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是多少
你好,截至2013年末,云南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02万亩。
从2014年2月 15日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云南扎实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农业生产用地呈现出规模集中、有序加快的流转态势,截至2013年末,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02万亩,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全面推进。
❷ 现在农村租用土地多少钱一亩
农村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价格也千差万别。很多朋友问,农村土地流转一般多少钱一亩?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肯定不是全国统一价,影响土地流转价格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因素。这个大家都明白,上海农村土地的流转价格跟广西农村土地的流转价格那肯定不会一样对吧。
2、流转年限。土地流转的年限是由土地的剩余承包年限决定的,一般剩余承包年限越长,土地评估的价值会相对更高一些。
3、地理位置。例如: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要比丘陵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高、黑土地的土地流转价格比盐碱地的土地流转价格高,等等。
还有一些其它的影响因素,对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土地流转价格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交通状况、水电设施、市场行情等等。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一般可参考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具体多少还是要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
❸ 谁有云南省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发个来
云南省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云南省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8年11月1日云南省林业厅厅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5日起施行。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❹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是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重要一年,是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为动力,抓住资源保护、资源保障、资源市场建设、依法行政以及队伍建设等环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2006年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 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 继续开展“两个”市场治理整顿,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 深化“三权”制度改革,资源有偿使用成效明显。
● 领导有力,组织严密,全国“两会一班”在昆明成功召开。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176.84万公顷,建设用地78.77万公顷,未利用地576.33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全省耕地607.78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6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园地84.08万公顷,占2.2%;林地2214.24万公顷,占57.8%;牧草地78.25万公顷,占2.0%;其他农用地192.49万公顷,占5.0%;居民点用地61.03万公顷,占1.6%;交通用地9.73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8.0万公顷,占0.2%;未利用土地532.0万公顷,占13.9%;其他用地44.33万公顷,占1.1%。
2006年,年初农用地面积3176.09万公顷,年内增加面积0.75万公顷,年末农用地面积3176.8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云南省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耕地、其他土地及其他农用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4.9万亩,园地净增加19.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12.5万亩,交通用地净增加4.1万亩,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1.9万亩,未利用地净减少25.5万亩,牧草地净减少0.7万亩,其他农用地减少3.1万亩。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主要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省级人民政府共审批建设用地10221.84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8029.16公顷,耕地5988.04公顷。2006年全省审批用地量比2005年增加了3143.12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德宏州、文山州、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等地区。
全省省级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6590.97公顷,其中商服用地833.7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17.61公顷,公用设施用地371.43公顷,公共建筑用地711.48公顷,住宅用地682.61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630.87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149.5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426.71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增多;二是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和工业用地,造成村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面积增加。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省土地整理项目50个,面积12395.57公顷,投资额20436.48万元,投资额比2005年的15844.78万元增加了4591.7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25个,州级项目4个,县级项目16个。
全省土地复垦项目21个,面积5635.85公顷,投资额15333.28万元,国家级项目11个,省级项目5个,州级项目5个。
全省土地开发项目58个,增加面积8340.11公顷,投资额19298.8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面积766.55公顷,投资额2401.85万元,省级项目17个,面积3435.57公顷,投资额8349.88万元。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3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6年全省采煤6300多万吨,10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7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4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云南省境内拥有以省地矿局、省有色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为主的勘查单位共73个,从事基础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及商业性矿产勘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34779.86万元(未含社会资金投入情况),比2005年增加投入3830.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332.6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537.49万元,企事业投入30909.72万元。其中投入矿产资源补偿费140.00万元,外商投入575.87万元。随着全球以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云南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230952米,坑探工作量17229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人员2607人,其中技术人员994人,劳动报酬支出7769.21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富源县桃树坪煤矿、威信县玉京山高田煤矿、镇康县天生桥多金属矿、永平县阿古寨多金属矿、潞西市王台山镍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0.98亿吨,铜矿16146吨,铅矿178764吨,锌矿197729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发证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采矿许可证发证数5933件,其中本年新立2012件。开采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154个、金矿14个、黑色金属矿产92个、非金属矿产4833个、煤701个,批准登记面积3074.76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419.35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276个,集体企业1063个,股份合作企业28个,股份公司80个,有限责任公司403个,私营企业3739个。
全省全年批准登记勘查许可证1506件。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570个、金矿179个、黑色金属矿产445个、非金属矿产46个、煤矿242个、稀有(稀土、稀散)矿产3个,批准登记面积32014.8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671.49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9个,集体企业29个,股份合作企业11个,有限责任公司789个,股份公司107个,私营企业219个,中外合作企业10个,外资企业13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出让土地14728宗,面积3815.81公顷,成交价款97.49亿元,纯收益15.70亿元。其中,协议出让9685宗,面积2351.97公顷,成交价款46.30亿元,纯收益7.31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7.45公顷,成交价款5.29亿元,纯收益0.66亿元;拍卖出让面积124.78公顷,成交价款4.98亿元,纯收益1.15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201.61公顷,成交价款40.92亿元,纯收益6.58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转让土地18211宗,面积1553.91公顷,转让金17.36亿元;出租土地2921宗,面积19.09公顷,租金0.29亿元;抵押土地21032宗,面积21307.81公顷,抵押价款287.22亿元,贷款金额199.5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采矿权出让798宗,合同金额8075.74万元,其中行政审批234宗,金额296.32万元;招标1宗,金额1660万元;拍卖9宗,金额819.17万元;挂牌554宗,金额5300.25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584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采矿权转让40宗,价款28924.09万元,其中出售33宗,价款27952.09万元;作价出资1宗,价款8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26宗,价款5372万元,其中出售16宗,价款5035万元,作价出资3宗,价款328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6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770件,涉及土地面积744.28公顷,其中涉及耕地301.5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702件,涉及土地面积578.28公顷,涉及耕地面积197.41公顷。截至2006年底,结案1557件,结案率为91.48%。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123件,涉及土地面积430.89公顷。
共拆除构建物4758.03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131.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31.76公顷,其中耕地16.60公顷,罚没款1846.95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591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33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6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553件,其中处理2005年未结案件6件,勘查违法案件33件,开采违法案件512件,罚没款343.66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32件,上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2件,本年审结30件。涉及昆明市、保山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为10756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5个,人员7037人,经费收入83088.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5528.20万元,地方财政55065.38万元,其他收入12495.27万元。直属事业单位353个,人员 2110 人。乡级国土所1163个,人员3719人(兼职91人)。
2006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5723人次。其中,党校学习297人次,行政学院学习97人次,其他培训5329人(国外培训3人次);学历教育975人,其中硕士79人,本科509人,大专387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6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81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74份,物化探遥感1份,环境3份,地质科研3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2631人次,查阅份数5563份次。
2006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1004人,技术人员95人,历年经费投入13833.54万元,本年投入2839.35万元。
❺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占用荒山建盖猪舍相关政策
云南省荒山有偿开发的若干规定(修正) (1994年11月30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11月30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云南省荒山有偿开发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可开发的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裸露土石山(包括荒坡、荒沟、荒滩)、野生草山、覆盖度低于30%的灌丛地和乔木林郁闭度低于0.1的荒地。 第三条 本规定所指的荒山有偿开发,是指按本规定有偿取得荒山使用权从事发展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必要的辅助设施建设。 从事非农产业开发和地下的矿藏资源开发及其它性质的开发,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第四条 荒山开发,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禁止毁林开荒和在25度以上的陡坡开垦耕地。凡已划给学校的用地,公路、铁路及江河、湖泊、沟渠两旁划定的保护用地,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村民共用的牧场,道路、薪炭林地,有权属纠纷的荒山,有专门用途的荒山以及不宜出让的其它荒山,不得出让其使用权。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采用各种形式开发荒山,不受行政区域、行业、身份、职业和国籍的限制。 第六条 荒山开发,可以采用出让、承包、租赁取得土地使用权或合作开发。可以独资经营、合资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 第七条 荒山使用权的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法进行。出让、承包、租赁荒山开发的双方,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开发使用的面积、期限、用途、金额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荒山使用者应按合同规定,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承包金、租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荒山使用权出让、承包、租赁的登记、发证的管理工作。林地和牧草地的使用权出让、承包、租赁的登记、发证的管理工作,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国有荒山使用权的出让、承包、租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将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承包、租赁给荒山使用者,并向其收取出让金或承包金、租金。集体荒山使用权的出让、承包、租赁,由荒山所有者的村(社)将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承包、租赁给荒山使用者,并向其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承包金、租金。 原已划定由国有林场、农场、畜牧场、工矿企业及科研机构使用的荒山由使用单位组织开发或与有开发能力的单位、集体、个人合作开发。使用单位无力开发的,也可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依照本规定承包、租赁开发。 第九条 出让、承包、租赁荒山开发的年限,由出让、受让双方根据开发的难易和经营的项目确定,最长年限可到五十年。合同期满后,荒山使用者如要求续期使用的,经出让、受让双方同意,可办理续期使用合同。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出让金、承包金、租赁金,全额上交同级财政,专户存储,用于荒山开发。 村(社)收取的出让金、承包金、租赁金,属村(社)所有;用于荒山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由乡(镇)人民政府监督使用。 国有林场、农场、畜牧场、工矿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单位收取的承包金、租赁金属国家所有,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部分或全额留给原单位使用,用于扩大再生产。 第十一条 取得荒山使用权的受让人及承包人、承租人,对其按合同开发的荒山有自主经营权、产品处分权、收益权;以出让方式取得荒山使用权的受让人,在按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内有入股权、抵押权、转让权和继承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转让、转包、转租和继承荒山使用权,应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 对出让、承包、租赁开发的荒山,应按合同规定进行开发利用;改变荒山用途的,必须经所有者同意,并依法更改合同内容;未按合同规定开发和使用的,所有者有权终止合同,收回荒山使用权。 第十三条 对原已出让、承包、租赁和其它形式开发的荒山应维护原出让、承包、租赁和其他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未经原开发者同意,不得改变原有的合同关系。如荒山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同意改变原出让、承包、租赁及其它开发的方式的,可按本规定重新签订合同。未按规定开发的,由所有者收回。属国家所有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属集体所有的,由村(社)收回。收回的土地,可依照本规定进行出让、承包、租赁。 第十四条 对已承包和划给农户的责任山、自留山,已开发的应按各地原有的规定继续执行。尚未开发的,由所有者责成原使用者限期开发,不愿开发的,由所有者收回。 第十五条 国家和集体因建设需要征用、使用已开发的荒山,应按有关规定对荒山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荒山有偿开发的领导,可根据本规定制定有关的具体办法,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以促进荒山开发。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农业、水利、畜牧、财政、商业、乡镇企业及银行、供销等部门,要为荒山开发提供信息、规划、种苗、资金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关服务和技术指导,并依法进行行业管理。 第十八条 司法机关对破坏荒山开发的违法事件,要依法及时查处,以维护荒山所有者与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对在荒山开发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❻ 我所有的一片林,转卖被拘留了,要怎么办高分救办法,非常急!!
林地集体所有权主体模糊,是指享有、行使所有权的主体多元而引起的主体交叉、重复或不清。中国的宪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业法、物权法、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土地
❼ 云南楚雄州土地出让税是对少啊,我买一块地,要交多少税啊
要看是几类地了。类别不一样交的税也不一样。地税局墙上有一张地图,楚雄市的地都圈好了类别的。你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