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遥感科技成果验收

遥感科技成果验收

发布时间:2021-07-13 17:32:58

① 科技成果水平稳步提高

◆2011年,承担完成的3项成果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其中“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集成与应用系统”获一等奖、“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获二等奖。

◆编辑出版了《中国土地政策研究报告2010》、《多级网络化地价监测体系构建与规模化应用》、《2010中国城市地价状况》、《退化废弃地遥感信息提取研究》、《村镇退化废弃地恢复与整治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地类影像和实地照片样本图集》等22部专著和论文集,项目集成效果显著。

◆全院科技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收录2篇。

▲部分专著

表3 2011年获奖项目一览表

续表

表7 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一览表

②  浙江已往的遥感调查概况和成果

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是浙江省最早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的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就开始应用黑白航空照片解译来解决一些地层、岩性和构造问题。70年代末期,现代遥感技术引入我国不久,浙江省地质矿产局就抽调骨干,于1979年建立了浙江省地质矿产局遥感地质站(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浙省地质遥感中心),是全国较早设立遥感地质专业工作机构的省份之一。20多年来,浙江省遥感地质站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开展了《太湖流域围湖造田遥感调查》(1981~1984年)、《上海经济区海岸带遥感综合调查》(1984~1988年)、《杭州、宁波城市遥感综合调查》(1988~1992年)等工作。此外还编制了浙江省1∶20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图系、浙江省1∶25万遥感影像地图,并配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方法研究。

在土地资源调查方面,由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组织进行(1986~1996年),利用航片或正射影像图和1∶1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求积仪或计算机量算系统进行面积量算,历时10年,已基本查清了全省各县(市、区)、乡(镇)、村、场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状况;查清了全省各县(市、区)、乡(镇)、村、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权属和面积及其插花情况。此外,原浙江农业大学遥感所与绍兴市土地局曾利用TM影像图开展了1990~1996年绍兴市城镇用地扩展情况的调查工作。浙江大学大地科技开发公司与浙江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应用分别取自1996~1998年的9景TM数据对浙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调查(1997~1999年),编制了《浙江省1∶25万水土流失现状图》。

在海洋遥感方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78年建立的遥感应用研究室,是我国主要从事海洋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海洋遥感应用基础研究的单位,20多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和省级项目近百项,其中海洋水色遥感和航天SAR海洋遥感应用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有一定影响。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1978年在我国高校中率先建立遥感专业,在承担完成许多重要项目的同时,至今已为我国各遥感研究和应用机构培养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在他们已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力量。

原浙江农业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在土壤、上地资源遥感调查、评价、规划,土壤和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水稻长势遥感监测与估产等方面开展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综上可知,20多年来,浙江的遥感研究与应用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这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遥感研究和应用机构及相关技术力量为我省开展国上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已完成的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工作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比较系统的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工作至今尚未开展。另·方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浙江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变化较快,各种人类活动对国土资源与环境的扰动和影响也日益加剧,先前的基础调查结果的现时性已受到严重制约,许多基础性图件必须得到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受当时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条件影响,有些重要的基础资料,例如浙江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的长度、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数量、海岸滩涂面积、滩涂被围垦面积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在各种报告中往往出入很大。

此外,在以往的遥感调查工作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①缺乏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国土资源与相关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而这方面的工作对制定浙江在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②对遥感信息的提取主要采用图像的目视解译方法,并且未涉及深层次的GIS系统应用;③对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及镶嵌处理等新的遥感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比较薄弱。

利用遥感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尺度、多时相的技术优势,辅以其他技术方法,对浙江省国土资源和环境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调查研究,在我省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是集多种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为一体应用于我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工作的一次较全面尝试,标志着对浙江省国土资源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更新的开始。因此,它的实施与完成不仅将为浙江省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整治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重要基础资料,为城市化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积极有效的技术服务,而且将为发展“浙江数字国上”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③ 为什么说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就

遥感具有远距离、大面积、多时态观测地球地物以及分析地球上诸多事务的变化的能力,就像是有了双上帝的眼睛,可以随时观测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④ 中国的遥感技术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 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
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 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 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 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 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 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 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展望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科委已经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至此遥感信息技术已连续四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优先项目,说明了国家对遥感事业的重视。可以预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这一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 推动业务性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
“九五”期间遥感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在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服务方面。届时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使对水旱灾害为主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走向业务化运行。
(1)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高层次部门提供以国家农业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为主的数字图件,其中包括1∶25万全国分及分重点区域的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背景图件和数据;重点开发地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的1∶10万图件和相应的数据库;每年一次1∶25万比例尺的中国东部耕地与城镇动态变化图件和数据库;较为完整的全国基本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等。按计划,1999年以前我们将建立网络型国家级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信息及辅助决策信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的完善
以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的运行性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将于1999年建成并投入相关业务部门使用,使之具备定期发布全国旱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突发性水灾,在系统进入状态后2天内提供受淹范围、各类土地面积等信息, 一周之内提供包括受灾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详细报告;对重点地区,实施每天一报淹没地区及面积的信息服务;在危机时刻,提供实时灾害现场图像显示和注记;从1998年开始,每10天报一次全国的旱情数据,成灾地区对农田干旱状况每5 天上报一次灾情数据;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继续赶超世界遥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间按照863计划将加大向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倾斜力度,除继续强化支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的研制外,还要研制开发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监测已经列入了863计划,海洋资源的遥感监测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发展预警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所急需的高技术,为建立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能力,加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接轨,力争本世纪末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水声遥测和海洋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⑤ 遥感专业和测绘专业,哪个更容易出高科技科研成果

遥感
因为测绘产品是基础数据,而遥感作为一种新技术,不仅可以为测绘部门还可以为很多相关部门几桶快速高效便捷的数据。

⑥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2011年,圆满完成“村镇退化废弃地恢复关键技术开发”、“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系统技术研究”等11个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全部通过验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在规划院建立的基地和分中心开展了成果的应用、转化和示范。承担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关键性技术研究”等3个国土资源部首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顺利通过审计和验收;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顺利完成,“十一五”科技项目顺利收官。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国土资源部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村镇节地、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监测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效果显著。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

成功申报“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一张图工程技术系统集成与示范”、“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1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典型地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及持续利用应用示范”,“供需双向调节的差别化土地政策

▲相关申报材料

⑦ 成果报告

7.2.1 编写原则

1)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是遥感地质调查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具体任务要求和测区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测区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2)遥感地质解译报告编写前,必须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对测区内主要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统一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编制出详细编写提纲,然后按照详细提纲所列内容,按项目技术人员各自业务特长分工负责进行编写。

3)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7.2.2 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言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工作起止时间、完成工作量(编制工作量分布图)、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附研究程度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附技术流程图)及主要技术成果和贡献等。

第二章 方法技术

第一节 卫星影像图制作方法

详细论述遥感数据种类及质量,数据处理、几何纠正与配准、数据镶嵌等方法、技术、控制指标,标准影像图生成过程中的整饰与注记,以及检查与验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评价。

第二节 遥感地质解译调查方法

详细论述宏观影像分区、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建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信息增强处理法的方法与技术及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和填图单位种类。

第三章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

按地层、侵入岩、构造、矿产、生态地质环境分别介绍。

第一节 地层

介绍测区地层系统,岩性特征、组合特点、影像规律、解译程度、形成环境、相互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等。

第二节 侵入岩

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依时代从老到新分述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数量、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单元划分、影像特征变化、解译程度,以及节理、岩脉、岩墙的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等。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按类型分别介绍影像标志、形态、规模、展布、序次与组合关系,进行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构造运动历史与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和新构造特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矿产

按矿产种类分别介绍成因类型、成矿规律、影像特征、遥感找矿模式,不同层次控矿、成矿信息解译、提取方法及找矿预测等。

第五节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根据任务书编写。如属于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开展的生态环境地质等专项调查,则应在总体报告中增加此章节进行叙述。

第四章 结论

叙述取得的重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⑧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技术“八五”成就及近期展望

唐文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八五”期间,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航遥中心)继续发挥遥感技术优势,承担国家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评价、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的任务,紧密跟踪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开展遥感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完成各种比例尺的航空遥感飞行36.6万km2,完成勘查项目31项、科研项目22项和市场项目11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技术进步。五年间,中心共获得地矿部科技成果奖和勘查成果奖二等5项;三等6项;四等10项,为提高我国遥感技术的总体水平,为地质工作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遥感地质应用的主要成果及技术进步

(一)基础地质调查中遥感应用继续加强

1.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应用试验

在各省、自治区近年应用遥感技术进行1:20万和1:5万区调所取得经验基础上,“八五”期间原地矿部继续在1:5万区调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遥感技术。这期间,航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承担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8幅1:5万图幅的遥感区调联测试验。由于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与常规方法紧密结合,这8幅图实际观察路线总长度仅2000km,比常规方法减少了一半,而且在岩性单元识别、断裂构造解译、侵入体圈定及其单元超单元划分、地质界线追踪、航片连图等方面均更为直观、准确。项目人员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质量达到优良,明显缩短了填图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投资。工作中,项目人员还对1:5万遥感填图的方法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取得了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好经验。

2.重点成矿区带遥感编图

“八五”期间,航遥中心与有关省局配合,承担了华北地台北缘、长江中下游、秦巴和华南四个重点成矿区片的物化遥编图及综合解释工作,采用TM和多源地学数据综合分析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等基础地质问题和区域成矿遥感判别模式等找矿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预测了一系列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这些地区深化基础地质研究,部署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矿产勘查遥感技术应用不断深入

1.矿产遥感信息形成机理和成矿模式研究

地质遥感信息形成机理研究是遥感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是提高遥感找矿方法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遥感地质解译向规范化、模式化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八五”期间,航遥中心在总结以往油气田和金属矿床遥感应用成果基础上,从地物波谱形成的物理基础和成矿机理分析着手,分析了油气田的构造信息(间接标志)和烃类物质微渗漏信息(直接标志),以及以金为主的内生金属矿床的遥感图像特征信息的形成机理。

在矿床勘查中,航遥中心还注意把遥感技术与地质新理论相结合,开展成矿遥感识别模式的研究。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中条山等地区运用遥感综合分析技术、深源岩浆动力学理论和遥感构造模式理论,并引入遥感地质变量统计的找矿预测方法,建立了多种遥感识别模式,对区域地质构造和矿田构造进行再认识,为扩大找矿远景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西天山—西昆仑地区的航天遥感图像以境内外若干已知大型—特大型矿床的遥感影像特征为参照,依据板块构造理论系统对比了该区境内外的成矿地质条件,提出了南费尔干纳—阿特巴希沟岛弧带的东部进入我国境内,西天山地区存在大型金矿成矿地质环境的新认识。这项研究结果为该区今后开展以金、铜为主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遥感方法的综合应用取得明显找矿效果

“八五”期间,航遥中心运用遥感和多源地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效果。例如,在新疆阿舍勒、阿希地区的遥感地质找矿应用研究中,综合应用航天及航空遥感资料,圈定找矿有利地段9处和金、铜靶区7个,其中,布哈依塔勒德靶区金品位最高达154.9g/t;与青海地矿局遥感站合作,在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区域化探异常评价与金矿靶区遥感预测中取得了大量与金矿有关的近矿遥感信息,筛选出找矿靶区43个,使该区金矿勘查工作有了突破,得到省局的好评。航遥中心较早地提出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卫片存在钾盐矿床的特征影像,其后的航空伽马能谱调查以及1995年与地科院等单位联合组队,进入罗北凹地所进行的实地考察和浅地表取样工作,证实该区赋存着一个大型钾盐矿床。

(三)环境与灾害调查中遥感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八五”期间,航遥中心配合国家和地方区域性环境整治及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遥感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国家计委下达的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沿线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中心承担了连云港—宝鸡段地质灾害和区域构造稳定性遥感评价工作,全面调查了沿线200km宽条带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探讨了区域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设。在长江上游攀枝花—泸州段沿岸遥感综合调查中,全面分析了金沙江下游地区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生成环境和活动方式,查明了植被分布现状,建立了重点城镇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数据库,提出了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力资源梯级开发和小流域治理的措施。

(四)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又获新成果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土规划整治的需要,“八五”期间,航遥中心承担了海南省以及重庆、海口、岳阳、温州、宁波、深圳等大、中城市的遥感综合调查。这些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调查为当地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整治、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现时性好、技术含量高、潜在效益显著的遥感资料。

海洋是人类征服自然、获取资源的重要领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海洋环境,探索海洋资源开辟新的捷径。“八五”后期,航遥中心在我国远离大陆的海洋国土调查中,以TM和典型海区特种航摄资料为数据源,结合应用机载GPS定位数据和雷达测高数据,查明了该海域岛礁的分布现状;改进了传统的遥感水深模型,根据测量数据绘制了各岛礁30m以浅的水深图;编制了全区1:25万遥感影像海图。这些成果在海洋油气资源普查、测绘、科学考察、航运、渔业、军事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该项任务的完成为探索遥感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技术积累了新经验,为今后在大陆架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调查中开展更加深入的遥感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遥感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1.航空多光谱技术实用化研究

此项研究是原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中,对已有多光谱数据做统计处理和综合分析后,提出了航空多光谱数据采集的最佳方法;建立了辐射度归一化和图像校正模型,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航空多光谱图像的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多磁带数据镶嵌;建立了以岩矿为主的地物波谱数据库;在对数剩余模型基础上开发了新的视反射率模型;在多光谱数据的地质应用方面采用波谱形态编码方法,成功地提取出了以针铁矿和赤铁矿为主的两种褐铁矿化蚀变类型;系统总结出一套航空多光谱地质应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这些成果为航空多光谱技术,乃至成像光谱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广泛应用准备了技术条件。

2.微波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微波遥感,由于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以及对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等特点,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从1991年起,航遥中心参加国家863计划,对雷达图像的地质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在雷达图像空间结构信息增强、图像噪声平滑、雷达图像与TM图像的准确套合和彩色合成、线性构造和隐伏构造信息提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为进一步开展微波遥感技术地质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3.图像处理方法与GIS技术应用研究

“八五”期间,航遥中心在地学勘查图像模式识别和数量分析方面继续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例如,采用单元控制码压缩和快速寻址技术,实现了遥感、物化探及地质图像不规则单元的自动划分、图像分割和自动提取;提出了多源地学数据综合的相容性分析方法;将分维方法应用于多元统计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分维KL变换新方法;在GIS支持下,对地质线性体、环形体及水系进行数量化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识别,在微机上实现了利用遥感数据对地学图件属性和点、线的更新。对以上方法开发的微机软件,经过试验区实例验证,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应用效果良好,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4.测绘制图技术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测绘制图的需求越来越大。航遥中心在“八五”期间依据摄影测量原理,制订了SPOT影像多级匹配策略,提出影像配准快速算法和相关系数法匹配的自适应窗口技术,建立了简化的最小二乘法匹配模型,实现了从SPOT立体像对自动提取高程信息,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并形成了基本达到实用化程度的完整的微机软件系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航天遥感数据做高精度几何畸变校正和数字镶嵌,形成数字影像原图,并与经过综合取舍原则编制成的地理基础底图准确叠合,制成数字影像地图,几何精度达到一个像元以内。此外,还与比利时欧洲遥感公司合作,对航空图像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制作了1:10000西安市彩红外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

二、遥感地质应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遥感地质面临挑战和机遇

“八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原地矿部在加快地质工作发展步伐,攀登地质科技高峰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进行地勘队伍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变革过程中,航遥中心面临遥感指令性地勘任务相对减少,遥感应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遥感技术队伍需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挑战。

然而,广大遥感科技人员在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饱满的情绪,一方面意识到只有在改革浪潮中努力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时度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坚信,在这种变革中遥感技术作为现代高新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过遥感技术队伍的结构调整,一支用地质新理论和高科技武装、有先进装备、能够肩负“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的宏伟任务的精干遥感技术队伍将以崭新面貌出现,为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机遇。

(二)在技术发展中遥感地质面临挑战和机遇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矿产开发工作的加剧,我国寻找“近、浅、富、易”矿产地的前景已经越来越小,找矿工作开始瞄准国内主要成矿区带内一些成矿环境相对复杂、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调查和开发条件相对困难的地区,其中,包含许多边远地区,如西南“三江”、西昆仑、西天山等,因而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国家对遥感地质工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遥感地质工作不仅需要遥感技术人员能从遥感信息中提取与成矿有关而用常规地质方法难以获取或发现的新信息;更需要从遥感数据所反映的地表、浅地表地质体和自然景观的波谱信息及其空间组合特征中去辨认与之有关的地下深部信息,推测隐伏的各种地质构造、地质体和成矿特征。这无疑是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查技术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众所周知,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各种新技术是为满足人们生产、科研活动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迅猛发展,种类繁多的卫星遥感数据源源不断地进入应用市场;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越来越高,工作谱段范围越来越大。这无疑为遥感地质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发展当数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成像光谱技术,由于同时具有反映地物连续波谱特征和成像的两大特点,有明显的高光谱分辨率的优势。显然,它在地质找矿中对识别不同矿物、岩石、矿化蚀变带以及与矿化作用或油气微渗漏有关的环境变异特征,进而推测以至量化矿产的赋存状态是十分有用的。雷达遥感技术具备的特殊的优势,为我国南方多云、多雨、植被覆盖稠密区,北方沙漠干旱区,以及高海拔冰雪覆盖区的地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数据源。

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技术,如计算机、GIS、GPS、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遥感地质应用的活力,无疑也是一种好机遇。例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GIS技术进入地质工作,可以使遥感地质应用走出以往侧重于波谱信息增强、提取的小圈子,在数据管理、空间特征分析、多时相信息动态对比、多源地学数据拟合等方面启发新思想,获得好效果;GPS和遥感数据的结合应用给区域填图、地质测绘、矿点检查、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定位带来了许多方便;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应用,互为补充,则有利于全面揭示从地表到地下深部的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和物质分布迁移特征。

三、遥感地质应用的发展方向

(一)遥感地质应用近期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相关科学的发展,它始终在迅速发展和完善之中。“九五”和今后10多年里,遥感地质应用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主要特点:

1.随着资源卫星日趋多样化、小型化,以及航空遥感资料获取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将全面替代常规地质填图技术;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将更加便捷。

2.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继续提高,并能全天时、全天候获取信息,使遥感在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

3.细分光谱信息处理、微波雷达、激光测深等应用技术不断完善和出新,遥感地质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4.遥感技术与各种地学学科、多种高新技术进一步融合,图像地质解译向自动化、定量化方向发展。

5.遥感资料与成果,通过国际信息网络的频繁交流,将有力地推动地质遥感产业化的进程。

(二)航遥中心遥感地质应用的努力方向

为了适应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实现原地矿部“九五”期间“3项计划、2项工程”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需要,在今后10多年里,应该在总结“九五”以来所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把遥感地质应用和遥感方法研究的总体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1.配合原地矿部1:25万第二轮填图计划和1:5万区调,充分发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制作和地质解译方面的优势,为各省、自治区提供与填图图幅配准的系列遥感影像图件和满足新填图要求的高质量地质解译成果;与有关部门配合,努力发展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建立国家或大区域填图网络系统,逐步替代常规地质填图技术。

2.在航空多光谱技术实用化研究基础上,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的应用研究,使这些新方法及时在矿产勘查、大陆架和海洋专属经济区调查、城市和省区国土资源调查以及环境评价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更深入地开展遥感地质矿产信息形成机理、遥感信息增强—提取以及遥感解译定量化等方法研究,加强遥感与GIS、GPS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开发;做好遥感新技术攻关、技术储备、技术推广工作和技术队伍建设工作。

4.进一步发挥“中心”在国内航空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重视遥感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合理配置,注意已有航空图像资料的二次开发,在完成国家地质任务的同时,努力拓宽遥感应用和研究领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占领更多的国内外市场。

THE ACHIEVEMENTS IN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GAINED BY THE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 DURING THE 8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NEAR FUTRUE

Tang Wenzhou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a review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gained by the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 ring the 8th Five-Year Plan in such applied aspects of re- mote-sensing technology as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erritory resource investigation,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encountered by the remote-sensing geologists in the new situation,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corresponding working orientation in the coming years,and emphatically points out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should play in speeding up geological work and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a.

⑨ 遥感技术应用及成果

一、遥感地质技术

(一)ETM、QB数据处理技术

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多光谱数据处理分别在PCI软件系统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地理配准、图像镶嵌、图像裁切等。

为宏观展现毛坪地区的三维立体全貌和分析主要地质现象,还利用QB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的特性,在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支持下,制作较大比例尺的重点区段的三维立体影像图。

(二)遥感地质矿产信息增强及提取技术实验

用于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方法是“比值+主成分分析”,采用掩膜方法去除植被及水体等干扰背景。在干旱、植被稀少、基岩出露较好西部地区,蚀变遥感信息提取效果较好。在潮湿、植被密集南方地区不甚理想,需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加以利用。

(三)遥感线性要素统计方法

遥感线性体是指直线状展布、规模相对短小的线性要素,多由直线状冲沟、脊线、色线等组成。其展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成因多受构造控制,间接反映深部信息。遥感线性体分析的方法是在2cm×2cm网格单元内统计条数和长度值,在GIS平台,对不同方位线性体密度、强度实现定量统计并制作等值线图。

(四)遥感地质矿产图编图方法

利用多光谱图像,在遥感构造、遥感岩石单元解译标志基础上,发掘表达成矿源场遥感信息(遥感构造分区、影像地质体、区域性影像构造格架、岩石地层影像单元等)和成矿位场信息(含矿岩层、岩体、控矿构造等);叠合矿产、地球化学异常形成。

(五)基于GIS空间分析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方法技术

借助GIS技术,集遥感、矿产、化探找矿信息为一体,应用新的成矿预测理论,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预测,区划找矿远景,优选找矿目标地,圈定找矿靶区。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本区的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多位于NE向和NW向构造相交部位及其附近,这种矿床分布格局特征与区内遥感构造格局相一致。铅锌矿集中区受转换断层和转换盆地控制。

2)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勘查实践,认为滇东北地区震旦纪—早二叠世的铅锌矿床属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中的MVT型矿床(即容矿主岩为碳酸盐岩),进一步可划分为整合型矿床、层控裂隙型矿床、层控复合型矿床三类,它们是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过程中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产物。

3)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区9个图幅1∶20万地质图、矿产图,分析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遥感地质解译与编图、异常提取和成矿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4)通过不同分辨率图像的遥感解译与地质分析、图像处理,编制了全区1∶5万、重点区1∶2.5万与1∶1万三个层次的遥感地质解译图,突出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遥感构造展布特点及与矿产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异常提取、成矿预测奠定了遥感地质基础。

5)在区域地质分析及遥感构造解译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本区遥感构造格架。NE向与NW向构造长期活动,具有同生构造特点。构造演化过程为:在震旦纪—早二叠世NE向继承性海盆形成过程中,盆地离散扩展速率差异,导致主海盆(槽)局部产生NNW向转换断层及转换盆地;在各时期海盆(槽)关闭过程中强烈挤压,形成了NE向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由于地质体的不均一性,导致沿NE走向的不同地段,收缩敛合速度不一样,形成了本区既有NNE—NE向压扭性断裂,又有NW—NWW向压扭性断裂;既有NE向褶皱(为主),又有NW或NWW向褶皱的构造格局。首次提出了以转换断层为主的同生构造控制铅锌矿产分布的重要认识,比较合理地解释了铅锌矿(化)带呈NE向与NW向分布,其结点形成矿床集中区的矿化展布特征。同时,将遥感构造、遥感岩性单元量化,作为重要成矿预测依据。

6)采用信息定量提取技术,首次开展了全区遥感异常提取试验研究,提取了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铁化、泥化与碳酸盐岩化蚀变的遥感异常,分析了这些遥感异常特征,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波谱异常信息。

7)进行了全区1∶10万遥感线性体的解译提取及方位、长度度量,通过编制6个方位区间线性体密度图及总强度图,分析了线性体密度与构造、矿产关系,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微地貌构造信息。

8)在GIS及PCI支持下,进行了以遥感成矿信息(遥感断裂-线性构造、遥感面状构造、遥感岩类、遥感线性体统计结果、遥感蚀变异常)为主的成矿预测,提出了遥感成矿远景区40个,并在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图上进一步圈定了41个找矿靶区。提出了本区铅锌矿找矿的新思路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问题。

9)在1∶5万成矿预测基础上,分析1∶2.5万与1∶1万范围遥感地质成矿条件,首次建立了本区铅锌矿遥感地质矿产模型,筛选出10个遥感因素控制指标,为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以及预测定量化,进一步指出了找矿方向。

10)1∶5万—1∶10万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对于区域地质找矿是十分有效的。该工作成果为滇东北地区控矿规律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对指导找矿和成矿预测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区域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和有效的遥感方法技术。该方法适宜在类似于滇东北这样海拔高、切割深、植被覆盖少,交通条件差等复杂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

⑩ 中国遥感技术有哪些成就

要说成就,一是要看研究成果,二是要看应用成果。
我国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活动可参考网络文库的相关资料:
http://wenku..com/view/4432e175a417866fb84a8e25.html

最新成果可到图书馆找今年上半年中科院发表的科学技术应用年度(2009)报告或年鉴,今年的资料还不可能找到。

阅读全文

与遥感科技成果验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