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我国今年科技成果

我国今年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10 22:45:20

㈠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㈡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我国今年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㈢ 我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3)我国今年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转化率

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强调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之所以国内仍在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项目的商业化前景,或者一开始觉得有商业化价值,但在项目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商业化价值;二是一些项目尽管有商业化前景,但大学、研究所没有动力去推行,致使转化率低。

中国对“转化率”的强调,恰恰说明中国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场的。中国的科研依靠国拨经费,所以会特别强调要转化。

国外特点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就直接面向生产线,否则对于作为科研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资金就“打水漂”了。

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过一万亿,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㈣ 举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2、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生命时钟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领导的团队2013年成功使用4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与克隆羊“多莉”的技术相比,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更简便和彻底的克隆方式。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分化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脱分化),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传统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质诱导(iPS)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弥曾以病毒诱导法获得iPS细胞,获得2012年诺奖。而邓宏魁团队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术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义。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大学张林琦、香港大学陈志伟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的研究团队三方合作,于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恒河猴体内的临床前试验研究,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该团队发现这种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与传播。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来,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者人体内的各类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该疫苗如能最终进入临床试验并证实有效,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

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5、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会呈现关联性,影响其中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光速是物质传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后青年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团队测出,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个数量级(可理解为30亿公里每秒)。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自由空间量子物理实验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基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大尺度量子理论基础检验、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12年前回国组建实验室,为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伟院士与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协同创新团队,2013年还实现了单个量子高维度存储、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验证等,继续向着建立实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网络稳步迈进,帮助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量子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6、成功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这是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首次领跑世界。半浮栅晶体管(SFGT)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它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从而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逐渐获得更多话语权。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刊发了张卫团队关于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论文。

新型晶体管可在三大领域应用 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可应用于不同的集成电路、还可以应用于DRAM领域以及主动式图像传感器芯(APS)。

7、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

这是量子计算机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8、天河2号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

2013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夺冠之后,我国“天河”系列计算机再次登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号再次蝉联冠军!

天河二号服务阵列采用了国产的新一代“飞腾-1500”CPU,这是当前国内主频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辩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基于FAST的强大功能,如果银河系(直径约为15万光年)内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很可能被发现。国际科研项目“搜寻外星人计划”(SETI)的首席科学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装设备,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号。

㈤ 我国近几年的科技成果

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

2017年3月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正式进入空军序列,而且它装配的还是国产发动机。

中国首艘航母下海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中国集团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该舰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历经四年造成。

动车组“复兴号”首发

2017年6月25日,中国动车组“复兴号”在北京首发。该动车从里到外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不管是造型设计还是运行系统都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

万吨级驱逐舰下海

2017年6月28日,中国海军新一代导弹驱逐舰——055型导弹驱逐舰成功下水。准备有最先进的武器雷达系统,在世界上同级驱逐舰中,具有领先地位。

港珠澳大桥震撼世界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历经8年的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从珠海口岸段上桥开车20多公里,可到达西人工岛,全长55千米。

世界首辆新能源空铁

2017年7月18日,在四川成都首次亮相,当时车厢悬挂在8米高的轨道上平稳运行,是世界首例新能源空铁



发射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2017年8月16日凌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在中国酒泉顺利发射,被命名为“墨子号”为我国科研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完成测试

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完成海上试验,返航三亚,它的作业能力可到达水下4500米,90%的核心部件都是国产。

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

2017年11月10日11时38分,从上海浦东机场4号道起飞,飞行1300公里,同年12月17日,第二架还在浦东机场起飞,全面拉开试飞新征程。

“天眼”射电望远镜向宇宙发射信号

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成功发射信号,并确认发现多颗脉冲星。

小编说的这些都是2017年中国众多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可以说这一年中国向未来迈进了一大步,下面盘点一下今年到现在为止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两只克隆的猴子诞生中国

克隆猴子“中中”和它的妹妹“华华”登上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封面。

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

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检测卫星在中国酒泉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上空,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这类卫星的国家。

针灸疗法发现治疗哮喘靶标

从针灸治疗哮喘得到灵感,造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靶标,为新药提供了思路。

实现全球首例人体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

同济大学左为教授团队在临床成功实现人类肺脏再生。

中国研究人员培育出“亨廷顿舞蹈病”猪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患有该病原的猪模型,为治疗这种病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模型。

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通过“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将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的育种水平。

嫦娥四号中继星发射

在我国西昌发射基地用长征四号成功将嫦娥四号发射升空,将执行“鹊桥计划”。

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

在我国黑龙江安达市,钻探工程超额完成预订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袁隆平团队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在我国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在沙漠地区实验种植水稻大获成功。

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鲲号”试航成功

经过为期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亚洲最大自航绞挖泥船“天鲲号”完成试航。

㈥ 近年来我国的三大重大科技成果

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墨子号量子卫星、复兴号动车组、港珠澳大桥。

1、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2、复兴号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

英文代号为CR,列车水平高于CRH系列。三个级别为CR400/300/200,数字表示最高时速,而持续时速分别对应350、250和160,适应于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城际铁路。早期的两个型号是红神龙CR400AF和金凤凰CR400BF。复兴号CR400系列是上档时速400公里、标准时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时速下复兴号与和谐号CRH380相比,总能耗下降了10%。复兴号从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时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因为京沪高铁客流量占中国高铁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线经济能力强和需求强,所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京沪高铁逐步恢复350时速,其它线路则视条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投入运营。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已全部更换为“复兴号”。

2018年12月9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2018年12月24日,时速350公里17辆长编组、时速250公里8辆编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款“复兴号”新型动车组首次公开亮相。

3、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粤澳非营运小汽车可免加签通行港珠澳大桥跨境段。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 总工程师是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

(6)我国今年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除了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之外,我国在航空航天、生物遗传学、农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科技成果。例如2017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客机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飞行1300公里,全面拉开试飞新征程。

克隆猴子“中中”和它的妹妹“华华”登上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封面;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检测卫星在中国酒泉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上空,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这类卫星的国家;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在我国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在沙漠地区实验种植水稻大获成功。

这些高科技的成果,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巨大贡献。

㈦ 举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

㈧ 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成就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

5、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

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

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

阅读全文

与我国今年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