转让必须是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协议。合同的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只有平等协商达成合意,才能完成合同的转让;且须符合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除了需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合同法还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交易秩序,兼顾转让双方的利益出发,对合同债权转让的范围又作出了一定限制:
第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权利。依据转让权利的性质,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生效,若转让给第三人,将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使转让前的合同与转让后的合同失去同一性和联系性,违背了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此类合同主要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别信赖关系产生的合同,如委托合同。此类合同一般包括:1、根据个人信誉关系而发生的债权。2、基于特定的债权人行为为内容的合同权利。3、合同内容中包括了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不作为义务(如禁止某人在设定某项权利后再将该权利转让给他人)。4、合同债权中的从权利。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从权利不得与主权利相分离而单独转让。
② 未通知债权人的转让行为无效,转让债权应注意哪些呢
根据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债权的转让仅存在于合同当中,即合同权利的让与,指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合同以外的第三人。那么未通知债权人的转让行为效力如何认定呢,转让债权应注意哪些呢?
案情简介:未通知债权人的转让行为无效。
2002年2月6日,向某向一公司借款44万元,约定一年内返还。后向某将借款借给邱某,邱某没有返还借款。2003年5月6日,借款公司将该债权全部转让给刘某。现刘某将向某告上法庭。但向某以转让债权未通知他,也未经他同意,转让行为无效为由,认为不能给刘某返还借款。法院判决向某返还给刘某44万元。
法院判决:未通知债权人的转让协议认定无效。
此案的争议的焦点是债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对于向某认为,转让协议没有取得他同意,此债权转让对他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主张,因刘某已经提起诉讼,依据有关规定应以起诉状送达债务人的时间为通知时间,此时债权转让对债务人发生法律效力。债务人应当向受让人履行债务,该效力不以债务人承诺为前提。现刘某持有借款公司的债权转让协议及向某出具的借条原件,能够证明债权转让的事实,所以法院对向某主张不予支持。
律师说法:转让债权应注意哪些呢?
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三种情况下例外:
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基于当事人之间信赖关系而订立的合同,包括合伙合同、保证合同,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这是合同自由的体现。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债权人转让权利不需对方批准、同意,但应通知,此通知一经送达对方,转让完成。此通知可以书面可口头,但以书面为宜。
以上就是关于“未通知债权人的转让行为无效,转让债权应注意哪些呢”的案例介绍。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应当通知债务人,通知的方法可以是口头通知,也可以是书面通知。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③ 哪些债权转让是无效的
债权转让是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即在合同内容不改变的情况下的合同转让,债权人可以通过债务转让转让第三人签订合同,将部分或者全部的债务转移到第三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如果不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债权转让,则视为无效: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在这里法律只规定了债权转让债权人的通知义务,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征得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因此,只要对债权转让债务人履行了通知义务即可(通知的义务履行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不必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并不是这种转让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前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如果不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债权转让,则视为无效: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2、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
④ 生效民事判决书可以作为债权转让吗
转让是可以,但需要对方同意认可。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债权转让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执行案件的条件。生效民事判决书确定的债权,可以作为一般债权转让给他人,即是说法院民事判决书确定的债权可以转让。
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时,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包含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承受债权的人。因由债权转让协议的受让方或者转让方向法院提出申请,在法院排除其他权利人后作出裁定,变更申请执行的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
申请执行人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依法转让给第三人,且书面认可第三人取得该债权,该第三人申请变更、追加其为申请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院民事决书中确定的债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三种债权转让的禁止情形,即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依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转让法院判决书确定的债权不属于以上三种情形。因此法院判决书确定的债权可以转让。
权利承受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申请执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执行案件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但二者的法律基础相同,故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
⑤ 如何认定基于无效合同的债权转让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严重欠缺有效要件,在法律上不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赋予其法律效力。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法定理由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法律法规
注意: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只有在损害了国家利益时,才属于无效合同。
(2)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另外,根据《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因此,主体不合格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例如:(a)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且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的,该合同无效。其例外情况是:纯获利益的合同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需追认,合同当然有效。(b)法定代理人不合格且相对人有过失而成立的合同,该合同无效;(c)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且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该合同无效。
认定原则
无效合同作为典型的私法行为,合同必须在公权许可的限度内实施,无效合同就是国家公权干预的结果。所谓无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这里的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国家公权不应当过分干预私法下的行为,因此,认定合同无效应当完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主要原则如下:
(1)不非(违)法即合法有效原则。法国法认为“如不能认定不是无效,可以认定有效”,此规则可以作为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的借鉴。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合同违反某强制性规定无效,合同才能被认定为无效,否则,一概不无效,此即所谓“法不设责即豁免”。对于一份已经成立的合同,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却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该合同就应依法认定为有效。这样既统一了合同效力认定的标准,也充分尊重了合同当事人的意愿,同时也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鼓励了交易,不仅在法学理论上而且在司法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2)慎重对待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一般性规定的合同,不再被确认为无效。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掺杂着各部门、地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色彩,如以此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势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动中处处陷阱,行政干预无边,当事人寸步难行的局面。但是,对于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重大利益的行政规章中的强制性规定(例如有关外汇、外贸管理方面的规定),在未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之前,有司法解释的,应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确认违反上述规定的合同无效;无司法解释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理由确认合同无效。而如果机械地以合同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由,一概宣告合同有效,在当前立法活动滞后的情况下,又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3)认定合同无效一般应以当事人请求为前提,法官不要轻易主动地去认定和宣告。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该请求权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根据合同法理论及《合同法》中对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来看,在法院作出合同无效的认定之前,该合同应该是有效的。除非合同必然无效,法官一般推定有效。只有当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出认定合同无效的请求或主张时,法院才能确认合同无效。但如果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由于缺乏合同无效的请求权主体,所以允许法院主动认定其无效。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说法院对任何合同都可以主动干预其效力,而是由于请求权主体缺位而造成的。除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外,法院不要主动地去认定和宣告合同无效,这样既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也达到了稳定交易关系和鼓励交易的目的。
(4)法官要慎重行使民事行为效力的释明权。在司法实践中如当事人未主张合同无效,则合同无效的确认是法官裁量的结果。鉴于合同的有效或无效对案件的处理迥异,故法官在依照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行使民事行为效力释明权时需格外小心。笔者以为,除非明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法官以不释明为宜,因为在此情况下认定合同无效是法官自由心证的结果,对此一二审法院及不同法官之间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这就可能会导致案件处理结果不同。
(5)认定无效合同启动司法程序和启动行政处罚程序的区别。有些强制性规范如果当事人予以违反,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制裁,但并非不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对此法院可建议行政机关处理而不必主动确认合同无效;只有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会影响其民事行为及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时,法院才能对其作出相应的认定。
⑥ 通知债务人,哪些情形下债权转让无效
你好,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一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一下这些是债权转让无效的情形:
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
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
依照法律的规定不得转让。如果债权转让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的话这个债权是可以转让的。
债权转让一定要通知债务人,否则对债务人是不发生效力,就会出现债权转让无效的情形。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未经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肯定不发生效力。在这里法律只规定了债权转让债权人通知的义务,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征得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对债权转让债务人履行了通知义务即可,通知的义务履行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不必要先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并不是这种转让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前提条件。
⑦ 债权转让无效的情形,债权债务转让无效怎么认
1、第三人取得债务人的法律地位。
债务转让有效成立后,第三人取代原债务人,成为新债务人;原债务人脱离债的关系,由第三人直接向债权人承担债务。嗣后第三人不履行债的义务,债权人不得再请求原债务人承担债务,只能请求第三人承担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责任或者诉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原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偿还能力并不负担保责任。
2、抗辩权随之移转。
根据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债务存在无效原因的,第三人作为新债务人,可以向债权人主张无效; 履行期尚未届满的,新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履行请求也可以抗辩。此外,在双务合同中,也可以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债务承担的无因性,没有特别约定,第三人不能基于原因行为的事由对债权人进行抗辩,只能基于所承担的债务本身所具有的抗辩事由向债权人行使抗辩权。
3、从债务一并随之移转。
依合同法第86条规定,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例如附随于主债务的利息债务,随着主债务的移转而移转于第三人。但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如保证债务不当然随主债务移转于第三人,除非保证人同意。
二、债权转让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债权转让无效有哪些情形:
1、债权转让无效的三种情形。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转让除外: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
如果您所接受的债权转让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那么,这个债权是可以转让的。
2、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否则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在这里法律只规定了债权转让债权人的通知义务,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征得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对债权转让债务人履行了通知义务即可(通知的义务履行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不必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并不是这种转让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⑧ 十万火急!!!!!!债务转移纠纷案例及法院判决结果分析!!!!!!
你好!对于法院的判决,谈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关于债务转移时的利息问题。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八条第一款: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则完全改变了这一规定,该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因此,根据后法由于先法的原则,自99年合同法颁布后,法院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借款,一般不再判决支付利息。从你上面的叙述,判断当时甲、丙并没有书面对利息进行约定,导致甲无法提出有力证据证明利息存在,法院这样判决是有法律依据的。(但如果甲乙丙三方的债务转移发生在合同法之前,则仍应按照前法的规定判决参照银行贷款利息给债权人一方支付利息)
第二,关于复利问题。1991年最高院《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本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第七条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法院判决的第二、三项就是依据于此,但具体数额须根据当年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才能看出法院的计算是否准确。
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有些问题的,上面第七条规定的是债权人不得单方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但应该并不禁止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情形,并且只要在计算复利时不超过第六条规定的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限度,就应该是给与保护的。那么我考虑一方面是不是甲方当时审理时并不能证明计算复利是经过彼此协商同意的,另一方面复利超过了规定的限制(不好意思因为利息的计算要根据当年银行贷款利率,我没有算)。
个人观点,如还有不明可进一步询问。
你好!
我认为影响判决主要是第一点:
即债务转移时对利息的约定。你前面说:“口头约定丙于一个月内还清可不额外支付利息,一月内不能还清则按甲乙原定利率1分付息. ”并且“当时债务转移时,虽然没有书面协议,但乙可做证明”关于乙做证的效力,因为乙是本案的利害关系人,实践中其证言是不能够作为单独证明需认定事实存在的证据的,“丙以欠条形式结了15万元两年的利息(3.6万元).”但如果从欠条上可看出此为支付利息的话,是可以作为旁证的。
至于复利问题,前面说过只要是双方协商一致(须证明,同样涉及乙的证明效力问题)并未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应当是保护的。但须注意的是:由于印刷的错误,《若干意见》第七条的规定在已出版的法条中存在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我前面说的,另一种版本第七条为:“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只返回本金。”该版本为错版,不应在审判中适用。
你问的:“即使不承认约定利息,但从起诉之日起至还清时产生利息是否支持.”我认为是否支持的前提是:法院对当时债务转移时利息是否认为存在约定。由于现在法院并未认定所以在判决中也未支持。
你的案子总体来说,要申诉的话存在改判的可能性,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建议综合考虑一下诉讼成本再行定夺。
⑨ 如何确认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债权转让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1、债权转让无效的三种情形。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转让除外: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
如果您所接受的债权转让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那么,这个债权是可以转让的。
2、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否则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债权转让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在这里法律只规定了债权转让债权人的通知义务,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征得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对债权转让债务人履行了通知义务即可(通知的义务履行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不必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同意并不是这种转让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⑩ 判决书债权转让案例
直接协议约定,可以书面告知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