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中国的食育教育
目前国内的食育教育相对还比较匮乏,可能与目前中国儿童的教育压力比较大的原因有关。家长在关注儿童学业的同时,无法同时兼顾更多的知识内容。因此食育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入手,做更多的普及和推广。食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基础。好侍食品(中国)专项基金开展的“好食之旅”系列活动设计的食育课程兼具了德智体美劳的多元化渗透式教育,和传统的教学相比,食育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给孩子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通过食育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孩子们的营养健康知识和辨识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❷ 食育教育,培养孩子们健康的饮食习惯读后感悟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1.不吃粗粮,饭白了,脸却黄了
现在许多孩子不愿吃粗粮,由于粗粮纤维多,口感不好,不容易接受。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至于少年儿童,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粗粮为何物。但是,随着长期拒绝粗粮,光吃细粮之后,大量地出现了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已知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伴有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损失,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丢失也很明显。将小麦精制成富强粉后,仅保留了原来小麦中20%的镁、13%的铬、12%的锰、50%的钴、37%的钼和21%~31%的锌。我国民间传统食品红糖中含铬及多种微量元素,而精制白糖中不仅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素含量极低,还可刺激尿中铬的排泄。微量元素铬长期摄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由此可见,“食不厌精”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当下许多人不是精制大米不吃,不是富强粉馒头不买,结果是孩子的饭白了,脸却黄了。有趣的是,正当我们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细粮复归粗粮。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日本,烤红薯的香气重又飘散在城市街头;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全麦面包放入“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国际营养学界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长寿的关键”,与我国“粗茶淡饭,吃出铁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粗粮包括小米、黄米、大麦、荞麦、玉米、高粱、青稞、黄豆、毛豆、蚕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土豆、红薯、山药、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过去,粗粮含有的膳食纤维,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没有营养作用的成分。70年代西方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的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肠癌、阑尾炎、便秘、痔疮、糖尿病、心脏病、高胆固醇症及肥胖病等。同时也认识到粗纤维的概念已不适用,因而将这一名词废弃,改称膳食纤维。西方发达国家主食选择上的反复告诉我们,与其撞上“南墙”再“回头”,不如注意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才对孩子健康有利。
2.过量甜食“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西欧和美国人每天食用蔗糖约100克左右,人们很关注食糖对健康的影响。蔗糖的安全性虽被公认,但过量会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糖的摄入量以不超过食物总热量的10%为宜,应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众所周知,胰岛素可以诱使细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辅酶合成。糖吃多了,剩余的葡萄糖正是借助胰岛素的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及各个脏器内外,最终难逃肥胖病的羁绊。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喝饮料,这些食品中含糖较多,吃多了必然影响正餐。人类生性爱吃甜食,有的孩子甚至嚼糖睡觉。不仅不利于牙齿保健,高糖饮食还易使蛋白质糖化变质,造成神经损伤,削弱智力,加速大脑老化。习惯高糖饮食的孩子智力测验成绩差,情绪不稳定。调查表明,饮食中蔗糖的比例与学习成绩和智商呈负相关,营养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对学习状况有明显不良作用。所以,正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言:过量甜食,其结果必然是“徒取其适口,而阴受其害”!
3.“口重”诱发高血压
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举行的医学会议上,食盐被指控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化的国家,被食盐送进坟墓的人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还多。高血压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等疾病是同“口重”—吃盐过多有联系的。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高血压患病的重要措施。
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2%,仅此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就有约1.3亿人!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每天以1万人的数值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由北方至南方,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资料表明,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3.5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人每天摄入5克以下食盐的标准相比显然太高了。以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山东(平均17.3克)和最低的广西(平均7.5克)相比较,两地农民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别为15.3%和8.2%。我国对5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限制食盐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每天食盐量限制在4克时,有10名患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限制食盐确实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食盐摄入量如能减少到每人每天5~6克,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就可以明显减少。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山东的农民一天吃多少盐呢?吃17.8克盐,山东农民高血压发病率是11.8%。广西的农民一天吃7.5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8.2%,居住在北极圈里边的爱斯基摩人吃4克盐/日,高血压发病率只有4%,而日本北海道的秋田地区由于习惯吃咸鱼,他们每天要吃26克盐,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28%,所以吃盐量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在烹饪时菜里的加盐量是1% 比较合适!其实对食盐的味觉感受是由习惯养成的,“口重”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口轻”的正确饮食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
4.牙齿长得乱,根子在吃饭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牙齿矫正,许多人不禁问:现在矫正牙齿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造成牙齿错牙和畸形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据临床统计,其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9%,环境因素占71%。而咀嚼功能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家长曾经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来看病,原因是婴儿到现在还不会咀嚼,询问后才发现,家长认为亨氏婴儿食品是价格昂贵的贵族食品,所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只吃各种糕状的亨氏婴儿食品,由于孩子从来不吃天然食物,所以到了将近一岁半时,还不会咀嚼。
现在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由于大量食用奶制品、面包、膨化食品等精制食物,孩子越来越懒得咀嚼硬东西,致使孩子咀嚼功能越来越弱,使得口腔内外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颌骨也不能很好地发育,由于牙齿数量没有减少,所以造成错牙和畸形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细的食物还容易诱发龋齿,造成牙齿缺损,致使乳牙过早地丢失,导致恒牙萌出的间隙不足,从而造成儿童牙齿排列不齐。
❸ 食育教育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文字
教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ào yù。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
❹ 什么是食育教育
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❺ 幼儿园食育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食品的一些卫生常识,知道不讲卫生和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2、在抢答的活动中,区分绿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种类。 3、乐意吃一些比较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并参与绿色食品游戏赛。
❻ 食育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食育怎样才能走进家庭
好侍食品专项基金一直提倡家庭是食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食育的第一老师。食育进入家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餐桌文化的形成。一家人聚在餐桌前吃饭看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长远而巨大的,这是父母陪伴孩子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通过餐桌文化推动食育教育走进家庭,不仅仅是倡导大家均衡饮食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关注孩子未来的综合发展。
❼ 幼儿园食育教育对内愿境
儿童食育STEAM课程,一切活动和学习,都在真实的场景,更直接,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学科方面:
儿童食育可以结合语文:听,读,说,写,认,知识,理解,交流,沟通,表达,总结,应变等,加以绘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认知;
儿童食育可以结合数学:数字,称量,刻度,温度,时间,几何,逻辑,顺序,空间,长短,等分,增减,控制,平衡,加减,体积,面积等;
儿童食育可以结合英语:场景的英语,生活中的英语,基本的英语单词来自生活,通过视觉和绘本,更容易记忆和运用;
❽ 国内外食育情况
国内食育现状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展了食育工作,国内关于食育的工作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国家层面的发展纲要开始将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列为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有一些科研和公益机构联合企业进行食育项目,还有一些零星的公益广告和民间活动,但都属于“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民间公益实践
九阳希望厨房
2010年,九阳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九阳希望基金”,计划十年内捐赠5000万元为贫困地区学校建造1000所“九阳希望厨房”,让师生们有一个干净卫生、安全健康的就餐环境。自2014年起,在建好厨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开展“食育“教育,让孩子们在“兴趣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在23个省区建成698所九阳希望厨房,呵护35名学生健康成长。资助建成开课52所“食育”学校。
食育推动计划
“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由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于2012年底发起,意在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推动国家食育进程。通过课程研发、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服务站及兴趣班建设等工作全面推动“食育”工作,发扬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爱上天然食物,并学会均衡营养、合理膳食,做自己健康生活的主人。
❾ 食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食育教育包括食物知识的认知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
食育是全民的教育,最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开始。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通过许多吃的实践,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展开“食育”活动,日本是践行食育最早的国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并制定了“食育计划”推广全国。
美国针对儿童肥胖问题提出的“从农场到学校”活动,英国的“食品两星期”活动,德国的“公共厨房”,丹麦的烹饪课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的“食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的“食育”经验,联合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力量,改善我国国民的营养健康问题。
(9)食育教育成果扩展阅读
2012年底,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北京营养师俱乐部)发起“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公益项目,发展至2015年项目范围扩大,即发起“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意在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习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我国食育进程。
项目通过营养师深入学校为学生开展健康课的方式进行。课程中为孩子们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发扬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爱上天然食物,并学会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最终促进国家食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