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四川大学科技成果

四川大学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14 01:28:03

⑴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成果

该院是国内卫生检验专业的发源地,该专业也是我院的优势专业,至今学科地位在全国仍位居第一。
近二十年来,学院共承担完成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有110项科研成果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省级奖73项,市级奖33项。学院30余名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40余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副主任及理事。
学院主办的《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现为中华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发行国内外。
为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崇高目标,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全体教职工正以“自强不息,直道而行,千仞可及”共勉,创造更大的辉煌!

⑵ 四川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平台

技术转移平台
川大科技园于2004年9月设立技术转移平台——成都川大技术转移中心,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转移,探索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的新机制,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中心已与全国大学科技园联合会、成都市技术产权交易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享全国数十家知名大学的科技成果资源。
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川大科技园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一批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如软件研发与测试专业技术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平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其中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以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孵化基地、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评价中心(GLP)等技术支撑平台单位为依托,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在创新药物的筛选、质量标准控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等公共研发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平台
(1)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川大科技园通过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以学生在科技园自主创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有机结合,将学生实习同孵化基地、转移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大大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川大科技园2004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作品和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至今,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已获省级以上奖项1480多项,获奖达2100余人次。在第20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中,学校MBA学生勇夺冠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共荣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2项全国金奖,4项全国银奖,3项全国铜奖,在全国高校中成绩优异。 (2)打造社会人才创业平台 在面向社会人才培养过程中,川大科技园开办了开放式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所需要的教育培训课程,现已成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园区已经吸引、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具有现代管理理念、通晓国际高科技产业化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评估、技术转移、资本运作、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当前,这些人才已成为支撑川大科技园及入园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⑶ 李文泽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
梦溪笔谈全译(合作),45万字巴蜀书社,1996
《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宋文学部三、辽金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该书总共1200万字,由曾枣庄先生主编,本人任副主编之一,曾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
宋代语言研究,36万字北京线装书局,2001
《宋人年谱丛刊》(合作),500万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二、论文
辽代的官方教育及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4
司马光文集版本考述台湾大陆杂志,99卷2期。
宋代语言中的同义词聚合四川大学学报,2001、1
宋代的文字学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巴蜀书社,2001
现存司马光集版本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2
深裘大马歌悲风——金代诗词文学创作论略四川大学学报,2002、4
宋代公牍用语例释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巴蜀书社,2002
金代女真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3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金代文学创作论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线装书局,2002

⑷ 四川省有哪些科技成果奖

9月14日,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奖励办公室在省科技厅网站上,对拟获得“四川省科技进版步奖”的220项科技成果发权出评审公告,广泛征求各界对该次评奖的意见和建议。

参评本次“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220个科技成果项目中,将有1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52项获二等奖,155项三等奖。

在这些参评项目中,有草坪种植、视网膜病变研究、直肠癌治疗研究、火车动力学研究、新式挖掘机、名茶品质研究、玉米杂交等项目涵盖了物理、生物、化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

此次拟获奖项目中,大学科研机构、各种研究院所仍然是科研项目的主力,其中仅涉及四川大学就有20多项成果。

企业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壮大。在220项成果中,几乎全部科研成果都是由科研人员联合开发。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成为科学研究成功的必由之路。

⑸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

化学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主编教材获国家一、二等奖共计8项。
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学院建立了从化工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转化、从化工工艺开发到化工设备设计的一体化科研体系。化工学院的基础研究集中瞄准学科前沿,在多相流传递过程、反应工程、膜科学与分离工程、分子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模拟、冶金工程与设计、生物柴油与可再生能源、等离子化工、构型反应装置与催化剂工程、电子材料、低碳技术、化工过程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团队。近四年,学院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基金18项,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973”、“863”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支持;累计发表SCI/EI论文530余篇。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发明专利150余项。2010-2013年,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亿元。

⑹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 2008至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文章52篇,SSCI和A&HC18篇,大大提升了我院在学校及全国高校中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竞争力。在“211丛书”中出版的许多著作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等不同等级的社科成果奖。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计32项;以及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省教育厅奖等其它奖多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比较文学) 。

⑺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十五”至2010年科技工作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今,学院共承担,完成科研项目230余项。其中,“八五”攻关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项目39项,总科研经费超过亿元。已鉴定的科研成果7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MDSL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DRS航管雷达模拟机”),获省部级奖30余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和其他奖2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出版其他书籍50多本。

⑻ 四川大学全国排名第几

以高校科研影响力榜单为例,在2018-2019年度四川大学高校科研影响力榜单排名第七。

人民网发布了《2018-2019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其中在“高校科研影响力榜单”(注:评分指标有“生产知识基地指数”“学科水平指数”“师资水平指数”“学科科研总指数”“科研优秀成果加分”五项)中,四川大学以5.72分位居榜单第7位。

自2018年以来,四川大学实施了《四川大学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交叉创新基地培育专项》《基础研究培育专项》《四川大学“从0到1”项目支持计划》《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四川大学科技奖励种子培育项目》等一系列计划,为学校高端人才、重大科技项目、交叉创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等做好培育和储备,为前沿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需求等科研领域做好布局,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学校继续发挥“医学+”“信息+”双引擎支撑作用,结合优势学科,推动有深度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开拓新领域方向,推动相关学科向“新工科”转型,推动成立“3+1”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组建科技攻关大团队,以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藩篱,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地方共建一流大学,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促进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培育志存高远、勇于竞争的科研土壤,为学校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保障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8)四川大学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

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

截至2020年2月,学校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2.8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4500人。截至2019年底,专任教师4527人。

⑼ 李洪涛的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教育部资助项目1项,工程科研项目2项,参与锦屏、瀑布沟和向家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在研项目:(1)基于能量原理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安全评价(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绵竹市绵远河徐家坝堰塞湖处理工程应急处理方案设计(3)瀑布沟水电站伽哩俄呷料场开挖爆破舍勒村民房振动安全监测。目前参与的主要在研项目:(1)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爆破试验及爆破安全监测,(2)大岗山水电站坝顶以上边坡工程爆破试验及爆破安全监测,(3)大岗山地下洞室开挖爆破试验、爆破安全监测及围岩松动圈检测,(4)复杂地质条件下水电站超大型地下厂房开挖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水集团资助),(5)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陡边坡稳定分析及施工技术研究(中水集团、四川省资助)(6)大型调压室竖井群岩爆、有害气体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水集团资助)获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奖励:(1)200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200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2008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最近五年中担任的主要课程:钢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利土木工程施工。最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著:近五年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一本,主要有:(1)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杨兴国. 隧洞开挖爆破地震反应谱特征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08, 28(4):331-335(2)李洪涛, 杨兴国.利用窗函数进行爆破振动功率谱的平滑化. 爆破器材, 2008, 37(5):1-3.
(3)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朱传云. P波作用下的衬砌混凝土爆破安全振动速度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07, 27(1):34-39. (4)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不同类型钻孔爆破的地震反应谱特征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 2006, 27(SUPPL):103-106. (5)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小波分析在爆破振动加速度推求中的应用. 爆破器材, 2006, 35(5):4-7.(6)李洪涛, 朱传云, 卢文波, 舒大强. 白莲河水库第二溢洪道自溃坝爆破拆除振动安全监测. 爆破, 2006, 23(3):78-80.(7)李洪涛, 舒大强. 爆破震动衰减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8(1): 79-82. (8)郑娟, 李洪涛. 施工机械对地下洞室开挖方法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10): 44-46.迄今为止获得的主要荣誉: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水利水电学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优秀学员。现任学术兼职:四川省工程爆破协会会员,四川省水电工程学会施工专委会会员

阅读全文

与四川大学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