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杨振宁到底有什么成就他的成就有什么应用
杨振宁因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尺度非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空间尺度非守恒的影响对物理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杨振宁莉政道在获得空间非守恒假设的实验验证后,于当年获得诺贝尔奖,这一获奖速度在100多年来的诺贝尔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足以显示这一伟大成就,在弱相互作用下,空间项的非守恒不是杨振宁最大的科学贡献。
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牛顿力学的应用范围,也建立马克斯韦尔·舒尔勒·卡贝里诺·安德拉德方程的正确性,然而,仍然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万有引力的问题。爱因斯坦又花了十年时间给出广义相对论,到目前为止万有引力的问题已经结束,万有引力问题解决后,爱因斯坦并没有停止,因为他在物理学面前看到了一个新的大问题。
关于杨振宁到底有什么成就他的成就有什么应用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B. 杨振宁在物理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安徽合肥人。1956年与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定理,1957年,两人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杨振宁早年影响最大的是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在西南联大所受的良好教育。杨振宁的父亲杨可传,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五年,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父亲走时,杨振宁年仅两岁。杨振宁天资聪慧,3岁时就开始识字,在母亲的教导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认识了3000个汉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北平失陷。杨振宁一家逃难到合肥,后又抵达昆明。当时杨振宁年仅16岁,正上高二,但他次年就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入西南联大。战乱中的西南联大各种条件极差,但师资力量却极其强大。因为是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开,著名教授很多。朱自清、闻一多、王力、罗常培等名师都教过他国文。赵忠尧、周培源等物理学方面的名流也亲自给他们授课。他的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做的,硕士论文则师从王竹溪教授。
吴大猷教授引导他学习群论和对称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导他进入统计力学领域。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些方面一直是杨振宁的主攻领域,两位名师对他的影响不可低估。
杨振宁还在西南联大读硕士期间,就对爱因斯坦、费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风格极为推崇。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在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提炼出实质性的东西,然后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他们三人的文章都单刀直入,切中要害,从不说大话空话。
杨振宁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到美国去,拜他们三人中的一人为师。然而,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要拜世界闻名的大物理学家为师谈何容易,杨振宁和他的老师谈起这个想法时,他们都认为不太实际,然而杨振宁仍然不肯轻易放弃。
来到美国后,他直奔哥伦比亚大学寻找费米,但该校物理系的秘书竟说从未听说过他们学校有这样一个人。无奈之中,杨振宁只得去普林斯顿找他从前的老师张文裕教授,以寻求帮助。经过张教授的多方努力和推荐,1946年1月,杨振宁终于如愿以偿地坐在费米的研究班里听课了。当他直接提出要跟费米教授做博士论文时,费米告诉他:“我不能指导你的博士论文,因为我正在从事一项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不过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芝加哥大学一位很有才华的教授。”这名教授就是后来被美国人称为“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
爱德华·泰勒讲授物理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喜欢直言不讳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哪怕这种观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错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一是对的,那就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
杨振宁刚刚到美国时很想当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认为在实验中才能寻找到学习物理的真正乐趣,也只有在实验中才会有真正的创新。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费米时,费米认为,一个外国人根本不可能进入阿贡实验室。于是,费米把他介绍给了艾里逊教授的加速器实验室。
然而杨振宁在这里并不成功,在实验室里总是显得笨手笨脚。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则笑话:“凡是在实验室里发生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泰勒知道情况后,决定让他放弃,转攻理论物理。
在实验室里呆了近20个月后,杨振宁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这段实验室的生活虽然不太成功,却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他与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结论时,就曾经从实验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可以检验他们理论正确性的实验。可以说,实验室的这段生活为他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振宁的辛劳终于换来了收获。1956年,他与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1957年,这个结论由美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经过实验得到证明。这一年是杨振宁难以忘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他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他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科学殿堂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后的杨振宁仍然不满足,继续忘我工作。中美建交后,他多次访华,促进了中美交流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C. 杨振宁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有哪些成就
诺贝尔奖作为学术界最高奖项,是很多科学家一生的追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宇便因为轰动世界的理论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尽管社会上有传着很多关于杨振宇捕风捉影的说法,但是我们不得不对杨振宇对科学的执着和对科学的贡献给予绝对的肯定,。他时常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研究科学,去探究理论,是一名非常称职负责的科学家。
杨振宇当时正处于中国的特殊时期,很多先进的科学家都没有免于被批斗。立过大功的科学家邓稼先也处于被批斗的名单之中。由于种种原因,杨振宇之前无法回国,在科学家们处于批斗之中时,他奋不顾身地选择了回国展开营救工作。杨振宇作为中美沟通的纽带,国家很重视杨振宇的建议和言论。杨振宇凭借会客清单解救了我国无数科学家,为中国之后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振宇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尽心尽职,潜心研究。杨振宇作为一个留美中国人,爱国爱民,明事理知大局。尽管杨振宇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但是单单凭借杨振宇对科学领域的贡献,便可以荣获顶尖科学家的称号。
D. 杨振宁是目前顶级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就究竟有哪些
主要成就有:
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3、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等。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人物影响: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做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E. 都说杨振宁是目前顶级的科学家,那他到底有什么伟大成就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有多大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 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
2010年,中国将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比美国的历史还早140多年。这个时候,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到1644年,崇祯还有8年皇帝好当)李自成称闯王。这一年,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想想看,哈佛大学是这个年代建立的,如果它在今天烂得只剩下一个空壳,那将是非常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崇祯早已吊死了,李自成也早已不知死哪里去了,皇太极的子孙后代所糟践的那个大清国,也已经被孙中山革了命;孙中山建的中华民国,现在又在哪里呢?
太老了,气数尽矣。剑桥,牛津,比哈佛早,所以今天被哈佛抢了风头,也是气数将尽的表现。剑桥大学创建于1209年,牛津大学创建于1214年。朱熹老夫子这时候才死了不几年。那么老的年代出生的,捱到今天,已经是奇迹。是时候了,该衰败了。
F.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是什么
1、相变理论,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2、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
3、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人物影响: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G.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有哪些成就
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
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
杨振宁的另一杰出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这个“宇称守恒定律”,本来是被视作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的。他们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成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也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他近年来另一个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题目。
H. 杨振宁的成就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I. 杨振宁生平简介与成就。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术成果:
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论文著作:
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9)杨振宁的成果扩展阅读: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