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效果与成果的区别
1、“效果”回答的是变革后的绩效问题,具体说明“研究的结果怎么样”。 通俗的版讲效果是表明通过教权育科研,解决问题中“得实惠”的问题。
“成果”回答的是变革后的思路和措施,具体说明“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通俗的讲成果是表明通过教育科研解决问题中“有路子”的问题。
2、效果是感性的:学生的变化,班风校风,教师的变化,各种奖励,社会影响,上级评价,家长反应,媒体关注。效果通常需要通过典型材料事迹加以展示。
成果是理性的:指形成概念、原理、原则等理论成果,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方法策略等技术成果。
3、效果的影响范围较小。效果的影响作用通常直接表现在研究的局部领域内。
成果的影响范围效广。成果的影响作用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规律意义,影响的范围较大。而且一般都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Ⅱ 问题与探索
红透山铜锌矿是我国典型太古宙花岗—绿岩型铜锌矿床,经历了60余年勘查与开发历史,在地质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认识、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综合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地学界的公认,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对勘查工作过程中对方法技术总结后发现仍存在不足,现阶段隐伏矿床找矿方式方法仍有些单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部勘查技术难度大,勘查方法技术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在已知矿体上开展过大量试验剖面测量工作,通过试验剖面证明大功率物探电法对开展深部找矿具有一定效果。红透山区、树基沟区先后开展了大功率物探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工作,获得了多处低阻异常带,部分异常已知与矿体吻合性较好,但通过对树基沟、红透山地区开展物探低阻异常查证,大部分异常证实为非矿异常,仅在地层中见少量星点或浸染状黄铁矿化,对物探低阻异常多解性仍未能很好解决。
红透山铜锌矿床属于太古宙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矿床形成时代老,区域变质程度高,后期构造变形改造作用强烈,导致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变化较大。虽然大功率物探电法勘探有效深度较大,但受地形、构造、岩性变化复杂程度、矿体规模等因素影响较大。随着勘探深部增加,矿体影响程度变小,加之深部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很难反映出深部矿体赋存的真实形态。区内目前所使用的大功率瞬变电磁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大深度矿体测量分辨较低,随着探测深度加大,对矿体规模要求也逐渐加大。红透山铜锌矿矿体一般厚度在2~10m,埋藏深度一般均在800~1200m或800m以下,矿体规模较小,不能引起明显低阻异常带。因此应开展深部(隐伏)找矿综合勘查技术研究,尤其是重力、化探技术方法在寻找大深度隐伏矿床方面应用研究相对薄弱。除依靠传统有效勘查方法外。深部勘查更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研究矿体控矿因素,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组合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同物探方法存在明显差异性,物探数据处理方式方法缺乏规范统一标准
目前所使用的大功率瞬变电磁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都存在差异性,经过对红透山地区同一剖面线用不同方法及同一方法不同仪器进行测量,所反映出异常形态差距较大,不同物探方法测量成果形态迥异,无论是异常规模,异常大小,异常深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大功率物探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目前对采集的数据,利用不同异常解译方法、解译软件处理数据处理后,异常形态变化较大,导致部分异常形态与矿体形态、岩层总体构造方向吻合程度不够,反演深度与实际深度存在一定偏差。
综上所述,红透山矿区曾投入了大量地质、物化探工作方法,针对地表矿体埋藏深度浅,矿体规模较大的特点,各种勘查技术方法均显示具有一定找矿效果。随着红透山式铜锌矿体勘查深度增加,找矿勘查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已不能解决深部勘查问题,大功率物探电磁法在深部勘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近年来红透山地区所采用的物探大功率电磁方法有效性对比分析,红透山矿区深部地层、构造、矿体变化较大,各类干扰因素较多,大功率物探电法测量显示出一定局限性,表现在异常具有多解性、矿致异常强度低、不易识别,后期数据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方法、不同软件反演结果差别较大,容易导致物探测量成果解译与利用方面产出诸多歧义。目前红透山矿区深部勘查手段除大功率物探电法以外,其他找矿勘查工作手段应用仍十分有限,缺少有效组合勘查方法技术集成。
Ⅲ 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2.6.1 主要成果
本专题通过对区内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特别是区内几条地学断面的丰富资料,以及近年来所开展的一些深部地球物理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成果包括:
(1)对区内岩石圈Ⅲ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对各单元以及它们的分界断裂的面貌和特征进行了总结。
(2)岩石圈结构的不均一性是导致区内构造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区内各单元地壳的结构、厚度以及组成均有所不同,其下上地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外力———主要是南侧板块的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目前所见到的盆山地貌结构。
(3)地壳以及岩石圈结构的形成是地质历史时期内长期作用的产物,不能脱离历史来讨论。从本区来讲,晚二叠世以后,统一的大陆块体开始形成。全区的构造体制从板块构造格局向盆山构造格局转化。经历了近2亿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褶皱隆升—夷平均一化—沉降堆积的过程,才形成现代的盆山构造格局。
(4)从本区内最主要的天山山脉的构造面貌来看,晚二叠世以后两侧陆壳块体的碰撞,但是在这里缺少中新生代的岩浆活动,结合其地壳的构造形式以及准噶尔板块向南俯冲的可能,表明天山的形成机制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有着重大的区别。这正是本区岩石圈构造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5)本区以发育重要的大型盆地为特色。但这些盆地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发展的历史也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则是其下的地壳以至上地幔的结构有所不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它具有薄壳厚幔的特点,地温梯度低,地壳刚性大,这决定了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内陆盆地,在构造运动中它以传递应力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2.6.2 存在问题
(1)由于本区地域广阔,总面积近200万km2。在区内,虽然过去进行了一些身边地质的调查,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这样广大的区域来讲,工作程度实在太低,和本项目的东部地区比较起来差得太远。因此,对本区岩石圈结构的研究,只能是在已有资料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综合分析。在本区目前以地学断面为主干,结合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研究。但在区内目前尚无可供利用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资料。因此在地壳以下的部分,就无法进行编图或其他研究。在本专题的设计中,原拟将已有的地学断面资料和区域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综合起来,编制出本区的三维立体图像,以表达岩石圈的空间状态。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表明,这一设想实现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地学断面上表达了地壳不同层圈的厚度以及成分组成的某些特征(尽管表示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而层析成像所表现的不同层圈的速度分布和对比,简言之是高速体和低速体的分布状态。两者如何联系以构成一幅空间的图像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有可能实现。
(2)岩石圈地球化学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可以提供许多深部物质组成的有关信息,因此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在本区,新生代的岩浆活动非常少见。目前,在新疆的西南天山、昆仑山北部、北祁连等地有零星的新生代火山岩外,其他地区均尚无相关报道。在天山、北山和昆仑等地均以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为主。这方面,固然反映了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地壳的一些状态,但对认识现代地壳的物质组成毕竟还有一些差别。因此,进一步开展本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对了解本区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其发展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Ⅳ 工作认识与成果
一、以板块构造观点为指导,全面讨论与再现了区域板块构造作用的历史,提出了若干新认识
(1)重建了多旋回板块构造演化历史。指出研究区经历了以白乃庙-西拉木伦缝合带为代表的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以贺根山缝合带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阶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阶段(早中生代阶段,以印支期为主)和以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一系陆内拉张盆地形成为代表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滨太平洋演化阶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几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分别阐明了各阶段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形成的相关大地构造环境。
(2)探讨了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动力学机制。首次提出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作用控制,表现出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①具有延续性,即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古蒙古洋拼合并进入碰撞阶段以来,本区即长期处于以碰撞造山后拉伸作用为主的状态;②具有叠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时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和东部太平洋俯冲远程叠加效应影响;③转换性,即自晚侏罗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由近EW向古亚洲洋构造体系逐渐转换为主要受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反映出区域中新生代区域应力场条件复杂化(叠加与转换并存);④新生性,反映为本区在该一时期还受到区域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控制。这种复杂的多元动力构造体制使得区域应力综合作用时而加强,时而抵消,与其相关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具有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点。中(新)生代这种复杂的构造动力背景是本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作用大爆发,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集中产出的根本原因。
(3)阐释了斑岩型矿床和VMS型矿床同时出现在同一造山带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区空间上自西向东,时间上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具有从弧间(上)盆地经弧后残余盆地向陆内拉张盆地间歇性演化特征,反映了板块缝合的穿时性和完整的从古洋缝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后拉张的全过程,具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同一盆地内的火山-沉积作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新生性。这种演化时间长、构造背景复杂的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为本区许多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和物质基础。多元盆地演化与多旋回板块俯冲相伴进行,岛弧火山活动与盆地火山-沉积作用配套出现。这一区域构造格局是本区宽缓增生型造山带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属矿床并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总结了多金属矿床产出现状和特点,划分了区域多金属矿床类型
(1)总结和划分了区域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①产于元古宙大陆边缘裂陷槽或古裂谷环境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②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岛弧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金、铜钼(金)矿床(白乃庙、欧玉陶勒盖、察干苏布尔等)和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奥由特等)。③产于(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后(残余)盆地环境中的海底火山喷气(流)-沉积型铁、铅锌多金属矿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积型铜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吉林宝力格、乌兰陶勒盖、绥中查干等)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铅锌矿床(达赛脱、阿尔哈达)。④产于碰撞缝合带(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环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绿岩型铁铜金矿床(小坝梁)和铬铁矿床(赫格敖拉)。⑤产于碰撞造山挤压期构造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钨铋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陆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积岩型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⑥产于陆内伸展和板块边缘构造复合环境中的斑岩型铜银、铜钼铋、铜金矿床、金矿床,矽卡岩型铅锌锡铜或铜铅锌矿床,石英脉型锡铜、银铅锌、钨矿床,斑岩-石英脉型铅铋、铜钨铋矿床,火山-沉积岩型铜锡银铅锌矿床,火山岩型铜金多金属(扁扁山)/金矿床(巴林石),角砾岩型金矿床(骆驼场)等。
(2)开展了主要典型矿床研究。选择性讨论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产出环境、控矿因素和成因问题。作为对比,对邻区特别是蒙古国境内新近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钼金等矿床进行了介绍。
三、根据现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思路将发生从后验性的总结对比向先验性判断分析转变,以提高预见性,从而更加强化了成矿理论研究对于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以此为指导对区域成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提出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理论。即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会形成(专属有)特定的金属矿床(类型)或它们的组合、成矿元素(或它们的组合)和一些标志性的地质特征,并认为其是研究和探讨区域成矿规律的基本理论之一。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为成矿提供空间基础,后者为成矿提供物质基础,它们通过地质作用,进而是成矿作用发生有机联系或耦合,并最终在合适的部位形成矿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
(2)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分析。以地质环境成矿专属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划分为:①前寒武纪古大陆及被动陆缘(裂陷)环境;②早古生代沟-弧-盆构造环境;③中-晚古生代沟-弧-盆及碰撞造山环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环境。在此基础上,将工作区自北而南划分为5个成矿亚带(区),部分成矿带内又划分出若干个成矿集中区。即红格尔-达来庙Cu、Mo、Au成矿区(Ⅰ)(包括两个成矿集中区)、二连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属成矿带(Ⅱ)(包括5个成矿集中区)、苏左旗Au、Cu、W、Bi、Fe成矿区(Ⅲ)、东乌旗(乌兰陶勒盖-查干楚鲁图)Cu、Pb、Zn、Ag、Au多金属成矿区(Ⅳ)和交其尔-贺根山Fe、Au、Cr、Cu、Pt成矿带(Ⅴ)。
(3)区域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分析。以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成果为支撑,分别从区域地球化学块区和壳幔层圈地球化学结构两方面,探讨了本区的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块区,即苏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块区、二连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块区、东乌旗Cu-Pb-Zn-Ag-Sn-Au-Sb-Bi-Co块区和贺根山Fe-Cr-Cu-Au块区。指出上地壳以富集Zn-Pb-Ag为主要特点,下地壳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为特点,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环境的空间变换和构造-岩浆活动特征,阐明了不同地区成矿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点。
(4)全面讨论了区域不同成矿环境的成矿专属性特征和成矿演化。本区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两个阶段,成矿具有叠加作用异常发育的特点。
(5)建立了区域多金属成矿系列。包括2个主要系列和5个亚系列。一为与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闭合形成的沟-弧-盆构造环境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3个亚系列;二为与中生代,特别是燕山期,与多元构造动力体制的复合有关的成矿系列,包括两个亚系列。本书首次指出苏尼特左旗地区存在与早中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金及铜-铋-钨-金多金属矿化,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四、对区域金、铜资源潜力进行了粗略评估
根据丰度法计算认为在全区近4万km2、深1000m范围内拥有的金资源总量可达960t,铜资源量可达1600万t。并从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矿带和中国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指出本区具有斑岩型铜多金属找矿的巨大潜力。
五、基于GIS平台下DPIS系统的区域成矿预测
以GIS为平台,通过自行开发的DPIS(矿床位置预测系统)软件,运用“找矿信息量法”,对全区金、铜矿床开展了区域成矿预测。绘制了区域金铜矿床信息量色块和等值线图,以此为基础,分别圈定了金和铜矿床找矿远景区。其中金找矿远景区10处,A级2处,分别位于苏尼特左旗地区和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地区,B级3处,分别为红格尔、白音乌拉-哈达庙和小坝梁-贺根山地区;C级5处;铜(铅锌)找矿远景区17处,A类5处,分别为苏左旗、东乌旗-查干敖包、莫诺格钦-阿扎哈达、查干楚鲁-奥由特和小坝染-贺根山地区;B类3处,分别为哈达庙-白音乌拉、伊和乌花-吉日嘎郎图、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区;C类9处。并对主要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特征和找矿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六、从成矿-找矿体系的角度,对区域找矿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讨论
(1)首次系统研究了本区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问题。指出影响本区成矿后矿床变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陆内造山与高原整体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气候、地形地貌与风化剥蚀等,分别讨论了它们对矿床的影响结果,特别阐明了风成沙对于区域化探异常的影响。
(2)阐述了区域找矿战略。指出本区找矿的主攻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喷流(气)-沉积(变质)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型铜矿床,钨矿床、铋-钨矿床、钨-锡矿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铁-铜-金矿床、铬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铅-锌-铜-银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岩(热液)型金-银矿床和变质岩型铁矿床等几类,主攻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左旗一带、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吉尔嘎朗图(阿巴嘎旗北部)—东乌珠穆沁旗奥由特、贺根山—小坝梁、苏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乌拉-哈达庙等地区,并对各区找矿中必须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具体分析。
(3)总结了金铜矿床找矿标志。以金、铜为重点,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讨论了不同找矿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遥感等在本区的适用性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典型矿床为例,分别从地质产出模式、地球化学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论述了主要类型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模型。以此为基础,系统制定了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七、重点矿区研究取得了新认识,以此为指导的勘查区地质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矿产地2处
(1)巴彦温都尔矿区的地质控制和矿化类型。研究认为,该区金矿化带为受二叠系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接触带发育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盆地边缘NE向断裂和近EW向韧性剪切带的交会部位控制了金矿床(点)产出,矿床(点)分布具有近等间距展布规律,区域上自南向北矿化类型具有从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脉型到石英脉型的演化过渡特征。以此确定了矿区的主要矿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矿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彦温都尔矿区金矿脉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成矿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矿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高品位矿化叠加特点。晚期脆性构造带控制的石英脉具有近等间距分布规律。前者形成于印支期碰撞后区域持续挤压环境,成矿主要与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变质流体有关,后者形成于燕山期区域伸展环境。成矿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矿质主要源于深部岩浆,并具有明显的幔源色彩。矿区深部具有寻找规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矿床的可能性。
(3)通过进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矿产地2处。在BW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矿产地提交资源量(333+3341)2292kg。同时指出矿区南部的9号脉具有进一步工作的潜力。从而实现了在本区金矿床找矿的重要突破。
八、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进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属找矿靶区5处
分别为①返斋音呼都格金;②乌兰哈达铜铋;③乌和尔楚鲁钨铋;④森吉格金钨;⑤查干楚鲁图金等。其中返斋音呼都格、乌兰哈达、乌和尔楚鲁-森吉格以及外围现有的必鲁甘干钨矿点组成一个NEE向规模较大的多金属矿化带,系统的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表明,矿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现象,富集段铋、金、钨等异常显著,局部已达工业品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Ⅳ 急,我国党政关系的现状,问题及成果
党政关系是指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党政关系的现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关系。
Ⅵ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Ⅶ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质环境驱动力、组成要素、环境问题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表明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交织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技术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矿产等地质环境要素随时间变化规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走向,梳理了国际社会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所做出的政策响应,并对未来全球地质环境形势进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资源环境格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化明显,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形势日趋严峻,各国之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影响不断加大,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交织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体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艰难选择。全球地质环境前景堪忧,对地质环境调查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向资源、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构建地质环境研究新框架,加强地质环境科学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支撑与沟通,加强全球化对地质环境变化驱动作用研究。
(2)梳理总结了新的世情下国际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提出地球关键带为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并对地球关键带内涵、特征、研究范式与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
通过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勾勒出国际环境地质科学研究根据国际、国内需求转变的发展路线和脉络,提出地球关键带为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关键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带科学研究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体系框架和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从填图、监测、建模三个方面总结了关键带研究进展。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地球圈层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地球关键带具有独有的特征: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不断变化、相互耦合;在空间展布上呈现出高度的非均质性;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在外在过程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短期的变化和长期的演化。
地球关键带科学有两种研究范式:DPSIR体系框架,以环境问题的因果链为主线,从基础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环体系框架,以循环上升的认识过程为主线,从数据采集通向综合分析。近年来研究进展表明,通过将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地球关键带科学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地质环境工作应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近地表圈层三维地质框架;同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3)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空间变化与脆弱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深化了对我国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中国地质环境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通过对地质环境脆弱性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和组成物质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空间变化与脆弱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支撑生态国土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度脆弱—极度脆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总体脆弱是我国地质环境的突出特征;我国区域地质环境脆弱程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为界,此线以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高,此线以东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低。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约作用,地质环境脆弱度与人口密度、GDP等呈负相关关系。
(4)集成物质流分析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体系与模型,定量刻画了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提高了对我国地质环境走势的研判能力。
经济活动通过资源开发所形成的输入物质流和废弃物排放所形成的输出物质流,对地质环境施加压力。地质环境压力的大小可采用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上物质流的数量来衡量。基于这一认识,集成物质流分析方法与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将区域经济活动强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耦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衡量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大小。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对1995~2013年国家尺度的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质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国地质环境压力指数经历了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稳增加3个阶段,说明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压力从缓慢加大、急剧加大开始向高位趋稳过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需求增速放缓、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我国地质环境压力可能将接近峰值,在高位趋稳后会缓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质环境压力总体呈上升态势,东部地区省域地质环境压力较大,但近年有所减弱;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压力较小,但上升较快;地质环境压力大的区域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其空间分布重心有从东部京津冀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的趋势。2013年地质环境压力的总体格局表现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递减态势。
(5)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地质环境形势、需求、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在论述地质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管理等3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地质环境形势发展趋向,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环境调查的需求与挑战,对1999年以来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进展与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新的历史时期,地质环境调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战略实施为核心,突出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格局优化、地质环境健康等四类问题,抓好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健康调查、地质环境管理研究、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六大战略任务,夯实填图、监测与建模三个基础,构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不断深化区域地质环境的认知程度与规律把握,促进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过程耦合,服务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环境调查需要实现六个转变: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从特定的地质实体向地球关键带转变;在研究模式上,实现从偏重于填图向填图—监测—建模一体化转变;在效用评价上,实现从偏重资源价值向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耦合方向转变;在问题应对上,实现从偏重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变;在组织实施上,实现从单纯依赖地质部门向联合大地学部门转变;在国际视野上,实现从偏重解决国内问题向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转变。
(6)针对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通过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分布和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布局与宏观部署方向。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全国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梳理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分布总体布局,统计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事件分布、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研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地质环境事件分布相对密集,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分布相对稀疏,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质灾害威胁,重点开发区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污染;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性,煤炭资源开发与重点开发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性;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服务供给的主阵地,资源开发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是: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环境调查服务方向和重点任务,形成与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相适应地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布局,推动制约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推进各地区主体功能的强化和提升。
(7)针对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对重要经济区资源环境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
在总结重要经济区布局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重要经济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水与废弃物排放、地质环境事件等资源环境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回顾总结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以期为推进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围绕不同需求,循序渐进推进地质环境调查。服务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服务水土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与城市管理,服务地质环境精细化管理,服务资源、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由面上1∶25万调查尺度向重点区1∶5万调查尺度、由重点区向完整的地质单元、由静态的地质框架向动态的地质环境过程不断推进、拓展和深化。围绕四大区带,布局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环渤海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加强含水层及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环渤海海岸带、活动断裂调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水文地质、城市与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长江经济带加强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突发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活动断裂调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地质灾害、海岸带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
Ⅷ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地学问题,本书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1.区域地质环境评价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实地调查、钻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样化验等手段,搞清了整个区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区内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天然地基承载力、饱和砂土液化、软土、盐碱土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区,为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的规划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海岸带的侵蚀研究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带变迁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对清水沟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线、刁口地区海岸线和黄河港地区海岸线的不同类型变化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海岸线预测分析;对整个三角洲海岸带的侵蚀淤积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侵蚀和淤积模式。
3.石油污染调查
对油气聚集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体和河流、水库、海洋、地下水等不同类型水体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围、危害程度、扩散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定有关采油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规划、供水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4.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生态农业土壤环境、生态农业地质类型,进行了生态农业地质工程区划。研究提出应对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对策和评价建议,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安全农业体系等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地热资源的调查
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6.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对区内的旅游地学资源、地质遗迹的种类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和旅游路线进行了规划。
7.地下水环境调查
对区内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分布、动态、资源量、开发与污染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引黄蓄水、节水、人工调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资源、微咸水利用、污废水处理、引黄灌区尾水利用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黄河三角洲的供水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8.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了各种地质环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并实现了数字化图件与数据库的连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为系统、动态提取黄河三角洲的空间地学信息,尤其是多因素叠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