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口述历史如何整理呢,有什么套路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怎样组织语言呢,求解答,特别是关于一个地区的
需要明确的是,口述历史是近几年走入大众视野的。所以早已存在的一些书籍并不具有参考价值。
不知道你说的口述历史的整理,是不是指把采访视频或录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口述历史整理最重要的是真实性。第一,尽量对录音进行完整的文字转写;第二;校对口述历史文本,与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并添加注释;第三,根据主题进行整合,但对内容不要大改。可以把受访者谈到的相同主题整合为一个体系,如经济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此外,地区口述史的工作已有相关成果,可购买书籍进行参考。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采纳!
B. 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口述史现场
从20世纪60 年代到 80 年代,口述史有了极大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诸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由于非洲的特定历史状况,口述史也引起了非洲各国史学家的重视。这期间不仅召开过多次关于口述史的国际学术会议,第 15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还对其进行了专题讨论。总之,口述史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
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其中代表作如斯坦利·维斯塔尔描述印第安人领袖的《西亭·布尔》、西奥多·罗森加顿揭示黑人农民看待美国南部史的《上帝的全部危险》、脍炙人口的《根》 ,以及拉斐尔·萨缪尔的《伦敦东区的下层社会》等。 访谈者向被访者所提的问题,应以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作引导和启发,而不能以主流历史观来设定问题。要仔细研究口述者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做到中性、开放式的。采录者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历史资料,不要让口述者认为你们掌握的材料比他多,这样会影响甚至使访谈进行不下去。首次见面后准备正式的问题清单。但要根据采录过程中的情况,有所取舍、调整。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来提问;第二种是按主题来提问。每次采录不超过两小时。采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讲话。即便口述者有长时间停顿,一般也应耐心等待,不另提问。四是关于口述的成果形式。采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支持,录音、录像确保清晰无误。录制环境保持安静。录完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上一份备忘录,内含被采访人、采访人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史时作为辅助信息资料。每完成一份口述文献,其保存有三种形式:即原始录音、录像刻成光碟;对外传播录制成MP3格式;永久收藏则用音像合成的DVD技术。
口述史工作者的修养: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
1 理论修养
口述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导。
1.1 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中立
口述史学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历史的真实,这使得它与弄虚作假、私心邪念是绝不相容的。为了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口述史往往侧重搜集一般不易记录和留存的史料。而这类史料多具有负面性。要正确记录和处理这些史料,口述史工作者首先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价值中立并非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放弃社会理想,绝对客观的进入研究领域,而只是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研究对象,使研究过程和所得结论尽量不受和少受主观好恶或价值观念的影响。
1.2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
在理论修养方面,历史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史学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英国历史学家赫勒说过:反对利用指导性原则的历史学家犹如一个水手,决定不用地图、罗盘,甚至不听听别的水手有关海上经历的叙述,便扬帆出航。从事口述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做指导。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把它运用于具体的研究工作,使历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1]在当代中国,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善于用科学发展观考察研究历史,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扎实、稳妥地开展口述史研究。
2 专业修养
史学工作者的专业修养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成效。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可能熟谙所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的所在。[2]对于口述史工作者而言,就是既要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又要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2.1 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
口述史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不是人人能为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专业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素养的学人,才有可能胜任口述史学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绩。[3]口述史工作者应该具有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德等的要求。如:在才这方面,需要落落大方,短时间、近距离赢得受访者的信任,具有进行访谈的能力。在德这方面,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这方面,需要对受访者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以至涉及的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当然,还有一些从这项工作的独特性产生的要求。
口述史学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这也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因为时间久远,受访者记忆偏差,口述中难以避免的包含或多或少不真实成分。这就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对受访者加以提醒、引导和纠正。在保证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从搜集到的史料中整理和发掘出其深层次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流程中,只有经过严格的史学专业训练,才能保证我们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张岂之就此指出,口述历史的整理者绝不是简单的录下音,然后复印出来。[4]
2.2 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隋书·经籍志》云:“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口述史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应用广泛,这就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在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要求口述史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受访者的语言;懂得心理学,以了解男女老幼各种不同人心态上的差异;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以适时的把握提问时机和取得共同的话题;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以维护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权益。
除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口述史工作者还要面对的诸多法律难题(像采访家庭暴力时遇到的隐私问题)、技术问题(如采访少数民族时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口述史工作者通过主体的努力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然而目前的口述史研究,缺乏一批做口述史的专业队伍。大家就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拿着录音机采访,做出来的东西与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不是一码事。缺乏专业队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搞培训,把全国的有志于口述史的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请那些国内外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有心得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5]此外,国家应给予口述史学相应的学科地位,建立中央、地方口述协会或口述室等。国家应对口述史学有长期和短期规划,并对优秀的口述史学理论和实践项目给予立项资助,设立口述史学精品项目,建立口述史学培训机构,加强口述史学人才队伍建设。[6]
[1]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梁景和 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张岂之.口述历史暨口述自传丛书出版座谈会发言[C].口述历史(第三辑),2005(6).
[5]邓小军.做口述史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J].中国档案,2006(1).
[6]周新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C. 口述历史的发展
自从世上第一套录音设备出现,由蜡盘滚筒逐步发展到磁盘、有线录音机、卡式录音带和卡式录影带,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工作就真正诞生了。最早的回忆记录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 “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 (Columbia Oral a Research Office)的一份抄本,就包括了有关1863年纽约市征兵流血暴动的第一手回忆。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 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产生。从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历史的专门机构。196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口述历史机构—— 口述历史协会(OHA)。为口述历史学术上的交流和推进提供了平台。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历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口述历史有了一套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规则。此后,口述历史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历史杂志和口述历史专著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版。中国的香港、台湾在口述历史方面也都有所进展。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苋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但由于多是政府行为,而且内容、范围、对象比较单一。所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较简陋,以笔录或个人白写为主.少数有录音带的,品质与保存也都不尽理想。近几年。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
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进平台。口述历史的应用更为普遍,许多学科领域及民间历史研究团体纷纷运用口述历史方法丰富自身历史的维度.研究学者开始重视田野调查,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口述历史这类第一手资料有迫切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录像器材的价格大幅降低,计算机技术和录音笔、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为口述历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可能。口述历史工作迎来了开展的重要契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资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口述历史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对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很多时候口述历史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比如一些民间艺术家,他们的记忆可以提供与该艺术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识。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名人口述传记和小人物的口述史时,郭沂纹说:“(两种)都是有必要的,因为那些名人也都是老人,已经不太能自己写了,口述史有抢救资料的性质。”
尽管抢救资料是很多收集口述历史的人的一个共同心声,抢救资料的目的还是为了发现更多的历史真相。而选择口述历史采集对象在某些层面上反映了一个学者的立场。一位美国民俗学家就曾经发问,在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二战犹太人经历的博物馆和相关研究,而有关印第安人和非洲裔人经历的博物馆寥寥无几。我们的学者也都清楚只有那些被收集来了的口述历史,才有可能被人们读到。口述历史在美国的历史学界、民俗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国会图书馆下的美国民俗中心有大型口述历史的资料库。在中国就目前而言还主要是历史学家在关注口述历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教授杨利慧指出,尽管在中国的民俗学界,口述历史并非一个主流方法,随着90年代以来与美国民俗界的交流,这一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熟悉并使用,比如在研究民间艺术个体传承人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口述历史研究,譬如一个民间故事传承的情况。人类学家胡红宝则强调了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与现在流行的访谈录采访对象的不同,他认为口述历史在中国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对于理论和方法的讨论。与他们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活动的同事不同,历史学家左玉河则正在进行着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工作,旨在从理论研究上推动口述历史在中国的发展。
2008年9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正式启动了“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旨在建立起一份全面、真实、生动的有关上海人民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档案。该项目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肯定和扶持。同样作为献礼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SMG广播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于2008年5月正式立项,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和技术运营中心共同开发建设。以上两大项目均被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列为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取得了可喜而宝贵的成果。
“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通过采访拍摄上海广播领域的一批老前辈,回溯和记录了上海人民广播事业不平凡的发展历史。共完成了对42位上海老广播人(夏之平、钱乃立、施燕声、施岁华、黄其、张芝,哈丽莲、陈醇、杨启民、范惠凤、邓平生、郭冰、何占春、吴仲华、葛锦帆、周济、郭在精、赖素娟、贺稚圭、刘继汉、高宇、杨爱珍、李学成、章焜华、张弛、徐炜、龚敏芝、陈绍楚、许克正、周维城、赵志芳、陆进云、陆玉珍、孙桂芬、蒋泽汉、第一批广播合唱团和第一批剧团成员)的采访拍摄工作。他们中有早期的电台领导和第一代播音员、编辑、记者,录音师等,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专业工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前辈们当年的创业历史、广播事业的成长轨迹和改革发展的精彩片段。该项目得到老广播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配合,并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项目共形成录像带39盘、DVD视频光盘35盘、音频光盘34盘、图片资料32盘,采访拍摄总时长超过65个小时。
“SMG广播媒资管理系统”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面向传媒集团所有广播频率、实现音频资料高效管理和全面共享的数字化业务平台,促进集团广播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增值。系统将实现广播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高质量采集、收录、筛选,针对广播的播出节目、制作素材建立起“存储、管理、服务” 的长效机制,从而使SMG的广播资源得到更为便捷的检索和更为高效的利用。节目资料中心历时三年多对18万多盘开盘带、磁带、唱片等媒介的7万多小时音频资料进行了数字化转存,目前已形成11大类、近37万条广播节目与素材,为广播媒资管理系统打下了内容资源的厚实基础。广播媒资管理系统在上海广电媒体资产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将为上海广播事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2009年5月20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举办“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成果发布会暨广播媒资管理系统开通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龚学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局长朱咏雷,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薛沛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卑根源、总裁黎瑞刚,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李尚智、林罗华、汪建强及总裁助理陈金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有关领导等到会祝贺,龚学平、宋超、黎瑞刚作了讲话,对这两大项目的成果与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传媒人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再铸上海广播的辉煌。
D. 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但是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总起来看,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和传统的口述史学已有明显不同: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作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誊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传统史学对口头资料的搜集,是一种比较粗糙和简单的活动,当代口述史学则已经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比较著名的成果有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的《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S.柯蒂斯的《口述历史指南》P.汤普森的《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等等。另外,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1967年,成立了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其次,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但是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访谁不采访谁都是由口述史学家决定的。史学家的立场是否公正,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些都值得怀疑。口述资料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因为口头传说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难免有些误差。另外,口述史学只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细小的问题,对于研究比较庞杂的问题就不太适合。对于以统计为主的经济史和以原始文件为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学也难有用武之地。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世界史配套教材·现代卷》
E. 核灾难口述史》属于什么流派
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
第二,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
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
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F. 曾2015年授予白俄罗斯作家、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他有什么文学成就呢
他的作品主要是可以反映现实主义,所以说就会得奖了。
G. 口碑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
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但是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总起来看,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和传统的口述史学已有明显不同: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作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誊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传统史学对口头资料的搜集,是一种比较粗糙和简单的活动,当代口述史学则已经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比较著名的成果有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的《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S.柯蒂斯的《口述历史指南》P.汤普森的《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等等。另外,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1967年,成立了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其次,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但是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访谁不采访谁都是由口述史学家决定的。史学家的立场是否公正,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些都值得怀疑。口述资料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因为口头传说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难免有些误差。另外,口述史学只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细小的问题,对于研究比较庞杂的问题就不太适合。对于以统计为主的经济史和以原始文件为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学也难有用武之地。
H. 口述史的资料
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政府通过档案等相关部门把口述史作为日常工作加以组织,并在经费上给以充分保证。即口述史在法国不仅是学者的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是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法国的口述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史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并经过严格的操作训练。
目前在国内党史界,对口述历史的了解还十分薄弱,尽管口述成果出版了不少,但并不规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因此,今后的征集工作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口述史规范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征集选题规划,制定口述史操作的具体规则,如访谈、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保存和传播,以及法律合同书的样本等,以推动口述征集工作的标准化,并不断取得新成果。
I. 什么是口述史
定义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 口述史现场
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广义
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
狭义
地说,口述史出现于 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因研究需要做部分口述史收集工作,但很少有学者和机构专门做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因为年龄过高离开人世。
编辑本段简介
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 口述史现场
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各省党史研究室也较为普遍地采用这一方法来征集党史资料。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口述历史的概念、操作方法,以及法律与道德等问题在国内都未形成共识,在党史系统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尽管这方面的成果已经不少,但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一些已经发表的口述史料,还不能让史学工作者放心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