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河南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河南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发布时间:2021-07-16 15:00:07

❶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刘玉华

刘玉华,女,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智能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近年来,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973 子项目的研究,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基金的研究与开发,近三年刘玉华名下分解的横向课题基金达到 80 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20 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数据库收录。

高春芳,男,汉族,河南卢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
入伍38年来,高春芳置身于医学事业,潜心钻研业务技术,一门心思谋创新,锐意进取求发展,在本职专业和推进医院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医院全面建设新局面。他是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潜心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其首创的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届誉为“高氏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了骨髓免疫组织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肠黏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创新了多种诊治方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围绕战场搞科研,研制的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军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1年担任院长后,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届“全军先进医院”;被济南军区评为“五优医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连续6年被济南军区联勤部和所属分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单位”。2006年济南军区联勤部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高春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勇于挑战医学难题,把自主创新作为攀登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高春芳终于探索出了利用结肠残端设计“新直肠角”和人工内括约肌重建在会阴部设置人工肛门手术成功,从此结束了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腹部挂“粪袋”的历史。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为5000余例病人成功施行手术,病人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评价肛门控制排便功能,他潜心钻研,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和计算机新知识,跑北京、上济南,到科研院所请教有关专家,终于研制成功了“CY-1型医用压力监测仪”,解决了肛门压力测定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研究大肠癌防治新方法,他潜心研究蝎毒对大肠癌的作用,利用蝎毒提取物纯化进行大肠癌细胞体外仰杀各种毒理作用研究,动物移植瘤实验,明确了蝎毒对大肠癌防治作用机理,解开了蝎毒治疗大肠癌的奥秘,发表相关论文26篇,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是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瞄准国际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开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大肠癌的研究。他筛选了正常人大肠息肉,各种大肠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各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寻求出了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诊断大肠癌准确性达96%以上,此研究比美国早一年半。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医德医风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春芳从踏上从医之路开始,就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名气怎么增大、职务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医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爱心为部队服务、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三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诊治每一位病人。由于军内外许多人了解他的医术医德,慕名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到办公室请他诊病情、看片子、问药方,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对病人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他坐诊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为着急发一些牢骚,遇到这种情况,高春芳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劝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体贴入微,深夜查房从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诊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检查。在他做住院医生时,一名病人胃癌术后出现“胃瘘”,需24小时床旁持续吸引,情况比较复杂,高春芳连续十多天坚守在病房,不停地为患者吸出外溢胃内容物,清理创面。由于措施及时得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许多经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地说:“高春芳是用心为病人看病,以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他对每名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尽最大努力解除病痛,还从多方面给予热心帮助,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就替他们问医取药;有的病人住院时间长,闲得无聊,他就买一些报纸和杂志给他们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属住宿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住所;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肃省一位农村妇女患肠癌晚期,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来到医院,最后结算时还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发动科室为她捐款补上了医疗费。
注重人才培养,把打造名医群体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高春芳担任院长后,面对竞争激励的医疗市场,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抢占制高点。他亲自制定了《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发展十年规划》、《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前瞻性地构建人才队伍的框架;先后出台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确定20多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人才队伍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建设”的转变;他还对干出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对那些人才培养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抓好在职培训、建立硕博培养点、网上招揽人才、实行专家带教、创造优越环境、推行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以“双百人才工程”建设(百名高学历、百名高职)为主体,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夯实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目前,医院拥有2个博士、14个硕士培养点,硕博以上高学历人员143人,高级职称112人。近几年,医院有176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军队和驻地医疗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军队和省级二等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中华级223篇。
瞄准军事斗争需求,把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作为军队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作为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对基层官兵格外亲切,一遇到战士就诊,总是问寒问暖。当院长后,事务多、工作忙,每次医疗队下基层巡诊,只要他有时间,就亲自带队去。5年来,他个人为基层官兵接诊上千次、主刀手术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赖。面对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他又瞄准训练场,建立了唯一的全军军事训练研究所,实现了集预防、医疗、保健、教学“一体化”的为军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具有我军特点的训练医学体系。结合卫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军“十五”计划课题;他与训练伤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关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坚持着眼军队需求选定科研课题。针对部队外出训练、演习用水难的问题,他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在“铁拳-2004军事演习”,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灾中,该消毒仪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分别用于帐篷消毒和饮水消毒,受到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部队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现场给予了报道。此项发明成果被总后卫生部列为全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年来,三氧电子消毒仪、高氧液体治疗仪等5项与未来战场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全部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在今年抗震救灾中,高春芳接到上级抽组命令后,迅速调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合理搭配专业,挑选思想好、身体健、业务精、经验足的专家组成医疗队。按照上级要求携带手术、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资,并根据所担负任务,制订出超前预案,紧急协调地方医药公司,加大携带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疫、急救药品,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铁路输送装载,于5月16日凌晨3时到达都江堰市玉堂镇,成为所属部队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在救灾一线药品告急时,他紧急从医院调拨并配制一批用于治疗官兵皮肤病的药品,使患病官兵及时用药,保证了配属部队的战斗力未受影响。6月底,他亲临灾区一线,和抗震救灾官兵同吃同住,始终把灾区群众当亲人,把官兵当兄弟,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始终冲在最前面。在重灾区映秀镇,他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巡诊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镇、中兴镇等灾区,为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爱戴和灾区群众好评。

❷ 河南省科技厅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在凝炼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中,围绕“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研发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我省优势,筛选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力争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先导产业;二是突出对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重大科技专项是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围绕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论证、分步实施、动态调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点研究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建立、充实我省优势作物品系基因资源库;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双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引进。到2010年,选育150个左右符合市场要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果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使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超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超高压输变电和直流输变电工程中保护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阀、开关设备等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及控制保护系统、超高压输变电控制保护系统及开关设备。到2010年,在光学互感器、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实现在我国超高压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上的完全国产化;河南省的超高压及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及装备研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用装备设计技术研究开发。“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关基本实现数控机床、工作母机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在高速磨用电主轴及数控机床制造技术、高精度特高压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关键技术、新型高压开关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铝合金生产工艺技术与加工装备研究、镁合金研究开发、铜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到“十一五”末,研制出的新型铝镁硅基合金汽车车身板材的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汽车车身板材的性能指标,实现快速近终成型镁合金板材、大型镁合金铸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基合金和高强、高韧镁合金及相关的生产技术,完成年产10万吨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管棒生产,实现高性能耐蚀铜合金和特种铜合金管件规模化生产。
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主要开展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高档超硬材料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效优质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研究。“十一五”期间建立国内最大的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的生产基地和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规模,高档产品基本齐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人造金刚石单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级金刚石产出率提高1倍以上。开发以矾土合成氮化物为原料的优质高效耐火材料制品。
硅材料及光伏技术。重点研究多晶硅工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晶硅及硅薄膜太阳能电池。24、36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投入工业化使用,建好国内产能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年产三千吨的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线。围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形成一个包含单晶硅、切片、封装等企业的产业链。实现硅薄膜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汽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客车及其开发平台、车辆动态性能测试系统、重型专用车等高效运输装备,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汽车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水泵、减振器等。开发系列达到国际标准、符合我国实情的高档新型客车,在重型专用车设计及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专用车研发,建立完善的汽车动态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在CAN总线技术的客车应用、汽车部件总成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减振器、水泵国内知名汽车配件为基础,拓展双功率流转向操纵系统、自动变速器、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等新型汽车部件等配件体系。
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重点开展生物诊断药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展中医药的诊疗评价技术标准和治疗肿瘤、艾滋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药的研发,加强中药资源的利用保护和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开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制出新型高效疫苗,为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为综合防控提供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将特异、敏感的检测诊断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应用于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筛选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药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饲养模式、流通环节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术。
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开展电解铝节能技术研究及推广、燃料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研究。“十一五”末,研制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质致密成型成套设备,提高生物质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气工业化生产应用示范基地,提高产气稳定性。分离、纯化出产氢速率高的混合菌种,完成可连续产生氢气的装置设备的试制。
(二)发挥调控作用,推动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过政府组织推动和科技资源整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启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且具有广泛市场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难题。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科技型产业;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技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对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科技开发。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推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根本目标。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结合攻克企业核心技术,支持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多种形式的结合,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创新机制。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主导型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和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布人才资源状况,预测技术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结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聚集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研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导,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支持、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加快筛选凝炼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辐射影响面广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具备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和专业化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网络。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以增强我省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产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为手段,以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优势、资源优势、运营优势、保护优势、文化优势为目标。促进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推动创新型河南的建设步伐。

❸ 王玉东的亲历的科研项目

⑴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4100510025):“以生物发酵二元酸和以水介质合成尼龙612的研究’,2007-2009,20万元,已经完成,主持人
⑵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60400714):“以水为介质合成尼龙612的一些基础问题的研究“,2006-2008,3万元,已经完成,主持人
⑶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002EC000279):“尼龙1212及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2002-2006,已经完成,第二名
⑷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0521001300):“奇数碳长碳链尼龙-1111及其高强度高韧性合金”, 2005-2007,50万元,已经完成,第二名
⑸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0324260120):“石油发酵尼龙1212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2003-2005,5万元,已经完成,第二名
⑹神马集团博士后研究项目(111100532005):“以水为介质工业化生产尼龙612”,2005-2008,25万元,已经完成,主持人
⑺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2009A430018):“具有生物活性的三臂星型化合物的合成”,1 万元,正在进行,主持人
⑻郑州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子课题:“石油发酵长碳链尼龙的聚合、增粘、及共混改性”, 2004-2006,55万元,已经完成,第二名
⑼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2000KYCX001):“石油发酵尼龙1212粉末涂料的研制”, 2000-2003,20万元,已经完成,第三名

❹ 河南有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吗

河南省中创科技抄评价研究院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专业从事于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权威法人机构,研究院得到省市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的认可,研究院主要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原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评估及对接等业务。
地址:郑州市东风路丰庆路交叉口西北角瀚海海尚办公室区
咨询:赵老师18638559388

❺ 河南省科技厅项目 如何查询是否立项

  1. 请登录河南科技厅网站.

  2. 在当地科技局查询.

  3. 发改委查询.

❻ 王复明的主要成就

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60余项。
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获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2005年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其带领的工程安全学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998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隧道安全监控与快速维修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郑州大学首批高端人才培养对象王复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成套技术及装备》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国家恢复科技奖励制度以来,我省高校获得的唯一一项非农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
该项目揭示了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建立了高聚物定向劈裂和流动填充理论,发明了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新方法,开发了成套技术工法和装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形成国家级工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法和地方标准各1项,并被列入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成果应用于黄河堤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并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等省病险堤坝防渗加固和高速公路及隧道修复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充分显示出“快速、耐久、经济、环保”综合优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际非开挖奖是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组织评选的国际奖项,奖励在非开挖工程、装备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学术研究奖每年不超过一项。王复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道路及地下设施非开挖修复技术《Trenchless technology for repairing roads and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s》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国际非开挖奖1986年设立以来我国大陆学者第二次获得此项奖励。
王复明教授带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先后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该团队同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充分显示了团队在工程安全防护领域的持续创新实力,奠定了郑州大学在该领域国内外学术地位。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密切符合我国基础工程设施安全保障迫切需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❼ 河南省科技创新成就有哪些

省科学院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是我省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科研开发实力较强的省级科学院之一。据介绍,“十五”以来,省科学院共取得科技成果和授权发明专利28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2项,今年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贡献值达55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使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矿山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构、生物疫苗、锂离子电池等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有力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左右。“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94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78个。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期,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又成为新一代主导品种,“百农矮抗58”推广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一。小麦品种已从过去的8-10年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

重大科技专项成为科技工作重要抓手

❽ 河南省科技厅的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为此要全面贯彻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基础。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1年的2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4亿元。
以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全省2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有8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了我省优质专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通过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左右。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实现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升级,促进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并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获得三类以上新药证书37个,其中化药一类新药证书6个,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52个。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7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省一些类型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和示范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止2005年底进区企业达3721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00家。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56亿元,工业总产值860亿元,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利税总额148亿元。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生化产业基地、郑州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3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在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1个。
“十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78.3%、53.3%,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12位、授权量居全国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9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技术贸易更加活跃,全省共有技术贸易机构6000余家,共签订技术合同1600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0.8亿元,其中2005年签订技术合同377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6.4亿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支持和加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国内外及海外归来学者的创新活动。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44万人,居全国第10位。
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1836家,技工贸总收入2280.5亿元,实现利税300.7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研发投入35.3亿元,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95家。已认定建设5个省民营科技园,在我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七位。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成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们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我省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薄弱,优秀科技人才匮乏,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贯彻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突破制约我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尽快形成开放竞争环境,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弘扬创新文化,引导全民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新的价值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强化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战略重点。针对发展目标、围绕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大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统筹发展布局。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项目、基地、人才有机结合,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❾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什么时候开始的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河南省种子管理管理站、河南省植保植检站等,都是河南省农业厅下属事业单位。

阅读全文

与河南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