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⑵ 现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么(有简介)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⑶ 中科院发布25项科技成国果分别都那些成果
1.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物理研究所
2.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3.量子通信,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
5.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6.同余数问题与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深紫外晶体器件.激光光源及应用,牵头研究单位是理化技术研究所
8.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9.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牵头研究单位是生物物理研究所
10.突破钍基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1.神经疾病靶点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2.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药物研究所
13.大型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牵头研究单位是电工研究所
14.高温超导与纳米材料,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分子反应基础与器件,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16.工程金属材料的结构纳米化科学与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金属研究所
17.植物碳氮代谢和性状改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8.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19.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牵头研究单位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牵头研究单位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由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
⑷ 中科院有推出抗病毒的研究成果吗
中科鸿基生物科技和中科院合作研究的唾液酸是有抗病毒的功能的,也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易吸收。
⑸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谁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参考资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体可以去查资料但我觉内得比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有六个学部,12个分院、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2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⑹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近期,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此外,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云大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最新从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中研究发现神经纤维瘤 、高血压、多指(趾)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此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罹患这三种疾病者可以根据其基因而“对症下药”。
据了解,不久前在此间的云南大学建成的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拥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DNA样品,覆盖了全中国十六个省和云南十四个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样品,是目前国内外样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齐全的基因库。
肖春杰教授称,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共四十七个已知位点的基因频率或单倍群频率。此外还发现七种新单倍群;发现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度,并确定了高血压、多指等疾病相关基因。
他说,云南为人类遗传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库建成后,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而至,力图在少数民族基因中寻找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和多态性,且希望在云南少数民族基因库基础上,扩建一个包括疑难病症家系在内的隔离人群基因库。
目前,人类已肯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性状已达六千六百多种,另外还有众多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种不同方式的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病尚待研究。
肖春杰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把全国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来,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最近建成,已进行了动物试验、技术鉴定并制定了治疗计划,目前正在办理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手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詹文龙透露,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4个具备重离子治癌能力的国家。
重离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号元素重并被电离的粒子。詹文龙说,利用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肿瘤疗效最佳,可以准确进行适形照射,精确控制和严格监测照射剂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疗法。“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之成为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学物理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张红透露,世界上许多有重离子加速器的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使得重离子束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热点。
詹文龙表示,重离子治癌仍属研发阶段,还有一些基础问题、技术与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杨业华等主持的"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项目,2004年12月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所创建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操作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为国际先进。
为改善棉种性状、降低栽种"门槛",专家设想将源于发根农杆菌的"人工重组生根基因"(rol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品种中,以增强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发育状况,解决棉花移栽难以成活、缓苗期长、后期易早衰的问题。对南方棉区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营养钵育苗的移栽工序,从而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大量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被列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利用"下属子课题立项后,杨业华教授等通过研究攻关,创建了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通过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绕过了传统方法的技术难点,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的时间。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者将rol生根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种,获得了生根抗病丰产品系、生根抗虫丰产品系、优质纤维品系和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潜力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培养出三个高产优质、纤维品质好、皮棉产量高、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时还获得了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途径。今天上午,由青医附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出资建立的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青医附院正式揭牌,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据了解,该中心内设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干细胞低温保存库、导管室等机构,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以下简称石家庄育种中心)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出席揭牌仪式。
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它的成立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石家庄育种中心成立后,将以小麦、棉花、大豆等为研发的主要目标作物开展研究:围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和作物育种的实际情况,由单方或双方合作克隆相关目标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优良的种质材料,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途径,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应用于育种研究,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麦(或其它作物)新品种。成果选育出来后,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和种子产业体系,对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⑺ 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出现呢
导师曾经是中科院软件所的,我也来回答一下,减轻一下我的罪恶感。 现在本科快毕业,本科毕业论文每章节都是已发表的论文。如果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的成果够硕士毕业绰绰有余了。 但是我想说我实际上很水,我并不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意义。我总是需要申请项目,总是需要做研究,总是需要写报告,我感觉很讨厌但又不得不做。我的论文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是导师会修改,导师的修改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像一篇论文,而非内容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论文之所以可以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布,是因为导师和他们很熟,因为他是这圈子里的人。身上挂了很多东西,有项目有论文有著作权,还有申请中的专利,但是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我整天无所事事吗?当然不是,我几乎是12*7地在工作,看论文看书,思考问题,处理好每个细节。标准的好学生,也没做坑蒙拐骗的事情。我不笨,也不想混日子,但是我想说这样其实很累。因为你总会因为人情事故而烦恼,总需要去明白诸多的规则和道理,总是扛着巨大压力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否定。 终于快毕业,研究生阶段毅然选了一个并不那么出色的导师,决心接下来只做应用,不再纠结计算机理论。 求折叠。 ------------------------------------------------------------------------------------------------------ 今天上来看了一下,居然莫名的多了这么多赞成,顿时非常汗颜。。。。写这个的时候大部分出于个人低潮期的发泄,居然得了这么多票,颇有劣币驱逐良币之感,也反应了大家对中国科研界一些东西的不满,包括得票数最高的那个答案,也有部分原因。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加深误会。这里重新补充一些答案相关的内容。 陈浩的答案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大家可能对中科院的定位有偏差。中科院这样由政府提供支持的科研机构,其目的并不在于出一些你看得到的成果。注意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你能看到的那些成果往往都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因为首先他们的成果本身商业性质就比较浓,偏实用,你能看见,其次公司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进行比较多的宣传。要知道研究所里的东西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外人无法理解,甚至内行人都未必懂,但他们确确实实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理论上的研究走到实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最后产生你能看得见的实体时,你很可能完全不会感受到当初那个理论的存在。 看了上面提到的,突然想到,如果你看到中科院出了什么很实用的成果,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个成果很快被你看见了,很可能是这样一个逻辑。第一步,政府觉得我需要一样东西,别的国家有,我们没有;第二步,开始提出一个方向,然后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研究所开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来了,然后宣传一把,接着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大力推动,扶植一个新的企业,出产品,推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在这里也不想评价这样的模式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很多时候都太快了,所以导致这些东西反而成了次品。 需要对之前答案进行说明的一点,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在混日子,也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工作者。在国内评估教师的好坏,无非就是发多少论文,拉多少项目。有的人踏踏实实,有的人浮于表面,都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下面也能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一点,我想那些在国内和国外研究机构都呆过的人,会有更深的见解和想法
⑻ 中科院在什么方面取得新进展
3月2日电,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细胞病毒核衣壳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宿主细胞蛋白WDR5通过辅助形成出核复合体,在人巨细胞病毒核衣壳出核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成纤维细胞通过抑制宿主蛋白WDR5的泛素化降解途径等,进而上调其蛋白水平。深入研究发现,过表达WDR5仅轻微上调人巨细胞病毒病毒粒子的产生。敲低WDR5对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基因表达、以及核衣壳的形成均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显著抑制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
专家对人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晚期步骤深入研究发现,敲低WDR5使得人巨细胞病毒出核复合体的形成受损,而重建WDR5的表达水平即可恢复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
⑼ 中科院表示将科研成果转移到田间地头,这该如何实现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会遇到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这一些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来说能够福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方面,所以说这些科研成果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然而在中科院就表示将科研成果要转移到田间地头,这样的话不仅是对于这一些科研成果的一系列展示,也是给社会推广出了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对于我们也能够带来一系列的福利。科研成果在这一方面肯定有着它一定的优点,所以说应该会受到我们的广泛普及,如果是中科院表示要将科研成果转到田间地头,这应该要如何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