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么侵犯财产权的案例
郑梅玉诉启东市公安局收容审查、侵犯财产权,莆田市公安局侵犯财
本案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安机关是否享有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职权。1989年3月5日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中规定:"对经济纠纷问题,应由有关企事业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依法处理,公安机关不要去干预。更不允许以查处经济犯罪为名,以收审、扣押人质等非法手段去插手经济纠纷问题。"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决定》。该决定取消了合同管理机关对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权。明确规定:"经济合同的无效,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依照上述规定,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职权属于有关企事业行政主管部门、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无此职权。也就是说,公安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没有进行处理和作出决定的权力。如果公安机关的行为超出了法律授权的范围,其行为则应作为无效行为而被撤销。无论其动机、目的正当、合法与否,只要行为客观上超越权限,即构成行政越权。本案中,作为被告的启东市公安局和莆田市公安局以查处诈骗案件为名,插手郑梅玉与张建新等人因购买鳗鱼苗而发生的债务纠纷,对郑梅玉采取收容审查措施并索取人民币23000元,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超越了公安机关的职权范围,是一种行政越权行为。一、二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其收容审查决定,判令其返还原告的人民币23000元和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是正确的,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四目和第六十八条的规定。
二、启东市公安局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在我国,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如果没有行政组织法的根据,又没有特别法的授权,或者虽有法律的根据,但超越法律的授权范围,其行为都属于越权行为。例如,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人有权处以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某公安机关对行为人处以20日或25日的拘留,则该具体行政为属于超越法定职权的行为,尽管该公安机关享有法定职权,但逾越了法定权限范围,也构成超越职权。1980年2月29日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第二条规定,收容审查的对象仅限于"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需收容查清罪行的人",对上述两类人以外的人,则不属于收容审查的范围,公安机关也无权对其采取收审措施。本案中,启东市公安局对不属于收审对象的郑梅玉采取收容审查措施,超越了其职权范围。
❷ 求一篇关于侵犯著作权的案例及分析
首先你要清楚什么要件才算侵犯著作权。
侵犯著作权的构成条件
著作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了15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行为,但是根据本条规定,只有下列四种侵权行为可以构成本罪: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即指未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著作权人一般指作者,也可能是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享有著作权;演绎作品著作权由演绎人享有,合作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其中的作品可以单独或分割使用的,其作者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其他权利由制片者享有,如果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其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任何未经上述人员同意而使用其作品的,均属于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印件。根据本条规定,复制与发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行为,应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如果仅仅具备其中一个方面的则不符合本罪行为特征。当然不同行为人事先通谋而分别实施复制、发行的,属于共同犯罪,仍然可以构成本罪。
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行为
出版是指把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的行为。出版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复制发行。出版者出版图书,一般需要经著作权人授权而取得对作品的专有出版权。专有出版权是指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以原版、修订版方式制作成图书并予以发行的独占权利。它是一种与著作权有关的重要权益,同样具有排他性,他人不得行使,否则构成侵权。
3、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行为
这是一种侵犯录音录像制作者著作邻接权的行为。录音录像制作者即制作录音录像制品的人,由于他们不仅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付出了相当的独创性劳动,对其制作的音像制品也依法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并获得报酬的权利,他人未经许可复制发行其音像制品的,当然是对其权利的侵犯。
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行为
这是一种借他人之名非法牟利的行为。它不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 (主要是署名权),而且必然会影响他人美术作品的销售,从而间接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同时这种行为还欺骗了社会公众,对我国文化市场秩序具有相当的危害,因此应予以惩治。
值得探讨的是,本条把“制作”与“出售”以顿号分开作并列规定是否意味着有其中之一行为即可构成本罪?我们认为,结合构成本罪的前面三种行为方式,此处应理解为“制作并出售”或“为出售而制作”才构成本罪,这样其与“复制发行”和“出版”一样作为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之一才有其合理性。从主观上看,也只有既制作并出售或为出售而制作才能表明行为人具有营利的目的。
根据本条规定,上述四种情形还必须是违法所得的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本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单位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桩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因侵犯著作权曾经两次以上被追究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又侵犯著作权的;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支十万元以上的;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严重。
❸ 侵犯公民智力成果权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精简到200字)
某市场女士日前在商场服务专柜特价区话130元买了一条裤子。回家试穿后发现裤子太大,于是到商场要求再换一条,却遭到拒绝,理由是“特价商品售出概不退还。” -----关于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甲先生为一位书法家。1990年3月,已先生经甲先生的一位朋友介绍找甲先生求一幅书法字。甲先生看到朋友面子上,立即给乙先生写了一幅字:“交天下友,做惊世人”。1993年5月,在没有征得甲先生同意的情况下,乙先生将甲先生的题字给了A旅行社,让A旅行社印制在旅行手提袋上作广告用语,乙先生获得了三千元的报酬。A旅行社共印制了这种带有“交天下友,做惊世人”题字的手提袋5万个。
1994年8月10号,甲先生从一位朋友处看到了自己手迹题字的A旅行社的手提袋,很生气,立刻与乙先生联系,要求乙先生和A旅行社给个说法。但A旅行社认为,本旅行社是花3千块从乙先生那里买来的,已经获得了乙先生的授权,所以本旅行社的使用行为是合法的,不构成侵权。乙先生则认为,甲先生的题字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无著作权,而且该题字的物权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同意A旅行社使用,并获得利益,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在协商无望的情况下,甲先生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著作权侵权诉讼。------关于侵犯智力成果权
❹ 侵害消费者权利的真实事例
某甲在一商场柜台买一电热水器,花5000元,后商场工作人员送货上门安装,后接通电源不能使用,这时拉回商场换了一个同型号同品牌机器,重新安装后可以使用,晚上某甲妻子乙使用热水器过程中热水器漏电,将某甲妻子烧伤。
就上述案例的2种情况,可以分为商品瑕疵和商品缺陷种情况,买来用不成但是无安全隐患的为瑕疵,买来能用,但是很危险的为缺陷。
瑕疵是不能用,但是无安全隐患,可以起诉卖家,起诉卖家违约责任,诉讼时效为一年。卖家可以向厂家追偿。
缺陷则是能用,有安全隐患,可以起诉六大连带主体:
1、销售者与生产者(卖家与厂家)
2、营业执照持有人与租用者(租用营业执照的与执照人)
3、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如热水器会展主办者和平时商场的出租柜台者)
4、虚假广告的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如广告说20年不漏电,不跑水)
5、检验机构及认证机构(对不符合认证标准的发给认证,如3C标志。)
6、社会团体与中介机构(对产品作出保证的,如消协对该产品做出保证等)
六大连带:作为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必追的,其他的有则追。
而且可以起诉的权利也分侵权和违约,侵权可以要求精神赔偿。诉讼时效为2年,最长可为10年。
❺ 列举侵犯智力成果权案例拜托了各位 谢谢
这几个都是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大案·番茄花园侵权案 ·中国第一内股歌案―“死了都不卖容”遭网络侵权 ·腾讯遭“珊瑚虫”侵权案 ·万艾可专利纠纷案--近年来最大的一起专利复审案 ·5家世界著名品牌公司状告北京秀水街案 ·朗科起诉美PNY公司案——中国企业境外专利维权第1案 ·叶辛剽窃会员作品案——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涉嫌剽窃案 具体案例 可以到 http://www.law-star.com/cac/c20.htm 查询
❻ 关于侵犯著作权的一个案例
先从排除法的角度来说: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回作财产权,其中,改编权答便是作者著作财产权的一种,第三人若想改编作品,须经作者的同意并支付报酬,否则便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因此,电视台肯定侵犯了作者的改编权和支付报酬权,排除B和C,改编权属于著作权的一种,侵犯了改编权当然就侵犯了著作权,因此排除B,所以选A。
为什么没有侵犯作者的发表权呢?发表是指将作品以印刷出版或其他形式大量的向不特定的人公布,该电视台虽然将该作品改编成题为《干柴烈火》的情景喜剧已具备向不特定的人群公布这项条件,但是电视台发表的只是经过改编后的作品,并不是原作品的形式,因此没有侵犯作者对其作品的发表权。
❼ 关于侵犯著作权的案例分析
1、李复某说法不合法。根制据《著作权法》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故李某抗辩理由不成立。 2、李某侵犯张某著作权。适用于《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剽窃他人作品的”侵权情形(李某未经张某许可,原封未动照搬其作品,用于商业活动)。 3、李某的商标专用权有效期为2002年2月10日至2012年2月09日止享有商标专用权(李某胜诉); 商标被撤销、不保留申请记录,不享有商标专用权(李某败诉,商标被商评委撤销)。
❽ 有关侵犯财产权的事例
何代常诉何玉明强收分家后其责任地里的庄稼侵犯财产权案
被告何玉明系原告何代常之父,何代常独身。1987年,由何玉明主持,何代常与弟弟何代树分家别居。何代常奉养母亲肖安君,经营管理自己和肖安君的2份责任地,同时承担2人相应的农业税、提留、统筹等法定义务。何代树奉养父亲何玉明,经营管理自己一家和何玉明的5份责任地,也承担5个人相应的农业税、提留、统筹等法定义务。何玉明对何代常、何代树兄弟二人具体经营管理的责任地的位置和面积指划明确,何代常、何代树无异议,各按其划分的责任地自主经营管理。1995年肖安君病亡,何玉明要求耕种肖安君的那份责任地,何代常未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将肖安君的责任地退还给所在三社集体。何玉明对此不满,与何代常发生纠纷。1996年夏收、秋收季节,何玉明先后强收何代常种植的黄豆5公斤、黄谷50公斤。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人民政府兴隆村村民委员会于1996年8月20日进行调处,明确:争议的承包责任地系何代常分家后耕种,何玉明多次收割何代常种植在承包责任地里的庄稼,是错误的,应当归还何代常。何玉明不执行此调解意见,何代常诉至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
原告何代常诉称:被告何玉明于1996年6月、7月、8月,先后强收其种植在自己经营管理的承包责任地里的黄豆7.5公斤、黄谷125公斤为己有。要求判令被告返还粮食或折价赔偿。
被告何玉明辩称:收走的黄豆、黄谷生长在自己的承包责任地上,不属原告人所有,不同意赔偿。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与被告系父子关系,当和睦相处。争议之地的所有权属打古镇兴隆村三社,长期由何代常耕种,他人无异议,何玉明也无异议,该地的经营管理权应属何代常。何玉明所持争议之地的经营管理权属自己的理由与事实不相符合,不予采纳。被告强收原告种植的庄稼,无法定理由,属侵权行为,由此给原告造成的损失,应予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被告何玉明赔偿原告何代常的庄稼损失折合人民币96元,限于判决生效后三日内付清。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农民种植在自己承包责任地里的庄稼,属自己所有,为自己的合法财产,不容他人非法侵占。这里的“他人”,应为该农民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包括未与该农民共同生活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属。因此,父亲强收已分家独立生活的子女责任地里的庄稼为己有,应属侵权。有人认为父母有权将子女的庄稼无偿占为己有,作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不是侵权行为。这种观点在子女未尽赡养义务情况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追索赡养费与侵占子女的财产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混同。如果子女未尽赡养义务,父母应求助法律手段来确定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并取得相应的强制执行权。如果子女尽了赡养义务,父母无法定事由占有子女的财产,就与我国法律关于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规定相违背。因而主张父母有权占有子女的财产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在古代封建社会法律制度下,父母强收子女的庄稼为己有,才不认为是侵权行为。因为封建法律制度规定: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利,包括财产权、教诫权、主婚权等,甚至有生死予夺之权。子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的,父母将子女的财产无偿占为己有是天经地义、合法合道德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关于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父母非法侵占子女的合法财产,也是违反法律的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案何玉明虽年近8旬,需要子女赡养,但其并未主张受赡养的权利,而是认为儿子的责任地仍属自己(实际是名义大家庭)承包的责任地(不排除当初承包时是以被告作为户主名义承包的,分家后未改变原承包合同名义承包人)。但事实是因分家已将责任地分开,由原来的一个承包群体变成两个以上承包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上承认分家带来的法律后果,新的承包群体成为新的财产权主体,所以,被告强行收走其年过50的儿子何代常种植的庄稼为己有,其行为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保护的规定,侵犯了何代常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判决何玉明赔偿何代常的损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