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应用成果哪些
20世纪最重大成就之一是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两个理论:内相对论与量子论容
3、三项突破:核能利用, 空间科学, 基因序列
4、四个模型:夸克模型, 宇宙大爆炸模型, 地球板块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现代科技成就,有以下条:
光电子信息产业:
在本世纪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21世纪将把光、电、声、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括光电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纤系统、 全息图像、光是集成电路、光计算机等基本内涵为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新产业将全面更新现有的各类信息手段,以适应人们对信息的最广泛的需要。
软件产业: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等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 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生物工程产业:
以现代生命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基础,到21世纪将逐步形成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及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生物芯片及生物计算机等为基本内涵的生物工程产业。这个产业将改造和创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生物医学产业:
在疾病诊断、医疗手术、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脏器(心、肺、肾、脾等)、骨骼、血管、知觉(视、听、嗅、味、触)的移植和再造技术, 从而使新的医疗技术达到能对人体各单位进行有效替换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产业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超导体产业:
下个世纪,超导体产业将崛起。超导材料的某些独特性能将改变传统的若干概念和理论。超导电机、超导输电系统、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将大批地实用化、商品化,从而改造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太阳能产业: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紧缺的困境。除寄希望于核聚变能源之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太阳能技术、研制和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和存贮装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无污染的太阳能,建立起高技术的太阳能产业。
空间产业: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亿美元的空间活动经费,为21世纪的空间产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包括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等空间商业活动和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洁净的太空特有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生产,这些将成为下个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地球圈外开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采掘新的资源,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第一批目标。
海洋产业:
目前,人类最多只能下潜到200多米深的海区, 对海洋深处的状况知道得很少。21世纪,人类在地球之外扩展高边疆的同时,也能在地球之内扩展低边疆。可以相信,人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资源密集的低疆域获取的效益,会比从资源离散的高疆域获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极开发,海水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等将成为下世纪海洋产业的基本内涵。
3.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科技领域取得成果
别的我不怎么清楚,我只知道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目前是最顶尖的,这得益于潘建伟,他和他的团队实验室所领导的量子通信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是先进的,只要量子通信能这样保持下去,未来的信息通讯领域,中国就是老大.
4. 我国的信息科学技术成就
1. 光电子信息产业 在本世纪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21世纪将把光、电、声、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括光电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纤系统、 全息图像、光是集成电路、光计算机等基本内涵为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新产业将全面更新现有的各类信息手段,以适应人们对信息的最广泛的需要。
2.软件产业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等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 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产业 以现代生命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基础,到21世纪将逐步形成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及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生物芯片及生物计算机等为基本内涵的生物工程产业。这个产业将改造和创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5.生物医学产业 在疾病诊断、医疗手术、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脏器(心、肺、肾、脾等)、骨骼、血管、知觉(视、听、嗅、味、触)的移植和再造技术, 从而使新的医疗技术达到能对人体各单位进行有效替换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产业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6.超导体产业 下个世纪,超导体产业将崛起。超导材料的某些独特性能将改变传统的若干概念和理论。超导电机、超导输电系统、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将大批地实用化、商品化,从而改造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7.太阳能产业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紧缺的困境。除寄希望于核聚变能源之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太阳能技术、研制和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和存贮装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无污染的太阳能,建立起高技术的太阳能产业。
8.空间产业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亿美元的空间活动经费,为21世纪的空间产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包括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等空间商业活动和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洁净的太空特有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生产,这些将成为下个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地球圈外开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采掘新的资源,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第一批目标。
9.海洋产业: 目前,人类最多只能下潜到200多米深的海区, 对海洋深处的状况知道得很少。21世纪,人类在地球之外扩展高边疆的同时,也能在地球之内扩展低边疆。可以相信,人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资源密集的低疆域获取的效益,会比从资源离散的高疆域获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极开发,海水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等将成为下世纪海洋产业的基本内涵。
5.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信息学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5年共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省部级和横向合同项目近200项,经费达4000多万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占62.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专利(授权)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200多篇。 具体成果如下:
1、乙烯生产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2002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钱锋等);
2、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钱锋等);
3、双塔脱丙烷和丙烯精馏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操作,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钱锋等);
4、重整反应器软测量及优化系统,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顾幸生等);
5、裂解炉先进控制技术开发,200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钱锋等);
6、大规模分布并行智能处理的理论和方法,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帅典勋等);
7、函数逼近理论及其在系统控制与生产过程监控中的应用,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步奖(顾幸生等);
8、PTA装置对二甲苯氧化反应过程建模和优化操作,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钱锋等);
9、PTA装置结晶过程优化操作技术研究开发,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钱锋等);
10、三井工艺PX氧化反应过程模型化与操作优化,200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钱锋等);
11、乙烯精馏装置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钱锋等); 乙烯装置中裂解炉的智能控制方法,2004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一等奖(钱锋等);
12、非纤聚酯生产装置软测量技术和先进控制管理软件开发》,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张素贞等)
13、基于windows平台一级、二级VB、VFP等级上机考试软件系统,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玻等)
14、高可信度 软件系统的形式化设计和分析,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虞慧群等);
15、模式识别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和机器嗅觉方法研究,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大启等);
16、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和优化操作技术研究开发,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钱锋等)。
6. 我国在信息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及其成果是什么
在高性能计算机、移动通信和软件方面,打破了国外垄断,跨越式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曙光4000A攻克了一系列“大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含31项发明专利。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
7.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多次主持“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攻关和规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1997—2002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收录于SCI、EI、SSCI/CSSCI、ISTP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本)。自1998年至今,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50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20余项,拥有多项重要技术专利。
1997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报告50余人次,教师(或研究生)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2002年6月,学院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200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GCCCE/NEIF2002)会议。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等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共45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学生积极参加“本科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1997—2002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英语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及各类活动并多次获奖。
在改革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学院将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专业和学科体系,增强科研实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拓展对外交流。
8.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8)信息科学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电子线路”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4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7项;“十五”期间,在国内著名出版社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31部,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9篇。
“十五”期间,学院各类科研经费累计达6432万元,共承担科研项目294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7项,发表论文85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94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
10.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中国现代科技成就,有以下9条:
光电子信息产业:
在本世纪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21世纪将把光、电、声、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括光电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纤系统、 全息图像、光是集成电路、光计算机等基本内涵为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新产业将全面更新现有的各类信息手段,以适应人们对信息的最广泛的需要。
软件产业: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等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 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生物工程产业:
以现代生命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基础,到21世纪将逐步形成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及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生物芯片及生物计算机等为基本内涵的生物工程产业。这个产业将改造和创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生物医学产业:
在疾病诊断、医疗手术、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脏器(心、肺、肾、脾等)、骨骼、血管、知觉(视、听、嗅、味、触)的移植和再造技术, 从而使新的医疗技术达到能对人体各单位进行有效替换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产业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超导体产业:
下个世纪,超导体产业将崛起。超导材料的某些独特性能将改变传统的若干概念和理论。超导电机、超导输电系统、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将大批地实用化、商品化,从而改造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太阳能产业: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紧缺的困境。除寄希望于核聚变能源之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太阳能技术、研制和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和存贮装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无污染的太阳能,建立起高技术的太阳能产业。
空间产业: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亿美元的空间活动经费,为21世纪的空间产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包括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等空间商业活动和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洁净的太空特有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生产,这些将成为下个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地球圈外开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采掘新的资源,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第一批目标。
海洋产业:
目前,人类最多只能下潜到200多米深的海区, 对海洋深处的状况知道得很少。21世纪,人类在地球之外扩展高边疆的同时,也能在地球之内扩展低边疆。可以相信,人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资源密集的低疆域获取的效益,会比从资源离散的高疆域获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极开发,海水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等将成为下世纪海洋产业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