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绿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 通过在 全国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执法检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城乡手拉手,一对一帮扶工程,通过义务植树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环境。福建省结合义务植树开展种植名贵树木,建富裕新村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群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河南郑州、河北张家口、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通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不仅使城市周边贫瘠的荒山和废弃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处城郊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基地,给城市居民创造了森林游憩、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便利场所。一些省(区、市)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植苗木、树木,以实际行动参与北京绿色奥运建设。 据统计, 2007 年全国有 5.0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22.7 亿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515.4 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土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继续加强 。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达到 6.6 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 27.5%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成效明显。 2007 年全国完成造林 7800 万亩。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 1/3 ,年均增量占世界的 53.2% ,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森林资源监管力度加大。湿地保护进一步推进,又新增国际湿地 6 处、国家湿地公园 9 处,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约有 47% 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重点沙区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新建自然保护区 26 处,新增面积 2707 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8.45 亿亩,占国土面积的 12.8% 。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了新的进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 4.23 亿亩,新增草原围栏面积超过 1.0 亿亩,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累计达到 13.48 亿亩,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
部门绿化加 速发展。 各部门 ( 系统 ) 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从各自的行业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有力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铁路、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调解决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绿色通道建设。铁路系统投入资金 10.6 亿元,完成绿化里程 1.29 万公里;交通系统投入资金 31 亿元,完成公路绿化里程 9.45 万公里;水利系统投入资金 6000 万元,完成江河沿岸绿化 3.51 万平方公里。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里程累计达到 140 万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搞好营区和军事区绿化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造林,在绿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投入兵力 256 万人次,绿化造林 265 万亩。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建设生物质柴油原料示范基地 600 万亩的合作协议, 2007 年已在云南、四川等 7 省区建立基地 102 万亩。共青团中央广泛动员青少年,通过“ 5 元钱捐植一棵树、 200 元钱捐植一亩林”等方式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 330 多万亩,并使 3.5 亿(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全国妇联动员广大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绿色示范基地 28 个。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怀柔、密云等地的 200 个义务植树基地进行补植补造和林木管护,基地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地绿化覆盖率已达到 90% 以上。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 各地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标,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要求,普遍开展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方便市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建设。广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森林不断增加,已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等 7 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同时,深入开展了“绿化美化小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新社区”的社区绿化活动,开展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和评比活动。许多城市还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绿地不断扩大,绿化景观不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一些城市达到了居民出门 500 米以内就能见到公园、绿地广场或绿化小游园。据统计,全国 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 35.11% ,较上一年增长了 2.57 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8.30 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顺义、 河北秦皇岛、山西晋城、吉林长春、上海闵行、江苏南京、浙江嘉兴、安徽马鞍山、福建厦门、江西景德镇、山东日照、河南郑州、广西桂林、陕西宝鸡等 14 个城市受到全国绿化委员会的表彰,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
新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气象。北京、山西、广东等省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农村生态建设步伐。有 100 个县、 990 个村和 9162 户农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绿色小康户”的荣誉称号。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 26 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 湄州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庆、河南等省市也相继建立多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专题片《森林之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明显加大。在开展植树节、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等纪念活动的同时,各地还举办了有关林业、花卉博览会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
林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全年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 1.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85% 。全国生产木材 6974 万立方米、人造板 7365 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 1 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 570 亿美元。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林业经济强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我国的国土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全球森林植被总量逐年减少和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对我国生态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7 年表现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纪录,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300 亿元。
2008 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国土绿化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以低温雨雪冰冻灾区的植被恢复为重点,全面实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后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等各项措施,以推进部门绿化和单位绿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要认真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城乡群众通过绿地、林地养护形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要大力统筹城乡、区域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区域绿化一体化,促进全国造林绿化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备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B. 今年造林任务已经完成八成,这些年植树造林取得哪些成就
我们国家这些年通过植树造林的努力使得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将近22%。而且我们国家也成为了植树造林增量最快以及最多的国家,这完全是由于我们国家老百姓以及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植树造林政策所带来的效果。其实我们国家的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情况都非常的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会大力的制定人工植树造林的项目,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善我们国家自然环境的恶劣情况。不得不说,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植树造林我们国家的环境也得到了大为改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植树造林我们也应该参与其中,因为植树造林对于我们自身也会有极大的帮助。植树造林对于改善我们家乡的气候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C. 长安镇的自然资源
林业
截至2011年5月,融安县自有林地面积34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过470万立方米。
土地
截至2011年5月,耕地面积64573.1亩,其中水田41970.8亩,旱地22602.3亩。林地面积18745.4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
D.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民企联村 以人为本 ——浙江省海宁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浙江省海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众多,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等美誉。
海宁市下辖8个镇、4个街道,共182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2006年以来,海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切实把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海宁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联合社会民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财政引导、金融互动、民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克服新农村建设资金压力大的困难;注重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开发,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海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美化环境 构建整洁农村
海宁农村环境分两部分抓:大力整治道路,集中处理垃圾。
随着海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宁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认真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出实施“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推进水利设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设、村庄建设、饮水工程、学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截至2005年底,海宁市的乡村康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现在已有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有65个村完成整治工作。该市累计完成通组达户道路900多公里,桥梁改造881座,治理河道近200公里。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横七纵二连”的干线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1073公里,村内路面“硬化率”达到了100%。同时,海宁市近两年来一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购置空调车191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路路有公交。
在农村垃圾整治方面,海宁182个行政村明年将全面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现已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有效改变了农村的环境面貌。
海宁市在5月下旬召开了全市现场会,明确了凡是已通过示范村和整洁村考核验收的村今年必须全面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偿服务,明年将全面覆盖。
实行农村垃圾有偿服务,彻底解决了保洁资金投入问题,使村干部扔掉了思想包袱,使原先保洁人员数量不足以及因工资不高、岗位吸引力不强,保洁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马桥街道平均每165户农户配一名保洁员,保洁员工资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全部为全职人员。这一机制还强化了对保洁工作的监督———向农户收费后,在农户与保洁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劳动雇佣关系,使农户由原来的“不管事”变成了主动参与监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此外,在实施农村垃圾有偿服务之后,各村都已先期开展了集中整治,共集中清扫垃圾2000多吨。据统计,实施有偿服务以来,全市街道保洁道路134.8公里,保洁河道19.8公里,基本清除了白色污染,改变了“四边一点”、垃圾成堆的状况。
民企联村 助农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海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补助方式。海宁市立足本市实际,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在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通过继续深入开展“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为民企回报社会建立了一个机制,也解决了农村建设资金紧张的难题。
从2004年开始,海宁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文明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全市407家文明单位与182个行政村结对,做到“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化活动共抓、社会治安共管、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做”,有效促进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民企联村、关爱‘三农’”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企业联村结对资助,帮助农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一批连村、通组、达户道路,开展一次“为农民兄弟送健康”活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培训等等。具体内容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细节则由各镇村自行确定,尽可能地使活动既能围绕全市的工作重点和群众的需求开展,又能因此制宜,各展所长,增强了活动的综合影响力。
在开展“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过程中,海宁市注重促进产业发展,根据各镇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或者进行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为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就有177个企业与102个村结对,今年上半年以来社会力量投资、捐资新农村建设的数额有781万元,两年来共获得企业资助资金达2000多万,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多元筹资方式作了有益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开发新能源 建设“生态家园”
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利用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几年来,海宁在实践中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宁特色的新能源推广之路。
2001年,在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海宁市袁花镇东风村创建了全省首个农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点。2002年6月,海宁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县(市),并确定袁花镇东风村、马桥镇利众村、斜桥镇金石村、许村镇永福村和硖石三联养猪场“四村一场”为全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建设示范点。2003年~2005年,海宁市结合“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陆续在丁桥镇民利村、周王庙镇建农村等村(社区)开展了“生态家园”建设。同时,该市针对城郊新村生活污水处理难的情况,又在城郊新村推广建设无动力净化池,实行雨污分流,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生态家园”建设把沼气建设与农村改厕、改猪舍、改路以及道路绿化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生态家园”建设已覆盖全市64个村(社区),受益农户1万多户,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到2005年底,海宁市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了三个“突破”,即“生态家园”受益农户总数突破万户大关;沼气池建造数量突破1000个,总容积达3.26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总数达到13.62万台,覆盖率突破75%,继续保持全国县级市领先地位;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池1625组(处)。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使用,已在海宁市显现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倡文明新风 建“文化家园”
文化阵地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海宁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提高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逐步营造一种科学、民主、健康、向上的文明新氛围。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活动,现在农村也有了,这项活动让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4年,海宁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设好十个镇级文化中心、百个文化特色村、千户文化示范户),市、镇(街道)、村3级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目前,已有7个镇的文化中心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了农民群众“教育有课堂,交流有地方,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的预期目标。
一、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组建了市、镇(街道)、村3级文艺团队共752支。其中,镇、街道文体队伍136支,3655人;村级文体队伍585支,8050人。
二、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从2005年6月开始,历时8个月,举办了海宁市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共设民间艺术表演、“同在蓝天下”外来建设者文艺晚会等11个项目。
三、各镇(街道)及市有关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艺术周、职工文化艺术节、青年艺术节等系列文艺活动,并组织市、镇(街道)、村3级业余艺术团下乡开展巡回演出。据统计,去年以来共演出1500余场次,播放电影1549场次,观众近70万人次。
四、积极推行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在切实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入实施“万名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海宁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至2005年底,已累计培训农民11.4万名,其中务工农民1.35万人,发放专业技能证书6989份。
据统计,海宁市目前182个村共建起228个文化阵地,大力实施了“文化强市”工程,有效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E. 中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什么
1978年启动、规划期长达7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13个省区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这项跨世纪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许多县连片、乃至跨省连片连网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我国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国第一个综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工程建设十年来,至20世纪末已完成造林4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5.5万km2减少到21万km2。
在我国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上,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已建成1.5万km的海岸基于防护林带,有林地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护了656万公顷农田。
在广袤的平原农业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使全国795个县基本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原地区的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据专家测算,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近年来,沙漠区不断出现新的绿洲,全国治沙工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开发沙区540多万公顷,受风沙危害严重的4.33亿公顷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使这道天然屏障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项工程已在太行山区完成造林176万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我国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构筑了完善的中华大地绿色防护网络。
F. 汉代长安宫殿建设有什么成就
以未央宫的建筑特点为:
未央宫,周廻二十八里,利用龙首山的地势为台殿,高出长安城.前殿东西五十丈,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武帝修缮后的未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袭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长乐宫遗址曾出土罕见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两组陶质排水管道如两条南北向的巨龙“聚首”在一条长达五十七米的排水渠边。而排水渠道由一条排水渠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构成。排水渠长达五十七米,宽约一点八米,深约一点五米,在接纳了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各个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便向西北方向流去。这从侧面表明了西汉时期中国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
G. 林业工程奖项有哪些
自然保护奖,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省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