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肠研究成果

肠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11 12:41:52

❶ 周勋初的研究成果

[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
[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师门问学录(余历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
[2]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
[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
[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
[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
[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
[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
[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
[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
[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
[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
[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
[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
[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
[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
[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
[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
[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
[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
[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
[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
[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
[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
[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
[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
[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
[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
[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
[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
[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
[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
[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
[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
[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
[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
[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
[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
[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
[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
[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著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
[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
[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
[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
[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
[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
[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
[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
[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
[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
[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
[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
[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
[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
[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
[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
[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
[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
[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
[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
[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
[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
[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
[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
[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著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
[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
[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
[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
[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
[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
[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
[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❷ 2015年在你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crispr~cas9及衍生技术,很有可能成为便捷的通用基因组编辑工具,就像机器语言进步到专汇编属这么重大的突破,未来也许真的是生物码农的时代。人机接口,会从鼠标键盘屏幕变成脑控。脑电波控制机电义肢已经快走到临床了,未来会有更多更广泛的开发。

❸ 张乃生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的介绍

出版物 1 《畜禽营养代谢病防治》 金盾出版社 编著 2005 主编 2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专著 2003 主编 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材 3 《草食动物胃肠弛缓》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专著 2002 主编 国家自然基金研究专著 4 《家禽普通病学》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2003 主编 5 《军马(驼)勤务》 解放军出版社 编著 2002 主编 全军后勤训练统编教材 6 《动物免疫·遗传病学》 科 学出版社 专著 2001 副主编 7 《动物普通病学》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1994 副主编 8 《动物营养代谢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1995 副主编 9 《兽医内科学》 中国农大出版社 编著 2004 参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0 《兽医内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著 1996 参编 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1 《兽医手册》 科 学出版社 编写 2000 参编 12 《兽医临床治疗技术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著 2002 参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3 《大型名犬饲养与疾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2002 参编 14 《名犬临床营养》 吉林人民出版社 编写 1993 参编 15 《现代英汉畜牧兽医大词典》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1994 参编 16 《军犬卫生与训练》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1996 参编 近十年获奖及成果一览表 1 牛“烂蹄坏尾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6 4 13-3-034-04 2 反刍兽前胃疾病及异嗜癖病因与防治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2 6 2001-J-099-R06/10 3 反刍兽胃肠弛缓病因及机理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9 3 99-2-139-3 4 牛霉稻草中毒病因及防治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4 6 94-2-124-6 5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2 3 92-2-236-3 6 天然富硒牛奶的实验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9 1 98-3-155-1 7 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的病因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9 2 98-3-154-2 8 军马过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军队科技进步奖 四等 1999 4 98-4-3-4 近十年承担及在研课题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来源 资助额 起止时间 名次 备 注 1 BSAB的制备及其调控乳腺炎奶牛中性粒细胞抗金葡菌的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万元 2004—2006 1 任务编号30471276 2 克伦特罗膜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 10万元 2003—2005 1 吉科合字30021156 3 双特异性抗体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长春市科委 15万元 2003—2005 1 任务编号20030918 4 真菌毒素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 总后指令性课题 20万元 2001—2005 1 任务编号0215 5 畜禽胴体常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吉林省科委课题 7万元 2000—2003 1 吉科合字20000200 6 《草食动物胃肠弛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基金 3万元 2000—2001 1 批准号30024018 7 天然富硒牛奶的实验研究 吉林省科委课题 5万元 1994—1997 1 吉科合字199405310 8 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病因研究 总后部青年基金 4万元 1993— 1997 1 任务编号930428 9 奶牛围产期能量代谢障碍的分子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60万元 2003-2006 2 任务编号3812469 10 铜对生长激素轴高位因子基因表达的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万元 2001—2004 2 任务编号30170713 11 铜促生长作用分子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万元 1999—2002 2 任务编号39970567 12 军队大型牧场家畜微量元素状态研究 军需部课 题 14万元 1996—1999 2 任务编号960317 13 宠物系列中药保健食品研究 中日合作项目 130万元 1999—2004 3 总后批复

❹ 赵立平的主要科研进展

不仅建立了DNA指纹图、克隆文库组成分析、FISH、实时定量PCR和生物信息学等国际上常用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体系,而且还进行了多项创新。最先将ERIC-PCR技术引入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创建了通过ERIC-PCR与DNA杂交相结合来比较群落结构相似性,并分离克隆某类群落特有的微生物的基因组片段的方法;创立了一套有效的去除单链DNA污染的方法,使PCR-DGGE条带序列测定的可靠性大大提高;2004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举办了首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学习班,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的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约30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对推动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应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基于代谢物和肠道菌全谱分子分析的人体系统生物学研究:
对一个四世同堂的中国家庭7位成员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人体代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鉴定出肠道内参与了人体代谢过程的一些重要的细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技术分析志愿者尿液中代谢物的组成,用以反映人体的整体代谢状况。通过比 较志愿者肠道菌群组成变化与他们的代谢特性变化的关系,初步发现了肠道内某些特定细菌与人体尿液中的某些代谢物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提示这些肠道细菌对人体 健康特别重要。例如,我们发现人体肠道内共有的一种“友好”细菌——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科(Clostridiaceae)的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与8种人体的代谢物质有统计相关性;提示这种细菌在参与宿主多种代谢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将微生物基因组技术与代谢组技术相结合,通过分析人体的代谢谱来解析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新的研究体系,能够更准确地刻画出细菌与宿主代谢之间互作关系的蓝图,使人们有可能利用这些代谢信息确定一个人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这项新的研究成果,为将来充分认识不同的肠道细菌如何影响机体代谢过程,譬如如何将食物转化成能量、如何维持细胞存活等等问题迈进了一大步。反之,也可以利用肠道菌群结构的分子标记,诊断人类代谢是否正常或偏差的程度,进而以这些特定的肠道细菌为靶点,通过改变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开发治疗疾病的新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2008年3月5日《Nature CHINA》在研究亮点中对该文给予了报道。
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我们比较了轮状病毒感染儿童与健康儿童两组个体肠道菌群组成,发现患病组和健康组儿童肠道菌群在多样性和菌种组成上有显著差异。轮状病毒感染个体肠道内拟杆菌与健康个体相比平均下降了2个数量级。在轮状病毒感染个体肠道内,Bacteroides vulgatus 、Bacteroides stercoris两类菌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而Bacteroides fragilis则有上升的趋势,这3种OTU代表的序列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区分个体肠道菌群健康状态的分子标记物。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知的急性或者慢性的炎症性大肠炎,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肠道微生物被认为与该病的发生和恶化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粘膜黏附菌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溃疡部位和健康部位的优势菌虽然总体组成差别不大,但柔嫩梭菌和乳酸菌的组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示柔嫩梭菌和乳酸菌的组成变化情况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患病部位肠道菌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结肠型溃疡还是直肠型溃疡,乳酸菌在溃疡部位和健康部位的组成都有很大差异,而柔嫩梭菌仅在直肠型溃疡中有差异。
我们对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分析显示3例大熊猫个体肠道微生物共有一种优势菌,即大肠杆菌(E.coli)。在1例大熊猫的肠道菌群16S rDNA文库中有一类占有绝对优势的细菌(76%)为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与其它动物的肠道结构相比较,大熊猫肠道菌群既不同于食肉动物也不同于食草动物的菌群结构,这一点可能解释了大熊猫对高纤维含量的竹子利用率低的原因。
以人为对象直接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存在很多不便,如难以标准化待测试人群的遗传和环境背景、采样困难以及若进行毒性及致癌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潜在的伦理问题等。目前常用人源菌群(Human Flora-associated,HFA)小鼠/大鼠模型来研究人的肠道生态、营养和代谢。但由于啮齿类动物与人在肠道生理方面的显著差异,由HFA小鼠/大鼠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人的相关性越来越多地受到置疑。我们建立了构建HFA仔猪的方法,并对其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分子分析。对HFA仔猪肠道菌群的分析,我们采用了ERIC-PCR指纹图谱结合群落DNA杂交技术以及对肠道中最重要的两大类细菌-双岐杆菌和拟杆菌进行TGGE组成分析等一套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方法,证实该仔猪胃肠道中成功定植了供体人的双岐杆菌和拟杆菌,DNA指纹图谱的比较也显示HFA仔猪肠道菌群的指纹图谱与供体人同源性高,而与普通仔猪差异显著。可以预见,该模型在研究人的肠道生态、营养以及代谢等方面有显著意义,在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的评价以及肠道微生态相关机理的研究方面也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模型体系。

❺ 俞守义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1986 应用大肠杆菌LT基因探针检测几种肠道菌的LT的研究
【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7 “354”装置的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 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系列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应用LT基因探针检测致腹泻病原菌中霍乱肠毒素(CT)的初步研究
【获广州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0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基因探针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1993 ETEC腹泻的快诊、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1995 部队六种常见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研究
1992 巨细胞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存活率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1997 肠道致病菌核型分型及同源克隆鉴定研究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2000 部队非常时期急性腹泻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2000 南方战区卫生流行病学研究
1997—1998 霍乱新型口服疫苗(BS—WC)免疫效果及流行病学评价
1998—2000 思密达对特殊群体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2003 人类重要病原休的变异与免疫
2000—2003 霍乱弧菌01群古典型、ELTor型及0139群快速联合检测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2003 食物中毒相关传染病系列Dipstick快速诊断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
2001—2002 霍乱弧菌Dipstick诊断试剂盒的应用研究
2001—2003 人类重要病原休的变异与免疫——小肠耶尔森菌毒力岛结构与功能研究
2001—2005 南方重要战略要地及驻岛礁部队疾病/健康监测(侦察)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2005 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2003—2004 两种干扰素预防SARS的临床效果评价
2003—2004 广州地区军队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流行病学研究
2003—200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流行病学研究
2005—2008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支撑技术体系的研究
2006—2009 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监测和流行预警研究
2006—2009 广州地区HIV感染者临床队列研究
2009—2012 广东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社区综合防治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

❻ 李兰娟的科研成果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
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成功培育出无菌大鼠(已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建立了无菌动物实验研究平台;
注重细菌耐药研究,引领细菌耐药研究小组发现六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200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
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主编专著11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
承担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
主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8部。
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杂志》主编、《中华传染病杂志》和《国际流行病感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职。
2013.10.26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外通报,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也就是说,我国科学家已经做出了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种子”,一旦出现老百姓最担心的H7N9禽流感暴发流行,可迅速生产出疫苗,为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接种,防止禽流感大流行。
这项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术和能力,首次打破和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
这项研究,是在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由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领衔,并作为研究主体,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完成。

❼ 抗结肠癌的新成果

胡萝卜真的能抗结肠癌吗这些所谓的偏方,也是属于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并不是神丹妙药。中医治疗更多的是讲究因病,因人而异,如果所有的病都适合一种药物那就不是中医了。建议到正规医院咨询专家和治疗。 中医治疗临床上可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生长,控制转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强体质,达到控制肿瘤带瘤生存的目的。

❽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近期,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此外,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云大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最新从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中研究发现神经纤维瘤 、高血压、多指(趾)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此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罹患这三种疾病者可以根据其基因而“对症下药”。

据了解,不久前在此间的云南大学建成的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拥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DNA样品,覆盖了全中国十六个省和云南十四个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样品,是目前国内外样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齐全的基因库。

肖春杰教授称,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共四十七个已知位点的基因频率或单倍群频率。此外还发现七种新单倍群;发现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度,并确定了高血压、多指等疾病相关基因。
他说,云南为人类遗传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库建成后,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而至,力图在少数民族基因中寻找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和多态性,且希望在云南少数民族基因库基础上,扩建一个包括疑难病症家系在内的隔离人群基因库。
目前,人类已肯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性状已达六千六百多种,另外还有众多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种不同方式的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病尚待研究。

肖春杰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把全国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来,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最近建成,已进行了动物试验、技术鉴定并制定了治疗计划,目前正在办理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手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詹文龙透露,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4个具备重离子治癌能力的国家。

重离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号元素重并被电离的粒子。詹文龙说,利用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肿瘤疗效最佳,可以准确进行适形照射,精确控制和严格监测照射剂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疗法。“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之成为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学物理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张红透露,世界上许多有重离子加速器的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使得重离子束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热点。

詹文龙表示,重离子治癌仍属研发阶段,还有一些基础问题、技术与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杨业华等主持的"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项目,2004年12月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所创建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操作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为国际先进。

为改善棉种性状、降低栽种"门槛",专家设想将源于发根农杆菌的"人工重组生根基因"(rol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品种中,以增强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发育状况,解决棉花移栽难以成活、缓苗期长、后期易早衰的问题。对南方棉区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营养钵育苗的移栽工序,从而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大量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被列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利用"下属子课题立项后,杨业华教授等通过研究攻关,创建了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通过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绕过了传统方法的技术难点,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的时间。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者将rol生根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种,获得了生根抗病丰产品系、生根抗虫丰产品系、优质纤维品系和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潜力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培养出三个高产优质、纤维品质好、皮棉产量高、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时还获得了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途径。今天上午,由青医附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出资建立的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青医附院正式揭牌,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据了解,该中心内设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干细胞低温保存库、导管室等机构,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以下简称石家庄育种中心)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出席揭牌仪式。

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它的成立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石家庄育种中心成立后,将以小麦、棉花、大豆等为研发的主要目标作物开展研究:围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和作物育种的实际情况,由单方或双方合作克隆相关目标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优良的种质材料,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途径,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应用于育种研究,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麦(或其它作物)新品种。成果选育出来后,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和种子产业体系,对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❾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

阅读全文

与肠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