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陈寅恪的主要成就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他分析了东汉以后,中国社会上儒家大族与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两个不同的集团,其势力的升降为当时政治演变的基础。陈寅恪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在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仅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创建,而且有许多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他从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点进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历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他反复强调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在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关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的论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融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该书虽非陈寅恪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隋唐
隋唐两朝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中世纪的极盛时代,居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但是史家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得非常不够,特别是对其文物制度渊源流变的研究,缺少符合历史事实的论著。陈寅恪有鉴于此,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应用大量资料,系统地论述了从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和演变,对海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陈寅恪从“古文运动”,“新乐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学。他把“古文运动”与民族意识,文化交互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学新见解。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古文运动的中心是恢复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韩愈等是走在古文运动中最前的人。他认为“新乐府”是我国文学逐步趋向下层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价值与影响比陈子昂李白更为高远,这种见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个对“行卷”进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发掘了“行卷”思潮。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的集团兴衰和分化,解释唐代近三百年间统治阶级的升降,论证充分,后来学者多所称道。此外,他在书中,精细入微地考察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制度,如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制,发其源而究其变,提出关于“关陇集团”的概念,为后学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明清
陈寅恪所著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他详细考证了柳如是,精辟地拴释了钱、柳诗文。他颂扬柳如是,赞同钱廉益的观点,使人耳日一新。他为钱、柳诗文进行笺证,反映明清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是以诗文论证一代史事的典范。 该书不仅是陈寅恪检验自己毕生学术水平的一次综合实践,同时也是陈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结晶。
陈寅恪的著作,多属考证性文字,但他的考据方法,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考据。他以考据为手段,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注意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陈寅恪在继承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精密严谨的考据之学时,也吸收了宋代学者追求义理的作风,注重探求历史的规律。在西方历史语言考证学派的影响下,他十分重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并掌握了十几门外语。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工具,对中外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学的影响下,他在历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学观点,从民族与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陈寅恪对考据方法加以创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新考据方法。其考据方法的特点即“诗史互证”与比较的方法。
“诗史互证”是陈寅恪在研究中用得最多,最具特色的一种考据方法。虽然首先提出这种方法的并不是陈寅恪,但他把这种方法大量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首先注意到唐诗的史料价值。因唐诗的作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唐诗中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可以补正正史之不足及讹误。除唐诗外,小说也可以用于证史。他还提出了利用小说证史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诗史互证”的力作,此书通过笺释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文,系统论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的运用,既是对史料范围的扩展,也是对考据方法的创新。
比较的方法体现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语言工具,进行中外文资料的比较研究,发现了许多前人未发现的问题,并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利用这种方法在蒙古史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成果;他还利用对音方法考证出史书中的一些地名,以及书籍在辗转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与王国维一样,陈寅恪也注重地上实物与地下实物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利用敦煌出土资料释证文献记载,并有许多发现。
陈寅恪的新考据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他有些考据过于繁复冗长,这又是他的不足。 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并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 蒙史
《蒙古源流》是明朝万历年间内蒙古萨囊彻辰所著,其中夹杂不少神话传说,与元代蒙汉文史书多有不同,往往让人们困惑不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4篇论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书的本来面貌,使人们对原来困惑不解的难题,得以了解通释,对后来的蒙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他在《蒙古源流》一书中首先运用了西方汉学家的对音勘同的译名还原法,突破了这一领域中传统的证补和重修正史的老路,使中国蒙古史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敦煌学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虽然没有倾力于敦煌学,但是却在敦煌学资料的抢救、整理、敦煌学的确立及发展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敦煌学终于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陈寅格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并把它纳入到世界学术领域中,得到各国学术界的认可。
1930年,陈寅恪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译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庄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稿》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 著文为从事敦煌文献研究者开阔了视野,为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藏学
陈寅恪对藏学、突劂学研究,他从不轻下断语,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判别,不违驳事实,是一位史识与史德统一的典范。他严谨处理“赞美”与“求真”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陈寅恪积极促进当时国内对于藏文书籍文献的保护和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存有陈寅恪整理的《西藏文籍目录》,除此之外,还曾在流亡云南蒙自时期撰写《蒙古源流注》,该书稿系依据其蒙、满文诸本,并参稽其所出之西藏原书、《四库提要》所谓“咖喇卜经”等者,考订其得失,与沈乙庵书大异。另又花费了大量心血比勘佛经的梵、藏、汉译本之异同得失而撰写《校记》。可惜资料及文稿均毁佚于战火。
陈寅恪的朋友中,研究藏学者有多人,如李方桂于解放前赴美,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发表有《马重英考》等多篇论文。而受陈寅恪的影响,一些有志之士,如于道泉、张熙、王森等人以及一些学生,如吴其昌、姚薇元、刘盼遂、刘铭恕兄弟、林亮等人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藏学研究。
突厥学
在突厥学方面,陈寅恪摒弃了把突厥史作为隋唐史附属品的陈旧观念,肯定了“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的地位。他以“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解释唐与突厥间力量的迅速消长变化以及霸权地位的急剧转化,表现出卓越的史识。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
宗教学
陈寅恪对宗教学的研究,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早年因受到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又有深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够在宗教学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界也为专家学者仰止。陈门家学有浓厚的佛学气氛,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曾就学于佛学大师杨仁山的祗洹精舍,潜心修佛。长兄陈衡恪自幼经受佛学薰习,且擅佛画。蒋天枢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记叙:陈寅恪少时曾泛览祖父所藏“浩如烟海”的古籍佛典。佛学研究是他的宗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利用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开辟了南北两传比较研究的领域,注意研究中国佛教的源与流的关系,梳理佛教名相的产生和演变,指出了以往中国佛教翻译的“误译”或“误解”的问题。
佛教传入中国后,往往因语文能力限制,不能与原本或其语言译本对勘,陈寅恪最重外语研习。他研究佛教,能着重考证,并在考证中探讨问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佛学界对早期禅宗研究的高潮,他先后对《大乘起信论》和《六祖坛经》的“传法偈”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与当时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并不一样,自成一家之言。他还对当时国内佛学界和中国哲学界发起的魏晋玄学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所作的有关支愍度的“心无义”学说的考证,至今也是最详尽的一篇,可与汤用彤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的有关章节相互印证。他对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注意。此外,他对佛经翻译和佛教文学也多有发微。
语言学
陈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更有盛传其通晓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满、藏、希伯来、拉丁、希腊、回鹘、吐火罗、西夏、朝鲜、印地、暹罗等20余种语言。考察其游学经历,陈寅恪应当掌握日语、德语、英语。参考陈封怀回忆,陈寅恪应当掌握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考察其游学所学课程,陈寅恪应当涉猎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考察其所记录笔记,陈寅恪应当涉猎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有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而陈寅恪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多聚焦于“读”这一个层面,通过阅读各种文字的文献来立论举证,而于其余的听、说、写方面,则没有明确证据。虽然陈寅恪所学习过的许多文字都是不必学会听、说、写的“死语言”,但就传说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而言,除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外,对别的语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证。而陈寅恪对历史语言学和“死文字”的运用,并非专注于通晓语言本身,更非是将学习外族文字作为奇巧淫技式的学问展示,他更多的还是借用语言为辅助工具,其学问的核心关照,还是海内文明、中土史地。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Ⅱ 陈景润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2]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3]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婚姻故事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夫人由昆在爱抚陈的雕像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4]
生活趣闻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Ⅲ 熊春锦的主要学术成就
校勘并注释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恢复更符合老子创作本意的《德道经》命名次序和写作原貌,矫正魏晋之后《老子》书名千年讹传以及被修编篡改的史实,指明“以德进道”为研修老子的必经阶梯。
对帛书《德道经》进行了修真异构字象喻藏诀的揭秘与破译,直泄大量道学修真方法论,指出《德道经》“双一章”(《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为解读《老子》的宝匙,首度系统揭秘道学观诵法,建立“双可教育” 实践体系,使这部万经之王走下神坛,回归百姓修身实践应用领域。 以“道德”这个始终贯穿整个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的最基本因素为解析单位,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生命进行科学分期。
立足《德道经·德篇》中的道德发展观,将宏观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进程划分为道治时期(胎婴养虚期)、德治时期(幼儿养性期)、仁治时期(少年养正期)、义治时期(青年养志期)、礼治时期(成年养德期)、智治(愚治)时期(老年养福期)六个阶段,并建立六大分期对应教育体系 。 《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老子·德道经》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道德复兴论修身》: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德教育贵修身》: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团结出版社,2009年出版;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团结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团结出版社,2008年出版;
《道医学》:团结出版社,2009年出版;
《太极修身》:中国华侨出版社(光盘),中央编译出版社(图书),2012年出版。 《德道行天下》丛书: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起出版,每年4册;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拼音版、九宫版)系列丛书以及《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Ⅳ 我国近几年取得哪些科技成果
国造1000吨“天丝”项目打破全球技术垄断 中国发射“试验卫星二号” 小卫星研制有新进展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跨座式单轨车技术国家 云南罗体彦、欧兴义学者提出治疗艾滋病新方法 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3年内升空 中医药治疗脱发享誉世界 能使再生的头发更亮泽 巡天遥看“千里眼”:我国初步建成对地观测体系 我国成功研制出“胶囊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疾病 广西一科研成果解决甲状腺传统手术“毁容”难题 沪信息港装上“超级脑袋” 中国进入超级计算前列 中国2020年前将发射100多颗卫星 形成对地观测网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获得突破 比常规水稻增产20% 中国建成新型卫星管理平台 实现自动智能化管理 佛山:“环保电子地图”有效监测企业排污 中国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二号”将批量生产 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拟组建全国最大环境监测网络 业内专家:2008年我国有望实现手机上看奥运 中国微小卫星技术获突破 创新一号卫星运转良好 中国加强对大熊猫保护研究 克隆大熊猫取得进展 我国发现“传播阻断候选疟疾抗原” 高科技带来简易生活 1分钟学打字 15分钟测甲醛 保护珍贵文物 西藏将为“古格遗址”建立数据库 中国首个环境监测小卫星星座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我国建成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数据库 我国最大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安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 中国明年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和大容量通信卫星 中国可录光盘核心技术在深圳取得突破进展 中国最大近地天体望远镜安装完毕已进入调试阶段 心脏比常人大四倍 江苏一罕见巨心患者成功“瘦心” 我国研究出24小时杀菌率近100%的纤维抗菌技术 我国肿瘤放疗达到“精确制导”水平 副作用减少 中国民用飞机研制提速 正研究论证大型干线飞机 我国西北干旱区沙尘暴预警与服务研究取得进展 退休老人陈继忠发明“油水分离”获专利 山鹰高级教练机将定型投产 我国探月计划分三步 20年后有望实现太空游 “神六”宇航服研制成功 宇航员可在太空除衫 大豆超高产育种获重大突破 最高亩产逾312公斤 舰船有了“中国芯” 国产燃气轮机珠海航展面世 我国已研制成功三大系列直升机成熟产品 我国科学家尝试用核酸干扰技术治疗乳腺癌 “神六”明年两人飞五天 航天员首进轨道舱生活 成活场景全球共享 卧龙的大熊猫也“上网” 中科大办灭火机器人表演赛 学子欲以智慧胜火害 重庆农民种出五彩大米 色彩斑斓米香扑鼻(图) 我国菌草技术研究与应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深圳将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实现全程安全化无害化 全球最小的3G手机昨北京亮相 南京大学专家提出肿瘤细胞免疫分析新方法 我国航天测控用新方法对C星实施定点获成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化学研究获新突破 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国徽”复制成功 雪龙号考察船今日离沪挺进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清漂船”将在三峡库区投入使用 黑龙江省历时四年 培育成功“黑色马铃薯” 世界首例杂交旱稻诞生 中国古代72道制瓷工序在景德镇完成复原图并首展 外观好看抗病性强 乌鲁木齐:彩色土豆上市 国产首条垃圾焚烧发电示范线输送设备在唐山诞生 新疆首次引种加拿大维达尔葡萄取得成功 车子似轮椅 电瓶当动力 首批地铁爬楼车月底启用 二氧化碳血管造影术临床应用获重大突破 群体监控 我国建第一个沿流域水电工程地震台网 中科院自动化所展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新成果 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巨无霸”集装箱起重机 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世卫正式命名浙江首次发现的两个人类新基因 世界首种彩色陶瓷在景德镇面世 明年即可量产 云南:覆盖全省的远程可视医疗网动工兴建 先进技术制作的“立体地图”首次亮相乌鲁木齐 武汉协和医院完成一例严重漏斗胸患儿矫形手术 陆军集团军测绘手段实现传统技术到数字技术转变 退伍军人杨嘉能热心研制开发劳动防护用品 ' 高效集约化机采棉技术在新疆石河子推广成功 “神舟”六号飞船拟明年升空 有望载两名宇航员 国内惟一产业化电动车亮相 充电40元可跑350公里 北京新技术监考成人高考 “手机探测狗”反作弊 中国第一件纳米免熨衬衫在京上市 SARS快速检测试剂 确诊只用一个半小时 找到这些, 也许帮不了你、
Ⅳ 李加明的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淮海经济开发》,2001年第1期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国第三产业》。2001年第4期
3.《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体系构建与发展》,《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利用专项审计来防范和化解保险基金风险》,《广西财专学报》,2001年第3期
5.《中国保险对外资开放的政策思路》,《新东方》,1999年第5期
6.《论寿险营销员的顾客接近》,《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7.《产权过户登记是否影响保险利益》,《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8.《浅议建立保险企业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保险与风险》,1995年第1期
9.《保险条款的解释真的是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内蒙古保险》,1995年第10期
10.《导入CI:再塑人保新形象》,《上海保险》,1995年第5期
11.《我国洪水灾害的保险对策》,《上海保险》,1992年第9期
1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的理论与实务》,《上海保险》,1999年第2期
1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山东保险》,1996年第7期
14.《肥猪也哼哼,瘦猪也哼哼——保险自身经济效益唯一论》,《宁夏保险》,1995年第1期
15.《未系安全带应引入“承运座位责任险”的除外条款》,《安徽保险》,1995年第3期
16.《医疗保险: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安徽保险》,1993年第4期
17.《信用卡风险的保险对策》,《安徽保险》,1996年第6期
18.《公共关系:PICC迈向市场的名片》,《新疆保险》,1995年第2期
19.《保险信息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新疆保险》,1995年第6期
20.《效益漏损:真的是解不开的死结吗?》,《新疆保险》,1995年第3期
21.《简易人身保险储蓄性质初探》,《新疆保险》,1991年第1期
22.《浅议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新疆保险》,1992年第4期
23.《改革医疗保障实行医疗保险》,《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4.《浅议于竞争态势下人保公司的制胜对策》,《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5.《计算机在简身险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3年第1期
26.《乌鲁木齐灾害分析及其保险对策》,《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7.《自杀身亡就一定要拒付吗?》,《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8.《“独联体”保险市场管窥》,《新疆保险》,1993年第3期
29.《抵抗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地震保险》,《新疆保险》,1993年第4期
30.《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新疆保险》,1994年第1期
31.《试论“生命价值”在确定寿险保额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2.《PICC:是被推向市场还是迈向市场》,《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3.《“骨折”给付的理论界定和现实选择》,《新疆保险》,1994年第3期
34.《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906期
35.《加强业务管理 促进业务开展》,《当代保险》,1992年第3期
36.《浅谈我国冰雹的分布规律及其保险对策》,《灾害学》,1992年第1期
37.《销售商品专项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55期
38.《为您的家庭财产请一尊“保护神”》,《乌鲁木齐晚报》,第2862期
39.《意外死亡与疾病死亡的区分》,《乌鲁木齐晚报》,第2864期
40.《好人真的一生都平安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891期
41.《简易人身保险退保为何扣款》,《乌鲁木晚报》,第2894期
42.《为您设计参加何种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94期
43.《养老保险伴您潇洒走一回》,《乌鲁木齐晚报》,第2904期
44.《厂长、经理应具备“保险观”》,《乌鲁木齐晚报》,第2908期
45.《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人口报》,1993年第5期
46.《酒文化下的保险行为》,《中国保险》,1993年第9期
47.《PICC应找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突破口》,《乌鲁木齐金融》,1993年第3期
48.《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怎么办?》,《江西保险》,1993年第4期
49.《医疗保险是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新疆日报》,第5576期
50.《保险促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选择》,《四川保险》,1993年第6期
51.《保险促销:PICC展业的现实选择》,《特区保险》,1993年第6期
52.《狗年:PICC推销保险的决窍就在于“多跑”》,《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2期
53.《“三国”与人才》,《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5期
54.《恶人用酒作恶》,《人与社会》,1993年第4-5期
55.《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江苏保险》,1994年第3期
56.《财产保险费率构成不应包含利润率》,《江苏保险》,1992年第6期
57.《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的经济补偿方式——地震保险》,《乌鲁木齐灾害研讨会文集》,1992年
58.《对改革学生团体平安保险的浅见》,《德阳保险》,1994年第3期
59.《论如何对保险市场实施宏观监控》,《新疆金融》,1995年第1期
60.《未系安全带应列入“承运客座位责任险”的免责条款》,《中国商业保险》,1995年第1期
61.《导入CI:重塑PICC新形象》,《辽宁保险》,1995年第2期
62.《效益漏损:真的不是解不开的“死结”吗?》,《重庆保险》,1995年第3期
63.《保险信息的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陕西保险》,1995年第3期
64.《谈建立保险人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德阳保险》,1995年第2期
65.《保险条款解释:应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平安月刊》,1995年第8期
66.《保单调查:规避寿险经营风险》,《中国保险》,1998年第11期
67.《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险》,1999年第7期
68.《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防范商业保险风险》,《安徽审计》,1999年第5期
69.《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1期
《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4期
70.《房地产综合保险:房改的新思路》 《淮海经济开发》2002年第4期
71.《构建国内体育保险之探讨》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2.《新保险法的理解与适用》 《安徽保险》2003年第3期
73.《客户教育:个性化服务》 《中国保险》 2001年第6期;
74.《保险诚信体系构建与创新》 《现代企业》 2004年第12期;
75.《娱乐业应强制火灾保险》 《中国保险》 2005年第1期;
76.《我国保险市场潜力的需求拉动》 《安徽保险》2005年第4期;
7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78.《论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79.《谈谈我国保险市场的宏观监控》,《保险研究》,1995年第5期
80.《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保险研究》,1997年第12期
81.《保险犯罪罪名适用》,《保险研究》,1998年第7期
8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相关问题分析》,《保险研究》,1999年第4期
83.《银行保险创新中国金融制度》,《保险研究》,2001年第5期
84.《借北京奥运成功启动 ,重新构建我国的体育保险》《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85.《保险数据库营销:拓宽保险营销新渠道》《保险研究》2005年第6期; 1.《中国农村保险制度研究》,2000年度安徽财经大学规划课题,(00AC030)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2.《补充保险制度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2jw085zc)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3.《中国农业保险政策研究》,2003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200331)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4.《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41010),项目组主要成员。
5.《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JL013),项目组主要成员。
6.《淮河漫堤行洪保险研究》,2004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5sk085),课题主持人 1.富邦奖学金 三等奖 中国保险学会颁发,2001年3月2日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一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2000年12月6日;
3.《面向二十一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二等奖 安徽省保险学会,1999年12月6日;
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1998年10月16日
5.《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1998年5月;
6.《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论文奖,华龄出版社,中国新世纪丛书编委会,1999年10月12日;
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奖,安徽财贸学院,1999年;
8.《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三等奖 蚌埠金融学会 2002年6月;
9.《保险业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的辨证思考》 二等奖 安徽省金融学会 2001年12月;
10.《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01年2月;
11.《投资连结保险的风险控制》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 2002年10月。
12.《保险控股公司:一个有效混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二等奖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4年1月;
13.《火灾公众责任在娱乐业中的制度安排》一等奖 安徽省科技论坛 2004年12月
Ⅵ 勤出成果的例子
1、贝多芬不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耳朵竟然聋了,可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的精力!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他就是这么的勤奋,这么的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他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的音乐家!这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勤奋!
2、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其实他说的一点不假,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留他。
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
3、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4、李嘉诚是推销员出身,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时彻悟。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当年,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到中环,然后坐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后来当推销员,依然是背着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天上从来不掉馅饼,有人说,如果掉的话那饼肯定有毒。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者,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辛酸。
5、达芬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
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Ⅶ 李叔同成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1896年时的李叔同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祼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 相关纪念(15张) 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Ⅷ 宋建伟的主要成就
提出标准成本技术和过程执法理论,对标准化执法有一定研究。在防水卷材之非织造复合土工膜、土工布、钢筋、商品混凝土、外加剂、涂料、建筑化工材料等产品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率先进行了混凝土外加剂执法研究和执法工作实践并取得了突破。提出在执法中要从标准入手,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技术执法手段,不局限于单一发证产品,单一过程,必须细化全过程监管环节,从原材料进厂、索证审核、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计量校准、标准备案以及生产设备的运行等关键点入手,逐一细化进行检查。实施标准成本技术和过程执法,积极探索破解行业潜规则方面的路子,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确打击。在省级、国家级以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2006年,获中国核心期刊《中国标准化》“稻花香”杯标准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在《中国标准化》发表学术论文16篇,并被多家核心期刊和重要会议数据录收录。获第四届至第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优秀论文特优秀奖多项。获2006--2010年度山东省标准化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14项,省计量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获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2008-2010,连续三年获得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 许多学术观点和精典案例被中国标准化界大量引用,论文被维普、万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等收录。
1、《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殷树刚, 林乐界, 宋建伟, 会议 第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06年
2、建设出口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区推动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林乐界宋建伟《中国标准化》2006年第9期
3、《实施标准战略是发展民族自主品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邹本明 宋建伟 《中国标准化》 2007年(增刊)
4、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摆脱品牌短命、低价的宿命轮回》殷树刚、林乐界、宋建伟 《中国标准化》2007年“中国名牌战略优秀论文专集”
5、《从“品牌短命”看建立标准和质量体系的重要性》: 殷树刚、林乐界、宋建伟 威海发展论坛社会科学成果
6、《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林乐界宋建伟 威海发展论坛社会科学成果
7、《推进企业标准化铺就民族品牌强者之路》 : 殷树刚、林乐界、宋建伟 文献来源 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07-09-05 威海发展论坛社会科学成果
8、《以标准化为引擎扬帆领航民族品牌》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2008 殷树刚、林乐界、宋建伟
9、宋建伟. 《加快制造业标准化建设在国家新一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中的作用探析》 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2008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
10、《 推行“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是快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2008 林乐界; 宋建伟; 王立东;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
11、《实施农业标准化 推进威海农产品品牌建设 》林乐界宋建伟 2007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
12、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2008 林乐界;宋建伟
13、《建设无花果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邹本明 宋建伟2008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4、《标准化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林乐界, 宋建伟, 第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0年9月
执法类交流材料:
1、《如何在建筑工地开展钢筋执法监督检查》
2、《解放思想拓案源 科技执法办大案,努力实现执法新领域突破和执法创新》
3、《技术执法在食品监管中的应用初探》
4、《把握关键环节,实施全程监管,执法人员怎样在现场巡查中发现案源》
5、《以标准技术为牵引推动行政执法新突破》
6、《看图例识别假汽车配件》
7、《查处建筑工地钢筋标准精要》
8、《现场执法“四招”查处伪劣螺纹钢筋》
9、《怎样破解食品配料表中的“隐身术”》
10、《标准化法》和《质量法》对强制性标准产品的不同解释和法律适用
11、《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典型案例评析100例》
12、(2010年版)标准成本技术和细节执法在破解行业潜规则中的应用--建筑工程钢筋
目 录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产品
一、 钢筋的基本知识和获证范围
二、几类钢筋介绍
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产品执法中发现的问题
一、违法现象扫描
二、伪劣钢筋的一般鉴别法
第三部分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产品标准介绍及钢厂标识举例
第四部分 现场抽样的意义和方法
一、案情介绍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产品 CCGF 305.4-2010
2、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产品 CCGF 305.3-2008
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 CCGF 305.2-2010
4、热轧带肋钢筋产品 CCGF 305.1-2010
第五部分:运用标准和成本核算进行钢筋执法的具体应用
(一)查处钢筋违法的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二)房地产潜规则
1、《钱吹灯》---揭秘“瘦身”钢筋市场的“潜规则”
2、《成本价》---解密施工中为何 “瘦身”钢筋屡打不绝
3、《甲供材》---分清谁是“瘦身”钢筋的真正幕后黑手
4、《连体怪胎》---无奈掀起真实建设监理的 “黑盖头”
第六部分 执法与反执法较量
一、执法思路
二、建筑工地执法实践与指引
(1)事前策划:第一组 现场检查组;第二组 现场控制组;第三组 案件调查组;第四组:综合保障组
(2)现场检查
(3)现场控制
(4)固定证据
(5)收集资质证明
(6)初步调查
(7)送样
三、现场执法的要点
四、执法中可能遇到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及解决的方法
第七部分 建筑领域执法的适用法律的具体应用
1、经营活动中使用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钢筋按什么法律处罚?
2、使用假冒钢材该如何处理?(通过案例说明)
3、生产、加工、销售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不合格钢筋应如何处罚?
结论
违法行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
执法依据:
处罚依据:
Ⅸ 熊跃根的主要成果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
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
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
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4,No.2
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
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
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
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
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
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
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
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
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ol.2, No.2
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Ku.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ol.2, No.3, pp. 145-149.
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cation, Vol.28, No.5, pp. 577---578.
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ol.18, Issue 1, November, pp.33-44.
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
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
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ol.1, No.1
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
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
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
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
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
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cation,,Vol.26, No.6, pp.560-572.
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
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
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
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
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
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
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ring July 9-13.
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
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
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
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
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
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ermany.
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
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
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
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
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
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apan. ( with Wang Sibin ).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
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
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
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
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
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ol.1, No.1, pp. 107-122.
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
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
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
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
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
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
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
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
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Ⅹ 苏格拉底代表成果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产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但是他的有关的思想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