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评价施一公的科研能力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非常强。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的他,就立志在这条道路上奉献自己,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科研之路就此开始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同年12月,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不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2. 施一公的人物经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施一公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奇迹诞生的根源:瞄准最前沿的世界课题
早在2008年,《纽约时报》就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仅仅是一个月之前,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教授颜宁刚刚在同一地点发布了另一个世界级的科研发现。
首次破译人体能量转运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奇迹,为什么能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施一公说,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国前都“始料未及”的。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的他,被很多人认为“疯了”,“连我在美国的亲戚都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可他说,自己现在的心情却“前所未有的舒畅”,“当时也有过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质量,担心科研设备。但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
已经全面超过我在普林斯顿最鼎盛时期的水平。”事实上,6年来,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
被他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多达70余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
总结自己、团队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认为有三条:一是有一批优秀、努力的学生;二是不再囿于论文、课题的压力,瞄准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级课题;三是得益于良好科研环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我们的目标是得到更高分辨率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结构,这样就可以精细地解释。
任何一个引起老年痴呆症突变的氨基酸突变是如何导致γ分泌酶复合物切割A42的肽段,这样就可以根据结构来设计药物分子,这是一种愿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得不得了了。
3. 施一公的生物科研会获诺贝尔奖吗
诺贝尔奖的评选,要么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要么是有巨大的使用价值,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施一公是有很多的研究,但很好有突破性的研究,目前也并未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大的应用,因此,短期内很难获奖。
4. 施一公对祖国有贡献吗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杂志举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 2016年3月25日,“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5. 为什么说施一公最新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成果有望获诺贝尔奖
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rna剪切到3.6埃!
中国生命科学取得这样的突破确实不容易
6. 施一公团队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生物学走向科学的前沿
孩子,你把科学前沿想的太笼统了。首先科学分很多门类,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语言自然…而每一个分类下又有无数的细小分支,比如生物学,大的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而动物又分为很多纲目,其实每一种生物都有专门的专家去研究。什么叫前沿呢?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不对?以上所说的每一个分支,都有人在做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生物并不比国外差,也不比国外落后很多。我们起步晚,实验条件也比不上国外,施一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多也要归功于国家财政的支持,购买了最先进的冰冻电子显微镜。如今的科学,想要取得成就,基本上都是烧钱。他的成功当然可喜可贺,但是中国的生物学还有很多研究员和学者在努力,是所有人一起在努力让中国的生物学走向前沿,走向每一个学科分支的前沿。
7. 如何评价施一公老师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
施一公老师发表的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是,第一次揭示了与发病直接相关的结构,为之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兴奋和惊叹的发现,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有了这一发现,就好像是黑暗的前路有了那一丝光亮,虽然光还很微弱,尽头也依旧非常的遥远。但因为这一束微弱的光的出现,让人们知道努力的方向应该朝向哪儿,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希望。
总而言之,施一公老师的这一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8. 施一公到底有多牛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
9. 中国三位生命科学饶毅、王晓东和施一公科研成就是怎样的
申明:
三位大神都是我辈生物学子的榜样,也为我国的生物领域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0. 用一流的成果来爱国是施一公的爱国方式,施一公回国后取得了哪些成果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生命科学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美国双院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瑞典爱明诺夫奖获得者。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5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