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加人多少名有效
国家没有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人数有规定,只要是开设了这个奖,就内可以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教学成果,委员会成员就会对提交上来的成果进行评比,最终开设出来,一,二,三等奖各种。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前6次分别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评选。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本次是2013年4月评选,经过3个月公示期,然后,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
2. 什么叫教学成果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每4年评审一次,获奖项目需在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
(2)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扩展阅读:
相关事件
1993年国家教委第二次奖励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由国家法规所确定的,与科技“三项奖”所并行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每四年进行一次高等学校国家级教材奖励。原定于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级教材奖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1997年国家教委成果奖中有438项教材参加了评审,117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3项教材获得了一等奖。
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奖励额度,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学校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将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套奖励。
3. 国家教学成果奖不经过省里,学校能直接报吗
你问的问题,
应该是不可能的 ,
教学成果奖必须是一级级申报,
不然你的成果应用在哪里?
在哪里取得的成果?
除非是省厅一级领导的研究成果,
估计才有可能。
4. 张生勇的教学成果奖
1989年
1、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基一综合’教学法
2、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
医学基础机能学科专题综合实验教学法
军事医学学习教学法
3、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学科建设的规律认识运用及成效
1993年
1、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高校系列教育评估指标系的构建
2、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大学英语“两化、三习、四不变”教学法
3、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
军医大学临床实习基地正规化建设与管理
构建五大实践教学模式 确定学员德育新体系
按专业分层次的流行病学课程建设
寓德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研究
4、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四等奖1项
部队三年制口腔医学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97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献身国防卫生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狠抓五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流人才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两环融合、三段实施”军事医学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放射影像学》光盘教材及其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口腔医学形象化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
4、军队级教学成果四等奖2项
外科理论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系列研究
“一校两网”开放协作,探索提高佃学效益之路
2001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新体系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分子生物学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寓创新理念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大力培养军队卫生事业创造型人才
外科学课程组合教学模块和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创建医学学生毕业前临床能力综合评价方案及其应用
医学课程电视教材系列化建设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全方位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高标准培养新时代教学人才
2005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与实践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创“四新”促“三进” 铸牢学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围绕学员“三大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
4、总后优秀教学成果2项
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
创建有军事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2009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与教学实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构建政治理论教学四大升级系统 铸就军校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眼科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SP、PBL、模拟人相结合”为核心的军医大学外科临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军医大学理工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5. 什么是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奖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内基础教育容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
教学成果指自己独自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县教科所或市、省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实验成果评比中获奖,发给教学成果证书。或是,从教科所申请教研课题,经自己的实践实验上报材料后被上级选上,发给教学成果奖证书的。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拓展资料:
申报材料:
1.反映成果的总结
2.教学成果鉴定书
3.视频
支撑材料:
1.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
2.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情况
3.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
4.校际共享合作协议
5.承办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研讨会一览表
6.示范中心面向校际开放、共享的实验实训一览表
7.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批准文件
8.学生获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
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0.公开发表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1.出版及自编的实验教材
6.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条件
从事本科教学来的参评教自师须受聘教授职务; 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连续3年以上(含3年)讲授基础课程; 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 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除以上条件外,原则上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2001年之后,获得过省级一等以上教学成果奖励 (限前3位);
2.2001年之后,国家级教学项目 (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和国家及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
3.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 。
7. 优质课获奖算是教育教学成果吗
高等教育教学成抄果奖,是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前6次分别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评选。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本次是2013年4月评选,经过3个月公示期,然后,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批准,特等奖由批准。
制作课件不包括在内。
8. 风笑天的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等。讲授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学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中国家庭与人口问题研究》等。 A著作与教材
已出版《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等4部学术专著,主编著作、教材5部,合著、参编著作、教材11部。
1. 《社会的印记》(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社会调查方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修订版)(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4.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9. 《社会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社会学导论》(第二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1.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12. 《青年文化与价值观30年变迁》(参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13. 《中国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 《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参编),南京出版社,(2008)
15. 《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家庭变迁》(参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7.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8. 《定性研究方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9. 《社会研究方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2. 《简明社会学研究方法》(编著),华文出版社,(2005);
23. 《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编),知识出版社(2004)
24. 《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5.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7. 《社会学研究方法》(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8.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9. 《社会管理学概论》(参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0.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2. 《当代中国社会学》(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3. 《社会学导论》(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4. 《社会学方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5.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参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3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7.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8. 《社会学》(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
39.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自学考试指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0. 《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41. 《中国大网络全书·社会学》(参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1)
42.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3. 《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4. 《社会学教程》(参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
45. 《新思维与大改革》(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6. 《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参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7. 《当代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技术》(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
48. 《调查研究知识手册》(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
B学术论文
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北京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如:
1、《The changing lmages of Wowen──An Analys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wen》,《Chinese E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年。
2、《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学研究》,1989年4期。
3、《十年来青年问题社会调查的对象与内容》,《青年研究》,1993年7期。
4、《十年来青年问题社会调查的方法》,《青年研究》,1993年9期。
5、《变迁中的女性形象》,《社会》,1992年7期。
6、《优良问卷的标准》,《社会》,1989年7期。
7、《这样的调查不能反映客观现实》,《社会》,1987年5期。
8、《二加一家庭》,《光明日报》,1993年2月。
9、《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社会学研究》,1992年1期。
10、《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人口研究》,1991年5期。
11、《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
12、《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分析》,《江海学刊》,1990年1期。
13、《独生子女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影响》,《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3期。
14、《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6期。
15、《什么是社会调查》,《青年研究》,1993年2期。
16、《问卷法》,《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7、《撰写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3年5期。
18、《浅谈当前抽样调查的若干失误》,《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9、《论人的社会化之特点》,《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3期。
20、《当前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上),《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4期。
21、《当前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中),《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6期。
22、《当前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下),《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年1期。
23、《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增刊)。
24、《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社会》,1991年7期。
25、《有关问卷设计的几个问题》,《统计与决策》,1987年5─6期。
26、《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福建论坛》,1995年5期。
27、《问卷设计在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论坛》,1989年4期。
28、《城市住房建设应考虑社会因素》,《开发》,1989年2期。
29、《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5期。
30、《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及原因分析》,《福建论坛》,1991年2期。
31、《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5期。
32、《共处与分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形式初探》,《人口与经济》,1993年2期。
33、《论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特点》,《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2期。
34、《如何把社会调查做得更好》,《青年研究》,1993年12期。
35、《问卷调查中阻碍合作因素浅析》,《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8期。
36、《姓氏之争引起的思考》,《社会问题导报》,1986年16期。
37、《结婚为何成为爱情的坟墓》,《婚姻与家庭》,1986年9期。
38、《要为回答者着想》,《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年6期。
39、《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社会》,1986年4期。
40、《武汉青年工人婚恋情况调查》,《青年研究》,1985年2期。
41、《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社会学研究》,1994年3期。
42、《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5年1期。
43、《他们信息世界的另一半》,《青年研究》,1995年第6期。
44、《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社会学研究》,1993年1期。
45、《家庭及社区因素对小学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3期。
46、《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47、《城市居民闲暇生活质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
48、《武汉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浙江学刊》,1997年3期。
49、《近十年来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50、《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理论月刊》,1998年8期。
51、《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与方法修养》,《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52、《我们的方法水平可以打几分?》,《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3期。
53、《虚拟社会化与21世纪青年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54、《十年来国内费孝通研究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5期。
55、《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
56、《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于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年1期。
57、《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与结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4期。
58、《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59、《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60、《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青年研究》,2002年第8期。
61、《生育政策与青少年教育》,《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9期。 1. 2012年,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获得“北京陆学艺社会学基金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
2. 2012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3. 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个人)
4. 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
5. 2008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排名1/5)
6. 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排名1/5)
7. 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排名1/5)
8.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
9.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
10.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11. 2006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12. 2005年,论文“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获得江苏省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3. 2005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5)。
14. 2004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5);
15. 200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第八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个人)
16. 2003年,“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一文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17. 2003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获得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18. 2001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湖北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个人)
19. 2001年,“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一文获武汉市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个人)
20. 2000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个人)
21. 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个人)
22. 1998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1997-1998学年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个人)
23. 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个人)
24.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个人)
25.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个人)
26. 1996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1996年度“华为奖教金”;(个人)
27. 1996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个人)
28. 1996年,“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特征”一文获《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个人)
29. 1995年,《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个人)
30. 1995年,《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获湖北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著作类)三等奖;(个人)
31.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个人)
32. 1989年,在北京大学荣获“首届光华博士奖学金”;(个人)
33. 198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首届严景耀奖学金一等奖”;(个人) 1. 2012年11-12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 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长崎大学,访问与出席学术会议;
3. 2012年3月,台湾淡江大学,出席学术会议;
4. 2011年3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出席国际老年学会“应对老龄化全球社会行动战略计划”理事会议;
5. 2011年10-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
6. 2011年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出席两岸三地青年问题学术研讨会;
7. 2011年7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8. 2010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出席青年问题论坛
9. 201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出席国际会议;
10. 2008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1. 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出席国际会议;
12. 2006年2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3. 2005年8月,美国费城,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
14. 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5. 2004年3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6. 2003年1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国际会议;
17. 2003年8月,美国亚特兰大,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
18. 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9. 2000年7-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 1999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合作研究;
21. 1999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出席国际会议;
22. 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3. 1998年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
24. 1998年11月,台湾辅仁大学,出席国际研讨会;
25. 1998年11月,澳门,出席国际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分会第四届年会;
26. 1997年8-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7. 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访问学者;
28. 1990年9-1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2001年以来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一、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国家级5项:2001年二等奖3项,2005年二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
2、北京市级12项:2001年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2005年一等奖3项。 2008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国家级: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1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 张绮曼、郑曙旸、
张月、苏丹、刘铁军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2 世界陶瓷艺术史 陈进海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3 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4 服装学概论(教材) 李当岐 2005年 国家级二等奖 5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邱松、史习平、刘志国、刘新 2009年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级: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1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 张绮曼、郑曙旸、
张月、苏丹、刘铁军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2 世界陶瓷艺术史 陈进海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3 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4 外国工艺美术史 张夫也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5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改革 尚刚、杭间、邹文、
田自秉 2001年 市级二等奖 6 服装学概论(教材) 李当岐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7 形态构成学(教材) 辛华泉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8 锐意创新基于实践
── 动画设计学科课程系统建设 吴冠英、张弓、王川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9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 邱松 史习平 刘志国 刘新 2008年 市级一等奖 10 《西洋服装史》(教材) 李当岐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11 《陶瓷造型艺术》(教材) 杨永善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12 室内设计课程建设 郑曙旸 张月 刘北光 汪建松 崔笑声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二、 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 年度 序号 获奖项目 教师姓名 获奖等级 2002年度 1 《传统陶瓷雕塑》课程改革 邱耿钰 一等奖 2 “创意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刘元风、鲁闽、李薇 二等奖 3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改革 黄维 二等奖 2004年度 1 锐意创新,基于实践-《动画设计》课程建设 吴冠英 张 弓 王 川 一等奖 2 创立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田 青 张树新 贾京生
陈 立 杨建军 二等奖 3 文艺复兴美术研究 张 敢 二等奖 2006年度 1 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严 扬 柳冠中 刘志国
张 雷 周力辉 二等奖 2 传统陶艺课程建设 郑 宁 邱耿钰 李正安 二等奖 2008年度 1 《综合造型基础》课程建设 柳冠中、邱松、史习平、刘志国、刘新 一等奖 2 《室内设计》课程建设 郑曙旸、张月、刘北光、汪建松、崔笑声 一等奖 3 《纤维艺术》课程实践性教学 林乐成、洪兴宇 二等奖 2010年 1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系列课程》 苏丹、张月、管沄嘉、梁雯 一等奖
10. 张伟刚的科研成果
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光纤光栅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2002AA3131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飞秒激光蚀刻微腔的光子晶体光纤流体传感研究”(10974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流体微量成份高灵敏度在线检测的光CRDS传感系统研究(106740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结构光纤多维传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60577018)”
天津市重点基金:“光纤微腔流体传感系统研究及其环境监测新技术开发”
南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光子晶体光纤光栅及其器件的研制”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光纤光栅的温度补偿式振动传感研究”(2005-06)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微结构光纤光栅的写制及传感机理研究”(2006-05)
科研成果:
光纤光栅传感系列器件的设计、研制及其应用。
AFSN-1型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解调系统。
光纤扭转、浓度及折射率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特种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设计、研制及其应用。
微结构光纤及其光栅传感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获得奖励:
1997年9月,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998年5月,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1年5月,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6月,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6月,获天津市科技发明一等奖。
2005年6月,获天津市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9年5月,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7月,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5月,主持的《科研方法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011年5月,获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
获国家专利:
“双向扭转光纤传感器”:
“轮辐式温度补偿型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
“温度补偿型光纤光栅带宽传感器”:
“温度自动补偿的光纤光栅压强传感器”:
“高速光纤光栅传感复用解调装置”:
“光纤光栅微振动传感测试仪”:
“栅网式光纤微弯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