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2008中医药发展成果成就奖

2008中医药发展成果成就奖

发布时间:2021-07-14 21:40:55

Ⅰ 王大增的荣誉成就

1949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1959年上海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顾问、教授、主任医师。专业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病,学术上主张妇女病应重在治肝,重点研究清心平肝法冶疗更年期综合征、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官内膜异位症,月经痛调治、子官肌瘤、不孕症的治以及计划生育天花粉中止妊娠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及上海市技成果奖、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奖多次。发表论文60余篇。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和妇产科学组负责人,《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现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编委,上海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6年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优秀工作者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Ⅱ 张琪的成就及荣誉

多年来,张琪教授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疗、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丰硕的成果,蜚声全国。曾多次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多次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省卫生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奖章和荣誉证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黑龙江省名老中医”,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世界男人名人录》,199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1年被收录《21世纪中国名人词典》,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给张琪教授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荣誉证书。2002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授予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光荣称号,2003年获中华中医学会成就奖,2004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奖,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数年来,他主持完成多项临床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如“著名老中医张琪治疗劳淋经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疏肝健脾活血软坚清热利湿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肝舒康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三等奖4项,如“宁神灵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炎Ⅱ号水丸治疗IgA肾病血尿的进展研究”等,指导“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血尿的临床研究”等课题的研究。1989年“宁神灵治疗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获得布鲁塞尔尤利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至今还在临床广泛使用。这些研究均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肾病研究40余年,是黑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衰竭等的治疗疗效卓著,具有特色。先后著有《脉学刍议》、《中医学基础》、《中草药学》、《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和《中医临床家张琪》等。著名中医学家经验传薪《碥石集》第1—7集均有其论文收录,多年来在国家、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由其主持或直接指导完成的多项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研制的宁神灵冲剂治疗神志病,1984年在布鲁塞尔展览中,获尤里卡银牌奖。
多年来已培养医学博士22人、医学硕士12人,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7名,为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省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

Ⅲ 2008年哪三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08(三项) 青藏铁路工程、机密1、机密2
参与单位:铁科院、西南交大、北京交大……

Ⅳ 中国有哪些人获得诺尔贝奖 获得什么奖 急 急急

1、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过生理学或医学奖,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文学奖,这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俩个本土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2、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3、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除了莫言和屠呦呦,还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高锟(2009年物理学奖)、钱永健(2008年化学奖)、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李元哲(1986年化学奖)、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4)2008中医药发展成果成就奖扩展阅读:

屠呦呦: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Ⅳ 2008年我国最新科技发展成就的资料,急!!

好像没有2008年的,不过都是最新的

生命科技领域: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空间科技领域:
1.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信息科技领域:
1.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科技领域: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分类可能不大准确,但内容应该没问题。

Ⅵ 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1。基本理论萌时期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2。发展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3。辉煌时期
宋代,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Ⅶ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Ⅷ 谢勇的医学成就

谢勇主任一直从事中医(包括中医中药治疗不寐、头痛、郁证、惊悸、怔仲、痉证、癫证、狂证及抗精神病药所致阳痿、遗精、不孕症、闭经、带下、月经不调及过敏性皮疹、风疹及类帕金森氏综合症、药物依赖等并发症),从事中西医结合精神科(包括失眠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精神障碍、强迫症及神经官能症等疑难杂症),40年临床共治疗病人16万余人次,平均有效率达85.86%,而2000年来的平均有效率高达92.85%,近年又扩大治疗范围,对老年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依赖如吸食冰毒、K粉、摇头丸等伴发精神障碍者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业界同仁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贡献:
1985年开展功能性精神病治疗等临床微循环研究,用中西医结合解决中医内科、精神科疑难病症,其事迹已载录1996年出版的中医名医列传——当代卷1339页;
1987年获得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优秀论文奖;
2003年获得江西省卫生厅课题立项——《无抽搐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程、疗效观察与应用》,荣获2011年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008年荣获江西医学科技论文1等奖;
2013年与上海复大医院中医精神科专家组共同历经十余年临床研究,开创“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绿色新时代;
经过临床验证,“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获得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学会等数家单位的一致认可,数以万计的患者摆脱了失眠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精神障碍、强迫症及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的困扰。

Ⅸ 董瑞的科研成果

2010年12月,“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作用机理与临床研究,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6年10月11日,“冬病夏治FBP方案防治呼吸病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荣获卫生部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推广项目
2009年12月18日,“肺痿(肺纤维化)综合疗法”,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 流中心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11年4月,“养阴益肺通络丸”防治肺纤维化疾病的示范推广,荣获北京科协颁发的“北京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
2005年1月12日,“加味玉屏风膏伏天贴敷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180例)临床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怀柔区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2004年3月10日,“加味玉屏风液“伏天”穴位拔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0例)临床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怀柔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8年11月15日,“冬病夏治FBP方案和肺纤维化中西医结合十位一体方案诊疗体系”科技成果,荣获中国民营医院发展联盟颁发的“科技进步成就奖”
2003年12月1日,“营利性民营医院如何发展”,荣获第三届中国名医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0年3月4日,自主产权研制的“养阴益肺通络丸” (京药制字Z20100002)“仙芪扶阳固本丸” (京药制字Z20100001),被北京市药监局批准为院内制剂
2010年7月16日,国内首创冬病夏治专用药《康益咳喘贴》,获药监部门批准上市《赣吉食药监械(准)字第640017号》
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阅读全文

与2008中医药发展成果成就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