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袁隆平杂交水稻成果共享

袁隆平杂交水稻成果共享

发布时间:2021-07-11 10:14:06

① 华为5G技术共享,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共享,作文主题是什么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②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给我国及世界各国带来了什么

水稻产量增加了,增产的每年可以养活600万人

③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贡献,都有哪些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对杂交水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袁隆平在1964年的时候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了1974年的时候培育出了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在1975年的时候,袁隆平也是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这其实为后来推广杂交水稻也是奠定了非常坚厚的基础。在1985年的时候,袁隆平又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在2020年的时候,湖南衡阳衡南县青竹村进行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而这一次的测试也是充分的展示了第3代杂交水稻的特点。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也有人建议把袁隆平逝世日设为全国节约粮食日,我觉得这个提议其实是非常好的,至少能够让年轻人记住这一天。

④ 杂交水稻创纪录,袁隆平团队又取得了什么成果

1、研制出了沙漠稻。众所周知,沙漠地带天气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完全不适宜水稻的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克服了种种的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出了适宜在沙漠环境中生长的水稻。

袁隆平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产量进行统计最终的结果显示,沙漠水稻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这还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尝试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并且取得了成功。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特地 给袁隆平电话发来祝贺说:“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⑤ 中国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贡献!

ok,算几个数字先。

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袁先生及其弟子们培育的:两优0293与两优6326两个品种最高产量可达834.3千克/亩、和781.9千克/亩(当然再高的神仙数字也有但是缺乏有效的文献支持),即使在大面积种植情况下亩产也可维持在700千克以上;

就我手头掌握的2005农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水稻(包括早中晚稻等)播种面积达到28,378.7千公顷;

那么假设所有面积的水田全部种植高产稻,那么当年的水稻产量就是:28378.7公顷*1000*15*700千克(若平均亩产按700计),然后这数字再除以人均年消耗273.75千克(假设一个成人日均消耗0.75千克),解决10.9亿人吃饭问题绰绰有余。

虽然这个数字计算时变数较多不十分精确(当然也不可能把所有水田都种植高产杂交稻),但较原先水稻亩产比确实多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我认为袁先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特殊年代从一定程度上保障许许多多国人不被饿死。而他也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衡量标准。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现今,追求高产以外更应注重农作物品质的要求。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1对夫妇仅1个孩子,或者有10个孩子之多做对比,则他们对孩子花费的精力和财力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作物栽培也是如此,由于一块地的地力一定是有限的,追求过高产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放弃主要品质。就像人们总说现在的番茄没有番茄味了,因为种植者看重的是产量,一个植株的果实干物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多余部分仅是水分,口感必定要差。特殊时期鸡米能解决温饱但现今(起码城市)已不多见;籼稻普遍高产,尝鲜尚可,常食实则味如嚼蜡;而用于出口的都是东北、华北等特殊地区一年1季精耕细作的粳稻品种...那么很遗憾,楼主想把剩余高产稻换汇理念实则难以实现的。

⑥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顺序:决定研究→开始研究→成果。谢谢。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09月01日第4版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艰难的研究历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⑦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给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人们带来了什么

在相同时间内 可以长出更多的水稻
虽然没有吸收足够的太阳能
但在现在人口众多的地球 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的地方 这种水稻算是好粮食了

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达到能使杂交水稻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贡献:

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20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⑨ 袁隆平宣布成果,杂交水稻之父,又有了什么新的发明

是海水种稻,就是在0.3-1%的盐碱水种稻!

阅读全文

与袁隆平杂交水稻成果共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