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的土地所有制是怎样的
台湾的土地是人民私有的
若无特殊条件,国家无权任意征收
==============================
台湾的土地制度改革:
第一阶段实施 "三七五减租"
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千份之三百七十五,遏止了由于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
第二阶段实施 "公地放领"
就是政府将公有土地准由承租之农民依照法令规定之要件及程序申请承领,于缴清地价后,承领人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权。公地放领之目的,在于扶植自耕农。
第三阶段实施 "耕者有其田"
政府征收地主超额之出租耕地(无法自行耕种的部分),附带征收地主供佃农使用收益的房舍、晒场、池沼、果树、竹木等定着物的基地,放领给现耕农民,并补偿地主70%为政府发行的实物土地债券,30%为水泥、纸业、工矿、农林等公营事业股票。要点是减低田租,保障农民收入,切实扶植自耕农,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至此台湾已无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佃间关系。
B. 台湾土地管理的特点
若是属於国家土地.则是国有财产局管理.
台湾大部分土地.除了高山.河川.海边.都是属於私人产权.
全台湾的土地都有国家的地政事务所.登记产权.并发给所有权状.
政府若有必要徵收.就必须跟百姓购买.
私人土地可以 买卖过户.赠与.持分.遗产过户.......可以传给下一代子孙.
简略土地区分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工商区.道路用地.公园用地.教育用地.河川地.山坡用地或原住民保留地.....
各土地的区分须依照各分区土地使用.建筑.各有各的建筑或使用法规.
土地每年要缴交地价税.买卖.或过户亦须缴土地增值税.(农地免)税率依照法规.
一般而言.越多土地越是富有之家
C. 台湾土改为何能取得成功 对大陆又有何启示
当时在50年代第一次台湾土地改革做的时候,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所以他要做的是先解决公平的问题。所以第一次土地改革背景是在台湾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台湾是1949年光复的,从日本人手上国民政府去接收,光复的时候,台湾那个封建土地制度还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还是封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这样子就造成了一个不公平,地主占了农地的50%以上。台湾这个地方其实很小,小得可怜,它东西宽只有100多公里,南北长不超过400公里,总共只有3.6万平方公里,而且它三分之二都是山地呀,它的中央山脉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台湾岛,把台湾岛破成两半,东部叫台东纵谷平原,只有很小的一个狭窄的纵谷平原,西部有一小块平原,有一些盆地,有一些山地。其实台湾可开发可利用的土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台湾人他在生活在那个小岛里面,他这个岛民意识很浓厚。我们回过头来看,台湾在49年的时候它的农地只有80多万公顷,地主占了45万公顷,还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由所谓的公地,这个公地就是台湾当局掌握的,就是从日本人手上接过来的那些公地,而农民占了多少土地,只有五分之一,20%左右的土地,很少很少,而且这个土地局限在自耕农和半自耕农身上,那大部分的农民叫佃农跟雇农,是没有土地的,他完全为地主来耕作,所以这种土地制度的不均衡就造成了台湾这种社会不公的现象。而且当时台湾的地租非常严重,就说农民没地嘛,那要跟地主承租土地,所以地租很高,那个地租达到多少,最少都有50%,一般有的严重的70%到80%,就是一个农民的年收获量要百分之七八十要交给地主,但是你要扣除生产成本啊,这个生产成本还不包括劳动成本,仅仅是指像种子、肥料这些成本,这些成本一般正常成本是25%,我辛苦耕作一年,是收入很少,那我肯定就生产积极性就不高了。所以这个就是台湾当时要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其实国民党也意识到了,孙中山的思想就是如此啊。国民党在台湾能够进行土地改革,为什么在大陆不能进行呢?就是因为国民党他所谓革命的对象,他依赖的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所以那些人,他也意识到要在大陆进行土地改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根据孙中山的思想,要耕者有其田,他也要做,但是在大陆做不下就是因为他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但是为什么他到台湾去能够做呢,就是因为台湾那些地主跟那些国民党没有关系,所以他是慷台湾地主之慨,然后来获得台湾农民之心的一场土地改革。因为他是从大陆去的新贵,他到台湾去以后,他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心态来到台湾的,维护统治,为了站稳脚跟,所以我要做这些事情,所以这些利益我可以动手术,我可以刀可以下得去,所以这就是当时台湾土地改革的背景。一场维护统治的土改由此开始,耕者有其田,国民党如何实现?利益之争,蒋氏父子怎样平衡?此后的台湾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经济,受到什么影响?第一次土地改革,其实有三步,分了三步走,第一步叫做三七五减租。就是一个农民,农地一年的正常收入,如果是100%的话,他要扣除25%的生产成本,不包括劳动成本,这个扣除去剩下75%,你这个利益,过去是地主拿大头,农民拿小头,甚至都没有拿,到现在对半分,一人一半,地主一半,农民一半,那就是37.5,所以三七五减租也叫做二五减租,这第一阶段改革。第一阶段改革从49年开始到1952年,差不多整个台湾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了三七五减租,那当然有些改革它在同步进行,所以第二阶段的改革就叫公地放领,你要改革土地,好,那你就自己先动手嘛,你自己,公地先拿出来,你不能先把地主地拿来,公地先要做,因为台湾当局从日本人手上接收过来的土地,也占了耕地的将近四分之一强,所以他要把这些公地先拿出来,这个标准是怎么给农民呢,就是按一年的正常收入,一年的农作物收入的两倍半,这个作为地价,这个卖给农民。那农民怎么还,这个地给我了,我怎么还给台湾当局呢,分10年,20期。台湾大部分是亚热带,它分成两期作物,所以10年20期,一年两期来平均摊还。所以当时台湾农民分得的土地,大概是每户一公顷左右,一公顷,台湾叫一甲,一甲大概相当于14.5亩,将近一公顷,当然水田可能少一点,只有0.5甲,那旱地可能会稍微多点,最多大概不会超过3甲的土地,所以农民得到了这个土地。所以当时台湾在50年代,大概80%左右的公地都放领给农民了,当然自己还保留了一些。
D. 台湾的土地政策
刚建国的时候是私有,后来农村合作社,就把土地收归国有了!到了邓小平时候,提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就变租了,还要交税,那是历史必须啊,那时候国家穷啊,必须从民间积聚资本。现在不交税了,是因为国家有钱了,而且农民收入少啊。国民党在退到台湾后就实行土改了,效果很好,竟然能自给自足!
E. 国民党在大陆的土地改革
台湾的2次土地改革相对中国大陆而言,要温和的多,和平的多,民主的多,法制的多。台湾省的第一次改革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其法令(第一阶段的《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第二阶段的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第三阶段的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下进行,始终没有使用国家暴力机关从肉体上消灭地主,而是通过赎买政策(以债券形式),用和平的经济方式取得了地主土地。
而台湾省的第一土地改革分为三阶段,也就是它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三七五减租”。限定耕地租额,地租不超过租地全年生产物的37.5%;确定耕地租期,巩固佃权,租期最短不得少于6年;灾歉之年地租减免,因灾歉收获量不到三成者,应予免租。第二阶段:“公地放领”。按承租耕地的现耕农、雇农、耕地不足的佃农、半自耕农的顺序以放领土地的作物全年总产量的2.5倍的地价承领,地价分10年向政府还清。第三阶段:“耕者有其田”。政府将地主超额的土地征购后再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一改革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孙中山先生身前的著述进行的,不同的是对地主的保护过多。[18]同时台湾省还成立了农会,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农民进行支持和指导,保护农民利益。
台湾省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农业经营面积,办理共同运销,加速农地重划,[19]台湾农地变更使用管制制度,先采个案定制,再按土地等则管制,最后采土地使用分区编订管制。非都市土地划分为8种使用分区(以农地而言分为特地农业去和一般农业区,乡村区,工业区,森林区,山坡地保育区,风景区,特定专用区)
台湾省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成果在实质上和内地差不多,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民党推行土地改革的目的。这次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自耕农数量大幅增加,这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单位生产量,到1963年,每公顷稻米产量为2600公斤(1938年为 2242公斤/公顷),山芋产量达到14000公斤/公顷(1938年为12828公斤),[25]推动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1963年的农民平均收入达到20988元新台币(以1953年价格计算,1948年农民平均收入为13158元新台币)。[26]同时的确巩固了摇动中的中国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小岛的统治。特别是大量地主由于土地改革得到了不少的土地赎金和债券,转而进入工商业界,发展工业。加上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积累了原始资金和劳动力,推动了台湾工业的发展,为台湾经济腾飞作出了“基础性贡献”。同时由于保护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和转让,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台湾省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发展了农业租佃制度,实现了“小地主,大佃农”的农业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同时产生了大量兼业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台湾的土地分区编制与管制,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土地资源。不过,也出现了土地的过分保护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不管怎样,台湾的这次土地改革是成功的。
大陆的我就不知道了‘好像没的.....
F. 简述中国台湾土地制度创新
你说的中国是中华民国??
G. 台湾土地改革意义
台湾的土地改革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租约短暂、地主可任意夺佃、押租金、预收地租、作物歉收时亦需缴交的铁租、副产物租等。
台湾土地改革政策是一种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一大部分转往官方,首先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领相当程度上削去了地主阶级的大片土地转给农民,但地主还是能保有部分土地不会一无所有,解除了地主反抗的风险,而剩下依然没有土地的佃农就用三七五减租来再次限缩地主利益转给农民。而最後所有农民手上的利益再透过肥料换谷隐藏税来转给官方。
最终【农民得到了土地】,但坏处是土地的细碎化对日後大规模开发或建设的收购土地问题造成巨大阻碍。
H. 怎样正确理解台湾地区的"平均地权"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优势是什么
平均地权原则上是把全国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台湾本身没有什么地方军阀政府政令好实行,就由政府出资收购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有地种了,地主拿到钱就去城市开发实业成为资本家。土地所有权是人民对自己的土地可以选择耕种建造或买卖的所有支配权,台湾人民就拥有这种权力。而大陆后来分给农民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等权力,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
好处:对真正的农民有经济上的好处。对国民党有政治上的好处。”
I. 台湾的三次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实行“三七五减租”。意思是地主对佃农的租额不得超过全年收获的37.5%,所以简称“三七五减租”。当局是这样计算的:农田普通收获量中,种子、肥料和耕作中其他成本费用要耗25%,扣除这部分,余下的75%地主与农民平分,各得37.5%。所以就叫“三七五减租”。
此外还规定,地主出租土地,租期不得少于6年,期满必须续租,不得随意撤租升租,保障佃权的相对稳定。农业歉收时,地主应临时减免地租。同时对佃农也作了一些规定,如佃农地租积欠两年的总额时,地主可以撤佃。
“三七五减租”从1949年4月开始,根据当时的统计,因为减租而受益的佃农有近3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4.5%。“三七五减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租率下降,也导致了地价下跌。这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
2、实行“公地放领”。台湾光复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耕地叫“公地”。从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将这些“公地”陆续卖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5倍,为了不受货币贬值的影响,以实物计算,全部地价由农民在10年内分期偿付,不负担利息。
受领农民只要连续交纳10年地租,每年交纳的租额正好等于每年应交纳的地价,10年期满,耕地即归农户所有,公地放领到1961年办理完毕。
3、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了防止地主隐瞒耕地,台湾省政府从1952年1月到1953年4月将全省地主耕地进行重新丈量,登记造册。随后颁布了“实行耕者有其田法条例”,主要内容有:地主可以保留相当于中等水田3甲(43.5亩)或者旱地不超过6甲,
超过的耕地一律由当局征收后放领给农民;征耕地价也是按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5倍,当局用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给地主。对于地主来说,“耕者有其田”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按规定予以保留的土地外,其余全部征收放领。
(9)台湾土地制度的成果扩展阅读:
台湾土地改革能够顺利的原因:
1、台湾有工业基础,国民党政府握有日本留台产业,可以用作偿付地主的经费;而在1930年代的大陆,国民党党政府则不具备这样的财力。
2、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迁来,与台湾本地的地主阶级没有人情瓜葛,可以彻底执行“平均地权”的土地制度,而在1930年代的大陆,南京国民政府与江南的大地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因为台湾有工业基础,可以将这些产业的股权补偿地主的土地价值,许多地主从此转入工商业,农业资本转为工业资本,这对于佃农和地主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制度,地主自然不会强烈的抵制土地改革。
J.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怎么样
近年来,随着许多过去被人为遮蔽的历史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公众对于历史,尤其是与现实生活最切近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海峡对岸1949年以后的历史,则更是能够引发普通读者的兴趣。 台湾“土改”,作为“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土地改革的成功典范,近年来,其经验尤其受到国人的关注。 在台湾经济发展、起飞的整个进程中,有一个机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在台湾农业复兴史、经济发展史,乃至在台湾整个的现当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机构,就是至今可能仍不为大部分国人所知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成立于1948年,1949年迁台。在台湾的经济发展中,该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迁台初期,农复会协助行政部门推动了台湾的土地改革,帮助提升农业生产力,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农业领域美援物资的使用上,农复会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令台湾顺利实现了利用外援发展农业的目标。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一书,系对当年深度参与农复会工作的十四位前辈所作的详细访谈实录,内容涉及台湾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记录翔实,是研究现代台湾农业与农村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关注台湾问题、“三农”问题与土地问题的中国读者的必读之书。 由于农复会在当年台湾的经济决策中享有很大的影响力,其资深任职人员也基本都是留美回国人员,对于从国共内战到台湾经济起飞的整个历史有着相当的了解。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为我们今天认识和诠释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例如,在书中,张宪文先生透露,早在1940年,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陈诚,就曾在他所管辖的区域内推行过力度不小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内战开始后,由于土地改革所需的基本条件已不复存在,尽管国民政府在1947年成立了地政部,预备推行土改,但历史没有给予机会。 同时,也无须讳言,国共两党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待土地改革的态度,以及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经验,也自然能为我们日后的改革提供某种借鉴。 本书作者黄俊杰,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